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大埔山村走出父子進士,父為我國首任駐日公使,子創嶺東日報

雙坑村, 又名崧裡, 地處廣東梅州市大埔縣中部, 距縣城湖寮5公里, 距舊縣城茶陽35公里, 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村。

雙坑村是以何姓為主的多姓氏合居村落, 相傳何姓人在宋朝末年就定居雙坑了。 宋明之際, 雙坑何氏未見有考取功名者。 到了清代同治至光緒年間, 雙坑村出了一對父子進士, 雙坑何氏“一鳴驚人”, 名噪一時。 這對父子進士就是何如璋、何士果(何壽朋)。 他們走出了大山, 走進了廣闊的社會視野。 何如璋後成為我國首任駐日本公使, 其次子何士果成了汕頭《嶺東日報》的創始人、民國參議員。

何如璋。 來源於網路。

何如璋(1838--1891年), 字子峨, 號璞山, 廣東大埔縣湖寮雙坑村人, 我國早期傑出的外交家, 中日兩國正式邦交的開創者。 13歲時因家貧輟學, 放牛時他把書本掛在牛角上隨時看書, 一時傳為佳話。 後得到姑父的幫助, 再次上學。 咸豐六年(1856年)十九歲成為縣學生員,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中舉,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試洪鈞榜二甲第27名進士, 被選為庶起士, 散館後授職翰林院編修。 何如璋早年學習桐城古文, 後來轉而潛心時務, 以潛心西學、通曉洋務為李鴻章所賞識。

光緒二年(1876年), 何如璋被授通奉大夫、日講起居注官;光緒三年(1877年), 經李鴻章推薦, 何如璋被晉升為翰林院侍講, 加二品頂戴, 充出使日本大臣, 成為中國首任駐日本公使, 駐日四年半。 駐日期間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收回領事裁判權;第二件大事是上奏處理琉球問題;第三件大事是上奏中外通商貿易問題;第四件大事是深入考察日本國情。 以何如璋為首的使團駐日四年有餘, 他們悉心查訪日本的民情政俗,

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維新, 力倡容納西方科學思想以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和改變封建專制, 渴求強國之道。 他們篤邦交, 爭國權, 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積極貢獻。

1882年何如璋任滿回國, 任翰林院侍講學士。 光緒九年(1883年)晉侍讀學士, 授任福建船政大臣, 升詹事府少詹事。 1884年法國軍艦入侵馬尾, 爆發中法戰爭, 何如璋雖協同福建海疆會辦大臣張佩綸, 組織水師積極備戰, 多次馳電清廷, 力主抗法, 戰爭中擊退法艦, 保衛船廠和學堂。 但在馬尾海戰中, 中國艦船沉毀, 船政局船廠和學堂也遭到法軍炮擊, 馬尾戰敗, 何如璋因此遭到彈劾革職, 與張佩綸一起充軍張家口, 在張家口度過近四年流放生活。 1888年秋賜返回故鄉,

主講于潮州韓山書院。 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 享年五十四歲。 著有《管子析疑》、《使東述略》、《使東雜詠》、《何少詹文鈔》、《袖海樓詩草》等。 2010年3月, 天津人民出版社結集出版了《何如璋集》, 該書是何如璋著作首次結集, 填補了中國近代史資料文獻和清人別集的一項空白。

網路圖片。

何如璋故居“人境廬”仍存於雙坑村。 雙坑村何如璋故居“人境廬”建築群, 始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年), 土木結構, 建築面積280多平方米。 建築群依山傍水, 坐西向東, 處於雙坑村田心之中。 2016年4月2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何如璋故居“人境廬”亟待保護》一文, 呼籲有關方面要保護好中國歷史上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的故居“人境廬”。 據悉, “人境廬”是何如璋與黃遵憲(梅縣人)兩人因仰慕晉朝陶淵明高風亮節, 學其“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兩人駐日期間曾相約回鄉後各建一座“人境廬”, 並同請日本書法家大域成瀨溫題寫廬名, 黃遵憲的用楷書, 何如璋的用隸書。 題寫完畢, 黃遵憲特意要求題字者在隸書“人”字的捺上加三點, 意即何如璋的年齡、學位和職銜三者均在他之上。 據悉,何如璋故居“人境廬”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何如璋故居“人境廬”。網路圖片。

