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德國財長換帥 默克爾用意何在?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張文嬌報導】9月24日德國大選結束後, 以默克爾為首的德國第一大黨——聯盟黨, 正在積極推動組建新內閣。 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於9月27日宣佈, 將接任聯邦議院議長一職。 新政府的成立, 財政部長的更替, 雙重影響疊加, 德國的財政和經濟政策會發生改變嗎?歐元區進一步融合的步伐會放慢嗎?

做客本期歐時經濟茶座的專家們認為, 儘管聯盟黨、自民黨、綠黨在經濟和外交上還存在一定分歧, 但在對內、對外經濟政策制定方面, 三方都會從德國自身經濟利益角度出發來考量。 另外,

考慮到德國經濟發展和歐元區改革需要, 攜手法國推動歐盟改革可能會受到一定掣肘。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崔洪建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丁純

上海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 鄭春榮

蘇甯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主任 黃志龍

經濟學家 宋清輝

朔伊布勒將卸任 財長調整關乎德國在歐元區影響

德國大選默克爾獲勝, 似乎並不只有喜悅。

官方公佈資料, 聯盟黨在聯邦議會大選中獲得33%的選票, 較2013年減少了8.5個百分點, 但保持了第一大黨地位。 本屆聯合政府中的社民黨支持率同樣下滑, 得票率為20%。 與兩大黨支持率下滑相反, 以反歐盟、反難民為口號的右翼政黨選擇黨異軍突起, 以13%的支持率成為第三大黨。

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看來, 大黨往下掉, 小黨往上走, 表明德國的政治光譜明顯向右推移。 接下來, 如果默克爾政府不能很好地處理德國面臨的問題, 那麼民粹化和保守化的趨勢還會繼續。

除了得票率下降、選擇黨躍升,

為默克爾獲勝蒙上另一道陰影的是現任搭檔——社民黨。 在大選結束後, 社民黨決定不參加執政聯盟, 轉而做反對黨。 這對默克爾而言, 意味著此前依循的“大聯合政府”模式不再有效, 複雜的選後政治格局對組建新內閣充滿挑戰。

組建新內閣就意味著要平衡各方利益, 要磨合不同黨派的政策分歧, 而這正是默克爾當前面臨的新問題。

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看來, 聯盟黨和社民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才更有利於推動歐元區一體化的進程。 而目前, 以默克爾為首的聯盟黨選擇的新搭檔是偏右的自民党和偏左的綠黨。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認為, 現在比較明顯的是, 自民黨希望獲得德國財長的位置,

朔伊布勒退下來可以說是在為組閣做內部的調整。 畢竟, 德國財政部長的位置至關重要, 它關乎德國如何在歐元區發揮影響。

至於誰會替代朔伊布勒擔任財政部長, 丁純認為, 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 可以肯定的是, 以自民黨現在訴求來看, 它在捍衛德國利益上會比朔伊布勒更強, 但具體表現如何, 還要看進一步的動作。

崔洪建也認為, 德國財政部長更替牽涉到政治問題, 就是大選後的組閣。 但是關於財長一職的繼任者, 他認為不到萬不得已, 默克爾不會把這個位置拿出來給其他兩個黨(自民黨和綠黨)。 因為, 這樣可以確保基民盟主導德國的財政政策, 同時對歐元區發揮足夠的影響。

誰會成為朔伊布勒的繼任者,

崔洪建認為, 默克爾需要一位元真正能夠領會她意圖的, 並且是基民盟內部的重量級人物出任這一職務。 德國總理府部長阿爾特邁爾是一位非常有潛力的候選人, 默克爾的心腹, 能力也很強, 但知名度並不高。 “他很有潛力, 但成為一名稱職的德國財長, 還需要一些歷練。 ”

關於朔伊布勒的卸任, 崔洪建認為, 默克爾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新政府的組成, 黨內新老的交替。 默克爾除了組建內閣, 完成基民盟內部的新老交替, 還要培養她的接班人, 否則四年以後的基民盟就很難想像有什麼活力了。

