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和下西洋時遮天蔽日的艦隊:歷史價值還不如麥哲倫的三艘小船兒

1405年, 明朝的太監鄭和率領著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龐大艦隊第一次駛出港口走向茫茫的大洋, 大明王朝的艦隊遮天蔽日, 宣威異域, 實乃歷朝歷代未有之事。 鄭和艦隊的規模、航海技術、軍力實在是讓當時的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不敢想像。 直到半個多世紀後, 歐洲人的遠洋艦隊才孤孤零零的出現在海洋上, 艦隊的水準和規模與鄭和艦隊比起來簡直不好意思叫艦隊, 就連規模較大的哥倫布遠航美洲也只是只有三艘孤零零的小破船。 但是在所有的人眼中哥倫布的三艘小船所產生的意義遠遠超過鄭和的兩百多艘艦船。

鄭和下西洋遮天蔽日的艦隊背後是窮盡明朝國力

今天的史學界一直對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爭論不休, 有說是宣揚大明王朝皇威的, 也有說是為了尋找皇帝的侄子建文帝的。 反正不管怎麼說, 史學界對這一歷史壯舉的目的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定論。

我們不去深究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而是從反方向來看待這個爭論。 人們在爭論鄭和艦隊的人目的時, 卻沒有任何人對哥倫布和麥哲倫的遠洋航行目標提出疑問。

西方大航海的推動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哥倫布和麥哲倫的航行目的非常的簡單, 簡單來說就是黃金和傳教。 這個簡單的目標背後是歐洲社會經濟發展所推動的, 所以這個大航海時代也極大的推動了歐洲社會的進步, 開啟了近代歐洲文明的崛起, 使歐洲開始成為世界的霸主。 這就決定了歐洲大航海的劃時代的意義, 即使最初的歐洲人只有幾艘看起來非常破舊的船隻。

寶船

反觀鄭和下西洋, 其目的始終不明。 如果鄭和下西洋對明朝或者對整體歷史有著重大的價值或者推動作用,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還用幾百年來一直猜測研究嗎?所以鄭和下西洋和西方的大航海時代是沒有可比性的。

西方航海者達到美洲

其次由於西方大航海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的, 所以西方的大航海也是有巨大的經濟回報, 比如麥哲倫的首次全球航行雖然人員損失慘重, 但是卻帶來了巨額的經濟回報。 這就意味著大航海運動可以持續的進行下去。 而明朝的下西洋運動回回都是下了血本的, 弄得朝廷十分的困難, 這樣的打仲臉沖胖子行為一次可以, 兩次可以, 長久之後就不可以了, 也沒有推動力來進行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