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知道為什麼中日戰爭時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軍隊叫“關東軍”嗎?

自“九一八事變”起,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軍隊“關東軍”開始被國人所知曉, 但你知道為什麼這支日本侵略軍叫“關東軍”嗎?今天, 小編就帶大家來瞭解這支軍隊。

日本關東軍是日本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它因侵駐中國東北的金縣、大連地區的“關東州”而得名。

1898年, 沙俄政府強迫清政府把中國旅順和大連灣“租借”給俄國, 即把這塊租借地劃為俄國的一個州——即稱“關東州”。

1904年2月, 日俄戰爭爆發, 持續1年零5個月, 最後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 戰後, 根據雙方所締結之“朴資茅斯條約”第5、6兩款中之規定:俄國“將旅順、大連灣及附近領土領水租借權,

與關聯租借權”及組成的“一切特權”, 以及租借地“效力所及地之一切公共房屋財產”, “長春、旅順間之鐵路及一切支線……無條件讓與日本”。 由於攫取了俄國侵略者在中國東北南部地區的一切特權, 日本在亞洲大陸獲得了殖民地。 1905年(明治37年10月18日), 日本侵略者為鞏固其在中國東北南滿地區的殖民統治, 在遼陽成立了關東都督府, 由陸軍大將大島義昌任總督, 都督府內設陸軍部。

1907年開始, 日本在“關東州”駐紮有1個師團和6個鐵道守備大隊的兵力。

1919年4月12日, 日本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廳, 以原陸軍部為基礎, 另組成了關東軍司令部, 實行軍政分治:關東廳為司法、行政最高機關;關東軍司令部則為最高軍事機關。

關東軍司令部先設瀋陽, 後遷旅順, 1931年9月前後遷瀋陽,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前後遷長春, 直到1945年8月投降前夕。 曾一度向通化、臨江撤遷, 企圖憑藉山區固守頑抗, 最終以日本無條件投降而告終。

關東軍司令部設參謀部、副官部、兵器部、經理部、軍醫部、獸醫部、法官部等,

指揮駐紮在中國東北的師團、獨立守備隊以及旅順炮兵大隊、關東憲兵。 關東軍司令長官由日本內閣陸軍大臣和大本營參謀總長領導。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對關東軍下的定義是:“所謂關東軍就是根據《朴茨茅斯條約》, 為保護包含著南滿鐵路在內的日本利益而‘駐滿’的日本部隊。 ”

以上就是“關東軍”的由來了。

部分素材來自網路, 喜歡的記得關注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