三黨聯合還意味著, 基民盟的影響力會不如上一屆, 新一屆內閣面臨兩個從來沒有經驗的黨, 尤其是綠黨, 它需要排除一些來自黨內的干擾。 “作為一個理智的政治家來說,她必須做出一定的妥協和退讓。”崔洪建說。

從這一角度看,無論是阿爾特邁爾或者其他人,如果能夠接替朔伊布勒,都不是意外。

經濟政策要變?專家:德國利益是出發點

默克爾當務之急是儘快組閣,而組閣的關鍵是化解各方分歧,這也意味著各方會博弈與妥協。

三黨聯合執政,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各方在經濟、外交政策上還存在一定分歧,化解分歧是合作的起點。

關於自民黨和綠黨的政治主張,丁純認為,雙方在對內和對外上還有比較大的分歧。比如,對內來講,自民黨比較推崇市場經濟,綠黨更強調社會公正性。對外來講,綠黨能夠接受更多的難民,而自民党認為不應由德國承擔更多的義務。

例如,在對外政策上,自民黨主席克利斯蒂安·林納德曾明確表示:“我們絕不可能同意為法國政府的支出付帳,或者為(義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的錯誤買單”。同時,自民黨向來對救助希臘等國家持懷疑態度。

相反,綠党擁護歐洲融合,其黨主席蔡姆·約茨德米爾此前通過網路發文支援馬克龍推動歐元一體化的主張。

對默克爾來說,她既希望保證德國在歐洲政策方面的連續性,也希望進一步推動歐元區深化融合。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自民黨的加入、朔伊布勒的卸任,為這一問題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但聯盟党成員、歐洲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大衛·麥卡利斯特認為,雖然聯盟黨與自民黨和綠黨在政策制定上有分歧,但在歐洲議程方面卻有基本共識。

在蘇甯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主任黃志龍看來,除了極右翼政黨選擇黨外,德國國內各主要政黨經濟主張的差異並不大,自民黨主張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改善投資環境,簡化稅率、簡化社會福利標準等。而綠黨的政策則更加關注環境保護、可替代能源發展等。

他同時表示,相對而言,德國的政治長期十分穩定,德國財政部長由自民黨或綠党領導人擔任,並不會對德國經濟政策產生根本變化。當然,由自民黨人擔任財政部長,德國的投資環境將得到改善,而綠党領導人擔任財政部長,德國的環境和新能源政策目標將得到落實。相應的,德國的政策主張也將對歐元區產生示範效應。

值得肯定的是,無論各黨持有怎樣的主張,德國的自身利益永遠是國家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崔洪建也指出,德國的對內和對外政策,始終還是要從自身政策的穩定性和經濟的持續性角度考量。

進入增長快車道 德國經濟對歐洲多重要?

作為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在經歷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和難民危機衝擊後,並沒有亂了方寸。相反,德國駛入了經濟增長快車道,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大幅提升。

德國聯邦勞工局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德國9月份失業率下降至5.6%,失業人數較8月減少2.3萬人。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就業穩定增長,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預測,德國2018年失業率有望降低至5.5%。

此外,德國8月份工業產出資料較上一個月大幅增加,環比增長2.6%,明顯高於預期的0.7%,為2011年以來環比增幅最高。德國經濟和能源部還表示,工業產出增長勢頭還將持續。

根據德國媒體此前報導,受全球經濟穩固增長,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將上調德國經濟增長預期至1.9%,將2018年經濟增長預期調升至2.0%。

黃志龍在評價德國推動歐元區經濟發展和制定經濟政策方面的作用時認為,歐元區經濟競爭力、歐元的幣值穩定和信譽源泉主要來自德國,德國是推動歐元區經濟發展、制定經濟政策、維護財政和債務紀律的核心。

他認為,某種程度上講,歐元的信用源泉來自於德國嚴格的財政和公共債務紀律。因此,歐元區邊緣國家被迫進行的收緊財政政策、減少社會福利等公共支出的政策,都是來自德國特別是朔伊布勒的政策主張。

攜手馬克龍?德國需在國內外找平衡

但是在經歷這場不出意外但又暗藏危機的大選後,德國在歐元區的主張會發生改變嗎?如果想繼續主導歐元區,德國還面臨哪些挑戰?

