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田華:藝術靈魂沒有一絲白髮

她的一生將現代中國的戰亂烽火、改革復興一一閱遍, 以超過一甲子的年華琢磨角色、用心演戲。 從“白毛女”到党的女兒“李玉梅”, 她塑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被定格在幾代中國觀眾心中;從昔日風華正茂成為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之一, 到今朝白髮蒼蒼依然活躍於大銀幕上, 她以樸實親切的表演風格, 成為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生動注腳。 她, 就是著名表演藝術家田華。

採訪約在她家中的客廳, 這裡空間不大卻裝滿回憶——隨處可見的老照片、牆上懸掛著的田華從藝術到生活各階段的影像記憶、書櫃裡珍藏的被授予的各類獎章……最顯眼的, 則是在茶几上擺放著的一張張手寫的講話提綱, “每次參加座談會或者電影發佈會,

我都提前準備些‘乾貨’, 希望分享點有價值的。 ”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89歲的田華, 滿頭銀髮、一襲紅衣, 步履穩健、精神矍鑠。 在即將上映的電影《你若安好》中, 田華飾演急診科主任醫師潘峰的奶奶, 戲份不多, 卻甘當綠葉, “我演的雖是小角色, 但電影是大主題——‘沒有全民健康, 就沒有全面小康’。 ”

離休的田華本可在家安享晚年, 但她卻“不知足”——在她手寫的工作日記中, 近期的工作安排、心得體會密密麻麻;每逢黨、國家和軍隊重要節日、重大紀念活動, 以及行業活動、賑災義演, 她總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有人問她, 這把年紀為啥這麼拼?田華這樣回答:“人可以老去, 而藝術常青。 我沒離開時代、沒離開生活、沒離開人民, 所以自己這顆螺絲釘還沒有完全老化,

我要盡最大努力發出光和熱。 ”

記者在田華家中採訪田華

真者, 精誠之至也。

1950年, 田華因在電影《白毛女》中扮演“喜兒”而家喻戶曉。 從小在農村推碾子、采棉花、挖野菜、摟柴火的困難日子給了她無限素材和創作靈感。

1958年, 田華飾演的女共產黨員李玉梅讓其成為“党的女兒”的代名詞。 生於北方、工作戰鬥都在北方的田華, 根本不瞭解南方人民的生活習俗。 幸運的是, 作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她在會上結識了來自江西興國的婦女代表劉友秀和范秀英。 頭戴黑布梳簪子、穿寬袖上衣肥褲腿、腳踩草鞋的南方婦女形象, 讓田華很快建構出李玉梅的外形氣質。

“她們參加過蘇區對敵鬥爭,給我詳細敘述了紅軍長征前後蘇區發生的情形。介紹時,她們還情不自禁唱起山歌,‘哥哥出門當紅軍,斗笠背在背中心。祝福哥哥打勝仗,消滅敵人不留情’。這一切讓我真實感受到當年的情景,再聯想起自己參加革命的經歷,讓我對‘党的女兒’有了獨特的見解和詮釋。”電影中有一場戲是李玉梅回到八角坳,看到敵人對根據地群眾燒殺搶掠後的悲慘情景。田華表演時眼中沒有淚水,只有一絲冷峻的光,對敵人仇恨和藐視躍然而出,更蘊含著深埋痛楚、接續奮鬥的隱忍和決心。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是田華對表演的追求,也滲透於她一生的表演實踐。“生活就是真,是創作的來源。演員要長期地、無條件地深入生活,去體驗感悟直接生活、去傾聽瞭解間接生活。”

幾十年表演生涯,塑造人物不勝枚舉,田華最滿意的卻是兩個戲份很少的角色,共同的原因便是“花費最多心思呈現出角色的‘真’”。

一個是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工作組組長顏少春,她找于藍借來舊衣服,在袖邊補上淺顏色的補丁,在倉庫裡找到藍色的破褲子,從導演那裡借來黑皮帶的舊手錶,再結合五七幹校待過一年多的親身經歷,從外形到內心,田華與角色融為一體。

另一個則是電影《白求恩大夫》裡的馮醫生。馮醫生在電影中只有20多個鏡頭,卻在與白求恩的對話中濃縮了人物的成長軌跡。馮醫生從接白求恩到將門打開,再到把白求恩迎進來,四處張望、謹小慎微,最後關上門的一整套細節和動作,看似尋常,其實處處凝結著田華在敵後根據地的生活和經驗。

