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告訴你,古代皇帝一天吃幾頓飯,現在的你們一天吃幾頓呢?

如果我問你, 一天吃幾餐?

吃貨們回答:早中晚餐一日三餐, 上午吃點兒點心, 下午吃些水果, 晚上麼, 夜宵大排檔串串擼起來!

對於現代人來說, 吃已經是一個極其講究的事情。 正如孔子早就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意思是做的食物越精緻越好, 肉切得越細越好。 這其實是祭禮當中對食物的要求。 普通老百姓還是吃的十分隨意的。

那麼古人一天吃幾餐呢?

從史料上來看, 秦漢及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 流行“兩餐制”;隋唐時期, “午食”的概念才逐漸形成, 一天吃三頓飯成為尋常人家的基本用餐習俗……

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吃兩頓飯“朝食”為主餐

朱熹《集注》記載:“朝曰饔, 夕曰飧”。

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 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 稱為“飧”。

 一日三餐從什麼時候開始?

《戰國策·齊策四》“管燕得罪齊王”條稱:“士三食不得饜, 而君鵝鶩有餘食。 ”

意思是讀書人一天三頓飯都吃不飽, 而你的鵝、鴨卻吃不了。

這說明當時已存在一天吃三頓飯的現象, 不過, 這時候的三餐還只是士族以及貴族的特權。 普通老百姓家可是不講究這些的。 而且, 此時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兩餐的補充, 其中的第三頓飯有點“夜餐”的味道。

秦漢時期, 普通人或是級別較低官員多為“兩餐制”, 但在貴族中已普遍實行“三餐制”。

 隋唐時期“午飯”成為“一日三餐”中的主餐

白居易《詠閑》詩雲:“朝眠因客起, 午飯伴僧齋”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于魏晉以後, 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

其時民間基本一天都吃三頓飯, 與現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幾無區別。

其標誌是, “中餐”、“午飯”這類詞彙開始流行, 並大量出現在當時文人的詩文中。 中餐即中間那頓飯, 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中便有“中餐”

林下中餐後, 天涯欲去時。

白居易的《詠閑》詩中則有“午飯”

朝眠因客起, 午飯伴僧齋。

中餐、午飯都是“中飯”的意思, 因處於早、晚兩頓飯中間, 又在一天最中間的時分吃, 故名。 到了唐朝, 中餐已成為三餐中的主餐, 普通老百姓也開始一天吃三頓飯。

不過, 早期的兩餐習俗並沒有消失, 全國各地, 有的地方習慣三餐, 有的地方還是習慣兩餐。 這跟當時的生活習慣和經濟水準有很大關係。

現在的你們一天吃幾頓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