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第543彈」影視作品中,鋼鐵軍魂總是那抹最正的紅

英雄該如何定義?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王昌齡詩雲:“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無論存于文化統序還是鼓角爭鳴,

中華民族對英雄的嚮往和崇敬, 與民族源流同生共長。

1927年8月1日淩晨, 南昌城頭打響了一支偉大軍隊的第一槍。 從中國工農革命軍起步, 90年滄海桑田。 劈開時光甬道的,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的英雄氣概, 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志向。 這生生不息的如炬之魂從歷史深處走來, 迸發在新時代人民軍隊的日益強大中。 這就不難解釋, 為什麼數十年來銀幕、螢屏上總是紅旗漫捲——中華民族對英雄與正義的渴求恒久不變, 英雄之師披肝瀝膽、百死不悔的精神內核青山不老。

如果把電影、電視比作一個民族的情感相冊, 那麼翻開這本影像志, 最動人的必然是鋼鐵軍魂鑄就的紅:人民軍隊打響第一槍,

《南昌起義》銘刻豐碑;長征迢遙萬里, 《萬水千山》記下“金沙水拍、大渡橋橫”的激流勇進;抗日戰爭烽火連天, 《血戰台兒莊》戰陣鏗鏘;再到《大決戰》《大轉折》《南征北戰》, 數不清的經典鐫刻出崢嶸歲月。

歷史飛雲過, 但鋼鐵軍魂鑄就的紅永不褪色。 中國夢、民族魂、強軍志, 更是偉大時代的精神訴求。 經典作品已呈現了我們是如何看待英雄的。 今天的影視新作將繼續展現人民軍隊創造的歷史和面向的未來, 為中華民族尤其是年輕一代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 強軍之路步入新階段、邁上新臺階。 正是在此基礎上, 新時期的軍旅題材影視創作, 有了更廣的視野、更深的情懷、更大的韜略。 我們欣喜地看到, 新一批作品正湧現出來。 電影《建軍大業》《血戰湘江》《戰狼2》, 電視劇《深海利劍》《反恐特戰隊之獵影》《絕密543》等, 它們不僅是建軍90周年的獻禮之作, 更是以不朽軍魂觀照這個偉大時代的致敬之作。

許多人不曾聽聞90年前那金戈鐵馬, 也觸不到幾十載的櫛風沐雨,

但我們不該忘卻——“三槍為記, 山河統一!”90年前那場爆發在南昌城翻天覆地的武裝起義, 是如此深刻地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 波瀾壯闊的歲月裡, 先輩們信仰如磐, 民族浴火重生。 這, 就是今天、明天, 值得反復傳頌的巍峨豐碑。

從7月27日開始,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獻禮片《建軍大業》上映。 大銀幕外, 央視一套於8月1日開播的電視劇版《建軍大業》、湖南衛視播出的《秋收起義》也都不約而同地帶觀眾回望信仰子彈出膛的第一槍。

作為重大歷史革命題材影視劇, 這些作品都力求對人民軍隊的誕生情境忠實再現。 江西大旅社, 一座見證崢嶸歷程的灰色小樓, 直到今天仍矗立於南昌市街頭。 喜慶禮堂右側的一個房間,

就是當年周恩來、朱德等人謀劃起義的辦公場所。 如今, 當參觀者步入其中, 會發現案幾上擺放的座鐘, 指標永久定格在了2點, 1927年8月1日淩晨2點, 南昌起義打響的時刻。 影劇兩版的《建軍大業》都以濃墨重彩渲染了那個黎明前的黑暗。

1927年, 北伐戰爭進行到緊要關頭, 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在上海、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 四處屠刀高舉, 滿目白色恐怖。 革命, 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劉偉強導演的電影以他擅長的動作戲、爆破戲、大場面, 將觸目驚心的畫面推送到觀眾眼前。 血泊、槍戰、爆破, 背叛、集結、奮起, 成功、挫敗、堅持, 一幕幕強視聽、強情節凝結在133分鐘的影片裡, 觀眾會震驚窒息轉而默然:沒有不流血的革命, 英烈們慷慨悲壯的鬥爭, 直到今天仍在中國大地上綻放血色光輝。

打破思維慣性、集結了一大批青年偶像的電影《建軍大業》上映後,有觀眾如此感慨:“中國共產黨人從沒有被拍得這麼帥過!”劉偉強認為,真正的“帥”不在於顏值,而是從銀幕中透出的青年共產黨人的精氣神!

