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聚焦|萬鋼部長在《學習時報》刊文:踐行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戰略謀劃和推進實施力度前所未有, 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廣泛共識, 我國科技創新發生了整體性、格局性的深刻變化,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我國科技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創新發展邁向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從時代發展前沿和國家戰略高度,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 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 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豐富的理論內涵,

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戰略綱領和行動指南。

黨中央、國務院發佈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 按照科技創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部署了一批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專案, 確定組建國家實驗室、建立國家科技決策諮詢制度。 先後出臺了科技計畫和經費管理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儀器開放共用、院士制度改革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等一批重大改革方案, 確立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主體框架。

我國科技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16年, 全社會R&D經費支出達到15500億元, 占GDP比重為2.1%, 企業占比超過78%。 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高品質論文第二大貢獻國,

8個領域的SCI論文被引用率排名世界第二位。 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115.8萬件, 位居世界第三。 我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7位, 科技創新的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 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增至2016年的56.2%, 在經濟爬坡過坎、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中, 科技創新為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發揮了支撐引領作用。

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國科技創新奮發圖強、跟蹤超越, 充分發揮“後發優勢”, 持續跟進世界前沿, 在航太、深海、高鐵、核能、生物、超算、通信、互聯網、新能源等重要領域成功實現“後發先至”, 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目前進入了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階段,

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並跑、領跑的比重越來越大, 內容越來越豐富, 開始打造先發優勢, 向“引領型發展”新目標邁進。

科技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 為培育發展新動能、壯大實體經濟提供強有力支撐

強化重大創新源頭供給。 在基礎研究領域, 中微子振盪、新型鐵基超導材料、量子通信等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屠呦呦研究員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對人類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 在戰略高技術領域, 我國神舟系列飛船連續發射成功, 太空人實現中期駐留,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交會。

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 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地外天體軟著陸技術的國家。 氣象、資源、北斗導航等衛星服務民用, 創造了千億級經濟規模。 我國深海探測從3000米深海鑽探、4500米測量與工程、7000米載人深潛到超10000米無人深潛, 技術裝備邁向譜系化和全海深。 “天河二號”超級電腦連續6次位居世界超算500強榜首。 全部使用自主研發晶片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系統運算速度超過10億億次, 摘得世界超算500強新桂冠。 這一系列戰略必爭領域的重大突破, 不但提升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也有效維護了國家戰略利益, 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

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帶動跨越發展。 截至“十二五”末, 重大專項直接帶動新增產值1.7萬億元,

淨利潤4100億元, 實繳稅金1380億元, 帶動產生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置1.65萬個, 技術標準1.12萬項, 有力提升了我國科技和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移動通信領域實現了從“2G跟隨”、“3G突破”到“4G並行”、“5G引領”的跨越式發展, 4G移動通信網路已建成全球商業網絡83個, 用戶數超過7.34億, 是全球規模最大的4G網路。 5G技術研發試驗完成第一階段測試。 羲和系統打通北斗應用最後一公里, 實現米級廣域室內外無縫精確定位, 在國內40多個城市應用。 先進封裝光刻機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90%, 12寸國產設備加工晶圓產品突破1000萬片次。 自主設計的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居世界領先水準。 油氣藏量提高採收率關鍵技術突破, 支撐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超5000萬噸, 實現再造了一個“西部大慶”。C919大型客機成功實現首飛,意向訂單達570架。新型轉基因抗蟲棉累計推廣4億畝。開發出全球首個手足口病疫苗、首個埃博拉特效抗體,西達苯胺、鹽酸埃克替尼等創新藥物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建立完善了突發應急性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體系。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伴隨著“雙創”時代的到來,以眾創空間為代表的各類新型孵化器競相湧現,與既有孵化器、加速器一起形成了“棋布全國各地區、服務覆蓋創業全週期”獨具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業孵化體系。2016年全國眾創空間達到4298家,與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共同構成接遞有序的創業孵化生態。依託行業領軍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在發展上形成大中小企業融合、研發—製造—服務協同創新的新生態,在服務上覆蓋科技創業企業全要素需求,在政策上得到各級政府多元化支持,在主動融入創新全球化進程中走在前列,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催生新動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和創業者積極參與。

