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入職新公司後發現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要不要馬上走人?

網友@迦南工作一年了, 最近跳槽到了一家大公司做新媒體運營。 才工作一個星期, 他就越來越不開心了, 新工作和麵試時談的很不一樣, 和自己想像也有很大出入。

迦南以為自己主要是運營公眾號, 撰寫推文, 策劃活動等等, 可是這些只佔用自己很少的精力。 直屬領導經常讓他去展會上錄視頻。 當公司舉辦各種線下活動時, 領導就讓迦南扛著攝像機去現場, 客串錄影師, 還要求他完成後期剪輯。

迦南很委屈, “錄影, 我不懂呀, 後期視訊短片, 我也不會呀。 ”

領導一句話就懟了過來, “不懂, 你還不會學麼?誰天生啥都懂呀!你看你這叫苦叫累的樣子,

年輕人多學點東西有什麼不好?!”

迦南很苦惱, 這份工作跟自己想得很不一樣, 他甚至覺得領導就是在故意為難他, 那要不要馬上離職走人呢?

迦南的經歷在職場中比較常見。 很多人都以為入職新公司就意味著跳槽成功了,

其實未必, 進入新公司後很可能面臨新的問題。 比如, 像迦南這樣發現新公司不符合自己的預期。

這又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其一, 可能是跟面試時公司承諾的情況不符;其二, 也可能是和求職者自身預估的情況不符。

《跳槽就是相親》的作者珍妮姐姐曾詳細指出了預期不符的3種情況:

第一, 職位不符。

包括職責不符、職級不符、層級不符等, 也就是說, 當初許諾你的職位和你入職的職位不一樣。

迦南的經歷就明顯屬於職責不符, 入職後的工作職責和麵試時溝通的工作內容不一致。

而職級不符、層級不符等, 主要是說承諾的職位和級別在入職後沒有落實到位。

第二, 人際關係不符。

包括彙報線關係不符、團隊規模不符、融洽度不符等,

前兩個是和當初承諾求職者的不一樣, 最後一個是和求職者個人預期不一樣。

下面舉3個例子分別說明這3種不符:

彙報關係不符——比如, 面試時說這個崗位直接跟部門經理彙報, 入職後你發現你和部門經理之間, 還隔著一個高級業務主管。

團隊規模不符——比如, 面試時說這個團隊是公司核心業務部門, 入職後你發現, 團隊在公司只算個三線部門, 很難爭取到資源和費用。

融洽度不符——比如, 你以為團隊成員都很好相處, 團隊很融洽, 很nice, 入職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很多同事根本不喜歡你這個空降兵。

第三, 發展前景不符。

包括職位的發展前景不符, 部門的發展前景不符, 甚至是企業的發展前景不符等,

我們就不再舉例說明了。

其實, 不管發生哪種情況, 遇到哪種“不符”, 大家要做的就是——先觀察後思考, 先分析後行動。 千萬不要立即做出就要走人的決定, 因為情況是有可能發生變化的, 困境也是有可能通過努力而扭轉的。

如果真的遇到這種情況, 大家首先應該積極面對, 分析思考, 扭轉解決。 而消極回避, 一走了之, 應該只被用作最後一招, 是最下下之策。

那麼, 我們應該怎樣思考呢?

一方面, 分析產生不符的原因。 為什麼會不符?是和當初承諾不符?還是和個人預期不符?如果是個人預期導致的, 是否個人做出了過於樂觀的估計?

另一方面, 根據不符產生的原因進行積極應對。 分析清楚, 哪些是自己努力之後可以改變的,

哪些是個人努力無法改變的。 自己把能夠改變能夠掌控能夠努力的部分全部做完之後, 再來看這家公司是否值得你繼續待下去。

一般來說, 積極應對可能會產生2種結果:

(1)情況變好了, 個人適應了, 問題解決了, 那就留下來繼續工作吧。

(2)情況變得更糟, 個人仍舊無法適應, 這時求職者就要考慮離開這個團隊這個部門了。

如果求職者對這家公司非常認可, 而且公司內部有很多人員流動的機會, 就可以考慮轉崗。

如果求助者對這家公司比較失望, 或者認定內部沒有其他合適的機會, 就要轉向外部尋找機會, 開始新一輪的跳槽行動了。

在大多數情況下, 求職者給自己思考和行動的時間應該控制在3個月左右, 這也差不多是新崗位試用期的範疇。 在試用期結束之前,求職者可以隨時走人,這樣對個人對公司的損失都是最小的。

在試用期結束之前,求職者可以隨時走人,這樣對個人對公司的損失都是最小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