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有史以來最大地震——墨脫特大地震

中國有史以來最大地震———墨脫特大地震

據史料記載, 西藏共發生過4次大於8級的地震, 7—7.9級地震11次, 6—6.9級地震86次。 其中, 1950年8月15日在藏東的察隅—墨脫髮生的8.6級地震, 是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地震, 震撼了整個青藏高原。

墨脫行路難

墨脫, 藏語為“花朵”之意, 是西藏的一塊膏腴之地。 北境南伽巴瓦山亙空聳立, 層巒疊嶂, 最高峰7782米。 雅魯藏布江從西向東流, 經林芝北繞南伽巴瓦山西坡急轉南流, 水勢湍急, 峽谷險峻。 而坐落在雅魯藏布江下游河谷階地上的墨脫、背蹦等地海拔低, 氣溫高, 雨水充沛, 植物生長極為茂密, 從寒溫帶的高山草甸到山地熱帶季雨林,

梯次生長, 沃野富饒, 宜耕宜牧, 藏族、門巴族、珞巴族人民在這裡繁衍生息, 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墨脫, 這個西藏林芝境內的邊陲小鎮, 被當地人稱為“高原孤島”。 墨脫在2013年10月31日開通公路, 在此之前是中國大陸2100多個行政建制縣中唯一不通公路的縣,

路途艱險, 氣候惡劣, 幾乎成了中國最難抵達的地方。

圍繞著世人皆知的墨脫行路難, 有不少逸聞趣事:

一位軍人家屬想去墨脫看望駐守在那裡的丈夫, 但是嘗試了9次都沒能成功;廣東順德的一位老闆, 在徒步前往墨脫的途中, 突然癱倒在山岩旁大哭, 感歎自己腰纏萬貫, 在那一刻卻毫無用武之地;一名供職於某省交通部門的官員, 自稱什麼地方都去過, 到墨脫遇上大雨和泥石流, 在脫險後心有餘悸地說:“墨脫是鬼都不去的地方。 ”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獨特的生活空間, 阻隔了墨脫人民與外部世界的聯繫, 使得這裡變得更加閉塞和孤寂。 就連西藏已經通了鐵路這樣舉世矚目的大事,

他們也是通過口口相傳才略有耳聞的。

墨脫處於喜馬拉雅斷裂帶和墨脫斷裂帶上, 地質活動頻繁, 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的多發地帶, 可以說在墨脫建公路的難度絕對不亞於浩大的青藏鐵路工程。

談“震”色變的墨脫

1950年8月15日, 全世界的地震學家都目瞪口呆,

所有的地震儀都被強大的地震波激過了最高限而失靈。 這場特大地震發生在毗鄰印度阿薩姆邦的中國西藏墨脫, 震級高達裡氏8.6級。

據說, 發生地震的那天當晚, 人們剛剛吃過晚飯, 有的人已經進入夢鄉。 遠方突然傳來隆隆的聲響, 緊接著地動山搖, 一場天翻地覆的大地震給墨脫大峽谷中各族居民帶來一場空前浩大的生死劫難。 就在這一瞬間, 峽谷上下木結構和石木結構的民宅、寺廟和公共設施悉數倒塌;地震引起了廣泛的山崩和滑坡, 耶東、格林等4個村莊隨著山崩滑入江中或被山石掩埋;雅魯藏布江幹流至少有3處被倒塌的山體攔腰截斷;從兩側崖壁上崩落的巨石像洪流一般沖了下來, 一路上翻滾騰躍、相互撞擊,

山坡上電光石火迸發, 推毀了房屋、道路、田地、人畜和成片的原始森林;山體上出現了一二米長, 數十至數百米寬的地裂縫, 整個峽谷籠罩在昏暗的煙霧之中。 儘管大峽谷中人口稀少, 但死亡的人數有上千, 死絕戶近百, 死絕的村有五六個。 地震當天有許多群眾正為三大領主出烏拉差, 晚上歇在岩洞裡或陡崖下, 被砸死的人最多。 那些劫後餘生的門巴族、藏族老人們可謂“談震色變”。

