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智慧法門之“戒、定、慧”三學

智慧法門之“戒、定、慧”三學

呂真觀講述

修行最重要的是戒定慧三學。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提倡的修行方法概括為:勇發普賢行願總攝戒行, 安住真如三昧深入禪定, 遵循四依三量增上慧學。

第一,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是以普賢行願來總攝戒行, 這是以“自度度他到佛地”作為修行的目的。 這個部分特別特別的重要。 2014年7月中旬以後, 某個道場, 以接二連三的內部檔, 不如理地批評真觀, 有的學員覺得很難受, 與他們起了爭辯。 希望大家要記得自己學佛的本願“自度度他到佛地”, 不要跟別人意氣用事。

菩薩道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

離一切相”, 普賢行願將這個根本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很多受菩薩戒的人, 一方面斤斤計較戒相的得失, 一方面卻違背了菩薩戒的根本精神, 經營門派與道場的利益, 而將學佛本願拋諸腦後。 因為這個緣故, 我們不刻意強調菩薩戒, 而注重菩薩道的根本, 提倡普賢行願。

發菩提心“自度度他到佛地”是屬於世間法的部分。 這個部分比較容易檢查, 只要有非常自私的身口意行, 基本上都是違反世俗菩提心。 做一件事利益自身(包括家庭、門派、宗教團體、國家、民族), 而無理損害他人即是自私。 自私的人必然著相, 只要離相一定可以漸次消滅自私的身口意行,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離相。 緣于般若波羅蜜才能離一切相,

這等一下講真如三昧的時候再解釋。

第二, 我們提倡的修定的方法, 是真如三昧。 真如三昧是緣著般若波羅蜜去修習。 般若波羅蜜是度一切法到彼岸, 離開一切的相。 有些人喜歡說“我們才是正法道場”、“我們才是正法弟子”、“我們的老師才是真善知識”, 把別人看成是凡夫或者外道。 實際上這都是著相, 早就離開了學佛的核心義理。 學佛, 一定要離開一切的相, 安住在無相的境界上面。 所以請大家不要忘失“發菩提心, 離一切相”, 尤其是跟別人爭辯的時候, 更不能忘記, 不然很容易造惡業。

“真如三昧”這個詞, 出自《大乘起信論》, 這並不是真觀發明的, 但很少有人像我這樣強調。 真如三昧, 《楞嚴經》稱為“如幻三摩提”, 說十方諸佛要靠著修習它來成佛。

《心經》則稱為“般若波羅蜜”, 說“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 包括未來佛,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依靠般若波羅蜜, 安住在真如三昧, 才能究竟成佛。

有一個人來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把《實證佛教入門》帶回去, 閱讀幾章之後, 就發起了真如三昧, 進入一種很輕安的境界。 他跟他的同修講:“我現在看到處都是我, 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我, 反而看自己的五蘊身沒有我。 ”

真如三昧的修證與此世修學的長短無關, 主要是看你聞思有沒有成熟, 一旦你聞思成熟, 發起真如三昧, 輕安的定境等於隨時都可以保持著, 這比打坐好太多了。

真如三昧就是念法身佛, 它是最高明的法門, 勝過念報身佛、應身佛,

也勝過數息、無常觀、白骨觀。 更遠遠勝過各種奇奇怪怪的外道法門。 它隨時都可以修, 一旦修成之後, 就永遠跟著你, 不會退失。 修習的方法很簡單, 就是要反復閱讀了義經、聽聞了義法。 一旦聞思成熟, 真如三昧就會自然而然地發起。 聞思如果不成熟, 便不會分別了義法與不了義法, 而把不了義法當作是比較重要的法, 真如三昧就會發不起來。

真如三昧的發起, 是一瞬間的事情, 當你對於佛法的勝解達到了一個臨界點, 突然間產生了爆破性, 把你以前的那些很重大的執著(對於佛法或者世間相很重大的執著)一下消除掉九成。 因為消除掉大部分的執著, 心理忽然去除了重擔, 便會發起輕安的境界, 跟以前判若兩人。

