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最早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女人是誰?

北周大司馬孤獨信的女兒孤獨氏, 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皇后。 年方十四歲時便嫁給楊堅做妻子, 她懂禮數、識大體、崇尚節儉, 公私分明, 宅心仁厚, 很有政治才能。 楊堅稱帝后封為皇后, 朝廷大臣曾感歎道:“有此國母乃大隨之幸也。 ”

獨孤氏的祖先出自于漠北的鮮卑族(中國古代遊牧民族, 興起於大興安嶺山脈)。 隨北魏拓跋氏人主中原而南遷, 最終定居在中原境內, 其父獨孤信雄才大略, 曾助北周宇文泰開創霸業, 後來在北周政權中享有崇高地位, 出任大司馬。 後被封為河內公, 是北周的建國功臣。

西元543年, 獨孤信家中又添了一個女兒, 她是獨孤信最小的女兒。 因為生在將門, 時常聽父親講征戰沙場的故事, 這個小女兒自幼便不喜歡女紅等家事, 而偏愛讀書, 獨孤信對她尤為寵愛, 視作掌上明珠。

獨孤信不僅雄才大略, 而且看人也是眼光獨到, 獨孤信的大女丿 L嫁給了後來成為北周明帝的宇文毓, 大女兒因此成為皇后。 四女兒嫁給了唐高祖李淵的父親, 後被追封為“貞元皇后"。 獨孤氏十四歲那一年, 便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面如滿月, 眸如點漆, 而且舉止端莊, 知書達理, 許多名門望族的子弟都紛紛慕名前去求婚。

作為獨孤信的第七個女兒, 獨孤迦羅被父親許配給了楊堅, 也就是日後建立隋朝的隋文帝, 母儀天下, 成為皇后。

一門三皇后(北周、隋、唐), 歷史罕見, 也被傳為佳話。 獨孤氏嫁給楊堅屬於門當戶對, 同樣的政治環境、家庭薰陶, 讓他們之間很有共同語言,

獨孤氏比楊堅小八歲, 嫁給楊堅時正值妙齡, 人也漂亮, 屬於那種美麗又大方、溫柔又賢慧型的。 最重要的一點, 名門之後的獨孤氏家教甚好, 知書達理, “柔順恭孝, 不失婦道"。 獨孤氏父母早亡, 所以對長輩非常尊敬, 懂禮貌、識大體, 絕對是中國優良好兒媳, “見公卿有父母者, 每為致禮焉", 朝中上下無人不誇, 在當時也是聲名遠播的。 夫妻感情十分和睦, 舉案齊眉, 楊堅還曾發誓, 日後不再與其他女子歡好、生子。

據《隋書》記載, 獨孤氏很有政治才能, “每與上言及政事, 往往意合, 宮中稱為二聖"。 最早在楊堅稱帝這件大事上, 獨孤氏就表現出超常的政治敏銳性。 北周宣帝死後, 獨孤氏就預感大局已定, 告訴楊堅:“大局已經是現在的樣子, 不如早日取得政權!"讓楊堅當機立斷, 從而促使楊堅廢周自立。 楊堅對獨孤氏從心眼裡佩服, 楊堅“每事唯後言是用", 做什麼事都得聽取獨孤氏的意見, 不管是生活上還是政治上簡直就是離不開獨孤氏了。

隋文帝治政時期,厲行節約,這與獨孤皇后的宣導有很大關係。有一次,突厥人向幽州總管索賣一箱價值八百萬的明珠,明珠光明剔透,品質上乘,幽州總管慫恿獨孤氏買此珍品。但是她說:我現在不需要明珠,目前邊關不寧,經常受到威脅,邊防將士浴血奮戰,勞苦功高,若將此八百萬分賞有功者,豈不是比我獨自一人享用更有意義?此語傳出,美名遠播,朝廷大臣上下歡呼,謂有此國母乃大隋的幸事。隋文帝也因此更加敬重獨孤氏。