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制定相關規定細則、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初見成效,2016年全國技術市場交易額突破萬億元,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轉讓增長22%。設立3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支援全國設立各類技術交易市場超過1000家。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9支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總規模達173億元,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設立的科技創業投資基金550多家,資本規模超過2300億元。在10家銀行開展投貸聯動試點,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

著力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增效。2016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4萬家,營業總收入26.1萬億元,工業總產值21.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5%和14.5%。深入組織實施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等科技成果應用示範工程。2016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149GW;光伏累計裝機77GW,光伏風電發電量達306TWH,均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由產業導入期邁入快速發展期,2016年產量超50萬輛,保有量達100萬輛,均占世界的50%,為節能減碳、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新貢獻。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照明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和應用市場,實現年節電超過1000億度,超過三峽的年發電量。實施“數控一代”製造業資訊化工程,通過高校和科研院所與地方政府合作,改造提升10個傳統產業,創造了產業研究院+互聯網車間模式,服務於量大面廣的中小型製造業轉型升級,使它們實現數位化、擁抱互聯網、進軍智慧化。

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乾旱半乾旱和鹽鹼地糧食豐產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將良種、良田、良法有機結合,解決糧食生產中的綜合性問題,累計增產1052萬噸,應用示範3.8億畝,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國科技特派員達到73.9萬人,直接服務農戶1250萬戶。深入推進科技扶貧行動,堅持“精准扶貧、智力扶貧、創業扶貧、協同扶貧”,以科技創新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支撐服務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國務院發佈《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探索可持續發展創新典型經驗和模式。加強對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的科技攻關,實施食品安全科技創新工程,支撐綠色智慧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加強32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佈局規劃和管理,在11個疾病領域打造“基礎—臨床—產業”結合、全鏈條部署的醫療創新聯合體,覆蓋全國260個城市2100家醫療機構。實施國產醫療器械應用示範工程,在全國82個區縣2785家醫療機構示範應用價值約16億元的創新產品,覆蓋人群達4.5億人。

打造區域創新發展高地。1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56個高新區充分發揮輻射引領帶動作用,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納入統計範圍的146家國家高新區“十二五”期間營業收入保持年均17.4%的增長速度,2016年營業收入達28.3萬億元。推動北京、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8個區域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在9個省份和61個城市開展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推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東北地區跨區域協同創新,推動北京中關村與貴州,上海張江與甘肅蘭白,深圳與新疆等東西部結對子共建創新發展試驗區。

主動佈局和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不斷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加快形成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科技創新共同體,有效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成功舉辦首屆G20科技創新部長會議,成功召開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和第二屆創新使命部長級會議。通過實施中美、中歐等8個創新對話機制,強化政府間的雙邊合作。實施面向非洲、東盟、南亞、上海合作組織的科技夥伴計畫,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行動計畫,實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四項行動。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對地觀測組織等工作,為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科學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研究《我國提出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工作方案》。

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若干關鍵領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中央財政科技計畫管理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完成科技計畫改革的預期目標。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已基本建立並常態化運行,近百項科技計畫優化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和基地人才專項等新5類科技計畫體系基本建立。國家重點研發計畫2016年在資訊、海洋、空間、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啟動42個重點專項1176個科技項目,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占比36.3%,共性關鍵技術47.2%,典型示範應用16.5%,在事關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基礎前沿、共性關鍵、顛覆性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研發活動和成果轉化的系統佈局。

改進完善科研專案和經費管理。鼓勵科研單位按照全鏈條、一體化的需求“組團”申報項目,促進科技產業協同創新。建立科研經費助理制度,提高間接費用和績效支出比例,簡化預算編制和調整,簡化科研儀器採購流程,明確勞務費開支範圍,規範橫向經費管理方式,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和減輕科研人員工作負擔。建立“全程嵌入式”的科技監督和評估體系,從立項、實施到結題驗收的全流程公開透明和痕跡管理,實現“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