因為這是突然之間成就的, 而且有聞思成熟的智慧, 很多人便以為這是頓悟, 實際上卻不是。 開悟的人能夠現觀第八識的了別性和集起性, 但是只有真如三昧(大乘修所成慧)的人卻不知道。 你只要明白這兩者的差異, 便不會以為自己是開悟, 而落入增上慢當中。

曾有人犯重戒, 人家叫他修取相懺, 必須每天痛哭流涕, 直到見到好相為止。 取相懺是不了義法, 與了義法的“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正好相反。 修了幾年的取相懺, “好相”一直沒有現起, 煩惱反而加重, 甚至想要跳樓自殺。 真觀教他般若波羅蜜, 他立刻成就真如三昧, 能夠安住在輕安的境界。 不了義法容易增長系縛, 了義法則可以讓人瞬間解脫, 二者高下立判。

有人去受了菩薩戒, 回來以後就跟別人炫耀,說有一位地上菩薩幫他傳戒,經典裡面講“諸佛菩薩現在前”,所以他得的是上品戒。我問他:“你所謂的諸佛菩薩是什麼?”他說:“一位地上菩薩傳戒給我。”我再問他:“你以什麼為菩薩?”他答不出來。我問:“你是不是以五蘊身作為地上菩薩?《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你是以佛菩薩的五蘊身『現在前』傳戒給你的話,這不是真正的上品戒,因為你『行邪道』,不能見到真正的佛菩薩。大乘見道的人以第八識作為諸佛菩薩,不落諸相,他們得到的才是真正的上品菩薩戒。但是得到了真正上品的菩薩戒以後,他們會發現,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既然大家都是佛,還有什麼菩薩戒可言呢?懂得這個道理,才可以說自己得到上品菩薩戒,因為他不著菩薩相、不著眾生相、不著持戒相、不著破戒相,能夠心行平等,安住於離言離相的勝義菩提心當中。”他頓時怔住,警覺到自己的錯誤。

修行人對了義法與不了義法分別不清楚,聞思就沒有辦法成熟,真如三昧也沒有辦法發起。真觀基本上都講了義法,儘量不說不了義法,免得你受到不了義法的干擾,所以有人只聽一次課,看幾個小時的書就可以發起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的發起絕對是一個關鍵,一旦發起修所成慧,你就不會認為自己是“正法弟子”別人是“邪魔外道”,而離開了佛法的正見。

第三,比上面兩點更重要的是“四依”和“三量”。用“四依”和“三量”作為方法論和認識論去增上慧學。“四依”和“三量”也不是真觀發明的,但它們是已經被人忽視很久的佛法,很少有人像我們這麼堅持,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的佛教團體都有“依人不依法”的傾向。佛教徒常常會認為道場的領導人是絕對的權威,他說什麼就應該聽什麼。《大般涅盤經》記載,佛陀曾經親口說過:“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況如是等?”即使是佛陀親口告訴你的,你有疑惑都不應該接受,何況是其他的人!

你應該接受的是真相。對真相確切的認識達到不疑的程度,才是現量。你如果沒有現量,就接受比量,比量是八九不離十。如果你沒有比量,只好接受正教量。這就“依智不依識”的原則,也就是依據現量不依比量、正教量。依智不依識並不是否定正教量的重要性,對於沒有親證的法,我們當然要以前人修證的經驗(正教量)作為參考。依法不依人,也不是否定善知識的重要,而是說善知識所講的法,有對有錯,有些對治法門適合自己,有些不適合,你要懂得抉擇正確和適合自己的法,不要傻傻地接受錯誤的法或者不適合自己的法。要是你沒有辦法判別正誤,應該避免下結論,更不要輕易加入法義辯論,免得誤謗佛法僧三寶。