獨孤皇后公私分明,她的表弟犯罪當斬,文帝想要看在獨孤皇后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行。然而,獨孤氏說:這涉及國家刑法大事,怎能為了我一個人的情面而更改國家刑律?文帝聽到這樣的話更加感動,遂將獨孤皇后的表弟處死。獨孤皇后諸如此類的舉動以及對國家大事的看法,令當時許多有識之士傾倒,因此她與文帝並稱為“二聖''(比武則天和唐高宗更早被稱此名)。獨孤氏精明的頭腦讓楊堅對她很依賴,獨孤皇后談論政治頭頭是道,朝中大臣們沒有不服氣的。

楊堅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很依賴獨孤氏,獨孤皇后和隋文帝感情也十分和睦,但自古皇帝都是三宮六院,隋文帝自然也想充實後宮。獨孤皇后不願別人與自己共用一個丈夫,所以她並沒有給楊堅這樣的機會。她因此改革後宮,被認為是歷史上一個貨真價實的女權主義者,一個一夫一妻制的忠實捍衛者。

說到獨孤氏特殊,不僅因為她的顯赫身世、她的才幹以及她的美貌,還因為她能讓自己的丈夫隋文帝一輩子服服帖帖,一生只娶她一個。單論這手段,也讓人不得不讚歎。

獨孤皇后以嫉妒聞名,她改革後宮,嬪妾、三妃,一概不設,並把這樣的制度推廣到滿朝文武,營造一種舉國上下推崇一夫一妻制的良好氛圍。在這樣良好氛圍的帶動下,皇帝自然就不覺得委曲,否則,底下大臣三天兩頭娶一個,而皇帝就這麼一個,肯定早晚“起義"。於是她讓皇帝下旨,規定滿朝文武亂娶妻妾者,一律不予提拔重用。所謂前途和女人只能選一樣,自己掂量著辦,孰輕孰重,自有定奪。為了讓大家能有個切身的感受,她甚至將太子楊勇廢掉。

楊勇這人宅心仁厚,沒什麼心計,就是一個毛病:貪圖美色。楊勇的原配元氏很得獨孤氏喜歡,偏偏楊勇瞧不上,寵愛別的姬妾,這就戳到獨孤氏的軟肋上了,你說我最看不上左擁右抱,一夫多妻,你偏整天花天酒地,恣意玩樂,什麼時候你爹再受你影響納幾個姬妾,我不是白忙活一場了嗎?你這不僅是向你爹示威,也在向我示威!這還了得!再加上楊廣在旁邊煽風點火,於是獨孤氏常給楊堅吹耳邊風,說連你這個皇帝都是一個老婆,他做太子的就敢妻妾成群,將來肯定是個敗家子兒。楊堅一聽,是這麼個理兒,找個機會就把楊勇廢了。獨孤氏讓楊堅廢掉太子,可謂一石二鳥,一方面是肅清不利於一夫一妻制實行的氛圍,好叫那些大臣們看看,親兒子我都敢下手,你們還不是小菜一碟?一方面也是在提醒楊堅,少動別的心思。所以說獨孤氏在氛圍營造上也是煞費苦心。

隋文帝也不是沒犯過錯誤,《隋書》記載文帝曾經傾心于宮中一女奴,剛剛臨幸過後,就被獨孤皇后察覺,竟然趁文帝上朝之時,將此女處死。獨孤氏殺掉宮女之後,楊堅一下子血往上湧,憤怒到了極點,這憤怒裡更多的是一種憋屈,是面子問題,殺宮女這不明擺著讓楊堅難堪嗎!作為一個男人,一個皇帝,連保護一個宮女的能力都沒有,滿朝文武嘴上不敢說,心裡一定會嘲笑自己。楊堅怒是怒了,但還是敢怒不敢言,這怒火愣沒敢和獨孤氏發,打落牙齒和血吞,自己總得想辦法發洩,又惹不起獨孤氏,怎麼辦呢?楊堅別無他法,也只能氣急敗壞地拽過一匹馬騎著就出了宮,相當於現在的叛逆少年離家出走,不同的是少年反抗的是父母,他怕的是老婆。於是越想越憋屈的他漫無目的地狂奔二十多裡,皇帝被妻子所逼離家出走在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單騎從苑中而出,不由徑路,人山谷間二十餘裡"。這場景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那馬跑得不定多快呢,好似灑後駕車,神經麻木會令速度變得飛快,超速行駛也能釋放壓力啊。楊堅在荒僻的山谷中一直待到將近後半夜才回,平生第一次發出渴望自由的心靈呐喊:“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0這個皇帝當得還真不如一個貧民百姓啊,皇帝被皇后擠兌成這樣,也夠可憐的。天子的顏面掃地,大臣們還得反復勸他,說你為了一個女人而置天下於不顧不值得,其實都是為你好,隋文帝當然不會不懂這蚱大道理。