劇版《建軍大業》發揮的是電視劇規模敘事的優勢,兼具磅礴氣勢和歷史厚度。電視劇張弛有度的節奏,將會把觀眾一步步帶入歷史,人們不禁生問: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一支身穿舊軍服、脖系紅領巾的起義部隊願意跟著共產黨打江山?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共產黨人在面臨血腥屠殺時,選擇的不是繳槍而是更為激烈的武裝抗爭?又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南昌起義的火種迅速成為燎原的革命之火?通過全景式的電視敘述,這些疑問會一一得到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建軍、如何建軍、建什麼性質的軍隊,這三個關鍵性問題如草蛇灰線,貫穿在一系列標誌性歷史事件的再現中。

為在觀眾面前鋪開一幅氣勢恢宏的革命歷史畫卷,電視劇《建軍大業》的劇本打磨多年,五易其稿,每一個事件和人物都有史可依、有據可查;而劇組也從北至南跨越五省,行程近萬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劇版《建軍大業》的導演張多福有番表述與電影版的主創異曲同工。他說:“劇中的主角是一批處在青春朝氣年代的軍人,如毛澤東、周恩來等在發動武裝起義的時候都只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所以,演員也按照相應年齡段來找,希望他們所具有的青春氣息,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這段英雄的革命歷史。”劇中,黃海冰飾演毛澤東,郭廣平飾演周恩來,周惠林飾演朱德,年輕陣容所求,也是革命人的昂然之氣。

如果說影劇兩版《建軍大業》的重頭戲都落在南昌,講述周恩來、朱德等人發起的“第一槍”,那麼電視劇《秋收起義》的起點則在秋收。南昌起義的勝利,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鬥爭的起點。第一槍之後,中國革命的道路怎樣走?一切從城市還是農村開始?方向和結論都在血的教訓中步步得出。劇中,毛澤東等人發動秋收起義時意氣風發,但革命之路翻山越嶺,阻礙重重。血與火的澆鑄中,中國工農革命軍一路披荊斬棘,確定了隊伍的旗幟,再歷經三灣改編,闖過一路艱難險阻,終於抵達井岡山,建立了党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党指揮槍,槍桿子裡出政權,這些都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成為電視劇《秋收起義》的主要脈絡。

革命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個具體的英雄人物。今年,恰逢偵察英雄楊子榮誕辰100周年。新版電視劇《林海雪原》已於7月中旬在安徽衛視、山東衛視、黑龍江衛視開播,于螢屏再現了曲波同名長篇小說中的經典角色。該劇以1946年冬天發生在東北林海雪原的真實剿匪歷史為背景,講述了我軍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數股土匪鬥智鬥勇的傳奇故事。李光潔飾演楊子榮,張睿飾演少劍波,倪大紅飾演座山雕,金星飾演蝴蝶迷,開播至今,作品明快的節奏、鮮活的人物贏得觀眾好評。

這些作品所表現的,不僅是一段軍隊的歷史、一段滿是硝煙的歲月,更足以啟迪年輕人:我們的民族正是在如此昂揚向上又堅定不移的奮鬥中,薪火相傳,一步步走到當下的偉大時代。

在党的領導下,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出生和成長在新時期的年輕人,如何在影視作品裡讀懂一個民族的奮鬥歷程?面對嶄新的世界軍事格局,新時期的影視創作又如何展示強軍夢想,反映中華民族看待世界、理解生活的方式和態度? 這些都是時代發出的要求。