對於一個已經能夠住在真實解脫境界裡面的人,不會受到各種法律、戒律等法相的系縛,但因為別人有掛礙,所以他隨順世俗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

各種惡業裡面,最嚴重的是什麼?如果因為你的緣故,讓佛法滅亡,這個是最嚴重的罪業。佛法是世間人最需要的東西,如果你把佛法搞滅亡了,很多眾生都會下無間地獄的。外道沒有能力破壞佛法,只有洩露密意的佛弟子會害佛法滅亡。《佛藏經》講:“四大弟子智慧深遠,今我法城不懼破壞。”佛法的法城是指密意,知道密意的人一定要小心,不管人家和你交情多好,你都不要告訴他。不知道密意人也要小心,如果人家想告訴你,你要掩起耳朵趕快逃走。

真觀曾經在某個道場修學,世間的一闡提人大部分都是這個道場製造出來的。我這麼說很嚴重,但並不過分。應成派中觀師和斷滅論者,他們譭謗佛法,譭謗第八識,卻不知道第八識是什麼。只有那些真正破參,知道第八識是什麼的人,他們的譭謗,才是真正的譭謗。而這些人差不多都是那個道場的學員。這個道場的領導人曾經明說密意,因為這個緣故,造成因緣不熟的人紛紛退轉而譭謗大乘法,成為一闡提。後來,這位善知識公開懺悔自己的過失,不再明說密意,但是已造成難以收拾的後果。前車之鑒,我們也要格外謹慎才行,一定要把守護密意當成最嚴重的事。

知道密意而不能承擔下來的人,會變成一闡提,千佛出世都度不了。所以知道開悟的人要有悲心,跟你越親近的人,你越要小心,不要害他變成一闡提。也許你會覺得他的善根很敦厚,應該可以承擔下來沒問題,其實不是這樣的。破參以後承擔不下來而譭謗第八識的人,許多是我認識,甚至很熟悉的,他們沒有一個是壞人,都非常的善良,他們先前為道場所做的義務工作和捐款的金額都很驚人。

有一個人,他本來是非常護持那個道場的,退轉出去的人告訴他密意,他聽了之後很失望:“啊!原來是這個!”後來,他也開始譭謗第八識,勸人家不要去那個道場修學。他們譭謗第八識,不再相信第八識是大乘見道的內涵,不知道能藏的心體是真如,不知道三界唯心即是一真法界,也不知道可以轉依第八識修習真如三昧,統統都不知道,只知道譭謗第八識的生滅性,變成一闡提,這樣引起的後果是很可怕的。所以哪怕有一點點的可能性,你都不要害人家變成一闡提。

佛陀在《法滅盡經》裡面講,在佛法快要滅亡的時候,佛教反而變得昌盛起來,那是因為到了法滅最後的幾十年,密意已經廣為人知,因緣成熟的人一聽到密意馬上就可以現觀,並且與經典和禪門公案印證無誤,所以開悟的人也會特別特別的多,但是譭謗的人比開悟的人多了百倍千倍萬倍,這使得佛法再也無法弘傳,最終走向滅亡。這是密意洩露的後果。

有的人還不知道核心密意是什麼,但他已經觸及週邊的部分,自己卻不知道。所以,參究第八識的心得不能跟人討論,更不要把發到網路上,以防一些頭腦好的人破解密意。還有一些聰明人,他們也接觸到一部分密意,但卻不明白它的重要性,開悟的人碰到這種情況必須裝傻,或者假裝不感興趣,不要去討論這個方面的話題,因為洩露密意的後果很嚴重,造成的傷害是沒有辦法彌補的。

大家來學習實證佛教,是非常有福氣的事情,因為真觀專門講了義法,你要是能夠接受,證果是非常快的。但是聰明而因緣不足的人,來這裡參學,要是破參而無法承擔就糟糕了。那個道場放出一些“雜訊”,還有一些人譭謗真觀,其實也是好事,因為資糧不足的人聽到這些譭謗就不會再來了,這樣等於是幫我們過濾不成熟的學員。

最後告訴大家,大乘修所成慧(真如三昧)是真觀最強調的修證核心,它可以用來檢驗你的知見是否成熟,發起的普賢行願是否真切。如果沒有成就最初級的真如三昧(相似的真如三昧),便可以說明,你的智慧和戒律還在外門修學,沒有真正入門。因此,請所有的學員都要重視真如三昧。

問答環節:

1、怎麼觀察五蘊的變化?

