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聽,那遠逝的運河船工號子

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京杭大運河, 北起北京, 南至杭州, 全長1794公里, 自元、明、清至建國初, 這裡一直是商品集散碼頭, 運河中舳艫相繼, 帆檣如林。 不論順水搖櫓, 還是逆水拉纖, 行船必喊號子, 高亢有力、蒼涼悠長的號子曾在運河兩岸此起彼伏、開雲裂霧。

喊號子是一門傳男不傳女的技藝。 號子的主要內容是號頭喊出來的, 其他人只需要隨聲附和。 從小在運河邊長大的河北故城縣文化館館長李志勇說:“當時的號頭以河南人居多, 能當上號頭就意味著吃香喝辣、不賣苦力。 ”

8年前, 李志勇經多方打聽, 在鄭口鎮五大院村幾間破房裡見到了當地最後一位號頭--時年已86歲的王振江。

交談中李志勇得知, 王振江家中有一條運糧船, 往來于天津和山東臨清之間。 王振江11、2歲就跟船跑運輸, 因為機靈、可愛、嗓子好、樂感強, 深得河南一張姓號頭的喜愛, 14、5歲時已經學會為自家船喊號了。

後來, 王振江爽快答應給李志勇喊船號, 還點名請村裡幾位老船工來幫忙。 李志勇白天錄影, 晚上謄寫, 又請熟悉譜曲的老師幫忙, 用了兩個月整理完成《起錨號子》、《拉纖號子》、《搖櫓號子》。

“這三首號子只是冰山一角。 王振江當了一輩子號頭,

究竟喊過多少種號子, 有多少號子被老人帶進墳墓, 要永遠畫上問號了。 ”李志勇說。

李志勇告訴記者, 一艘船的平安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號頭手裡, 河窄流急處、拐彎水淺處、起錨升帆時, 凡是急難險重的時候, 就需要喊相應的號子, 目的是提神發力, 增加勞動情趣, 協調勞動節奏, 提高行船效率。

從臨清到天津, 各地口音不同, 喊的是行內都能聽懂的通行號, 有固定的韻律節奏, 虛詞不變, 內容多變, 號頭看到什麼、想起什麼、就會喊什麼, 全憑號頭的文化素養和即興創作, 隨意性很大。

“王振江老人喊出的船工號子虛詞多、變化繁複, 內容有沿途風景、三國人物、名勝古跡。 ”李志勇說。

據介紹, 運河船工號子一般與船上眾多器具相關, 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船號和纖號,

包括起錨號、搖櫓號、撐篙號、立桅號、升篷號、落篷號等。

然而, 新中國成立以來, 隨著機動貨輪的出現以及北方運河的斷流, 昔日“南來北往船如梭, 處處欣聞號子歌”的熱鬧場面不再, 縴夫、號頭這些延續千餘年的古老職業隨著運河上的帆檣漸漸遠逝, 消失在無聲的歷史長河中。

李志勇說, 運河船工號子在勞動中逐漸形成, 以家族傳承、師徒授受、職業薰染的方式綿延下來。 經過上千年的演變, 脫離了原始號子的簡陋外形, 既是勞動號子, 又具有獨立的藝術形態, 具有鮮明的律動性, 高亢有力、蒼涼悠長又富於變化, 有很好的音樂表現。

2009年, 李志勇搜集整理的山東臨清至天津段的運河船工號子--《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成功申報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志勇告訴記者, 他們根據船工號子的特點, 將這一傳統民俗文化譜以現代樂曲, 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創作了多部文藝作品並搬上舞臺, 讓世人重睹運河船工號子的風采, 讓千年絕唱響徹運河兩岸。

“運河船工號子是大運河的一種文化元素, 也是中華民族遺存的一種精神, 我們要把它保護好, 傳承下去, 讓更多的人瞭解它、熟悉它。 ”李志勇說。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