按照馬克龍9月26日發表“重塑歐洲”時提出的設想,歐元區改革會實施一系列主張,特別提到“統一預算”和“設立歐元區財政部長”。

對此,默克爾總體持肯定態度,但她也稱“細節有待討論”。崔洪建認為,細節不容忽視,德國面臨的問題是,需要權衡馬克龍提出的方案會不會對德國財政政策有影響,德國對歐盟的支付問題會不會有影響。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繼續推行歐元區一體化改革,德國政府必須說服老百姓,改革對德國是好的,是符合德國的利益的。比如,此前默克爾說服德國人接受她的緊縮方案,給債務國提供援助,表明她只能從德國的利益出發,說這個事情是好的。

至於默克爾是否會採納馬克龍的方案,崔洪建認為,完全看德國如何權衡,但有兩個標準:首先,德國傳統財政政策多大程度上願意接受這種改變。第二,德國還要付多少錢,如果需要付很多錢,德國就需要找平衡,在本國民眾和外部改革之間找平衡。

丁純則認為,馬克龍觀點能否被默克爾採納,關鍵是這一方案到底要做成什麼樣子。他指出,關於“統一預算和歐元區財政部長”,德國和法國的觀點也可能存在差異。例如,歐元區財政部長的角色是讓大家嚴格遵守財政限制,還是由財長統一進行資金分配尚不明晰。“最終能否達成一致,還是看最終落實時,這一方案是什麼樣子。”丁純說。

上海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認為,就領導和改革歐盟而言,無論是延續德國現有的角色還是回歸德法“雙核驅動”,默克爾都面臨困難:在國內,德國政壇希望發揮在歐洲的領導力,但潛在執政夥伴有異議;國際上,許多國家希望德國當頭,但一些成員國並不服。

例如,在難民問題上,匈牙利、捷克、波蘭和斯洛伐克等4個東歐國家組成“維謝格拉德集團”;在財政問題上則有南歐國家集團。

丁純也同意這一看法,他認為,德國從能力和其他國家對其信任度來說,都存在一定問題。首先,在德國內部,部分老百姓並不支援德國在歐元區發揮更大作用,右翼政黨選擇黨的崛起就是一個例證。其次,在外部來看,希臘等國家對德國也存在異議。

對默克爾來說,她從來就不是冒險的政治家,在推進歐元區一體化改革方案中,馬克龍的提議可能過於激進,而德國會更傾向於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連結:朔伊布勒警告:世界有再次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

朔伊布勒在即將卸任德國財長時警告,全球債務和流動性的急劇上升,對世界經濟構成一種重大風險。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這位元在過去8年裡掌舵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的堅定親歐人士表示,鑒於各大央行向市場注入了數萬億美元,目前存在形成“新泡沫”的危險。

朔伊布勒還警告了歐元區穩定面臨的風險,尤其是受到危機後遺留不良貸款拖累的銀行資產負債表所造成的風險。

作為一名強烈宣導財政紀律的人士,朔伊布勒主導了整個歐洲對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政策應對,並在希臘等國受到批評,被稱為緊縮政策的設計師。

但是,他將主要被銘記為默克爾內閣中最堅定擁護歐盟事業的政治人物,擅長于向經常持懷疑態度的德國公眾推銷歐元及推進歐洲一體化的好處。

朔伊布勒表示,英國“脫歐”投票結果表明,傾聽“那些聲稱……我們對歐洲貢獻太多的煽動者”是多麼的“愚蠢”。

他說:“就此而言,他們對歐洲一體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說,“不過從短期來看,這真的對英國沒有什麼幫助。”