五蘊的變化可以分小乘的觀法和大乘的觀法。小乘觀察五蘊的無常、苦、空、非我。最初從無常觀下手,你只要能夠確認五蘊無常,後面的“苦、空、非我”就屬於論證的東西,可以用邏輯思辨來完成。無常觀就是要觀察三個部分,一、它是不是本來沒有,後來出生。二、它存在的期間是不是刹那刹那的變異。三、它最後是不是會消滅掉。你只要能夠確定它有這三個部分的話,就可以肯定它是無常法。這個部分我寫在《實證佛教入門》裡面。你只要確定五蘊是無常,很容易便可以證初果。

大乘法的觀行並不是馬上就成就,而是先要聞思大乘了義法成熟,能夠用一句佛法來總持大乘法,比如“觀自在”、“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諸法如幻化,斯由分別起”都很好,真觀最推薦的是“不是句”(一切有為法皆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若離業力與妄想,它們什麼都不是)。有些人可以在聞思成熟之後,便參出密意,這些人在破參之後必須轉依真如,才是具足“悟”(知悉大乘核心密意)與“入”(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門)的明心、大乘見道。有些人經過修所成慧的階段,發起真如三昧,才破參而明心。已經發起真如三昧的人,一旦破參知道密意,便能夠立即轉依真如,所以他們一定具足悟與入,是真正的明心。

剛開始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現觀,如果你能夠現觀,也只能觀察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內相分的部分。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外境,前六識以及第七識所了別的都是經過模擬出來的境界相,稱之為“內六塵”或「內相分」。真觀告訴你這個道理,你能夠確定它是不可推翻的,它就成為你的現量。在修所成慧的階段,你能夠緣的現量不多,大部分必須依靠正教量。到最後你必須觀察第八識如何出生五蘊,才能夠破參開悟。有一部分內容我已寫在書上了,比如第八識如何出生色蘊(在講《大乘起信論導讀》的時候說的)。等你發起修所成慧之後,可以和我約時間,除了我書上的東西,我會給你機鋒幫助你開悟。不是洩露密意,但是不適合還沒有發起修所成慧的人。另外,有的人善根很敦厚,他雖然還沒有發起修所成慧,但是已經參出部分密意,我也會講一點秘訣,幫他參出核心密意。這些知道密意的人要補修真如三昧,才能更上一層樓。

2、集起心、緣慮心與本有種子。

本有種子是指色法種子、眼識種子這種本來具有的種子。積集種子生起現行的這個功能稱之為集起心。緣慮心是了別根身、器界、種子的功能。集起心、緣慮心與本有種子完全不一樣。

3、為什麼我越努力越倒退了呢?

因為智慧法門是不能造作,如果說你著了相,一直希望自己能夠開悟,這件事情即是造作,造作就會違背了“無作解脫門”。所以我們的修行方法,是希望大家不要勉強,而是要隨順真相,在你意樂、完全不勉強的狀況之下,逐步修正自己的行為。比方說,你站在很高的地方,再怎麼謹慎小心,你都不會覺得那是勉強,而會覺得就是應該這個樣子,完全不會認為這樣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了義法的修行,就是要在這種狀態下去更正自己的身口意行,而不要勉強和造作。

