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和七下西洋:打開了近代的大門,又隨手關上了它

劉大夏那天來到兵部的時候, 天拂曉。

他點起了火把來到了兵部的資料庫, 找到了那個陳舊的箱子。

時任車駕郎中的劉大夏今天必須向皇帝朱見深(明憲宗)上繳一樣東西。

鄭和七下西洋的全部官方資料, 亦或是他的項上人頭。

性格溫和, 一向不喜歡折騰的朱見深不知腦袋裡的哪根筋不對了, 竟然聽從了太監們的鼓動, 要找出鄭和當年下西洋的航海資料, 以圖再下西洋, 重現當年成祖之輝煌。 劉大夏看著眼前的這些資料, 這些東西變成了吸耗大明國庫裡銀子的怪物猛獸。 為了大明江山社稷, 他劉大夏就是掉了人頭, 又有何妨。 劉大夏手中的火把離手, 在空中劃出了個漂亮的弧線, 直奔那箱資料。 燃燒, 那堆毒草在劉大夏面前燃燒, 火焰在淩晨歡快地跳著舞。 那一刻, 後世不知多少人為之心痛:

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來自于明成祖朱棣那無法抹卻的自卑之心與忐忑不安。

西元1399年, 身份還是燕王的朱棣發動靖難之變, 歷時四年, 終於將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推下帝座。

朱棣奪取了皇位, 卻抹不去亂臣賊子謀朝篡位的名聲。

方孝孺等人的罵聲在朱棣心頭蕩漾了很多年, 揮之不去。

更要命的是, 攻陷南京之前, 建文帝在人間蒸發, 他的生死成了千古之謎。

朱棣每每會在半夜驚醒, 浮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建文在那裡?

北邊的大草原、西邊的群山翻遍了, 都沒有, 只有東邊浩瀚的大海對面, 是不是建文帝的歸宿呢?

建文如果真帶著殘餘在海外建立勢力, 那對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順的朱棣是最大的威脅。 朱棣決定派人出海尋找建文帝, 同時也向世人證明, 他朱棣把大明王朝這個家當得很“拉風”。

從一開始, 就註定了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普通的外交或者商貿之旅, 而是一次意義特殊的軍事行動。

為此朱棣建造了一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來看看這支海軍的編制吧。

鄭和艦隊有五種類型的船舶。 第一種類型叫“寶船”。 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 寬十八丈, 載重量八百噸。 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 它的體式巍然、重量驚人。 光是它的鐵舵, 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 第二種叫“馬船”。 馬船長三十七丈, 寬十五丈。 第三種叫“糧船”。 它長二十八丈, 寬十二丈。 第四種叫“坐船”, 長二十四丈, 寬九丈四尺。 第五種叫“戰船”, 長十八丈, 寬六丈八尺。

這是一種頗似現代海軍編制的隊伍。

鄭和艦隊的船, 有的用於載貨, 有的用於運糧, 有的用於作戰, 有的用於居住。 分工細緻, 種類較多。 完全可以說, 鄭和艦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 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海上機動部隊, 約有六十多艘大船。 而七次下西洋的人數, 四次都有詳細記載, 均為兩萬多人。

這絕對堪稱當時世界上第一支也是最強大的海上機動編隊。 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 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鄭和艦隊的實力遠超當時任何一個亞洲國家, 乃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 即使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 可以說都無法與鄭和艦隊抗衡。

