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段式甲板的奇想!二戰日本改裝重型航母赤城號與加賀號始末

在航母的發展史上, 日本和美國、英國一樣是最早發展航母的三個國家, 在航母建造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 其中就屬赤城和加賀號的三段式飛行甲板甲板最為特別。

▲舊日本海軍最初的“航母”若宮號, 是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起點, 嚴格意義上本艦並不算為航母, 因為她只能攜帶水上飛機, 所以是一艘水上機母艦。

1922年2月6日各國簽訂新的海軍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該條約不但對主力艦進行限制, 還對新興航空母艦也進行了限制。 根據條約第一章第九條規定, “各國可以在不超過規定的航空母艦總噸位的情況下建造兩艘33000噸級的航母。

”因此日本海軍覺得把因為條約而廢棄的兩條天城級改造成航空母艦。

▲華盛頓會議開幕場景

但是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中, 在橫須賀海軍工廠中準備接受改造的天城號受到總創, 龍骨扭曲難以修復。 為此, 舊日本海軍將同屬於條約規定廢棄的加賀號,

拿來頂替天城號進行航空母艦化的改造。

▲因為大地震嚴重損失的天城號, 上圖是正在解體中的天城, 於1924年3 月拍攝於橫須賀工廠。

加賀並不同於天城級, 天城級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畫中的戰列巡洋艦, 而加賀則是長門級戰列艦的改進型屬於戰列艦。

相對于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為了艦體穩定性, 艦體的長寬比一般都是較小的, 這就是為什麼戰列艦看起來又粗又短。 同樣為了穩定性, 戰列艦的主機輸出功率會比其他艦種低10%左右。 所以相對屬於戰列巡洋艦的赤城號(天城級二號艦)來說, 加賀純在著艦體較短, 航速較低的弊端。

▲1927年正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航空母艦化改造的加賀, 此時還沒安裝飛行甲板正在鋪設飛行甲板支架。

加賀和赤城, 在1925年4月22日分別在橫須賀工廠和吳工廠下水。 在飛行甲板的設計上, 兩艦並沒有延續早在1922年就完工的鳳翔號航母那樣的全通式甲板, 而是採用與英國暴怒號類似的三段式甲板。 與現代航母飛行甲板不同的是, 三段式甲板一共有三層。

▲停泊時的赤城號三段式的飛行甲板清晰可見, 在赤城號不遠處一名穿著和服的女子正在注視著她。

赤城號最初設計三段式甲板的時候, 希望通過使用多層的飛行甲板配合使用來更有效率的起降飛機。

最上層飛行甲板為起降兩用長190米、寬30.5米, 設有兩座升降機, 最前部為大型升降機長13米、寬11.8米, 用於大型飛機。 後部為小型升降機, 長12.8米、寬8.4米, 用於中小型飛機。

▲赤城號的最上層飛行甲板線圖, 兩部升降機的位置清晰可見。

中部飛行甲板長15米、寬17.2米, 與上層機庫相連飛機可以直接從機庫起飛。讓人想笑的是中部飛行甲板的寬度比長度還要大,計畫用於起飛小型飛機。可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由於甲板長度過短即使直接從機庫起飛,距離也遠遠不夠,甚至連小型雙翼機都起飛不了。所以再建造的時候中層飛行甲板甲板就被封閉了,改為搭載三年式200毫米艦炮的火炮甲板,目的是為了在遭遇敵方巡洋艦時有一定的自衛能力。

▲赤城號航母,中部火炮甲板前的兩座雙聯裝的三年200毫米艦炮清晰可見

下層飛行甲板長56.7米,寬22.9米,同時與中層機庫相通,用於機體較大的魚雷機起飛。

▲赤城號側視圖

和飛行甲板一樣,赤城號的機庫也分為三層,上部機庫位於上層飛行甲板正下方高5米。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航母的排水量,日本海軍將上部機庫做成“敞篷”式的沒有安裝側壁,四面通風,日本人將其稱為戰時收容所,在此停留的飛機和彈藥,不算進排水量內達到蒙混過關的目的。在完工服役後,其加裝了側壁,成為真正的機庫。中部機庫在上部機庫的正下方高6.4米,下部機庫則是在中部機庫的後下方高5米,面積約為中部機庫的一半,中下兩層機庫都為封閉式機庫,中下部機庫通常存放備用機。前部的升降機只貫穿中部和上部機庫,而後部升降機則貫穿三層機庫。與上、中兩層機庫分4個庫區不一樣的是,下部機庫只有一個庫區。

▲為了逃避條約限制而做成開放式的上層機庫,日本人稱其為“戰時收容所”

加賀號的改造與赤城號類似,但是由於艦體較短所以位於艦尾的上層飛行甲板支撐柱只有一組,同時和赤城集中在右舷中部排煙的方式不同加賀號是集中在艦尾排煙的,這兩點也是加賀和赤城最主要的方式。