講“次第”和“對治”也是兩種取相的法門,最高明的法門是般若波羅蜜,不取相分別,相應“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你用這種方式去修行,就會覺得很愉快而不覺得勉強。我們要隨順自己的意樂,暫時改不過來的習氣,只要不是很嚴重的煩惱,按照原來的生活方式就好。比方說你原來喜歡抽煙或喝點小酒,或者不習慣吃素,你都不忙著去改它,等到你想改時再去改就可以了。(很嚴重的煩惱,像是吸毒、酗酒這些,它們會障礙修習了義法,不對治就不行了。)

(本文摘錄自呂真觀老師于2014年9月16晚在實證佛教線上學習小組中的開示)

回來以後就跟別人炫耀,說有一位地上菩薩幫他傳戒,經典裡面講“諸佛菩薩現在前”,所以他得的是上品戒。我問他:“你所謂的諸佛菩薩是什麼?”他說:“一位地上菩薩傳戒給我。”我再問他:“你以什麼為菩薩?”他答不出來。我問:“你是不是以五蘊身作為地上菩薩?《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你是以佛菩薩的五蘊身『現在前』傳戒給你的話,這不是真正的上品戒,因為你『行邪道』,不能見到真正的佛菩薩。大乘見道的人以第八識作為諸佛菩薩,不落諸相,他們得到的才是真正的上品菩薩戒。但是得到了真正上品的菩薩戒以後,他們會發現,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既然大家都是佛,還有什麼菩薩戒可言呢?懂得這個道理,才可以說自己得到上品菩薩戒,因為他不著菩薩相、不著眾生相、不著持戒相、不著破戒相,能夠心行平等,安住於離言離相的勝義菩提心當中。”他頓時怔住,警覺到自己的錯誤。

修行人對了義法與不了義法分別不清楚,聞思就沒有辦法成熟,真如三昧也沒有辦法發起。真觀基本上都講了義法,儘量不說不了義法,免得你受到不了義法的干擾,所以有人只聽一次課,看幾個小時的書就可以發起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的發起絕對是一個關鍵,一旦發起修所成慧,你就不會認為自己是“正法弟子”別人是“邪魔外道”,而離開了佛法的正見。

第三,比上面兩點更重要的是“四依”和“三量”。用“四依”和“三量”作為方法論和認識論去增上慧學。“四依”和“三量”也不是真觀發明的,但它們是已經被人忽視很久的佛法,很少有人像我們這麼堅持,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的佛教團體都有“依人不依法”的傾向。佛教徒常常會認為道場的領導人是絕對的權威,他說什麼就應該聽什麼。《大般涅盤經》記載,佛陀曾經親口說過:“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況如是等?”即使是佛陀親口告訴你的,你有疑惑都不應該接受,何況是其他的人!

你應該接受的是真相。對真相確切的認識達到不疑的程度,才是現量。你如果沒有現量,就接受比量,比量是八九不離十。如果你沒有比量,只好接受正教量。這就“依智不依識”的原則,也就是依據現量不依比量、正教量。依智不依識並不是否定正教量的重要性,對於沒有親證的法,我們當然要以前人修證的經驗(正教量)作為參考。依法不依人,也不是否定善知識的重要,而是說善知識所講的法,有對有錯,有些對治法門適合自己,有些不適合,你要懂得抉擇正確和適合自己的法,不要傻傻地接受錯誤的法或者不適合自己的法。要是你沒有辦法判別正誤,應該避免下結論,更不要輕易加入法義辯論,免得誤謗佛法僧三寶。

對於一個已經能夠住在真實解脫境界裡面的人,不會受到各種法律、戒律等法相的系縛,但因為別人有掛礙,所以他隨順世俗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

各種惡業裡面,最嚴重的是什麼?如果因為你的緣故,讓佛法滅亡,這個是最嚴重的罪業。佛法是世間人最需要的東西,如果你把佛法搞滅亡了,很多眾生都會下無間地獄的。外道沒有能力破壞佛法,只有洩露密意的佛弟子會害佛法滅亡。《佛藏經》講:“四大弟子智慧深遠,今我法城不懼破壞。”佛法的法城是指密意,知道密意的人一定要小心,不管人家和你交情多好,你都不要告訴他。不知道密意人也要小心,如果人家想告訴你,你要掩起耳朵趕快逃走。

