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出任總統廿年,國內民族矛盾愈演愈烈,他空難死後引發一場大屠殺

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 盧旺達前總統。 1937年, 他出生于該國一個胡圖族家庭。 地處非洲中部的盧旺達, 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19世紀末期淪為了德國殖民地。 盧旺達主要由胡圖族和圖西族構成, 其中前者占總人口85%, 後者則占14%。 一戰後, 比利時取代德國佔有了盧旺達, 為了達到有效控制目的, 在政治上刻意扶植圖西族, 打壓人數較多的胡圖族, 從而製造了兩個相互對立和仇視的民族。

(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

從1959年開始, 盧旺達發生了暴亂, 胡圖族人推翻了圖西族國王的統治, 許多圖西族貴族逃到了鄰近國家。 1962年, 比利時被迫承認了盧旺達獨立, 胡圖族人卡伊班達當上共和國首任總統, 朱韋納爾擔任國民警衛軍參謀長, 成為新政權一名重要人物。 卡伊班達執政期間, 實行了歧視圖西人的政策, 並努力擴大胡圖族參政和議政的權利, 不過圖西人在教育、工商、宗教等方面依然保持很大優勢,

這使得一些胡圖族人仍然不滿。

1973年, 利用胡圖族人不滿情緒, 朱韋納爾領導國民警衛隊發動軍事政變, 推翻了卡伊班達的統治。 朱韋納爾出任總統後, 進一步鼓勵胡圖族民族激進情緒, 在他放任和慫恿下, 一些胡圖族激進團體建立了許多地下廣播電臺, 用煽動性的語言挑唆、操縱胡圖族人, 激化其對圖西族的仇恨和偏激情緒, 並進而挑起流血事件。 在朱韋納爾出任總統二十年期間, 每年都有大量圖西族人逃亡鄰國。

(盧旺達大屠殺)

20世紀80年代末,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向盧旺達鼓吹多黨制, 並通過經濟援助迫使朱韋納爾勉強實施多黨制與西方民主模式, 此舉更加激化了國家內部矛盾。 1990年, 由圖西族難民組成的“盧旺達愛國陣線”, 乘盧旺達政局動盪之際, 從烏干達攻打到盧旺達北部, 旨在推翻由胡圖族領導的政府。 內戰中, 圖西族軍隊佔領了盧旺達北方, 將那裡的胡圖族人驅趕出家園, 而在胡圖族控制的南方,

胡圖族定期屠殺圖西族人, 民族矛盾愈演愈烈。

1993年, 迫於國際壓力, 朱韋納爾和圖西難民武裝簽訂了停火協定。 1994年4月6日, 在坦尚尼亞參加完會議後, 他和布隆迪總統同機返回, 當晚在盧旺達首都吉佳利被導彈擊中, 兩位總統雙雙遇難。 到底是誰擊落客機至今不明, 有傳聞指出是圖西族遊擊隊, 也有傳聞說是胡圖族激進份子, 因不滿總統將與圖西族簽訂權利共用協定, 而計畫了這件暗殺事件。 該事件發生後, 引發了胡圖族人針對圖西族人的血腥報復。 短短三個月, 八十萬人被屠殺, 其中90%是圖西族人。

(2005年, 美國第一夫人在盧旺達第一夫人珍妮特陪同下參觀盧旺達大屠殺紀念館)

大屠殺開始後, 圖西難民“盧旺達愛國陣線”重新開始軍事行動, 並于當年7月奪取了盧旺達政權。 隨後, 又出現了圖西族對胡圖族的報復, 導致10多萬人死亡, 直到當年10月, 事態才逐漸平息。 當盧旺達大屠殺災難拉開序幕時, 美國人為了避免索馬里的悲劇再度重演, 拒絕承擔維護世界文明程式的責任, 選擇了“不干涉盧旺達內政”,認為“盧旺達國家的命運應該由盧旺達人民自己來決定”……

選擇了“不干涉盧旺達內政”,認為“盧旺達國家的命運應該由盧旺達人民自己來決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