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子兵法》——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

文/主播|陶榮榮

出自|《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原文

卒未親附而罰之, 則不服;不服, 則難用也。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 則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 齊之以武, 是謂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 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 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 與眾相得也。

詳解

卒未親附而罰之, 則不服;不服, 則難用也。

如果在士卒對你還沒有親近依附之前, 就用處罰去管理, 他們就會不服。 不服, 就很難使用了。

杜牧注:“恩信未洽, 不可以刑罰齊之。 ”

梅堯臣注:“德以至之, 恩以親之, 恩德未敷, 罰則不服, 故怨而難使。 ”

所以你一定要先對大家有恩德, 你的處罰,

才是令人信服的。 要先讓人們敬愛你, 人們才會敬畏你。 一去就想讓大家都怕你, 那當不了領導。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 則不可用也。

反過來, 如果大家對你已經親附, 但你卻不能嚴格執行紀律, 那這隊伍也不能用於作戰。

曹操注:“恩信已洽, 若無刑罰, 則驕惰難用也。 ”

只有恩, 沒有威, 只有愛, 沒有罰, 則驕兵惰將, 不可用也。

這都是廝養之道。 廝養不是廝混, 打成一片沒問題, 紀律嚴格也不含糊。

故令之以文, 齊之以武, 是謂必取。

曹操注:“文, 仁也。 武, 法也。 ”

“文”是懷柔安撫, 是胡蘿蔔;“武”是軍紀軍法, 是大棒。 胡蘿蔔加大棒, 才能打造必勝之軍。

晏子舉薦司馬穰苴, 說他“文能附眾, 武能威敵”。

吳起說:“總文武者, 軍之將;兼剛柔者, 兵之事也。 ”

令素行以教其民,

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 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 與眾相得也。

“令素行”, “素”, 平素、平時。 軍令不是上了陣才開始執行, 說:“現在開始要打仗了哈!軍令要開始執行, 不像平時那麼隨便了哈!”而是平時就嚴格執行, 讓大家養成服從執行的習慣。

如果平時很放鬆, 不給大家養成好習慣, 要上戰場了才開始宣佈要嚴格, 那大家就會不服, 因為沒有服從的習慣。

只有平時就令行禁止的軍隊, 才能兵將相得, 上下協調一致。

杜牧注解說:“居常無事之日, 需恩信威令先著於人, 然後對敵之時, 行令立法, 人人信伏。

“令要在先申, 使人聽之不惑;法要在必行, 使人守之, 無輕信者也。 三令五申, 示人不惑也。 法令簡當, 議在必行, 然後可以與眾相得也。 ”

法令的關鍵,

一在事先申明, 人人明瞭;二在有法必行, 沒有例外。

“三令五申”, 是我國古代軍事紀律的簡稱。

“三令”:一令“觀敵之謀, 視道路之便, 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 視旌旗, 以齊其耳目”;三令“舉斧, 以宣其刑賞”。

“五申”:一申“賞罰, 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 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

視之以斧”。

三令五申都搞清楚, 法令簡單恰當, 而且議在必行, 沒有例外, 這就大家都踏踏實實,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如果三令五申, 都是空話;人人犯錯, 選擇性執法, 那就個個僥倖, 人人焦慮, 心裡都不踏實。

《尉繚子》說:“令之之法, 小過無更, 小疑無申。 故上無疑令, 則眾不二聽, 動無疑事, 則眾不二志, 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 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戰者也。 ”

這是講制定法令的方法, 你制定的法令, 如果之後發現有問題, 有些小的缺點, 如果不是要命的, 也不要變更, 就這麼執行。 有些小的不明白的地方, 也不要重申補充。 這樣法令就是法令, 下了就執行。

法令的嚴肅性、權威性、穩定性,

比法令的現實性更重要。 諸葛亮和魏軍作戰, 以寡敵眾。 但是, 正在此時, 有一批士兵的服役時間到了, 按法令應該回家。 諸葛亮說:“信不可失。 ”沒有留他們打完這仗再走, 照樣到時間就放他們回去。 結果人人願意留下一戰, 上下相得, 士氣暴漲, 大敗魏軍。

這就是諸葛亮和士卒之間的相互馴養。

附錄:《行軍篇》全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穀, 視生處高, 戰隆無登, 此處山之軍也。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 勿迎之于水內, 令半濟而擊之, 利;欲戰者, 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 無迎水流, 此處水上之軍也。 絕斥澤, 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 必依水草而背眾樹, 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 而右背高, 前死後生, 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END-

為你讀歷史∣一個瞭解歷史的埠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END-

為你讀歷史∣一個瞭解歷史的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