說歸說,鬧歸鬧,堂堂一國之君總不能老在荒僻的山谷待著。聰明的獨孤氏也懂得給皇帝臺階,等楊堅一回來,“後流涕拜謝'',喜極而泣,又是哭又是謝罪,在大臣高頰、楊素的勸解調停之下,這事總算過去了,不過二人自此也就有了嫌隙,不像以前那麼好了。

在獨孤皇后去世後,楊堅終於可以縱情聲色,隋文帝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就在生命岌岌可危之時,楊堅又想起了獨孤氏的好,對左右說:“假如皇后還在,我就不會是這樣了。要是她還管著我點,我也不至於落到如此田地啊!"說到底還是命重要,自己苦苦追尋的美色只會把身體弄壞,獨孤皇后的嚴厲也不是沒有好處啊,這下算是明白了,可惜已經晚了。就在獨孤氏死後兩年,隋文帝也一命嗚呼,追隨而去了。

隋文帝治政時期,厲行節約,這與獨孤皇后的宣導有很大關係。有一次,突厥人向幽州總管索賣一箱價值八百萬的明珠,明珠光明剔透,品質上乘,幽州總管慫恿獨孤氏買此珍品。但是她說:我現在不需要明珠,目前邊關不寧,經常受到威脅,邊防將士浴血奮戰,勞苦功高,若將此八百萬分賞有功者,豈不是比我獨自一人享用更有意義?此語傳出,美名遠播,朝廷大臣上下歡呼,謂有此國母乃大隋的幸事。隋文帝也因此更加敬重獨孤氏。

獨孤皇后公私分明,她的表弟犯罪當斬,文帝想要看在獨孤皇后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行。然而,獨孤氏說:這涉及國家刑法大事,怎能為了我一個人的情面而更改國家刑律?文帝聽到這樣的話更加感動,遂將獨孤皇后的表弟處死。獨孤皇后諸如此類的舉動以及對國家大事的看法,令當時許多有識之士傾倒,因此她與文帝並稱為“二聖''(比武則天和唐高宗更早被稱此名)。獨孤氏精明的頭腦讓楊堅對她很依賴,獨孤皇后談論政治頭頭是道,朝中大臣們沒有不服氣的。

楊堅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很依賴獨孤氏,獨孤皇后和隋文帝感情也十分和睦,但自古皇帝都是三宮六院,隋文帝自然也想充實後宮。獨孤皇后不願別人與自己共用一個丈夫,所以她並沒有給楊堅這樣的機會。她因此改革後宮,被認為是歷史上一個貨真價實的女權主義者,一個一夫一妻制的忠實捍衛者。

說到獨孤氏特殊,不僅因為她的顯赫身世、她的才幹以及她的美貌,還因為她能讓自己的丈夫隋文帝一輩子服服帖帖,一生只娶她一個。單論這手段,也讓人不得不讚歎。

獨孤皇后以嫉妒聞名,她改革後宮,嬪妾、三妃,一概不設,並把這樣的制度推廣到滿朝文武,營造一種舉國上下推崇一夫一妻制的良好氛圍。在這樣良好氛圍的帶動下,皇帝自然就不覺得委曲,否則,底下大臣三天兩頭娶一個,而皇帝就這麼一個,肯定早晚“起義"。於是她讓皇帝下旨,規定滿朝文武亂娶妻妾者,一律不予提拔重用。所謂前途和女人只能選一樣,自己掂量著辦,孰輕孰重,自有定奪。為了讓大家能有個切身的感受,她甚至將太子楊勇廢掉。