電影《白求恩大夫》劇照

始終在背後默默幫助田華成功塑造角色的人,正是她的丈夫、開國大典的天安門舞美設計負責者蘇凡。蘇凡經常幫她篩選劇本、分析角色,《白毛女》的案頭工作就是蘇凡幫助田華完成的,甚至連田華革命文藝五十周年的所有準備工作和資料都是由蘇凡幫忙整理。

田華家中牆上的兩張相隔40年的全家福照片。

年輕時孩子們站在前面,年老後田華和蘇凡站在了前面。

2016年11月,蘇凡去世。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談起丈夫蘇凡,她眼裡微微閃爍著淚光,隨手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日記。在這本獨屬於蘇凡的日記本裡,田華這樣寫道,“昨天晚上是平安夜,當然是人們的歡樂之夜,往年我們家有平安夜的聖誕樹、各種彩燈、許願的標籤、房上的各色調幅,真是溫馨氣象。今年我一個人面對電視,這就是2016年我的平安夜……” 對丈夫的思念、對當下的感懷、對兒女的期盼,皆以情化文。文以載情,搭建起生死不能阻隔的心靈相通。

在火熱生活、人世冷暖中淬煉出的真情,讓田華將發自內心的感悟投入角色、塑造人物。

降落的夕陽意在點燃繁星

演員名氣大了,各路尋求代言廣告的商家紛至遝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曾有人請田華做廣告,但她果斷拒絕,“我並不富有,但不能只是‘向錢看’。”直到現在,田華沒有演過一條廣告、代言過一種商品。

婉言拒絕“掙大錢”, 卻主動要求參加“不掙錢”甚至“倒貼錢”的活動。尤其是退休後,田華將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社會工作中:中國文聯主辦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她積極參與;汶川、玉樹、蘆山等抗震救災義演活動處處留下她的身影;在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江西老區遂川縣慰問演出時,她發著高燒堅持登臺演出,結果剛完成任務就昏迷過去,被抬上飛機直送北京的醫院;作為“山花工程”執委會授予的“愛心大使”,她和年輕人一道翻山越嶺,把書本、文具和學費交到山娃手中……

田華和汶川地震災區的孩子在一起

中華環保聯合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關心下一代委員會顧問、北京青少年公益電影節形象大使、中國榜樣公益愛心大使……在“演員田華”前,一連串與公益事業有關的頭銜讓人們從更多元的視角走近她、讀懂她。

耄耋之年的田華,並沒有因深居一隅而局限視野,反而將關注觀察的目光投得更遠,將學習思考的疆界拉得更寬。“在老有所樂和老有所為中,我選擇老有所為”。老有所為,做的不僅是公益,更是緊跟時代、接續傳承。

1996年,她創辦田華藝術學校並擔任校長,每年新生入學時,她都要親自上一堂德育課,教育學生學藝要先學做人。對自己當演員的孫子楊瀟,她除了與他探討業務,更多地是提醒楊瀟做演員不能有了成績就翹尾巴,更不能浮躁。

在節目《我不是明星》中,田華將由文化部頒發的1949至1955優秀影片一等獎章交給孫子楊瀟,希望作為新老兩代電影人的傳承。

“前一陣我看一個電視劇,一名我黨的女地下工作者在受刑時還粘睫毛、塗口紅,連留下的淚水都是用甘油點的……演員是以角色為生命的,不能總想著自己的外在形象或者成名立萬。”個人得失計較得多、演戲角色鑽研得少,是田華認為當前文藝作品缺高峰的原因之一。

演了一輩子戲,田華還沒有演夠,她理想的角色是美國電影《金色池塘》裡的老人。電影細膩真實、溫情閒適的敘事折射出多樣的人生況味和感悟,而這正是89歲的田華現在最希望通過角色傳遞給觀眾的——可能飽含對生離死別的痛徹心扉、可能蘊藉豁達堅韌的生命態度、也可能充滿對年輕一代的諄諄教誨……

“我期待著,多創作一些反映老人的電影。咱們國家有那麼多老幹部、老軍人、老科學家、老農民,他們一生的滄桑與輝煌應該被歷史書寫、被影像銘記。”

“80後”的田華也很“時髦”,在生活中喜歡看韓劇,最打動她的是《大長今》。不僅追劇情,更看重韓劇的劇本創作和演員表演。“我總在捕捉新的東西,別看我年齡大了,我這眼睛還有點亮光。”正如她喜歡的那句詩一樣,“歸根的落葉尚能肥沃泥土,降落的夕陽意在點燃繁星”。雄心不老,潛能無盡。