真觀曾經在某個道場修學,世間的一闡提人大部分都是這個道場製造出來的。我這麼說很嚴重,但並不過分。應成派中觀師和斷滅論者,他們譭謗佛法,譭謗第八識,卻不知道第八識是什麼。只有那些真正破參,知道第八識是什麼的人,他們的譭謗,才是真正的譭謗。而這些人差不多都是那個道場的學員。這個道場的領導人曾經明說密意,因為這個緣故,造成因緣不熟的人紛紛退轉而譭謗大乘法,成為一闡提。後來,這位善知識公開懺悔自己的過失,不再明說密意,但是已造成難以收拾的後果。前車之鑒,我們也要格外謹慎才行,一定要把守護密意當成最嚴重的事。

知道密意而不能承擔下來的人,會變成一闡提,千佛出世都度不了。所以知道開悟的人要有悲心,跟你越親近的人,你越要小心,不要害他變成一闡提。也許你會覺得他的善根很敦厚,應該可以承擔下來沒問題,其實不是這樣的。破參以後承擔不下來而譭謗第八識的人,許多是我認識,甚至很熟悉的,他們沒有一個是壞人,都非常的善良,他們先前為道場所做的義務工作和捐款的金額都很驚人。

有一個人,他本來是非常護持那個道場的,退轉出去的人告訴他密意,他聽了之後很失望:“啊!原來是這個!”後來,他也開始譭謗第八識,勸人家不要去那個道場修學。他們譭謗第八識,不再相信第八識是大乘見道的內涵,不知道能藏的心體是真如,不知道三界唯心即是一真法界,也不知道可以轉依第八識修習真如三昧,統統都不知道,只知道譭謗第八識的生滅性,變成一闡提,這樣引起的後果是很可怕的。所以哪怕有一點點的可能性,你都不要害人家變成一闡提。

佛陀在《法滅盡經》裡面講,在佛法快要滅亡的時候,佛教反而變得昌盛起來,那是因為到了法滅最後的幾十年,密意已經廣為人知,因緣成熟的人一聽到密意馬上就可以現觀,並且與經典和禪門公案印證無誤,所以開悟的人也會特別特別的多,但是譭謗的人比開悟的人多了百倍千倍萬倍,這使得佛法再也無法弘傳,最終走向滅亡。這是密意洩露的後果。

有的人還不知道核心密意是什麼,但他已經觸及週邊的部分,自己卻不知道。所以,參究第八識的心得不能跟人討論,更不要把發到網路上,以防一些頭腦好的人破解密意。還有一些聰明人,他們也接觸到一部分密意,但卻不明白它的重要性,開悟的人碰到這種情況必須裝傻,或者假裝不感興趣,不要去討論這個方面的話題,因為洩露密意的後果很嚴重,造成的傷害是沒有辦法彌補的。

大家來學習實證佛教,是非常有福氣的事情,因為真觀專門講了義法,你要是能夠接受,證果是非常快的。但是聰明而因緣不足的人,來這裡參學,要是破參而無法承擔就糟糕了。那個道場放出一些“雜訊”,還有一些人譭謗真觀,其實也是好事,因為資糧不足的人聽到這些譭謗就不會再來了,這樣等於是幫我們過濾不成熟的學員。

最後告訴大家,大乘修所成慧(真如三昧)是真觀最強調的修證核心,它可以用來檢驗你的知見是否成熟,發起的普賢行願是否真切。如果沒有成就最初級的真如三昧(相似的真如三昧),便可以說明,你的智慧和戒律還在外門修學,沒有真正入門。因此,請所有的學員都要重視真如三昧。

問答環節:

1、怎麼觀察五蘊的變化?