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形成了包括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等在內的較為完備的科技基礎條件體系,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世界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落成啟用。58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4.7萬台(套)大型科研儀器已納入統一的國家網路管理平臺,總服務次數突破130萬次。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完善科技報告政策法規。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上線服務科技報告達到8.27萬份。基本建立了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創新調查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完善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依託中車集團和青島市建設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立科技軍民融合統籌協調機制,健全軍民共用技術項目一體化論證和聯合實施機制,建設一批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將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推廣至全國。在完善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對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所得實行遞延納稅等優惠政策。修訂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2016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技術轉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企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共減免稅收2057.5億元,企業實際上繳稅費13159.1億元。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著力構建科研人員穩定、激勵和轉化“三元”收入分配結構。

完善科技人才發展機制。中央、部門和地方上下聯動,統籌推進各類科技人才發展,深入重大人才工程。“千人計畫”累計引進國外各類人才6000余人,“萬人計畫”累計培養2500餘名國內高層次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準的原始創新成果。深化“三評”和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人員管理制度,在科研人員出國、兼職等方面出臺分類管理政策,體現放寬啟動的導向。

加強科研誠信和創新文化建設。多部門合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採用行政、學術兩條線,嚴肅查處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科研專案造假的行為。連續舉辦年度全國科技活動周、科普日、雙創周等重大群眾性科技示範活動。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每年5月30日設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不斷加大科技宣傳和輿論引導力度,大力宣傳黃大年、李保國等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蹟。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宣導創新思維,增進改革共識,營造有利於科技改革發展的社會氛圍。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完成“十二五”時期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5%的既定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實踐日益豐富和完善,形成了重要的發展經驗。一是堅持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為科技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二是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推動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著力破除阻礙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支撐“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三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面向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形成創新發展的整體合力。四是堅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完善創新發展的政策法律環境,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全社會創新創業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當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技創新肩負重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實現再造了一個“西部大慶”。C919大型客機成功實現首飛,意向訂單達570架。新型轉基因抗蟲棉累計推廣4億畝。開發出全球首個手足口病疫苗、首個埃博拉特效抗體,西達苯胺、鹽酸埃克替尼等創新藥物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建立完善了突發應急性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體系。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伴隨著“雙創”時代的到來,以眾創空間為代表的各類新型孵化器競相湧現,與既有孵化器、加速器一起形成了“棋布全國各地區、服務覆蓋創業全週期”獨具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業孵化體系。2016年全國眾創空間達到4298家,與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共同構成接遞有序的創業孵化生態。依託行業領軍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在發展上形成大中小企業融合、研發—製造—服務協同創新的新生態,在服務上覆蓋科技創業企業全要素需求,在政策上得到各級政府多元化支持,在主動融入創新全球化進程中走在前列,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催生新動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和創業者積極參與。

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制定相關規定細則、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初見成效,2016年全國技術市場交易額突破萬億元,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轉讓增長22%。設立3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支援全國設立各類技術交易市場超過1000家。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9支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總規模達173億元,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設立的科技創業投資基金550多家,資本規模超過2300億元。在10家銀行開展投貸聯動試點,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

著力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增效。2016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4萬家,營業總收入26.1萬億元,工業總產值21.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5%和14.5%。深入組織實施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等科技成果應用示範工程。2016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149GW;光伏累計裝機77GW,光伏風電發電量達306TWH,均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由產業導入期邁入快速發展期,2016年產量超50萬輛,保有量達100萬輛,均占世界的50%,為節能減碳、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新貢獻。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照明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和應用市場,實現年節電超過1000億度,超過三峽的年發電量。實施“數控一代”製造業資訊化工程,通過高校和科研院所與地方政府合作,改造提升10個傳統產業,創造了產業研究院+互聯網車間模式,服務於量大面廣的中小型製造業轉型升級,使它們實現數位化、擁抱互聯網、進軍智慧化。

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乾旱半乾旱和鹽鹼地糧食豐產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將良種、良田、良法有機結合,解決糧食生產中的綜合性問題,累計增產1052萬噸,應用示範3.8億畝,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國科技特派員達到73.9萬人,直接服務農戶1250萬戶。深入推進科技扶貧行動,堅持“精准扶貧、智力扶貧、創業扶貧、協同扶貧”,以科技創新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支撐服務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國務院發佈《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探索可持續發展創新典型經驗和模式。加強對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的科技攻關,實施食品安全科技創新工程,支撐綠色智慧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加強32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佈局規劃和管理,在11個疾病領域打造“基礎—臨床—產業”結合、全鏈條部署的醫療創新聯合體,覆蓋全國260個城市2100家醫療機構。實施國產醫療器械應用示範工程,在全國82個區縣2785家醫療機構示範應用價值約16億元的創新產品,覆蓋人群達4.5億人。