讓“不缺鈣”的作品成為文化驛站

田華主演過20余部電影作品,把演戲看成是“完成一個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可看性的任務”,這是一種敬畏感。在她看來,任何戲都應該有它的目的,好的作品可以載舟,將人們從此岸渡到彼岸。

田華與其塑造的經典角色。照片是田華的小兒子製作合成。

光影流轉,時代跨度中隱映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軌跡。田華見證了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數位化放映到3D銀幕的流變。她認為,每個時代都有歷史的節點,文藝作品來自於生活,應該成為時代的文化驛站,向世界展現今日之中國、中國之文化、文化之自信。

從生產的電影的數量和品質、科技水準、攝影技巧等各個方面,我覺得中國電影的發展突飛猛進,像換了天地。最重要的是,題材比過去豐富,適應全球電影產業的需要。”

即使將時間的坐標軸放置于今天,田華主演的電影依然不過時,很多80後、90後能如辨別偶像般一眼認出“白毛女”田華。古為今用,對於年輕人來說,經典作品就是“古”,它們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得起時空的檢驗,讓人們瞭解今日生活的來處、未來生活的去向。這是藝術的魅力,更是經典的力量。

在田華看來,“我們現在一樣需要‘不缺鈣’的電影,富有時代感和思想性。人缺了鈣,就完了。作品缺了鈣,就會曇花一現。”

作品要跟上時代,演員自身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最近,她放棄了午睡時間,堅持每天下午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系列政論片,“演員要多充實一點思想性的東西,做一個支撐和主心骨。”

她將更大的希望寄予年輕一代的中國電影人。2010年,田華獲得第十九屆金雞百花獎“終身成就獎”,發表獲獎感言時她激動地說:“我們多麼想做改革者那弄潮的帆篷,或者將肩膀化成攻堅的雲梯:踏上來吧,一代年輕有為的精英!”

第19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現場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電影人,她願意躬身為橋、立身為梯,獻上老文藝戰士的由衷的稱頌。“我們不能固步自封,不是讓年輕人再學我們餓肚子、穿補丁衣服,而是希望他們用革命年代的吃苦奉獻精神來幹今天的電影事業。”

田華說,自己想當一顆不鏽的螺絲釘。不鏽是因為要緊跟時代,而螺絲釘則是一個普通文藝工作者“還藝於民”的那份篤定和不滅的熱情。

世事萬千,讀不夠,寫不完,演不盡。

89歲的田華,藝術靈魂沒有一絲白髮。(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物工作室 王瑨 範雅楠)

下載視頻

採訪結束後,89歲的田華老師為我們朗誦了詩歌《我們和你們》——

你們年輕,

我們也年輕。

你們年輕總是寫在臉上,

我們年輕總是藏在心房。

你們做夢,

我們也做夢。

你們做夢充滿了遐想,

我們做夢從來不去多想。

你們有愛情,

我們也有愛情。

你們的愛情講究的是熱情奔放,

我們的愛情講究的是日久天長。

你們是財富,

我們也是財富。

你們的財富在於來日方長,

我們的財富在於飽經滄桑。

你們是太陽,

我們也是太陽。

你們是一輪火紅的朝陽,蒸蒸日上,

我們是一抹絢麗的夕陽,同樣燦爛輝煌。

讓田華很快建構出李玉梅的外形氣質。

“她們參加過蘇區對敵鬥爭,給我詳細敘述了紅軍長征前後蘇區發生的情形。介紹時,她們還情不自禁唱起山歌,‘哥哥出門當紅軍,斗笠背在背中心。祝福哥哥打勝仗,消滅敵人不留情’。這一切讓我真實感受到當年的情景,再聯想起自己參加革命的經歷,讓我對‘党的女兒’有了獨特的見解和詮釋。”電影中有一場戲是李玉梅回到八角坳,看到敵人對根據地群眾燒殺搶掠後的悲慘情景。田華表演時眼中沒有淚水,只有一絲冷峻的光,對敵人仇恨和藐視躍然而出,更蘊含著深埋痛楚、接續奮鬥的隱忍和決心。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是田華對表演的追求,也滲透於她一生的表演實踐。“生活就是真,是創作的來源。演員要長期地、無條件地深入生活,去體驗感悟直接生活、去傾聽瞭解間接生活。”