其實這次特大地震的前兆十分明顯, 在大地震發生前的一年中, 5—6級的前震有兩次, 其中的一次震中就在大峽谷中的邦興。 敏感的動物和家畜則在一年前就出現了異常反應, 如老鼠紛紛出洞危害莊稼, 而且死鼠特別多;在大峽谷進口處的格嘎一帶, 成群的黑熊結伴下山,它們嘶叫打鬧,偷襲家畜,格嘎村的家畜差不多被咬光了;那一年公雞叫得特別凶,有的人乾脆把雞殺了丟在水中;在8月15日臨震前更是雞鳴狗叫、騷動不寧。

這次地震強度大,震源淺,波及範圍廣。據1956年古登堡的計算,這次地震的能量約為1018焦耳,震源深度為25公里。1977年國家地震局《中國地震簡目》將本次地震震級定為8.5級,震中定在西藏察隅,震中烈度為11度,儀器測定震中為北緯28.5°,東經96.0°。1983年謝毓壽主編《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第五卷)中,震級定為8.6級,震中位置為北緯28.4°,東經96.7°,即在西藏察隅西南,震源深度為33公里。同年顧功敘主編的《中國地震目錄》亦將其震級亦定為8.6級,震中位置為北緯28.4°,東經96.0°,震中烈度大於X度,宏觀震中定在北緯28.5°,東經96.0°,即察隅、墨脫間。

在極震區(烈度11度),各種類型建築物,包括官署、寺廟、卡(莊園)、杉板房、藏式民房等,全部倒塌。墨脫縣南距雅魯藏布江東岸4—5公里處的格林村,坪壩從地上顛起,高山崩裂,兩個村子全部毀滅。江邊山腰上的耶東村,連房帶人一起從江的西岸被拋到東岸。江東岸半公里的畢波村,整個村子被拋到江心,荷紮(霍煮)村一半被毀。白馬崗宗府一套十二柱三層樓建築從底部倒塌,引起大火,全被燒毀,所有器物化為灰燼。奉八世達賴絳百嘉鍺(1758—1804年)所建宗教影響較大的仁明寺,主殿十二甬,四大門,牌樓內外長柱三十六根,高三層,飛簷金頂,內有一人高的銀質佛塔三座,各種大型佛像(最高的有一層樓高)48尊,全部倒毀,原寺內外,幾無遺跡。墨脫縣城附近的洛邦寺(二層)、格林寺(三層)、德庫寺(二層)、瑪朋寺(二層)、邦日寺(二層)和新興建的吳奈寺等,全被地震毀盡。僅墨脫縣境四部六寺死亡僧俗、喇嘛、差民計有666人,死絕90戶。上述墨脫至耶東村等房屋建築物的倒毀破壞呈現出一個跨越雅魯藏布江兩岸的帶狀區,長30公里,寬15公里。

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嚴重的次生災害。地震發生的頃刻間,廟宇、官署、村莊毀滅;大地開裂,沉陷變形,地面噴水湧砂,田禾淹沒;雪峰震裂,冰川躍動;巨型的山崩滾滾而下,使江河壅阻,森林毀沒,溫泉消失,瀑布也蕩然無存。墨脫至四境間數百公里的山間路徑崩塞,連日飛塵蔽日,煙霧彌漫,經旬不散。南伽巴瓦山、工拉噶波山、工准德木聖山等雪崩不絕。雅魯藏布江潰缺,水勢暴漲,流入印度阿薩姆邦寬闊平原地帶,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洪水為患,堰渠衝毀,道路切斷,橋樑損壞。整個雅魯藏布江河彎地區和米林、察隅等27個縣及印度阿薩姆邦的部分地區都被捲入這場災難之中。地震破壞面積約40平方公里,有感範圍最遠距離達1300公里。