打造區域創新發展高地。1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56個高新區充分發揮輻射引領帶動作用,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納入統計範圍的146家國家高新區“十二五”期間營業收入保持年均17.4%的增長速度,2016年營業收入達28.3萬億元。推動北京、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8個區域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在9個省份和61個城市開展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推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東北地區跨區域協同創新,推動北京中關村與貴州,上海張江與甘肅蘭白,深圳與新疆等東西部結對子共建創新發展試驗區。

主動佈局和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不斷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加快形成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科技創新共同體,有效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成功舉辦首屆G20科技創新部長會議,成功召開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和第二屆創新使命部長級會議。通過實施中美、中歐等8個創新對話機制,強化政府間的雙邊合作。實施面向非洲、東盟、南亞、上海合作組織的科技夥伴計畫,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行動計畫,實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四項行動。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對地觀測組織等工作,為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科學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研究《我國提出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工作方案》。

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若干關鍵領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中央財政科技計畫管理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完成科技計畫改革的預期目標。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已基本建立並常態化運行,近百項科技計畫優化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和基地人才專項等新5類科技計畫體系基本建立。國家重點研發計畫2016年在資訊、海洋、空間、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啟動42個重點專項1176個科技項目,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占比36.3%,共性關鍵技術47.2%,典型示範應用16.5%,在事關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基礎前沿、共性關鍵、顛覆性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研發活動和成果轉化的系統佈局。

改進完善科研專案和經費管理。鼓勵科研單位按照全鏈條、一體化的需求“組團”申報項目,促進科技產業協同創新。建立科研經費助理制度,提高間接費用和績效支出比例,簡化預算編制和調整,簡化科研儀器採購流程,明確勞務費開支範圍,規範橫向經費管理方式,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和減輕科研人員工作負擔。建立“全程嵌入式”的科技監督和評估體系,從立項、實施到結題驗收的全流程公開透明和痕跡管理,實現“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

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形成了包括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等在內的較為完備的科技基礎條件體系,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世界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落成啟用。58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4.7萬台(套)大型科研儀器已納入統一的國家網路管理平臺,總服務次數突破130萬次。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完善科技報告政策法規。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上線服務科技報告達到8.27萬份。基本建立了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創新調查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完善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依託中車集團和青島市建設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立科技軍民融合統籌協調機制,健全軍民共用技術項目一體化論證和聯合實施機制,建設一批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將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推廣至全國。在完善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對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所得實行遞延納稅等優惠政策。修訂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2016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技術轉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企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共減免稅收2057.5億元,企業實際上繳稅費13159.1億元。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著力構建科研人員穩定、激勵和轉化“三元”收入分配結構。

完善科技人才發展機制。中央、部門和地方上下聯動,統籌推進各類科技人才發展,深入重大人才工程。“千人計畫”累計引進國外各類人才6000余人,“萬人計畫”累計培養2500餘名國內高層次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準的原始創新成果。深化“三評”和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人員管理制度,在科研人員出國、兼職等方面出臺分類管理政策,體現放寬啟動的導向。

加強科研誠信和創新文化建設。多部門合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採用行政、學術兩條線,嚴肅查處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科研專案造假的行為。連續舉辦年度全國科技活動周、科普日、雙創周等重大群眾性科技示範活動。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每年5月30日設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不斷加大科技宣傳和輿論引導力度,大力宣傳黃大年、李保國等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蹟。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宣導創新思維,增進改革共識,營造有利於科技改革發展的社會氛圍。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完成“十二五”時期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5%的既定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實踐日益豐富和完善,形成了重要的發展經驗。一是堅持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為科技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二是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推動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著力破除阻礙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支撐“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三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面向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形成創新發展的整體合力。四是堅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完善創新發展的政策法律環境,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全社會創新創業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當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技創新肩負重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