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人販子的新招式 看完之後讓人毛骨悚然

雨後悶熱的下午, 一輛紅色的快遞車穿過馬路上蒸騰的熱氣, 停在了安靜的社區大門前。

小夥子跳下車, 摘了頭盔, 換上鴨舌帽,

急速鑽進樓棟電梯, 一邊按電梯, 一邊壓低了帽檐。 “小朋友, 我是肯德基宅急送的……”開門的是個5歲男孩, 小夥子臉上閃過一絲狡黠。

“你媽媽定了全家桶, 但可樂落車上了, 走, 跟叔叔去拿。 ”小夥子抓住男孩手臂, 伸手關上房門。

關門聲驚醒了屋內原本迷糊小睡的媽媽, “你去哪?寶寶!”見孩子媽媽沖出來, 小夥子慌忙退進電梯, 拉拽了幾下男孩不得, 只好作罷。

媽媽一把抱過男孩的同時, 電梯門“呼哧”一聲關上了。 “我哪有定什麼全家桶!”回過神來, 媽媽冷汗已濕透了後背。

媽媽們, 在家也不能鬆懈啊!人販子的進化速度是你無法想像的。

過去, 我們最常提醒的是在商場、超市、公園、廣場、車站, 甚至醫院, 任何一個人多眼雜的地方, 千萬別放手, 千萬別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

然而, 如今人販子已然登門造訪了, 還以孩子普遍都愛的肯德基叔叔形象出現……

1

10000個失蹤的孩子裡

可能只有一個能回家

前有《失孤》, 後有《親愛的》, 哪一部關於尋親的電影不讓人聲淚俱下。

對於普通人來說, 這是錐心的120分鐘,

而對於失孤家庭來說, 恐懼、悔恨、悲痛、絕望, 是每時每刻, 延綿不絕, 甚至直到孩子返家都不一定能平復。

2007年《鳳凰衛視》報導, 我國每年約有20萬兒童失蹤, 找回概率0.1%左右。

但《公安統計年鑒》統計, 我國每年約有2萬被拐賣婦女兒童案件立案。 平均下來, 每天就有50餘起, 這一數字依然是觸目驚心的。

2

不僅在鬧市

人販子可能就在你家大門前

早在2015年, 央視新聞曝光的孩子被拐七大高發地, 家門口就儼然排名第一。 孩子獨自和小朋友玩耍、老人單獨照看孩子的情況下, 一顆糖、一個玩具, 或者三言兩語抱起孩子就跑, 便足以得手。

其次是公園、商場超市、火車站、遊樂場、醫院以及車裡和路上。 而像文中開頭那樣, 人販子以扮成送餐員、快遞員的方式, 已經來到了你家門口。

當你和孩子玩捉迷藏、當你轉身選購商品付款、當你大包小包過安檢、當你將孩子送去做檢查或打預防針、當你和孩子賭氣離開……每一個不經意的瞬間, 拐賣都有可能發生。

3

拐賣騙術層出不窮

你能識破哪種

假冒熟人、物質利誘、盜竊搶劫是最常見的三種方式。

但經歷了這麼多年拐與打拐的鬥爭, 拐賣已從硬搶變成了“智取”, 從直白欺騙變成了迂回設局, 從單兵作戰變成了團夥犯案。

❖扮好人

騙子扮好人的戲碼, 就在學校周圍上演過。 網易親子頻道曝光過這樣的騙局。

放學後, 乘著孩子們一湧而出, 人販子逆行而上, 故意撞倒目標孩子。 然後, 假裝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傷, 哪裡不舒服, 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要給孩子賠償。 幸好老師發現及時, 阻止了一場精心預謀的拐騙。

❖局中局

針對有戒心、有防騙意識的孩子, 人販子則設計了拐賣“局中局”。

河南電視臺的防拐賣公益片拍攝過這樣一個場景。 在公園獨自玩耍的孩子, 突然遇到前來搭訕的叔叔。

“小朋友,一個人玩不安全啊,你家人在附近沒?我帶你去找他們。”孩子明顯很警惕,既不答話,也不跟他走。僵持之時,從旁邊上來一個很面善的阿姨,一邊將孩子護到自己身後,一邊指責男子:“你什麼意思?別打孩子的注意。再來我報警了啊!”

看著阿姨奮力保護自己,孩子便放心地跟著阿姨離開。此時,搭訕叔叔露出了成功得手的笑容......