這次特大地震還引發了兩座雪峰產生大規模雪崩和冰崩。南迦巴瓦峰坡的則隆弄冰川下段冰舌突然崩落,冰體加上崩雪,翻越過一段小丘後掩埋了大峽谷進口處不遠的直白村,全村100多人死於非命,只有一位正在水磨房磨糌粑的婦女被推到磨盤下,在冰雪窖中靠融水和糌粑堅持了19天,待到冰消雪化才僥倖生還。

這次地震後,餘震頻繁,持續時間達一年之久,震級超過4.7級的餘震有80多次,最高的達到6.3級。

此次特大地震遺留在地面上最大的特徵、也是今後的隱患為:分佈在峽谷兩側的崩塌倒石堆和崩塌泥石流。倒石堆像是一條幹石河,滿載著岩屑、碎石和巨礫的槽谷刻入基岩,從高高的崖頭上順穀坡斜臥在長大的山體上,規模大的有數百米到上千米。一旦源頭上的危崖峭壁發生崩塌,或者在地震、暴雨以及午間暴曬所產生的膨應力的作用下,都有可能觸發槽穀中的砂石滑動,甚至產生連鎖反應,演變成一場勢不可擋的巨石洪流,一瀉千丈,潰入河床,時有堵截江流的情況發生。

規模最大的崩塌泥石流發生在大峽谷下段的背崩村附近。1973年夏天,背崩村上的一處石崖在暴雨中潰垮,崩落的巨石推動下游溝槽中的泥水石塊匯合成一股上萬噸的泥石流,沖向雅魯藏布江,一舉截斷了徑流達一萬秒立方米的江流,持續一天之久,第二天江水漫堤,衝垮堤壩形成洪峰,險些將下游的解放大吊橋沖走。

根據西藏檔案資料不完全統計,這次地震西藏境內倒塌各種房屋9000多柱(藏式室內寬度標準),死亡僧俗、喇嘛、差民3300多人,受傷260餘人,死絕117戶,損失大小牲畜17700多頭,損毀糧食3700餘捆、2800多背、800多袋、11900多克(西藏地方原有的容量單位,1克約為28市斤),酥油28100多斤,乳酪2700塊,藏銀15700餘兩。損失佛塔188座,佛像6280余尊,經書1600餘部,軸畫2300餘幀。印度境內約計死亡1500多人,阿薩姆邦由於地震及洪水所受的損失可能達2000萬英鎊。

成群的黑熊結伴下山,它們嘶叫打鬧,偷襲家畜,格嘎村的家畜差不多被咬光了;那一年公雞叫得特別凶,有的人乾脆把雞殺了丟在水中;在8月15日臨震前更是雞鳴狗叫、騷動不寧。

這次地震強度大,震源淺,波及範圍廣。據1956年古登堡的計算,這次地震的能量約為1018焦耳,震源深度為25公里。1977年國家地震局《中國地震簡目》將本次地震震級定為8.5級,震中定在西藏察隅,震中烈度為11度,儀器測定震中為北緯28.5°,東經96.0°。1983年謝毓壽主編《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第五卷)中,震級定為8.6級,震中位置為北緯28.4°,東經96.7°,即在西藏察隅西南,震源深度為33公里。同年顧功敘主編的《中國地震目錄》亦將其震級亦定為8.6級,震中位置為北緯28.4°,東經96.0°,震中烈度大於X度,宏觀震中定在北緯28.5°,東經96.0°,即察隅、墨脫間。

在極震區(烈度11度),各種類型建築物,包括官署、寺廟、卡(莊園)、杉板房、藏式民房等,全部倒塌。墨脫縣南距雅魯藏布江東岸4—5公里處的格林村,坪壩從地上顛起,高山崩裂,兩個村子全部毀滅。江邊山腰上的耶東村,連房帶人一起從江的西岸被拋到東岸。江東岸半公里的畢波村,整個村子被拋到江心,荷紮(霍煮)村一半被毀。白馬崗宗府一套十二柱三層樓建築從底部倒塌,引起大火,全被燒毀,所有器物化為灰燼。奉八世達賴絳百嘉鍺(1758—1804年)所建宗教影響較大的仁明寺,主殿十二甬,四大門,牌樓內外長柱三十六根,高三層,飛簷金頂,內有一人高的銀質佛塔三座,各種大型佛像(最高的有一層樓高)48尊,全部倒毀,原寺內外,幾無遺跡。墨脫縣城附近的洛邦寺(二層)、格林寺(三層)、德庫寺(二層)、瑪朋寺(二層)、邦日寺(二層)和新興建的吳奈寺等,全被地震毀盡。僅墨脫縣境四部六寺死亡僧俗、喇嘛、差民計有666人,死絕90戶。上述墨脫至耶東村等房屋建築物的倒毀破壞呈現出一個跨越雅魯藏布江兩岸的帶狀區,長30公里,寬15公里。