“作為一個理智的政治家來說,她必須做出一定的妥協和退讓。”崔洪建說。

從這一角度看,無論是阿爾特邁爾或者其他人,如果能夠接替朔伊布勒,都不是意外。

經濟政策要變?專家:德國利益是出發點

默克爾當務之急是儘快組閣,而組閣的關鍵是化解各方分歧,這也意味著各方會博弈與妥協。

三黨聯合執政,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各方在經濟、外交政策上還存在一定分歧,化解分歧是合作的起點。

關於自民黨和綠黨的政治主張,丁純認為,雙方在對內和對外上還有比較大的分歧。比如,對內來講,自民黨比較推崇市場經濟,綠黨更強調社會公正性。對外來講,綠黨能夠接受更多的難民,而自民党認為不應由德國承擔更多的義務。

例如,在對外政策上,自民黨主席克利斯蒂安·林納德曾明確表示:“我們絕不可能同意為法國政府的支出付帳,或者為(義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的錯誤買單”。同時,自民黨向來對救助希臘等國家持懷疑態度。

相反,綠党擁護歐洲融合,其黨主席蔡姆·約茨德米爾此前通過網路發文支援馬克龍推動歐元一體化的主張。

對默克爾來說,她既希望保證德國在歐洲政策方面的連續性,也希望進一步推動歐元區深化融合。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自民黨的加入、朔伊布勒的卸任,為這一問題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但聯盟党成員、歐洲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大衛·麥卡利斯特認為,雖然聯盟黨與自民黨和綠黨在政策制定上有分歧,但在歐洲議程方面卻有基本共識。

在蘇甯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主任黃志龍看來,除了極右翼政黨選擇黨外,德國國內各主要政黨經濟主張的差異並不大,自民黨主張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改善投資環境,簡化稅率、簡化社會福利標準等。而綠黨的政策則更加關注環境保護、可替代能源發展等。

他同時表示,相對而言,德國的政治長期十分穩定,德國財政部長由自民黨或綠党領導人擔任,並不會對德國經濟政策產生根本變化。當然,由自民黨人擔任財政部長,德國的投資環境將得到改善,而綠党領導人擔任財政部長,德國的環境和新能源政策目標將得到落實。相應的,德國的政策主張也將對歐元區產生示範效應。

值得肯定的是,無論各黨持有怎樣的主張,德國的自身利益永遠是國家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崔洪建也指出,德國的對內和對外政策,始終還是要從自身政策的穩定性和經濟的持續性角度考量。

進入增長快車道 德國經濟對歐洲多重要?

作為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在經歷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和難民危機衝擊後,並沒有亂了方寸。相反,德國駛入了經濟增長快車道,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大幅提升。

德國聯邦勞工局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德國9月份失業率下降至5.6%,失業人數較8月減少2.3萬人。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就業穩定增長,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預測,德國2018年失業率有望降低至5.5%。

此外,德國8月份工業產出資料較上一個月大幅增加,環比增長2.6%,明顯高於預期的0.7%,為2011年以來環比增幅最高。德國經濟和能源部還表示,工業產出增長勢頭還將持續。

根據德國媒體此前報導,受全球經濟穩固增長,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將上調德國經濟增長預期至1.9%,將2018年經濟增長預期調升至2.0%。

黃志龍在評價德國推動歐元區經濟發展和制定經濟政策方面的作用時認為,歐元區經濟競爭力、歐元的幣值穩定和信譽源泉主要來自德國,德國是推動歐元區經濟發展、制定經濟政策、維護財政和債務紀律的核心。

他認為,某種程度上講,歐元的信用源泉來自於德國嚴格的財政和公共債務紀律。因此,歐元區邊緣國家被迫進行的收緊財政政策、減少社會福利等公共支出的政策,都是來自德國特別是朔伊布勒的政策主張。

攜手馬克龍?德國需在國內外找平衡

但是在經歷這場不出意外但又暗藏危機的大選後,德國在歐元區的主張會發生改變嗎?如果想繼續主導歐元區,德國還面臨哪些挑戰?