▲加賀號俯視圖

1928年3月赤城號正式服役,同年11月加賀也編入第一航空戰隊正式服役。赤城和加賀與美國由戰巡改造的列克星敦號(Lexington CV—2)和薩拉托加號(saratoga CV—3)並稱為四大航母。

▲1933年2月2日行駛出珍珠港準備參加演習的列克星敦號與薩拉托加號航母

加賀號與赤城號分別在1934年和1935年進行現代化,主要是撤去無用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改為全通式飛行甲板(單層飛行甲板)。

▲現代化改裝完畢的加賀號

加賀號參與了上海事變和侵華戰爭,1937年9月22日和23日,加賀號上起飛的艦載機在有日本陸基飛機的配合下,擊沉了當時中國軍隊部署在長江上兩條噸位最大的軍艦——甯海號和平海號輕型巡洋艦。1938年加賀號兩度赴華南海域作戰。

▲1937年10月14日正在華南海域支援陸軍的加賀號,正在回收一架96式艦攻。

之後,加賀與赤城組成一航戰(第一航空戰隊),參加了偷襲珍珠港的行動,赤城擔任一航戰旗艦。1941年11月22日,一航戰攜帶著專門為此次任務研製的淺水魚雷,集結在擇捉島單冠灣。12月7日淩晨,一航戰的艦載機組成了第一波攻擊的主力。其中加賀號起飛的26架97式艦攻在橋口喬少佐指揮下,擊沉了奧克拉荷馬號(oklahoma BB—37)戰列艦,水準轟炸機隊則擊傷了亞利桑那號(Arizona BB—39)戰列艦,26架99艦爆機隊則攻擊了試圖逃出珍珠港的內華達號(nevada BB—36)戰列艦,迫使其擱淺。而赤城號起飛的27架97式艦攻在村田重治少佐的指揮下,擊沉了西維吉尼亞號(west virainia BB-48)戰列艦和加利福尼亞號(California BB-44)戰列艦。

▲1941年11月6日一航戰在進行偷襲珍珠港前的最後一次演習,該圖片在赤城號甲板上拍攝,後方為加賀號、蒼龍號、翔鶴號、瑞鶴號航空母艦

1942年中途島海戰爆發,戰鬥中赤城號中部升降機附近被兩枚454千克的航彈命中,並誘爆了堆積在機庫的彈藥,導致赤城號燃起大火,中彈二十分鐘後艦長青木泰二下令棄艦。6月5日淩晨,第四驅逐艦隊的嵐、野分、荻風、舞風,四艘驅逐艦奉命向赤城號漂浮的船殼發射了魚雷,其中有三枚命中。1942年6月5日4時55分,當時日本海軍最大的航空母艦消失在北緯30度30分、西經178度08分的海面上。全艦263人陣亡,於1942年9月25日除籍。

▲6月4日上午赤城號正在進行高速機動規避美軍的轟炸,其身後的是野分號驅逐艦。

加賀號被命中4枚227千克的炸彈,前中後段飛行甲板各命中一枚,還有一枚命中艦橋,艦長岡田次作及其參謀等全部殞命。甲板上堆積的炸彈和燃料車被引爆,在猛烈的衝擊下飛行甲板坍塌,全艦被煙霧籠罩全艦。下午14時左右,加賀號主機停轉全艦電力喪失。當時艦上最高長官,飛行長天穀孝一中佐下令棄艦。最終加賀于19時25分隨著兩聲劇烈的爆炸後消失在北緯30度20分、西經179度17分度的海面上,包括艦長在內的800餘人陣亡,於1942年8月10日除籍。

▲6月4日上午10時20分左右來自企業與大黃蜂的俯衝轟炸機投放的炸彈,命中了赤城、加賀、蒼龍三艘航母。

▲赤城號油畫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主編原廓,作者霧島。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與上層機庫相連飛機可以直接從機庫起飛。讓人想笑的是中部飛行甲板的寬度比長度還要大,計畫用於起飛小型飛機。可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由於甲板長度過短即使直接從機庫起飛,距離也遠遠不夠,甚至連小型雙翼機都起飛不了。所以再建造的時候中層飛行甲板甲板就被封閉了,改為搭載三年式200毫米艦炮的火炮甲板,目的是為了在遭遇敵方巡洋艦時有一定的自衛能力。