《戰狼2》與《建軍大業》同天上映,恰好一個不忘歷史,一個面向未來。

“拍部隊,演軍人,是我從小的夢想。”吳京說,選擇特種兵,則因為這個兵種“能展示中國之強大”。2015年,《戰狼》低調上映,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讓導演兼主演吳京驚喜萬分,更讓中國電影市場看到主旋律大片的新創作思路。第一部中,吳京飾演的冷鋒從一名新兵成長為優秀的特種兵戰士,影片主打“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今夏第二部回歸,影片的主調順應時代,變為“不要放棄,你是中國公民”!片中,冷鋒走進非洲,無意間捲入某國內戰。但他時刻記得自己身上軍人的魂,竭盡全力保護每一位中國公民與當地無辜的百姓,最終帶著數十名中國公民和國際友人撤離戰區。

無獨有偶,另一部將於下半年上映的新片《紅海行動》也把故事放置在國境之外,根據中國部隊“葉門撤僑”的真實事件改編。作為《湄公河行動》的姊妹篇,該片繼續由林超賢導演,主演換成了張譯。片中,他的角色是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隊長楊銳,需要帶領突擊隊跨國營救打場硬仗。

《戰狼2》與《紅海行動》,雖然一部聚焦特種兵個體,一部描繪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群像,但兩部影片從製作角度來看,都代表了如今軍旅題材最新、最燃的創作手法。《戰狼2》裡設計了坦克漂移的鏡頭,《紅海行動》 將在大銀幕上呈現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力量。吳京的話讓人熱血沸騰,“從前常有人說,好萊塢電影的英雄總是正義和強大的化身,從來打不死。我想讓大家在電影裡看到,中國軍人也是鐵骨錚錚的英雄,是勇氣、智慧、力量的化身。而且,我們即使一個軍人倒下了,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中國軍人站起來。”

《戰狼2》的最後,大銀幕上出現一本中國護照,字幕寫道——“當你在海外遇到危險時,不要放棄,請記住你是中國公民。中國護照或許不能帶你去到世界上每一個地方,但中國護照一定能把你從世界上任何地方接回來。”這正是今天的中國軍隊:能捍衛國土邊防,能守護中國公民,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隊伍。

如此莊嚴的承諾,離不開強軍路的堅實進程。1951年4月,中國海軍成立了潛艇學習隊。1954年6月,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海軍獨立潛水艇大隊成立。如今,潛艇部隊已經成為中國海軍的重要力量之一。正在北京衛視和浙江衛視播出的《深海利劍》第一次把影視創作的鏡頭探入海平面下,探入隱秘而偉大的潛艇部隊。執導該劇的導演是趙寶剛,他曾思考過,該怎樣分配內容比重,是展現艇內戰鬥生活的艱難困苦,還是著力表現軍隊建設和戰鬥任務的當代性,孰輕孰重。思考的結果,他選擇了後者。

“吃苦耐勞的精神早已注入中國軍人的基因當中,但潛艇部隊面對的海上現代戰爭和未來戰爭,卻是具有獨特性的。”趙寶剛覺得,“我們的軍隊建設早已進入各個新型兵種齊頭並進的時代,作戰力量也早已覆蓋海陸空天電磁多維空間。還有我們的國之重器,戰略導彈、航空母艦等等,都能威震世界。所以,今天的軍旅題材創作,也應該讓觀眾看到,當代軍人的使命與情感,當代軍隊的技術與團結作戰的力量。”

相關連結

從經典到新作,致敬所有燃情歲月

電影《地道戰》

1965年攝製的《地道戰》,至今仍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愛的抗戰影片之一。片中許多內容,都是抗戰時期冀中平原實際作戰的經驗總結。這部電影也被視為一部針對民兵的軍事知識教學片。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在華北展開殘酷的“治安戰”。為了粉碎敵人的“掃蕩”,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鬥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用影片導演任旭東的話說,“如果是太平年月,誰會在地道裡東躲西藏,我們今天看地道戰覺得是‘曠世奇觀’,其實那一條條地道都是由國仇家恨生髮勾連的”。