何如璋在逝世7年之後,其次子何士果也高中進士,雙坑何氏再次聲名鵲起。據說有族人提出在街道上建何氏父子進士牌坊,以顯榮耀,當事人不同意。

何士果(1866—1921年),字仁緒,諱壽朋,筆名雙髻山人,廣東大埔縣湖寮雙坑村人,何如璋次子。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殿試夏同龢榜三甲第51名進士,曾任江西德安縣知縣,駐日公使館商務委員。後在潮州創設東文學堂。1902年在汕頭創辦嶺東日報,並任主筆,開啟民智。1903年,何士果以家鄉婦女為模型,撰寫了《論大埔婦女之特色與其缺點》,發表於《嶺東日報》上。1905年,何士果回鄉,目睹家鄉的落後,遂邀集鄉賢創辦宗族學堂“崧裡何氏家族明德初等高等小學堂”,為家鄉培養出不少優秀學子。後任汕頭同文學堂總教習。1909年(宣統元年)任吉林提學僉事兼調查局總辦。後任民國參議員。著有《日本國民教育》、《吉林調查局文牘》、《吉林調查報告》、《日俄戰時紀要》、《支那法制史》等。

何如璋是中國歷史上首任駐日公使,是一位有膽有識的外交家,但他又是一位悲劇人物,對於他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本文不涉及爭議問題,只根據家譜與有關史料作基本情況介紹。

何如璋書法。網路圖片。

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歷史上是出過多對父子進士的地方,何如璋、何士果父子是其中之一。儘管何如璋進入官場後是個悲劇人物,其父子進士的佳話至今仍然流傳,仍然鼓舞雙坑何氏後人發奮讀書、報效國家。(2017-10-19)

文/強哥說何

據悉,何如璋故居“人境廬”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何如璋故居“人境廬”。網路圖片。

何如璋在逝世7年之後,其次子何士果也高中進士,雙坑何氏再次聲名鵲起。據說有族人提出在街道上建何氏父子進士牌坊,以顯榮耀,當事人不同意。

何士果(1866—1921年),字仁緒,諱壽朋,筆名雙髻山人,廣東大埔縣湖寮雙坑村人,何如璋次子。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殿試夏同龢榜三甲第51名進士,曾任江西德安縣知縣,駐日公使館商務委員。後在潮州創設東文學堂。1902年在汕頭創辦嶺東日報,並任主筆,開啟民智。1903年,何士果以家鄉婦女為模型,撰寫了《論大埔婦女之特色與其缺點》,發表於《嶺東日報》上。1905年,何士果回鄉,目睹家鄉的落後,遂邀集鄉賢創辦宗族學堂“崧裡何氏家族明德初等高等小學堂”,為家鄉培養出不少優秀學子。後任汕頭同文學堂總教習。1909年(宣統元年)任吉林提學僉事兼調查局總辦。後任民國參議員。著有《日本國民教育》、《吉林調查局文牘》、《吉林調查報告》、《日俄戰時紀要》、《支那法制史》等。

何如璋是中國歷史上首任駐日公使,是一位有膽有識的外交家,但他又是一位悲劇人物,對於他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本文不涉及爭議問題,只根據家譜與有關史料作基本情況介紹。

何如璋書法。網路圖片。

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歷史上是出過多對父子進士的地方,何如璋、何士果父子是其中之一。儘管何如璋進入官場後是個悲劇人物,其父子進士的佳話至今仍然流傳,仍然鼓舞雙坑何氏後人發奮讀書、報效國家。(2017-10-19)

文/強哥說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