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府谷縣黃甫古鎮:庭院深深深幾許?

採訪團在魏家大院聽魏氏後人講述過往 延安日報記者祁小軍攝

俯瞰李家大院 榆林日報記者解永剛攝

黃甫古鎮的清晨, 晴空萬里, 空氣清新, 滿天白蓮花, 遍地文人客, 逢此美景, 如同珠寶商進了珠寶國, 再美的語言也用不上了。

黃甫古鎮位於府穀縣東北部, 距縣城31公里, 是歷史上的邊塞重鎮、文化名鎮、商貿大鎮、走西口出關要鎮, 素有“金黃甫”之稱。 鎮內有李家大院、魏家大院、宗常山景區、香蓮寺等,

明末農民起義先行者王嘉胤就出生于黃甫鎮大寬坪村。

信步走進李家大院, 映入眼簾的建築高低錯落, 灰瓦覆頂, 佈局嚴謹, 雕飾精湛, 威嚴壯觀, 大門頂為七疊木質斗拱, 構思奇巧, 制式慎密, 簷牙高啄, 具有奪人心魄的裝飾與形式美, 甚為罕見。 門墩為一米高的金雞獨立夾耳石雕, 大門上懸掛有“武魁”“文魁”鎏金巨匾。

聽聞李家大院建於清代嘉道年間, 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中期四合院。 大院共為三進, 呈立體式結構, 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 現保存完整的有上下兩進。

大門的精巧先聲奪人, 屋內的文化符號體現在每個細節。 大院牌匾、額匾、雕刻文字或蒼勁, 或雋永, 或清奇, 其磚雕木刻玲瓏剔透,

集文學、書法、篆刻、裝飾、美學等於一體, 凝聚著親和祥瑞、傳承組訓、愛惜名節等傳統文化, 也寄寓著主人對未來的嚮往和家風的傳承。 地基是用煨碳做底層, 至今牆體不潮不損傷。 正房五間略高於東西廂房, 彰顯主人的尊貴地位……

繁榮就像炭一樣, 一半黑時還有骨, 十分紅時便成灰。 李家亦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現李家後人大多生活在內蒙古, 而這個曾經輝煌的古院一度駐紮過軍隊。 解放後為集體糧庫, “文革”時一些建築遭到了破壞, 近年來在政府的維修下, 這座飽經滄桑的院子才得以繼續接受歲月的洗禮。

如果說李家大院的興衰惹人惋惜, 那麼, 魏家大院的房破樓空更是引人深思。

沿著黃甫古鎮前行,

魏天林坐在門口講述著祖傳古院的故事。 魏家大院坐落黃甫古鎮鼓樓洞南口, 建築年代遠早于李家大院, 距今約有400多年歷史, 魏家是當時黃甫家產最多的一家, 有魏家半道街的說法。

盛況究竟如何?聽聞, 魏氏家族是黃甫最大字型大小“寶聚恒”的主人。 清代末年, “寶聚恒”生意興隆, 達到鼎盛, 四通八達, 向北與內蒙古河套地區, 向東與山西太原市、河曲縣、本縣清水鎮等都有生意往來, 可謂家大業大, 據說當時在魏家大院生活的有二百多人。

走進院內, 當年的九進院依稀可見, 有閣樓、繡房、正房、臥室、小耳房、窯洞, 院內還有地道與主房相通。 滿面的木制門窗, 雕刻精美。 屋內木板仰城, 油漆彩繪;釉磚鋪地, 精巧玲瓏;木制欄杆,

建築豪華……

由於社會變遷, 魏家大不如前, 土地革命後, 魏家後人除現在的黃甫魏家外, 大多遷至內蒙古。 行車離去, 已是黃昏, 仿佛聽見李家大院和魏家大院在訴說, 曾經滄海橫流渡, 福壽陽春又一年。 江河湖海任我遊, 觀了些山明水秀, 勝似那當朝一品封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