電影《南昌起義》

被譽為“中國戰爭片之父”的湯曉丹,曾執導《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紅日》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影片。而上映於1981年的電影《南昌起義》是一部聲情並茂、氣勢恢宏的紀實性革命歷史故事片。導演湯曉丹運用編年史的方法,使片中歷史人物的出現和矛盾糾葛自然如實地順著事態的發展展開,虛構的藝術形象和情節安排也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觀眾在觀賞影片時猶如看到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覺得真實可信。

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部電視劇2002年首播,描寫了我軍英雄團長石光榮在解放前夕部隊進城的歡迎儀式上,被充滿青春活力的褚琴所吸引,從而陷入一場愛情的持久戰,在不斷的衝突和摩擦中他們學會忍讓和理解,愛情更加熾烈。孫海英和呂麗萍把一對歷經37年坎坷歲月的軍人夫妻的悠長情感演繹得催人淚下。有評論認為,石光榮這個人物是我國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中,最富有個性和人情味的軍人形象之一——他不只有作為軍人的威嚴和剛毅,還有作為男人的倔強,有作為父親對孩子的慈愛,有作為丈夫對妻子的疼愛。

電視劇《士兵突擊》

十年前的《士兵突擊》沒有直接描寫戰爭,沒有追求宏大的場面,而是以一名被父親叫做“龜兒子”的農村士兵許三多作為全劇的核心人物,講述了他和他的戰友們的成長故事。該劇的熱播不僅帶火了一批演員,許多閃耀著人生智慧的臺詞也風行一時。許三多一句“有意義就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成為不少觀眾的座右銘。貫穿全劇的鋼七連精神“不拋棄,不放棄”,直到今天仍廣受追捧。

電視劇《絕密543》

1959年,中國的領空頻遭敵方侵擾。一批來自四面八方的優秀官兵奉命調入這支代號為“543”的神秘部隊,營長肖占武帶領一幫各具特色的優秀戰士組建成為日後屢立戰功的英雄二營。全營發揚“全營一杆槍”的戰鬥精神,頂住打靶失敗的壓力,一舉擊落RB-57D,首創世界防空史用地對空導彈擊落高空偵察機的紀錄。該劇由空軍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出品,正在東方衛視播出。

直到今天仍在中國大地上綻放血色光輝。

打破思維慣性、集結了一大批青年偶像的電影《建軍大業》上映後,有觀眾如此感慨:“中國共產黨人從沒有被拍得這麼帥過!”劉偉強認為,真正的“帥”不在於顏值,而是從銀幕中透出的青年共產黨人的精氣神!

劇版《建軍大業》發揮的是電視劇規模敘事的優勢,兼具磅礴氣勢和歷史厚度。電視劇張弛有度的節奏,將會把觀眾一步步帶入歷史,人們不禁生問: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一支身穿舊軍服、脖系紅領巾的起義部隊願意跟著共產黨打江山?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共產黨人在面臨血腥屠殺時,選擇的不是繳槍而是更為激烈的武裝抗爭?又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南昌起義的火種迅速成為燎原的革命之火?通過全景式的電視敘述,這些疑問會一一得到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建軍、如何建軍、建什麼性質的軍隊,這三個關鍵性問題如草蛇灰線,貫穿在一系列標誌性歷史事件的再現中。

為在觀眾面前鋪開一幅氣勢恢宏的革命歷史畫卷,電視劇《建軍大業》的劇本打磨多年,五易其稿,每一個事件和人物都有史可依、有據可查;而劇組也從北至南跨越五省,行程近萬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劇版《建軍大業》的導演張多福有番表述與電影版的主創異曲同工。他說:“劇中的主角是一批處在青春朝氣年代的軍人,如毛澤東、周恩來等在發動武裝起義的時候都只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所以,演員也按照相應年齡段來找,希望他們所具有的青春氣息,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這段英雄的革命歷史。”劇中,黃海冰飾演毛澤東,郭廣平飾演周恩來,周惠林飾演朱德,年輕陣容所求,也是革命人的昂然之氣。

