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出兵伐吳,為何諸葛亮不隨軍出征?主要有這3個原因

導讀:軍師龐統去世後, 劉備為了將川蜀之地拿下, 將諸葛亮、張飛及趙雲等人調到前線, 僅留二弟關羽鎮守荊州。 對於荊州的重要性, 劉備內心非常清楚, 他之所以做此決定, 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並不是臨時起意。 然而, 關羽辜負了大哥劉備的信任, 不僅丟掉了荊州, 自己還因兵敗被殺, 這對於劉備來說, 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關羽去世後的第二年, 劉備于成都登基稱帝, 建立了蜀漢政權。 不久後, 不顧眾人的反對, 劉備就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 幾乎居全國之力出兵伐吳。 其實, 如果仔細分析, 劉備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 並非只是為了為二弟報仇, 他後更深層次的打算。 雖然劉備坐上了皇位, 但距離匡扶漢室的計畫還差很遠, 但此時他已經61歲, 自知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不想帶著遺憾死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 劉備親率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東吳, 孫權立馬派遣使者前來求和, 卻被劉備果斷拒絕。 無奈之下, 孫權只能硬著頭皮抵抗, 任命陸遜為大都督。 起初, 蜀軍勢如破竹, 打的吳軍無力還手, 大有勝利在望之勢。 然而, 在之後的夷陵之戰中, 陸遜一把火燒了蜀軍連營七百里, 若不是陳到帶領白毦兵誓死保護,

劉備本人也將命喪東吳。

夷陵之戰的慘敗, 對於剛建立的蜀漢政權來說, 是一種沉重的打擊, 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 還有多名將領陣亡, 劉備也因承受不了這種打擊, 不久後病逝於白帝城。 很多人都認為, 劉備之所以敗的這麼慘,

主要是身邊沒有一個謀略過人的軍師, 若諸葛亮在劉備身邊, 說不定就將東吳直接給滅了。

但歷史沒有假設, 留給後人的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猜測。 其中有一個疑問, 為何諸葛亮當時不隨軍出征呢?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原因一:他必須留下鎮守後方

自從劉備起家, 一直就缺少謀士的輔佐, 直到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才改變了這種局面。 儘管後來得到了龐統和法正, 但他們都去世的太早, 所有的重擔幾乎都壓在了諸葛亮一個人的身上, 沒有人能替他分擔, 這也是蜀漢的人才短板。 劉備帶兵出征, 必然會找一個有能力的人鎮守後方, 縱觀滿朝文武, 只有諸葛亮符合條件, 故他不能隨軍出征。

原因二:劉備低估了東吳的實力

剛成為皇帝的劉備, 可謂是自信心爆棚, 甚至認為自己比曹操還要牛。 而且, 他認為此時東吳缺乏周瑜、呂蒙那樣的統帥, 其他人不足為慮, 犯了兵家之大忌。 尤其是剛開始的幾次小勝, 更加使其飄飄然, 加上錯誤的軍事部署, 搞了個七百里連營, 被足智多謀的陸遜看出了破綻。

原因三:諸葛亮本人反對伐吳

諸葛亮一生行事謹慎,一直堅持“聯劉抗曹”的戰略方針,並且深知此時不是翻臉的時候,需要養精蓄銳,待時機成熟後,一舉滅掉曹魏和東吳,進而實現一統天下的心願。所以,當劉備提出伐吳時,身為丞相的諸葛亮,第一個表示反對。

但此時的劉備,已經不是之前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主公了,他已經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諸葛亮的反對並不能改變他的計畫。他要向天下證明自己,離開諸葛亮的輔佐,自己也能打一場漂漂亮亮戰役,故不會將反對自己的諸葛亮帶在身邊。

原因三:諸葛亮本人反對伐吳

諸葛亮一生行事謹慎,一直堅持“聯劉抗曹”的戰略方針,並且深知此時不是翻臉的時候,需要養精蓄銳,待時機成熟後,一舉滅掉曹魏和東吳,進而實現一統天下的心願。所以,當劉備提出伐吳時,身為丞相的諸葛亮,第一個表示反對。

但此時的劉備,已經不是之前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主公了,他已經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諸葛亮的反對並不能改變他的計畫。他要向天下證明自己,離開諸葛亮的輔佐,自己也能打一場漂漂亮亮戰役,故不會將反對自己的諸葛亮帶在身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