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順宗李誦實行了什麼改革?最後結局如何?

在唐朝歷史中, 李誦為了打擊宦官勢力以及革除政治積弊的而實行了永貞革新。 最終由於俱文珍等人發動政變導致了改革實行了100多天后宣告失敗。 下面就讓小編來詳細介紹下這段歷史吧, 有興趣的可以進來看看。

永貞革新是什麼樣的革新

永貞改革是唐順宗即位之初發起的一場自上而下的運動革新, 永貞改革背景非常複雜, 主要包括宦官專權, 藩鎮割據, 朋黨之爭這3個因素, 當時唐順宗剛剛即位時就有改革的意向, 但迫於這些複雜的背景不得不將改革的計畫稍後延遲了, 所以永貞改革在唐順宗即位很多年以後才開始。

永貞改革背景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宦官專權, 當時宦官是朝政的主要把持者, 他們結黨營私, 共同針對那些不同意他們看法的人, 其實唐代的宦官專權現象非常嚴重, 從唐玄宗高力士開始宦官的勢力一直在發展, 到了唐德宗的晚年也就是唐順宗的父親, 京城的精銳部隊的掌控權都交給了宦官, 可見宦官對於皇帝的制衡非常嚴重, 皇帝不能容忍宦官所以採用改革。

永貞改革背景中還應該包括藩鎮割據, 唐代的藩鎮割據是歷代中最嚴重的, 自從唐玄宗安史之亂之後, 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就大大加強, 雖然名為中央集權的國家, 但是地方上的藩鎮成一方霸主, 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在唐順宗唐德宗時期都曾進行過改革, 永貞改革的一些政策也針對藩鎮割據現象, 不過可惜後來沒有成功。 除此之外, 改革背景還包括一些其他的因素, 比如朋黨之爭等, 唐代和宋代兩個朝代的朋黨之爭現象也十分嚴重, 朝廷中的大臣們都抱成團兒, 他們共同對付那些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 除了關隴集團之外, 山東士族和外廷士大夫形成了3個朋黨團夥, 他們互相爭辯, 互相抱怨, 並向皇帝告對方的狀, 使得朝廷當中形成了一股不好的風氣。

永貞改革是唐代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雖然改革經歷了短短的一百多天的時間, 但是永貞改革的經過非常複雜,歷史學家在討論永貞改革的經過這個問題時多數把它分成了三個階段。

永貞改革的經過中有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唐順宗為太子時期, 當時唐順宗為太子時心懷大志, 他早就想改革朝政了, 所以他和他的一些寵臣志同道合, 形成了一個核心黨派, 這些黨派中的人物都是支持改革的, 所以在唐順宗即位時, 這些人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一場改革的大戲。

不過後來唐順宗中風了變啞巴了, 唐順宗啞巴之後就到了永貞改革的經過的第二個階段, 革命黨人認為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推出了取消奉常制度, 也取消州官進京時拜訪大官宰相的官場弊病, 淨化了朝堂風氣, 同時也奏請皇帝下令在每年的新科取士之後讓才子們直接來面見皇帝恭聆教誨,

而不是先到自己的科場考官家裡去。 在唐順宗死後是永貞改革的第三個階段, 這個階段經歷的時間非常短, 只有短短的15天, 因為唐順宗死後太子第一時間登上了皇位, 他登上皇位後由於受到宦官集團的挾制不得不對改革黨人展開大肆屠殺, 改革黨人和他們的親屬都遭到了殺害, 永貞革命就此宣告失敗, 這一場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改革就此落幕。

永貞改革是由唐代幾位著名的政治人物發起的一場自上而下的運動革新, 這幾位著名人物包括劉禹錫, 韓泰, 寒夜, 韋執誼等幾個人, 後來這幾個傑出的政治人物在政治變動中都被貶謫去了很遠的地方, 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而在這幾個人中劉禹錫是最負盛名的一位, 他不僅是永貞改革的主將, 一位針砭時弊的才子, 還是一位非常有才的詩人。 劉禹錫永貞改革一直是後代歷史學家討論的話題, 因為劉禹錫本人身份非常複雜, 他年少時中過科舉, 很受到一些大官的賞識, 但是後來由於出言太過狂傲不羈得罪了當朝權貴, 一生只能碌碌無為的做個小官兒,直到唐順宗繼位劉禹錫才開始了他的真正政治生涯,他成為永貞改革的絕對主力,提出了很多針砭時弊的建議,對於唐代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劉禹錫永貞改革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個轉捩點,代表著唐朝改革派開始在朝堂上有所作為。劉禹錫為改革出謀劃策,提出了很多非常有遠見的建議,其中包括取消奉常,奉常是一些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向皇帝進送財物寶物的制度,劉禹錫上奏請皇帝取消這個制度,使得老百姓的負擔大為減輕,也是劉禹錫本人一個非常受後人讚譽的原因。總的來說劉禹錫和永貞改革的命運都是非常悲慘的,永貞改革在經歷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宣告破產了,而劉禹錫最後也因為政治變動被太子李春趕去了邊疆地區,劉禹錫前後掌權還不到140多天,成為了二王八司馬事件中一個悲慘的棋子。

產生影響

“永貞革新”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革新運動被扼殺,政治更加黑暗,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作私人,繼位的皇帝對前帝的私人,不論是非功過,一概予以驅除。宦官擁立皇帝,朝官分成朋黨,本來就有相沿成習的趨勢,在唐憲宗以後,都開始表面化了。

一生只能碌碌無為的做個小官兒,直到唐順宗繼位劉禹錫才開始了他的真正政治生涯,他成為永貞改革的絕對主力,提出了很多針砭時弊的建議,對於唐代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劉禹錫永貞改革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個轉捩點,代表著唐朝改革派開始在朝堂上有所作為。劉禹錫為改革出謀劃策,提出了很多非常有遠見的建議,其中包括取消奉常,奉常是一些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向皇帝進送財物寶物的制度,劉禹錫上奏請皇帝取消這個制度,使得老百姓的負擔大為減輕,也是劉禹錫本人一個非常受後人讚譽的原因。總的來說劉禹錫和永貞改革的命運都是非常悲慘的,永貞改革在經歷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宣告破產了,而劉禹錫最後也因為政治變動被太子李春趕去了邊疆地區,劉禹錫前後掌權還不到140多天,成為了二王八司馬事件中一個悲慘的棋子。

產生影響

“永貞革新”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革新運動被扼殺,政治更加黑暗,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作私人,繼位的皇帝對前帝的私人,不論是非功過,一概予以驅除。宦官擁立皇帝,朝官分成朋黨,本來就有相沿成習的趨勢,在唐憲宗以後,都開始表面化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