▲赤城號航母,中部火炮甲板前的兩座雙聯裝的三年200毫米艦炮清晰可見

下層飛行甲板長56.7米,寬22.9米,同時與中層機庫相通,用於機體較大的魚雷機起飛。

▲赤城號側視圖

和飛行甲板一樣,赤城號的機庫也分為三層,上部機庫位於上層飛行甲板正下方高5米。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航母的排水量,日本海軍將上部機庫做成“敞篷”式的沒有安裝側壁,四面通風,日本人將其稱為戰時收容所,在此停留的飛機和彈藥,不算進排水量內達到蒙混過關的目的。在完工服役後,其加裝了側壁,成為真正的機庫。中部機庫在上部機庫的正下方高6.4米,下部機庫則是在中部機庫的後下方高5米,面積約為中部機庫的一半,中下兩層機庫都為封閉式機庫,中下部機庫通常存放備用機。前部的升降機只貫穿中部和上部機庫,而後部升降機則貫穿三層機庫。與上、中兩層機庫分4個庫區不一樣的是,下部機庫只有一個庫區。

▲為了逃避條約限制而做成開放式的上層機庫,日本人稱其為“戰時收容所”

加賀號的改造與赤城號類似,但是由於艦體較短所以位於艦尾的上層飛行甲板支撐柱只有一組,同時和赤城集中在右舷中部排煙的方式不同加賀號是集中在艦尾排煙的,這兩點也是加賀和赤城最主要的方式。

▲加賀號俯視圖

1928年3月赤城號正式服役,同年11月加賀也編入第一航空戰隊正式服役。赤城和加賀與美國由戰巡改造的列克星敦號(Lexington CV—2)和薩拉托加號(saratoga CV—3)並稱為四大航母。

▲1933年2月2日行駛出珍珠港準備參加演習的列克星敦號與薩拉托加號航母

加賀號與赤城號分別在1934年和1935年進行現代化,主要是撤去無用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改為全通式飛行甲板(單層飛行甲板)。

▲現代化改裝完畢的加賀號

加賀號參與了上海事變和侵華戰爭,1937年9月22日和23日,加賀號上起飛的艦載機在有日本陸基飛機的配合下,擊沉了當時中國軍隊部署在長江上兩條噸位最大的軍艦——甯海號和平海號輕型巡洋艦。1938年加賀號兩度赴華南海域作戰。

▲1937年10月14日正在華南海域支援陸軍的加賀號,正在回收一架96式艦攻。

之後,加賀與赤城組成一航戰(第一航空戰隊),參加了偷襲珍珠港的行動,赤城擔任一航戰旗艦。1941年11月22日,一航戰攜帶著專門為此次任務研製的淺水魚雷,集結在擇捉島單冠灣。12月7日淩晨,一航戰的艦載機組成了第一波攻擊的主力。其中加賀號起飛的26架97式艦攻在橋口喬少佐指揮下,擊沉了奧克拉荷馬號(oklahoma BB—37)戰列艦,水準轟炸機隊則擊傷了亞利桑那號(Arizona BB—39)戰列艦,26架99艦爆機隊則攻擊了試圖逃出珍珠港的內華達號(nevada BB—36)戰列艦,迫使其擱淺。而赤城號起飛的27架97式艦攻在村田重治少佐的指揮下,擊沉了西維吉尼亞號(west virainia BB-48)戰列艦和加利福尼亞號(California BB-44)戰列艦。

▲1941年11月6日一航戰在進行偷襲珍珠港前的最後一次演習,該圖片在赤城號甲板上拍攝,後方為加賀號、蒼龍號、翔鶴號、瑞鶴號航空母艦

1942年中途島海戰爆發,戰鬥中赤城號中部升降機附近被兩枚454千克的航彈命中,並誘爆了堆積在機庫的彈藥,導致赤城號燃起大火,中彈二十分鐘後艦長青木泰二下令棄艦。6月5日淩晨,第四驅逐艦隊的嵐、野分、荻風、舞風,四艘驅逐艦奉命向赤城號漂浮的船殼發射了魚雷,其中有三枚命中。1942年6月5日4時55分,當時日本海軍最大的航空母艦消失在北緯30度30分、西經178度08分的海面上。全艦263人陣亡,於1942年9月25日除籍。

▲6月4日上午赤城號正在進行高速機動規避美軍的轟炸,其身後的是野分號驅逐艦。

加賀號被命中4枚227千克的炸彈,前中後段飛行甲板各命中一枚,還有一枚命中艦橋,艦長岡田次作及其參謀等全部殞命。甲板上堆積的炸彈和燃料車被引爆,在猛烈的衝擊下飛行甲板坍塌,全艦被煙霧籠罩全艦。下午14時左右,加賀號主機停轉全艦電力喪失。當時艦上最高長官,飛行長天穀孝一中佐下令棄艦。最終加賀于19時25分隨著兩聲劇烈的爆炸後消失在北緯30度20分、西經179度17分度的海面上,包括艦長在內的800餘人陣亡,於1942年8月10日除籍。

▲6月4日上午10時20分左右來自企業與大黃蜂的俯衝轟炸機投放的炸彈,命中了赤城、加賀、蒼龍三艘航母。

▲赤城號油畫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主編原廓,作者霧島。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