如果說影劇兩版《建軍大業》的重頭戲都落在南昌,講述周恩來、朱德等人發起的“第一槍”,那麼電視劇《秋收起義》的起點則在秋收。南昌起義的勝利,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鬥爭的起點。第一槍之後,中國革命的道路怎樣走?一切從城市還是農村開始?方向和結論都在血的教訓中步步得出。劇中,毛澤東等人發動秋收起義時意氣風發,但革命之路翻山越嶺,阻礙重重。血與火的澆鑄中,中國工農革命軍一路披荊斬棘,確定了隊伍的旗幟,再歷經三灣改編,闖過一路艱難險阻,終於抵達井岡山,建立了党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党指揮槍,槍桿子裡出政權,這些都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成為電視劇《秋收起義》的主要脈絡。

革命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個具體的英雄人物。今年,恰逢偵察英雄楊子榮誕辰100周年。新版電視劇《林海雪原》已於7月中旬在安徽衛視、山東衛視、黑龍江衛視開播,于螢屏再現了曲波同名長篇小說中的經典角色。該劇以1946年冬天發生在東北林海雪原的真實剿匪歷史為背景,講述了我軍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數股土匪鬥智鬥勇的傳奇故事。李光潔飾演楊子榮,張睿飾演少劍波,倪大紅飾演座山雕,金星飾演蝴蝶迷,開播至今,作品明快的節奏、鮮活的人物贏得觀眾好評。

這些作品所表現的,不僅是一段軍隊的歷史、一段滿是硝煙的歲月,更足以啟迪年輕人:我們的民族正是在如此昂揚向上又堅定不移的奮鬥中,薪火相傳,一步步走到當下的偉大時代。

在党的領導下,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出生和成長在新時期的年輕人,如何在影視作品裡讀懂一個民族的奮鬥歷程?面對嶄新的世界軍事格局,新時期的影視創作又如何展示強軍夢想,反映中華民族看待世界、理解生活的方式和態度? 這些都是時代發出的要求。

《戰狼2》與《建軍大業》同天上映,恰好一個不忘歷史,一個面向未來。

“拍部隊,演軍人,是我從小的夢想。”吳京說,選擇特種兵,則因為這個兵種“能展示中國之強大”。2015年,《戰狼》低調上映,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讓導演兼主演吳京驚喜萬分,更讓中國電影市場看到主旋律大片的新創作思路。第一部中,吳京飾演的冷鋒從一名新兵成長為優秀的特種兵戰士,影片主打“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今夏第二部回歸,影片的主調順應時代,變為“不要放棄,你是中國公民”!片中,冷鋒走進非洲,無意間捲入某國內戰。但他時刻記得自己身上軍人的魂,竭盡全力保護每一位中國公民與當地無辜的百姓,最終帶著數十名中國公民和國際友人撤離戰區。

無獨有偶,另一部將於下半年上映的新片《紅海行動》也把故事放置在國境之外,根據中國部隊“葉門撤僑”的真實事件改編。作為《湄公河行動》的姊妹篇,該片繼續由林超賢導演,主演換成了張譯。片中,他的角色是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隊長楊銳,需要帶領突擊隊跨國營救打場硬仗。

《戰狼2》與《紅海行動》,雖然一部聚焦特種兵個體,一部描繪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群像,但兩部影片從製作角度來看,都代表了如今軍旅題材最新、最燃的創作手法。《戰狼2》裡設計了坦克漂移的鏡頭,《紅海行動》 將在大銀幕上呈現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力量。吳京的話讓人熱血沸騰,“從前常有人說,好萊塢電影的英雄總是正義和強大的化身,從來打不死。我想讓大家在電影裡看到,中國軍人也是鐵骨錚錚的英雄,是勇氣、智慧、力量的化身。而且,我們即使一個軍人倒下了,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中國軍人站起來。”

《戰狼2》的最後,大銀幕上出現一本中國護照,字幕寫道——“當你在海外遇到危險時,不要放棄,請記住你是中國公民。中國護照或許不能帶你去到世界上每一個地方,但中國護照一定能把你從世界上任何地方接回來。”這正是今天的中國軍隊:能捍衛國土邊防,能守護中國公民,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隊伍。