無論以上說法是否誇張, 但鄭和率領這只龐大的艦隊出發時, 沒人會認為這是一隻旅遊觀光團。

鄭和, 本姓馬, 小字三保, 雲南昆陽(今晉甯昆陽鎮)人, 回族。 其先祖叫賽典赤·贍思丁, 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 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 曾任雲南行省平章, 被迫封為咸陽王。 曾祖父伯顏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 曾祖母親馬氏。 祖父米的納哈只, 祖母溫氏。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 封滇陽侯, 母溫氏。 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米里金生馬三保, 襲封滇陽侯。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冬, 明軍隊進攻雲南。 時馬三保十歲, 被擄入明營並閹割, 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 成為了朱棣的心腹小太監, 並在靖難之變中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 永樂二年(1404年), 朱棣在南京賜馬三保鄭姓, 改名為和, 任內官監太監, 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由鄭和擔任這支海軍的總司令,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鄭和系朱棣非常信任的太監;二是鄭和自身傑出的軍事才能;三是鄭和是回族,信奉伊斯蘭教,其父、其祖都曾先後出海至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覲,算是出身航海世家。

也有一種說法是,朱棣派鄭和下西洋,除了追查建文帝外,還有到麥加朝覲的目的。

從1405年到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這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七下西洋,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而最新的一種說法,美洲新大陸也是鄭和最先發現的。

西洋各國在膽戰心驚的看著海面上出現的超級怪物而不安時,中國人獻上的卻是一張張純樸的笑臉,以及珍貴的禮物。

我們是來找人並附帶走親戚,鄭和只差沒有這樣對各國國王們說。

所以二十八年的海上巡邏搜查,這支海軍只進行三場較有規模的軍事行動:第一次是在印尼的麻喏八歇國(今爪哇島)。麻喏八歇國對這次龐大的軍隊驚恐萬分,競主動派人襲擊,殺了鄭和派上岸的海員一百多名,對這次衝突,鄭和採取了隱忍,使後來麻喏八歇國主動屈服。第二次是俘獲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海盜陳祖義。陳祖義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海盜,有幾千人馬,向鄭和假裝投降。鄭和看穿了陳祖義的詭計,兵不血刃地解決了陳祖義,除卻了東南亞海上一霸。第三次是俘獲了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貪圖鄭和艦隊所攜財物,企圖引鄭和等人進城生擒之。鄭和將計就計,率兩千人孤軍深入錫蘭國都城,生擒亞烈苦奈兒。

以上戰爭規模雖小,但盡顯鄭和艦隊強大軍事實力與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這支艦隊堪稱是當時的無敵艦隊。從政治軍事戰略來說,除了尋人外,下西洋維護了東南亞海上秩序,穩固了大明帝國在東南亞的影響。

不占地,不掠財,西洋各國願意到天朝的,免費華夏N日遊,來回護送。對於來南京的西洋各國,朱棣都把他們當進大觀園的劉姥姥,一律厚賞。

西洋各國很快明白了,這不是鬼子進村,而是天上派下來的財神爺。

世界上沒有太多的人跟錢財過不去,除了好面子的天朝皇帝朱棣。

有人替朱棣算了一筆賬,鄭和七下西洋,每次花費近千萬兩,相當於明政府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朱元璋辛辛苦苦攢下的幾個錢,被大手大腳的朱棣花得差不多了。

如此燒錢當然無法持久,所以註定了鄭和艦隊創造的輝煌雖燦爛如花,卻不能常久。

當銀子花得差不多,明朝後來的皇帝們也只能再啟海禁,夾起尾巴過日子了。或有朱見深們想重下西洋,忠心而為東家細細算帳的大臣們也不幹,做出類似劉大夏的“義舉”來。

鄭和下西洋幾十年後,1492年,哥倫布來到了美洲。1498年,達伽馬來到了印度,他們發現了天堂,也為歐洲人打開了自己的寶庫和後花園。而幾十年前,一個叫鄭和的中國人來到這些地方,留下禮儀之邦的名頭,絕無任何掠財之舉。