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嚴重的次生災害。地震發生的頃刻間,廟宇、官署、村莊毀滅;大地開裂,沉陷變形,地面噴水湧砂,田禾淹沒;雪峰震裂,冰川躍動;巨型的山崩滾滾而下,使江河壅阻,森林毀沒,溫泉消失,瀑布也蕩然無存。墨脫至四境間數百公里的山間路徑崩塞,連日飛塵蔽日,煙霧彌漫,經旬不散。南伽巴瓦山、工拉噶波山、工准德木聖山等雪崩不絕。雅魯藏布江潰缺,水勢暴漲,流入印度阿薩姆邦寬闊平原地帶,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洪水為患,堰渠衝毀,道路切斷,橋樑損壞。整個雅魯藏布江河彎地區和米林、察隅等27個縣及印度阿薩姆邦的部分地區都被捲入這場災難之中。地震破壞面積約40平方公里,有感範圍最遠距離達1300公里。

這次特大地震還引發了兩座雪峰產生大規模雪崩和冰崩。南迦巴瓦峰坡的則隆弄冰川下段冰舌突然崩落,冰體加上崩雪,翻越過一段小丘後掩埋了大峽谷進口處不遠的直白村,全村100多人死於非命,只有一位正在水磨房磨糌粑的婦女被推到磨盤下,在冰雪窖中靠融水和糌粑堅持了19天,待到冰消雪化才僥倖生還。

這次地震後,餘震頻繁,持續時間達一年之久,震級超過4.7級的餘震有80多次,最高的達到6.3級。

此次特大地震遺留在地面上最大的特徵、也是今後的隱患為:分佈在峽谷兩側的崩塌倒石堆和崩塌泥石流。倒石堆像是一條幹石河,滿載著岩屑、碎石和巨礫的槽谷刻入基岩,從高高的崖頭上順穀坡斜臥在長大的山體上,規模大的有數百米到上千米。一旦源頭上的危崖峭壁發生崩塌,或者在地震、暴雨以及午間暴曬所產生的膨應力的作用下,都有可能觸發槽穀中的砂石滑動,甚至產生連鎖反應,演變成一場勢不可擋的巨石洪流,一瀉千丈,潰入河床,時有堵截江流的情況發生。

規模最大的崩塌泥石流發生在大峽谷下段的背崩村附近。1973年夏天,背崩村上的一處石崖在暴雨中潰垮,崩落的巨石推動下游溝槽中的泥水石塊匯合成一股上萬噸的泥石流,沖向雅魯藏布江,一舉截斷了徑流達一萬秒立方米的江流,持續一天之久,第二天江水漫堤,衝垮堤壩形成洪峰,險些將下游的解放大吊橋沖走。

根據西藏檔案資料不完全統計,這次地震西藏境內倒塌各種房屋9000多柱(藏式室內寬度標準),死亡僧俗、喇嘛、差民3300多人,受傷260餘人,死絕117戶,損失大小牲畜17700多頭,損毀糧食3700餘捆、2800多背、800多袋、11900多克(西藏地方原有的容量單位,1克約為28市斤),酥油28100多斤,乳酪2700塊,藏銀15700餘兩。損失佛塔188座,佛像6280余尊,經書1600餘部,軸畫2300餘幀。印度境內約計死亡1500多人,阿薩姆邦由於地震及洪水所受的損失可能達2000萬英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