如此莊嚴的承諾,離不開強軍路的堅實進程。1951年4月,中國海軍成立了潛艇學習隊。1954年6月,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海軍獨立潛水艇大隊成立。如今,潛艇部隊已經成為中國海軍的重要力量之一。正在北京衛視和浙江衛視播出的《深海利劍》第一次把影視創作的鏡頭探入海平面下,探入隱秘而偉大的潛艇部隊。執導該劇的導演是趙寶剛,他曾思考過,該怎樣分配內容比重,是展現艇內戰鬥生活的艱難困苦,還是著力表現軍隊建設和戰鬥任務的當代性,孰輕孰重。思考的結果,他選擇了後者。

“吃苦耐勞的精神早已注入中國軍人的基因當中,但潛艇部隊面對的海上現代戰爭和未來戰爭,卻是具有獨特性的。”趙寶剛覺得,“我們的軍隊建設早已進入各個新型兵種齊頭並進的時代,作戰力量也早已覆蓋海陸空天電磁多維空間。還有我們的國之重器,戰略導彈、航空母艦等等,都能威震世界。所以,今天的軍旅題材創作,也應該讓觀眾看到,當代軍人的使命與情感,當代軍隊的技術與團結作戰的力量。”

相關連結

從經典到新作,致敬所有燃情歲月

電影《地道戰》

1965年攝製的《地道戰》,至今仍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愛的抗戰影片之一。片中許多內容,都是抗戰時期冀中平原實際作戰的經驗總結。這部電影也被視為一部針對民兵的軍事知識教學片。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在華北展開殘酷的“治安戰”。為了粉碎敵人的“掃蕩”,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鬥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用影片導演任旭東的話說,“如果是太平年月,誰會在地道裡東躲西藏,我們今天看地道戰覺得是‘曠世奇觀’,其實那一條條地道都是由國仇家恨生髮勾連的”。

電影《南昌起義》

被譽為“中國戰爭片之父”的湯曉丹,曾執導《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紅日》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影片。而上映於1981年的電影《南昌起義》是一部聲情並茂、氣勢恢宏的紀實性革命歷史故事片。導演湯曉丹運用編年史的方法,使片中歷史人物的出現和矛盾糾葛自然如實地順著事態的發展展開,虛構的藝術形象和情節安排也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觀眾在觀賞影片時猶如看到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覺得真實可信。

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部電視劇2002年首播,描寫了我軍英雄團長石光榮在解放前夕部隊進城的歡迎儀式上,被充滿青春活力的褚琴所吸引,從而陷入一場愛情的持久戰,在不斷的衝突和摩擦中他們學會忍讓和理解,愛情更加熾烈。孫海英和呂麗萍把一對歷經37年坎坷歲月的軍人夫妻的悠長情感演繹得催人淚下。有評論認為,石光榮這個人物是我國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中,最富有個性和人情味的軍人形象之一——他不只有作為軍人的威嚴和剛毅,還有作為男人的倔強,有作為父親對孩子的慈愛,有作為丈夫對妻子的疼愛。

電視劇《士兵突擊》

十年前的《士兵突擊》沒有直接描寫戰爭,沒有追求宏大的場面,而是以一名被父親叫做“龜兒子”的農村士兵許三多作為全劇的核心人物,講述了他和他的戰友們的成長故事。該劇的熱播不僅帶火了一批演員,許多閃耀著人生智慧的臺詞也風行一時。許三多一句“有意義就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成為不少觀眾的座右銘。貫穿全劇的鋼七連精神“不拋棄,不放棄”,直到今天仍廣受追捧。

電視劇《絕密543》

1959年,中國的領空頻遭敵方侵擾。一批來自四面八方的優秀官兵奉命調入這支代號為“543”的神秘部隊,營長肖占武帶領一幫各具特色的優秀戰士組建成為日後屢立戰功的英雄二營。全營發揚“全營一杆槍”的戰鬥精神,頂住打靶失敗的壓力,一舉擊落RB-57D,首創世界防空史用地對空導彈擊落高空偵察機的紀錄。該劇由空軍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出品,正在東方衛視播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