不是沒有機會,誘惑和苗頭都曾出現在鄭和的眼前。在麻喏八歇國,鄭和的劍未出鞘,國王就提出以八萬兩黃金作為停戰賠償金,以求自保。

麻喏八歇國大使來到北京,朱棣手一揮,錢,不用賠了,大明帝國,不差錢。

達伽馬回國後,在議會的演講勾起了無數歐洲人的黃金夢,而鄭和所帶回來的商品卻引不起任何轟動效應,鄭和所購西洋諸物,大多供皇宮貴族品玩,幾乎從未流入市場。

鄭和下西洋後的一百年,西班牙人皮薩羅僅僅率領一百六十九名士兵,就征服了擁有八萬軍隊的印加帝國。

而一百年前,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鄭和艦隊,巡遊亞非海域,卻寸土未占。

鄭和艦隊來回在西洋穿梭七次,土地、財富、資源,這些都無法引起他的欲望。

戰爭讓這個偉大的航海家失去了男人的欲望。而對於大明帝國來說,也徹底顯現出了這個帝國的本質,所謂資本主義萌芽,不過是表皮而已。

對一個封建帝國來說,政治目的永遠高於經濟目的。對資本家來說,致命的原罪誘惑——財富與金錢,引不起封建帝國統治者們勃起的欲望。

卡爾·馬克思說過,任何原始資本的積累,都是赤裸和血腥的,歐洲近代能崛起,是吸足了亞非殖民地的血,而哥倫布等人的航海之旅,為歐洲人打開了這扇門。

之前的一百年,溫柔的中國人鄭和來過,打開了這扇門,又溫柔地把它關上。中國由此喪失了第一個跳上近代列車的機會,在夕陽下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垂垂欲老。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是為航海而生也為航海而死的人。鄭和六下西洋後,朱棣去世。繼任的明仁宗朱高熾一度恢復海禁,不過朱高熾在任不到十個月就去世了。明宣宗朱瞻基上臺,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鄭和深知這是自己最後一次出海,這次他走得很慢,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一直走到了非洲南端的莫三比克海峽。1433年四月初,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病逝,終年六十二歲。在加利福尼亞你可以很容易看到孔廟,在莫三比克你能看到非洲的女人們裹小腳,在澳大利亞上大學拿學位證必須過中文四級。這些只是白日做夢、異想天開嗎?七下西洋,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或者已經很少有人去反思回省了,回看中國歷史的海洋,鄭和的背影顯得如此孤獨。

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由鄭和擔任這支海軍的總司令,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鄭和系朱棣非常信任的太監;二是鄭和自身傑出的軍事才能;三是鄭和是回族,信奉伊斯蘭教,其父、其祖都曾先後出海至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覲,算是出身航海世家。

也有一種說法是,朱棣派鄭和下西洋,除了追查建文帝外,還有到麥加朝覲的目的。

從1405年到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這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七下西洋,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而最新的一種說法,美洲新大陸也是鄭和最先發現的。

西洋各國在膽戰心驚的看著海面上出現的超級怪物而不安時,中國人獻上的卻是一張張純樸的笑臉,以及珍貴的禮物。

我們是來找人並附帶走親戚,鄭和只差沒有這樣對各國國王們說。

所以二十八年的海上巡邏搜查,這支海軍只進行三場較有規模的軍事行動:第一次是在印尼的麻喏八歇國(今爪哇島)。麻喏八歇國對這次龐大的軍隊驚恐萬分,競主動派人襲擊,殺了鄭和派上岸的海員一百多名,對這次衝突,鄭和採取了隱忍,使後來麻喏八歇國主動屈服。第二次是俘獲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海盜陳祖義。陳祖義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海盜,有幾千人馬,向鄭和假裝投降。鄭和看穿了陳祖義的詭計,兵不血刃地解決了陳祖義,除卻了東南亞海上一霸。第三次是俘獲了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貪圖鄭和艦隊所攜財物,企圖引鄭和等人進城生擒之。鄭和將計就計,率兩千人孤軍深入錫蘭國都城,生擒亞烈苦奈兒。

以上戰爭規模雖小,但盡顯鄭和艦隊強大軍事實力與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這支艦隊堪稱是當時的無敵艦隊。從政治軍事戰略來說,除了尋人外,下西洋維護了東南亞海上秩序,穩固了大明帝國在東南亞的影響。