❖賊喊捉賊

“賊喊捉賊”的套路也在各地風行了一陣子。

媽媽單獨帶孩子在路上,一大媽沖上前搶孩子並破口大駡:“你幹什麼?你要把孩子帶到哪兒去?你個人販子!”圍觀群眾聚集起來後,兩三個人都站出來指認大媽是這個孩子的奶奶,而媽媽是壞人,甚至要動手懲制“壞人”。

這種情況幾乎會把人逼到絕境,有口難言。如遇好心路人報警,或媽媽足夠機智,想到砸壞旁邊車輛、商店的方法,牽扯進更多利益方,扭轉現場局面,才會有幸從騙局中逃脫。

❖用小孩來誘拐

這是一位媽媽的自述:“昨天下午,我帶著兒子在社區玩。一個漂亮的小女孩主動上來找兒子玩。我見兩個孩子玩的高興,也沒多在意。

女孩後面跟了個中年男子,說是女孩的爸爸。我還和那個爸爸聊了幾句,他說他們是4棟15樓的。沒多久,男的說想起車上有個變形金剛,要去拿來給兩個孩子玩,就先離開了。然後,女孩讓我兒子一路去拿。兒子正玩的高興不願去,女孩就非要拉著我兒子往社區外走。

拉扯了幾下,因為我兒子年齡小,就哭了起來。女孩見這樣,就悠悠地走開了。當時,我並沒覺得什麼。但回家後越想越不對。第二天,去問了保安,保安說兩父女看起眼生。我又到4棟15樓去找,結果4家人裡根本沒有這對父女。”

每一個騙局的得手,背後便是一個孩子的失蹤,一個家庭的噩夢。

4

巨大的利益誘惑

讓人販不畏死刑

去年,一則“拐賣兒童當判死刑”的呼籲,一夜刷屏微信朋友圈。尚且不去深究這話題發酵背後的推手。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看到一張張孩子流離失所的照片,一個個家庭支離破碎的故事,有誰不會對拐賣兒童義憤填膺?無奈之下,人們轉而質疑公權力對拐賣兒童打擊不夠、懲制不足,可以理解。

在2015年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九)》中,也明確了拐賣婦女兒童案件中買方也要獲刑的規定。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也明確了拐走兒童等同偷盜幼兒最高可判死刑,即拐賣兒童可判死刑。

原因並不複雜,“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在高發的拐賣案件背後,是一個龐大的需求市場和極高的利益鏈條。

2013年的一項統計中,僅僅失獨家庭一項,就有百萬以上。

而“重男輕女”,生女兒送人或賣掉;“養兒防老”、“多子多福”,不惜賣孩子添福,這樣的思想殘餘也左右了一批買賣需求。

同時,“越小越容易養熟”的觀念,導致6歲以下的兒童,特別是男孩,成為最主要的拐賣對象。

這個市場中的價格永遠是水漲船高,2009年前後拐賣一個兒童約2~3萬元,而如今已是7~8萬。年齡越小價越高,一個男嬰可能被賣到十幾萬。

2016年被執行死刑的譚永志,一個70歲老者。一開始幫超生者送孩子,一次收受一兩百元。幾年之後,一個男孩送過來他需付3.6萬,但賣出多的都是他的利潤。見利起早,這個看似普通的農村老漢手下,竟組建起了一個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兒童的犯罪網路,分工明確,人數眾多,遍佈全國11個省市。

5

父母是保護孩子的第一

和最後一道防線

可是,很遺憾,現實是怎樣的呢?

據國內最大的民間尋子網站“寶貝回家”資料統計,2007年網站建立以來登記數萬條尋子資訊,其中90%是因監管缺失而導致孩子被拐走或失蹤。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站在保護孩子的第一線,“永遠不要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是最簡單的兒童安全常識,也是每個父母理應背負的天職。

防拐破局的這根弦,在腦中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

而父母更有責任教會孩子自救法則。讓孩子記住所在城市、社區、門牌號,父母親人的名字電話,學會警惕陌生人,學會報警求助,學會在被劫持時製造動靜引發關注,以及在人身被控制時冷靜尋找求救逃脫的時機。

這些並不難。

別在悲劇真正降臨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上天從來不會給我們重來一次的機會。

“小朋友,一個人玩不安全啊,你家人在附近沒?我帶你去找他們。”孩子明顯很警惕,既不答話,也不跟他走。僵持之時,從旁邊上來一個很面善的阿姨,一邊將孩子護到自己身後,一邊指責男子:“你什麼意思?別打孩子的注意。再來我報警了啊!”