按照馬克龍9月26日發表“重塑歐洲”時提出的設想,歐元區改革會實施一系列主張,特別提到“統一預算”和“設立歐元區財政部長”。

對此,默克爾總體持肯定態度,但她也稱“細節有待討論”。崔洪建認為,細節不容忽視,德國面臨的問題是,需要權衡馬克龍提出的方案會不會對德國財政政策有影響,德國對歐盟的支付問題會不會有影響。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繼續推行歐元區一體化改革,德國政府必須說服老百姓,改革對德國是好的,是符合德國的利益的。比如,此前默克爾說服德國人接受她的緊縮方案,給債務國提供援助,表明她只能從德國的利益出發,說這個事情是好的。

至於默克爾是否會採納馬克龍的方案,崔洪建認為,完全看德國如何權衡,但有兩個標準:首先,德國傳統財政政策多大程度上願意接受這種改變。第二,德國還要付多少錢,如果需要付很多錢,德國就需要找平衡,在本國民眾和外部改革之間找平衡。

丁純則認為,馬克龍觀點能否被默克爾採納,關鍵是這一方案到底要做成什麼樣子。他指出,關於“統一預算和歐元區財政部長”,德國和法國的觀點也可能存在差異。例如,歐元區財政部長的角色是讓大家嚴格遵守財政限制,還是由財長統一進行資金分配尚不明晰。“最終能否達成一致,還是看最終落實時,這一方案是什麼樣子。”丁純說。

上海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認為,就領導和改革歐盟而言,無論是延續德國現有的角色還是回歸德法“雙核驅動”,默克爾都面臨困難:在國內,德國政壇希望發揮在歐洲的領導力,但潛在執政夥伴有異議;國際上,許多國家希望德國當頭,但一些成員國並不服。

例如,在難民問題上,匈牙利、捷克、波蘭和斯洛伐克等4個東歐國家組成“維謝格拉德集團”;在財政問題上則有南歐國家集團。

丁純也同意這一看法,他認為,德國從能力和其他國家對其信任度來說,都存在一定問題。首先,在德國內部,部分老百姓並不支援德國在歐元區發揮更大作用,右翼政黨選擇黨的崛起就是一個例證。其次,在外部來看,希臘等國家對德國也存在異議。

對默克爾來說,她從來就不是冒險的政治家,在推進歐元區一體化改革方案中,馬克龍的提議可能過於激進,而德國會更傾向於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連結:朔伊布勒警告:世界有再次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

朔伊布勒在即將卸任德國財長時警告,全球債務和流動性的急劇上升,對世界經濟構成一種重大風險。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這位元在過去8年裡掌舵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的堅定親歐人士表示,鑒於各大央行向市場注入了數萬億美元,目前存在形成“新泡沫”的危險。

朔伊布勒還警告了歐元區穩定面臨的風險,尤其是受到危機後遺留不良貸款拖累的銀行資產負債表所造成的風險。

作為一名強烈宣導財政紀律的人士,朔伊布勒主導了整個歐洲對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政策應對,並在希臘等國受到批評,被稱為緊縮政策的設計師。

但是,他將主要被銘記為默克爾內閣中最堅定擁護歐盟事業的政治人物,擅長于向經常持懷疑態度的德國公眾推銷歐元及推進歐洲一體化的好處。

朔伊布勒表示,英國“脫歐”投票結果表明,傾聽“那些聲稱……我們對歐洲貢獻太多的煽動者”是多麼的“愚蠢”。

他說:“就此而言,他們對歐洲一體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說,“不過從短期來看,這真的對英國沒有什麼幫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