不占地,不掠財,西洋各國願意到天朝的,免費華夏N日遊,來回護送。對於來南京的西洋各國,朱棣都把他們當進大觀園的劉姥姥,一律厚賞。

西洋各國很快明白了,這不是鬼子進村,而是天上派下來的財神爺。

世界上沒有太多的人跟錢財過不去,除了好面子的天朝皇帝朱棣。

有人替朱棣算了一筆賬,鄭和七下西洋,每次花費近千萬兩,相當於明政府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朱元璋辛辛苦苦攢下的幾個錢,被大手大腳的朱棣花得差不多了。

如此燒錢當然無法持久,所以註定了鄭和艦隊創造的輝煌雖燦爛如花,卻不能常久。

當銀子花得差不多,明朝後來的皇帝們也只能再啟海禁,夾起尾巴過日子了。或有朱見深們想重下西洋,忠心而為東家細細算帳的大臣們也不幹,做出類似劉大夏的“義舉”來。

鄭和下西洋幾十年後,1492年,哥倫布來到了美洲。1498年,達伽馬來到了印度,他們發現了天堂,也為歐洲人打開了自己的寶庫和後花園。而幾十年前,一個叫鄭和的中國人來到這些地方,留下禮儀之邦的名頭,絕無任何掠財之舉。

不是沒有機會,誘惑和苗頭都曾出現在鄭和的眼前。在麻喏八歇國,鄭和的劍未出鞘,國王就提出以八萬兩黃金作為停戰賠償金,以求自保。

麻喏八歇國大使來到北京,朱棣手一揮,錢,不用賠了,大明帝國,不差錢。

達伽馬回國後,在議會的演講勾起了無數歐洲人的黃金夢,而鄭和所帶回來的商品卻引不起任何轟動效應,鄭和所購西洋諸物,大多供皇宮貴族品玩,幾乎從未流入市場。

鄭和下西洋後的一百年,西班牙人皮薩羅僅僅率領一百六十九名士兵,就征服了擁有八萬軍隊的印加帝國。

而一百年前,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鄭和艦隊,巡遊亞非海域,卻寸土未占。

鄭和艦隊來回在西洋穿梭七次,土地、財富、資源,這些都無法引起他的欲望。

戰爭讓這個偉大的航海家失去了男人的欲望。而對於大明帝國來說,也徹底顯現出了這個帝國的本質,所謂資本主義萌芽,不過是表皮而已。

對一個封建帝國來說,政治目的永遠高於經濟目的。對資本家來說,致命的原罪誘惑——財富與金錢,引不起封建帝國統治者們勃起的欲望。

卡爾·馬克思說過,任何原始資本的積累,都是赤裸和血腥的,歐洲近代能崛起,是吸足了亞非殖民地的血,而哥倫布等人的航海之旅,為歐洲人打開了這扇門。

之前的一百年,溫柔的中國人鄭和來過,打開了這扇門,又溫柔地把它關上。中國由此喪失了第一個跳上近代列車的機會,在夕陽下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垂垂欲老。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是為航海而生也為航海而死的人。鄭和六下西洋後,朱棣去世。繼任的明仁宗朱高熾一度恢復海禁,不過朱高熾在任不到十個月就去世了。明宣宗朱瞻基上臺,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鄭和深知這是自己最後一次出海,這次他走得很慢,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一直走到了非洲南端的莫三比克海峽。1433年四月初,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病逝,終年六十二歲。在加利福尼亞你可以很容易看到孔廟,在莫三比克你能看到非洲的女人們裹小腳,在澳大利亞上大學拿學位證必須過中文四級。這些只是白日做夢、異想天開嗎?七下西洋,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或者已經很少有人去反思回省了,回看中國歷史的海洋,鄭和的背影顯得如此孤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