看著阿姨奮力保護自己,孩子便放心地跟著阿姨離開。此時,搭訕叔叔露出了成功得手的笑容......

❖賊喊捉賊

“賊喊捉賊”的套路也在各地風行了一陣子。

媽媽單獨帶孩子在路上,一大媽沖上前搶孩子並破口大駡:“你幹什麼?你要把孩子帶到哪兒去?你個人販子!”圍觀群眾聚集起來後,兩三個人都站出來指認大媽是這個孩子的奶奶,而媽媽是壞人,甚至要動手懲制“壞人”。

這種情況幾乎會把人逼到絕境,有口難言。如遇好心路人報警,或媽媽足夠機智,想到砸壞旁邊車輛、商店的方法,牽扯進更多利益方,扭轉現場局面,才會有幸從騙局中逃脫。

❖用小孩來誘拐

這是一位媽媽的自述:“昨天下午,我帶著兒子在社區玩。一個漂亮的小女孩主動上來找兒子玩。我見兩個孩子玩的高興,也沒多在意。

女孩後面跟了個中年男子,說是女孩的爸爸。我還和那個爸爸聊了幾句,他說他們是4棟15樓的。沒多久,男的說想起車上有個變形金剛,要去拿來給兩個孩子玩,就先離開了。然後,女孩讓我兒子一路去拿。兒子正玩的高興不願去,女孩就非要拉著我兒子往社區外走。

拉扯了幾下,因為我兒子年齡小,就哭了起來。女孩見這樣,就悠悠地走開了。當時,我並沒覺得什麼。但回家後越想越不對。第二天,去問了保安,保安說兩父女看起眼生。我又到4棟15樓去找,結果4家人裡根本沒有這對父女。”

每一個騙局的得手,背後便是一個孩子的失蹤,一個家庭的噩夢。

4

巨大的利益誘惑

讓人販不畏死刑

去年,一則“拐賣兒童當判死刑”的呼籲,一夜刷屏微信朋友圈。尚且不去深究這話題發酵背後的推手。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看到一張張孩子流離失所的照片,一個個家庭支離破碎的故事,有誰不會對拐賣兒童義憤填膺?無奈之下,人們轉而質疑公權力對拐賣兒童打擊不夠、懲制不足,可以理解。

在2015年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九)》中,也明確了拐賣婦女兒童案件中買方也要獲刑的規定。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也明確了拐走兒童等同偷盜幼兒最高可判死刑,即拐賣兒童可判死刑。

原因並不複雜,“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在高發的拐賣案件背後,是一個龐大的需求市場和極高的利益鏈條。

2013年的一項統計中,僅僅失獨家庭一項,就有百萬以上。

而“重男輕女”,生女兒送人或賣掉;“養兒防老”、“多子多福”,不惜賣孩子添福,這樣的思想殘餘也左右了一批買賣需求。

同時,“越小越容易養熟”的觀念,導致6歲以下的兒童,特別是男孩,成為最主要的拐賣對象。

這個市場中的價格永遠是水漲船高,2009年前後拐賣一個兒童約2~3萬元,而如今已是7~8萬。年齡越小價越高,一個男嬰可能被賣到十幾萬。

2016年被執行死刑的譚永志,一個70歲老者。一開始幫超生者送孩子,一次收受一兩百元。幾年之後,一個男孩送過來他需付3.6萬,但賣出多的都是他的利潤。見利起早,這個看似普通的農村老漢手下,竟組建起了一個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兒童的犯罪網路,分工明確,人數眾多,遍佈全國11個省市。

5

父母是保護孩子的第一

和最後一道防線

可是,很遺憾,現實是怎樣的呢?

據國內最大的民間尋子網站“寶貝回家”資料統計,2007年網站建立以來登記數萬條尋子資訊,其中90%是因監管缺失而導致孩子被拐走或失蹤。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站在保護孩子的第一線,“永遠不要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是最簡單的兒童安全常識,也是每個父母理應背負的天職。

防拐破局的這根弦,在腦中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

而父母更有責任教會孩子自救法則。讓孩子記住所在城市、社區、門牌號,父母親人的名字電話,學會警惕陌生人,學會報警求助,學會在被劫持時製造動靜引發關注,以及在人身被控制時冷靜尋找求救逃脫的時機。

這些並不難。

別在悲劇真正降臨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上天從來不會給我們重來一次的機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