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小兒腹瀉怎麼引起的

小兒腹瀉, 或稱腹瀉病, 是由多種病原, 多種因素引起的, 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一組臨床綜合征, 嚴重者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絮亂。 發病年齡以6個月-2歲多見, 其中1歲以內者約占半數, 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但夏秋發病率最高。

病因:

易感因素

1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 消化酶活性低, 對食物和量變化的耐受性差。

2生長發育快, 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相對較多, 消化道負擔較重。

3機體防禦功能差, 嬰兒血液中免疫球蛋白, 胃腸道SIgA及胃內酸度均較低, 對感染的防禦能力差。

4腸道菌失調 新生兒出生後尚未建立正常腸道菌群, 或因使用抗生素等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使正常菌群對入侵腸道致病菌的拮据作用喪失, 而引起腸道感染。

5人工餵養 由於不能從母乳中獲得SIgA等成分, 加上食物, 食具易被污染等因素, 其發病率明顯高於母乳餵養者。

感染因素

1腸道內感染 可有病毒, 細菌, 真菌, 寄生蟲引起, 由以病毒和細菌多見。

病毒感染: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 一輪狀病毒引起的秋冬季小兒腹瀉最為常見, 其次是埃可病毒和柯薩奇病毒等。

細菌感染【不包括法定傳染病病】:以致腹瀉大腸桿菌, 出血性大腸桿菌和粘住附——集聚性大腸桿菌。 其次是空腸彎麴菌和耶爾森菌等。

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多見,

其次是麴菌和毛黴菌等。

寄生蟲感染:常見有藍氏賈第鞭毛蟲, 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等。

2腸道外感染 因發熱及病原體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絮亂, 或腸道外感染的病原體, 同時感染腸道, 故當患中耳炎, 肺炎, 上呼吸道, 泌尿道及皮膚感染時, 可伴有腹瀉。

三非感染因素

1飲食因素 如餵養不定時, 食物的質好和量不適宜, 過早給予澱粉類或者脂肪類食物等均可引起腹瀉。

2氣候因素 氣候突然變化, 腹部受涼使腸胃糯動增加, 天氣過熱致消化液分泌減少或口渴飲水過多, 都可誘發消化功能絮亂而引起腹瀉。

3過敏因素 如對牛奶, 大豆及某些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而引起腹瀉。

發病機制

一感染性腹瀉

大多數病原微生物通過污染的食物, 水, 或通過污染的手, 玩具及日用品, 或帶菌者傳播進入消化道。 當機體的防禦功能下降, 大量的微生物侵襲並產生毒力時可引起腹瀉。

1病毒性腸炎 病毒侵入腸道後, 使小腸絨毛細胞受損, 導致小腸粘膜回吸收水, 電解質能力下降,

腸液在腸腔內大量集聚而引起腹瀉;同時, 發生病變的腸粘膜細胞分泌雙糖酶不足且活性低, 使腸腔內的糖類消化不完全並被腸道內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連結有機酸, 使腸腔的滲透壓增高, 進一步造成水和電解質的喪失, 加重腹瀉。

2細菌性腸炎 產毒性大腸桿菌主要通過其產生的腸毒素使水及電解質向腸腔內轉移, 胃腸道分泌增加, 導致水樣腹瀉;侵襲性大腸桿菌可侵入粘膜組織, 產生廣泛的炎性反應, 導致血便或粘液樣便。

非感染性腹瀉

主要是由飲食不當引起。 當攝入食物的質和量突然改變並超過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時, 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積滯於小腸上部, 使局部酸度減低, 有利於腸道下部細菌上移和繁殖,

使食物發酵和腐敗而產生短鏈有機酸, 致腸腔的滲透壓增高, 並協同腐敗性毒性產物刺激腸壁致腸挪動增加, 引起腹瀉, 進而發生脫水和電解質絮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