五蘊的變化可以分小乘的觀法和大乘的觀法。小乘觀察五蘊的無常、苦、空、非我。最初從無常觀下手,你只要能夠確認五蘊無常,後面的“苦、空、非我”就屬於論證的東西,可以用邏輯思辨來完成。無常觀就是要觀察三個部分,一、它是不是本來沒有,後來出生。二、它存在的期間是不是刹那刹那的變異。三、它最後是不是會消滅掉。你只要能夠確定它有這三個部分的話,就可以肯定它是無常法。這個部分我寫在《實證佛教入門》裡面。你只要確定五蘊是無常,很容易便可以證初果。

大乘法的觀行並不是馬上就成就,而是先要聞思大乘了義法成熟,能夠用一句佛法來總持大乘法,比如“觀自在”、“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諸法如幻化,斯由分別起”都很好,真觀最推薦的是“不是句”(一切有為法皆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若離業力與妄想,它們什麼都不是)。有些人可以在聞思成熟之後,便參出密意,這些人在破參之後必須轉依真如,才是具足“悟”(知悉大乘核心密意)與“入”(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門)的明心、大乘見道。有些人經過修所成慧的階段,發起真如三昧,才破參而明心。已經發起真如三昧的人,一旦破參知道密意,便能夠立即轉依真如,所以他們一定具足悟與入,是真正的明心。

剛開始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現觀,如果你能夠現觀,也只能觀察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內相分的部分。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外境,前六識以及第七識所了別的都是經過模擬出來的境界相,稱之為“內六塵”或「內相分」。真觀告訴你這個道理,你能夠確定它是不可推翻的,它就成為你的現量。在修所成慧的階段,你能夠緣的現量不多,大部分必須依靠正教量。到最後你必須觀察第八識如何出生五蘊,才能夠破參開悟。有一部分內容我已寫在書上了,比如第八識如何出生色蘊(在講《大乘起信論導讀》的時候說的)。等你發起修所成慧之後,可以和我約時間,除了我書上的東西,我會給你機鋒幫助你開悟。不是洩露密意,但是不適合還沒有發起修所成慧的人。另外,有的人善根很敦厚,他雖然還沒有發起修所成慧,但是已經參出部分密意,我也會講一點秘訣,幫他參出核心密意。這些知道密意的人要補修真如三昧,才能更上一層樓。

2、集起心、緣慮心與本有種子。

本有種子是指色法種子、眼識種子這種本來具有的種子。積集種子生起現行的這個功能稱之為集起心。緣慮心是了別根身、器界、種子的功能。集起心、緣慮心與本有種子完全不一樣。

3、為什麼我越努力越倒退了呢?

因為智慧法門是不能造作,如果說你著了相,一直希望自己能夠開悟,這件事情即是造作,造作就會違背了“無作解脫門”。所以我們的修行方法,是希望大家不要勉強,而是要隨順真相,在你意樂、完全不勉強的狀況之下,逐步修正自己的行為。比方說,你站在很高的地方,再怎麼謹慎小心,你都不會覺得那是勉強,而會覺得就是應該這個樣子,完全不會認為這樣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了義法的修行,就是要在這種狀態下去更正自己的身口意行,而不要勉強和造作。

講“次第”和“對治”也是兩種取相的法門,最高明的法門是般若波羅蜜,不取相分別,相應“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你用這種方式去修行,就會覺得很愉快而不覺得勉強。我們要隨順自己的意樂,暫時改不過來的習氣,只要不是很嚴重的煩惱,按照原來的生活方式就好。比方說你原來喜歡抽煙或喝點小酒,或者不習慣吃素,你都不忙著去改它,等到你想改時再去改就可以了。(很嚴重的煩惱,像是吸毒、酗酒這些,它們會障礙修習了義法,不對治就不行了。)

(本文摘錄自呂真觀老師于2014年9月16晚在實證佛教線上學習小組中的開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