楊勇這人宅心仁厚,沒什麼心計,就是一個毛病:貪圖美色。楊勇的原配元氏很得獨孤氏喜歡,偏偏楊勇瞧不上,寵愛別的姬妾,這就戳到獨孤氏的軟肋上了,你說我最看不上左擁右抱,一夫多妻,你偏整天花天酒地,恣意玩樂,什麼時候你爹再受你影響納幾個姬妾,我不是白忙活一場了嗎?你這不僅是向你爹示威,也在向我示威!這還了得!再加上楊廣在旁邊煽風點火,於是獨孤氏常給楊堅吹耳邊風,說連你這個皇帝都是一個老婆,他做太子的就敢妻妾成群,將來肯定是個敗家子兒。楊堅一聽,是這麼個理兒,找個機會就把楊勇廢了。獨孤氏讓楊堅廢掉太子,可謂一石二鳥,一方面是肅清不利於一夫一妻制實行的氛圍,好叫那些大臣們看看,親兒子我都敢下手,你們還不是小菜一碟?一方面也是在提醒楊堅,少動別的心思。所以說獨孤氏在氛圍營造上也是煞費苦心。

隋文帝也不是沒犯過錯誤,《隋書》記載文帝曾經傾心于宮中一女奴,剛剛臨幸過後,就被獨孤皇后察覺,竟然趁文帝上朝之時,將此女處死。獨孤氏殺掉宮女之後,楊堅一下子血往上湧,憤怒到了極點,這憤怒裡更多的是一種憋屈,是面子問題,殺宮女這不明擺著讓楊堅難堪嗎!作為一個男人,一個皇帝,連保護一個宮女的能力都沒有,滿朝文武嘴上不敢說,心裡一定會嘲笑自己。楊堅怒是怒了,但還是敢怒不敢言,這怒火愣沒敢和獨孤氏發,打落牙齒和血吞,自己總得想辦法發洩,又惹不起獨孤氏,怎麼辦呢?楊堅別無他法,也只能氣急敗壞地拽過一匹馬騎著就出了宮,相當於現在的叛逆少年離家出走,不同的是少年反抗的是父母,他怕的是老婆。於是越想越憋屈的他漫無目的地狂奔二十多裡,皇帝被妻子所逼離家出走在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單騎從苑中而出,不由徑路,人山谷間二十餘裡"。這場景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那馬跑得不定多快呢,好似灑後駕車,神經麻木會令速度變得飛快,超速行駛也能釋放壓力啊。楊堅在荒僻的山谷中一直待到將近後半夜才回,平生第一次發出渴望自由的心靈呐喊:“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0這個皇帝當得還真不如一個貧民百姓啊,皇帝被皇后擠兌成這樣,也夠可憐的。天子的顏面掃地,大臣們還得反復勸他,說你為了一個女人而置天下於不顧不值得,其實都是為你好,隋文帝當然不會不懂這蚱大道理。

說歸說,鬧歸鬧,堂堂一國之君總不能老在荒僻的山谷待著。聰明的獨孤氏也懂得給皇帝臺階,等楊堅一回來,“後流涕拜謝'',喜極而泣,又是哭又是謝罪,在大臣高頰、楊素的勸解調停之下,這事總算過去了,不過二人自此也就有了嫌隙,不像以前那麼好了。

在獨孤皇后去世後,楊堅終於可以縱情聲色,隋文帝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就在生命岌岌可危之時,楊堅又想起了獨孤氏的好,對左右說:“假如皇后還在,我就不會是這樣了。要是她還管著我點,我也不至於落到如此田地啊!"說到底還是命重要,自己苦苦追尋的美色只會把身體弄壞,獨孤皇后的嚴厲也不是沒有好處啊,這下算是明白了,可惜已經晚了。就在獨孤氏死後兩年,隋文帝也一命嗚呼,追隨而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