幾十年表演生涯,塑造人物不勝枚舉,田華最滿意的卻是兩個戲份很少的角色,共同的原因便是“花費最多心思呈現出角色的‘真’”。

一個是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工作組組長顏少春,她找于藍借來舊衣服,在袖邊補上淺顏色的補丁,在倉庫裡找到藍色的破褲子,從導演那裡借來黑皮帶的舊手錶,再結合五七幹校待過一年多的親身經歷,從外形到內心,田華與角色融為一體。

另一個則是電影《白求恩大夫》裡的馮醫生。馮醫生在電影中只有20多個鏡頭,卻在與白求恩的對話中濃縮了人物的成長軌跡。馮醫生從接白求恩到將門打開,再到把白求恩迎進來,四處張望、謹小慎微,最後關上門的一整套細節和動作,看似尋常,其實處處凝結著田華在敵後根據地的生活和經驗。

電影《白求恩大夫》劇照

始終在背後默默幫助田華成功塑造角色的人,正是她的丈夫、開國大典的天安門舞美設計負責者蘇凡。蘇凡經常幫她篩選劇本、分析角色,《白毛女》的案頭工作就是蘇凡幫助田華完成的,甚至連田華革命文藝五十周年的所有準備工作和資料都是由蘇凡幫忙整理。

田華家中牆上的兩張相隔40年的全家福照片。

年輕時孩子們站在前面,年老後田華和蘇凡站在了前面。

2016年11月,蘇凡去世。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談起丈夫蘇凡,她眼裡微微閃爍著淚光,隨手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日記。在這本獨屬於蘇凡的日記本裡,田華這樣寫道,“昨天晚上是平安夜,當然是人們的歡樂之夜,往年我們家有平安夜的聖誕樹、各種彩燈、許願的標籤、房上的各色調幅,真是溫馨氣象。今年我一個人面對電視,這就是2016年我的平安夜……” 對丈夫的思念、對當下的感懷、對兒女的期盼,皆以情化文。文以載情,搭建起生死不能阻隔的心靈相通。

在火熱生活、人世冷暖中淬煉出的真情,讓田華將發自內心的感悟投入角色、塑造人物。

降落的夕陽意在點燃繁星

演員名氣大了,各路尋求代言廣告的商家紛至遝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曾有人請田華做廣告,但她果斷拒絕,“我並不富有,但不能只是‘向錢看’。”直到現在,田華沒有演過一條廣告、代言過一種商品。

婉言拒絕“掙大錢”, 卻主動要求參加“不掙錢”甚至“倒貼錢”的活動。尤其是退休後,田華將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社會工作中:中國文聯主辦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她積極參與;汶川、玉樹、蘆山等抗震救災義演活動處處留下她的身影;在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江西老區遂川縣慰問演出時,她發著高燒堅持登臺演出,結果剛完成任務就昏迷過去,被抬上飛機直送北京的醫院;作為“山花工程”執委會授予的“愛心大使”,她和年輕人一道翻山越嶺,把書本、文具和學費交到山娃手中……

田華和汶川地震災區的孩子在一起

中華環保聯合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關心下一代委員會顧問、北京青少年公益電影節形象大使、中國榜樣公益愛心大使……在“演員田華”前,一連串與公益事業有關的頭銜讓人們從更多元的視角走近她、讀懂她。

耄耋之年的田華,並沒有因深居一隅而局限視野,反而將關注觀察的目光投得更遠,將學習思考的疆界拉得更寬。“在老有所樂和老有所為中,我選擇老有所為”。老有所為,做的不僅是公益,更是緊跟時代、接續傳承。

1996年,她創辦田華藝術學校並擔任校長,每年新生入學時,她都要親自上一堂德育課,教育學生學藝要先學做人。對自己當演員的孫子楊瀟,她除了與他探討業務,更多地是提醒楊瀟做演員不能有了成績就翹尾巴,更不能浮躁。

在節目《我不是明星》中,田華將由文化部頒發的1949至1955優秀影片一等獎章交給孫子楊瀟,希望作為新老兩代電影人的傳承。

“前一陣我看一個電視劇,一名我黨的女地下工作者在受刑時還粘睫毛、塗口紅,連留下的淚水都是用甘油點的……演員是以角色為生命的,不能總想著自己的外在形象或者成名立萬。”個人得失計較得多、演戲角色鑽研得少,是田華認為當前文藝作品缺高峰的原因之一。

演了一輩子戲,田華還沒有演夠,她理想的角色是美國電影《金色池塘》裡的老人。電影細膩真實、溫情閒適的敘事折射出多樣的人生況味和感悟,而這正是89歲的田華現在最希望通過角色傳遞給觀眾的——可能飽含對生離死別的痛徹心扉、可能蘊藉豁達堅韌的生命態度、也可能充滿對年輕一代的諄諄教誨……

“我期待著,多創作一些反映老人的電影。咱們國家有那麼多老幹部、老軍人、老科學家、老農民,他們一生的滄桑與輝煌應該被歷史書寫、被影像銘記。”

“80後”的田華也很“時髦”,在生活中喜歡看韓劇,最打動她的是《大長今》。不僅追劇情,更看重韓劇的劇本創作和演員表演。“我總在捕捉新的東西,別看我年齡大了,我這眼睛還有點亮光。”正如她喜歡的那句詩一樣,“歸根的落葉尚能肥沃泥土,降落的夕陽意在點燃繁星”。雄心不老,潛能無盡。

讓“不缺鈣”的作品成為文化驛站

田華主演過20余部電影作品,把演戲看成是“完成一個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可看性的任務”,這是一種敬畏感。在她看來,任何戲都應該有它的目的,好的作品可以載舟,將人們從此岸渡到彼岸。

田華與其塑造的經典角色。照片是田華的小兒子製作合成。

光影流轉,時代跨度中隱映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軌跡。田華見證了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數位化放映到3D銀幕的流變。她認為,每個時代都有歷史的節點,文藝作品來自於生活,應該成為時代的文化驛站,向世界展現今日之中國、中國之文化、文化之自信。

從生產的電影的數量和品質、科技水準、攝影技巧等各個方面,我覺得中國電影的發展突飛猛進,像換了天地。最重要的是,題材比過去豐富,適應全球電影產業的需要。”

即使將時間的坐標軸放置于今天,田華主演的電影依然不過時,很多80後、90後能如辨別偶像般一眼認出“白毛女”田華。古為今用,對於年輕人來說,經典作品就是“古”,它們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得起時空的檢驗,讓人們瞭解今日生活的來處、未來生活的去向。這是藝術的魅力,更是經典的力量。

在田華看來,“我們現在一樣需要‘不缺鈣’的電影,富有時代感和思想性。人缺了鈣,就完了。作品缺了鈣,就會曇花一現。”

作品要跟上時代,演員自身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最近,她放棄了午睡時間,堅持每天下午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系列政論片,“演員要多充實一點思想性的東西,做一個支撐和主心骨。”

她將更大的希望寄予年輕一代的中國電影人。2010年,田華獲得第十九屆金雞百花獎“終身成就獎”,發表獲獎感言時她激動地說:“我們多麼想做改革者那弄潮的帆篷,或者將肩膀化成攻堅的雲梯:踏上來吧,一代年輕有為的精英!”

第19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現場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電影人,她願意躬身為橋、立身為梯,獻上老文藝戰士的由衷的稱頌。“我們不能固步自封,不是讓年輕人再學我們餓肚子、穿補丁衣服,而是希望他們用革命年代的吃苦奉獻精神來幹今天的電影事業。”

田華說,自己想當一顆不鏽的螺絲釘。不鏽是因為要緊跟時代,而螺絲釘則是一個普通文藝工作者“還藝於民”的那份篤定和不滅的熱情。

世事萬千,讀不夠,寫不完,演不盡。

89歲的田華,藝術靈魂沒有一絲白髮。(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物工作室 王瑨 範雅楠)

下載視頻

採訪結束後,89歲的田華老師為我們朗誦了詩歌《我們和你們》——

你們年輕,

我們也年輕。

你們年輕總是寫在臉上,

我們年輕總是藏在心房。

你們做夢,

我們也做夢。

你們做夢充滿了遐想,

我們做夢從來不去多想。

你們有愛情,

我們也有愛情。

你們的愛情講究的是熱情奔放,

我們的愛情講究的是日久天長。

你們是財富,

我們也是財富。

你們的財富在於來日方長,

我們的財富在於飽經滄桑。

你們是太陽,

我們也是太陽。

你們是一輪火紅的朝陽,蒸蒸日上,

我們是一抹絢麗的夕陽,同樣燦爛輝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