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父憑子貴!歷史上三位沾兒子的光而登上皇位的皇帝

古代帝王的皇位相傳, 總是充滿著太多的殺機, 留下了太多的故事。 為了當皇帝, 皇子皇孫們總是費盡心機, 極盡能事。 就是正常的傳位, 也有廢長立幼、幾廢幾立的事情發生。 皇宮內處處充滿陷阱, 不是每一個龍種都能最後成龍, 他們中有些人的命運甚至還不如個普通老百姓。

歷史上的皇位相傳還有這樣一種特殊情況:因為皇上喜歡他的某個孫子, 想以皇位相傳, 於是先將皇位傳給這個孫子的父親, 而這個人也就因“父憑子貴”而幸運的出任皇帝。 這樣的情況最典型的, 在歷史上出現過3例。

第1例

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次子——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衷是歷史上出名的傻瓜, 司馬炎為什麼要選一個傻瓜當繼承人呢?這要得益于司馬衷有個懂事的兒子司馬適。

晉惠帝司馬衷

宮中有次失了火, 司馬衷拉著兒子司馬適陪父皇司馬炎登上城樓查看。

這時候的司馬適年僅五歲, 卻非常懂事機靈, 他走過去拽住司馬炎的衣角, 說這裡有險情, 爺爺是皇上, 讓火光照到身上就不好了。 司馬炎聽後很詫異, 覺得這個孩子非同常人, 因此內心就想讓傻子司馬衷繼位, 為的是以後讓這個懂事的孫子當皇帝。 司馬衷也就父憑子貴的當上了皇帝。 但是這個皇孫最終沒有當上皇帝, 而是被皇后賈南風給害死了。

第2例

明朝的第四任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朱高熾。

朱高熾在位時間並不長, 只做了一年皇帝, 儘管這樣, 也是沾了他兒子的光。 朱高熾本是長子, 立為太子接掌皇位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在朱棣兵變奪權之時, 朱高熾的胞弟朱高煦在南征北戰中, 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且朱高煦在長相和性格上也最像朱棣,

並且才思敏捷, 能征慣戰。 相比之下, 朱高熾便很平庸了。 因而朱棣便很偏愛朱高煦, 生了廢長立幼之心。 但又怕違背祖訓, 難以服眾。 在這種情況下, 朱高熾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朱高煦一派又想“陰謀奪嫡”, 於是對朱高熾百般構陷, 千方百計挑撥他與皇上的關係, 弄得朱棣險些聽信讒言殺了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得以跌跌撞撞地當上皇帝, 除了運氣以外, 還得感謝他的兒子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前一天, 朱棣做了個夢, 夢見太祖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 上圓下方), 並對他說“傳之子孫, 永世其昌”。 這樣朱瞻基的出生便富有傳奇色彩了。 等朱瞻基過了滿月, 朱棣更是越看越喜歡, 連說這孩子一臉英氣, 和我夢裡的形象差不多。 其實這也是先入為主罷了, 滿月的孩子能看出什麼英氣, 只不過朱棣認為這是授之天意, 高興得過頭了。 不過朱瞻基也確實夠長臉的, 長大後, 喜歡讀書, 且聰穎過人,

朱棣就更加喜歡的不得了了, 以至於做什麼事都帶著他。 這無疑給朱高熾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增加了砝碼。 再加上支持朱高熾的大臣們也勸朱棣說“世子仁孝, 天下歸心”, 朱棣的決心最終下到了朱高熾身上。

第3例

清朝的第五位皇帝, 康熙的第四子雍正帝。

康熙子嗣眾多, 為了能夠繼承皇位, 更是爭得你死我活, 然而第四子胤稹得以脫穎而出, 除了他的才華和手腕之外, “父憑子貴”也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胤稹其實並沒有多大優勢, 也不是康熙喜歡的類型, 應該說在康熙眾多出類拔萃的子嗣之中並不起眼。 然而他有一個讓康熙喜歡的兒子, 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弘曆。 弘曆很得康熙喜歡, 人長得也是儀錶堂堂, 《清史稿》中說他”隆准頎身”, 身材修長,天庭飽滿,長相不俗,簡直是帥呆了。再加上弘曆談吐不凡,敏而好學,“過目成誦”,康熙自然是“見而鍾愛”,喜歡得不得了。一次隨康熙打獵,射死了一熊,沒想到熊未死透,剛一上馬,熊又活了過來,眾皆驚懼,而弘曆端坐於馬上卻一點沒顯出驚慌,這定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回來後康熙便對太妃說這孩子命貴,將來肯定比我還有福。弘曆由此自然成為第三代接班人的首選。

雍正皇帝

其實根據清朝官方的權威說法,康熙帝駕崩前夕之所以下決心將帝位傳給四子胤稹,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正是看中了弘曆。乾隆下葬的裕陵,立有一塊《神功聖德碑》,上面除記錄了乾隆一生的文治武功外,對皇位繼承問題,也給出了答案。上面說弘曆十二歲時,隨父親(雍正)初侍聖祖(康熙),宴於牡丹台,(康熙)一見異之日:“是福過於予”,備加喜愛,後來便“灼然有太王貽孫之鑒”。“太王貽孫”是一個故典,說的是周朝奠基人太王古公宣父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和少子季曆。季曆生了個兒子叫姬昌,太王非常喜歡這個孫子,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我們要興盛,就看將來姬昌的了。太伯、虞仲二子便知道父親“欲立季曆以傳昌”的心思了,便出走蠻荒之地,給季曆騰地方。這裡引用“太王貽孫”的典故,正是道出了康熙欲立弘曆為隔代接班人的思想。於是雍正也就“父憑子貴”的當了皇帝。

身材修長,天庭飽滿,長相不俗,簡直是帥呆了。再加上弘曆談吐不凡,敏而好學,“過目成誦”,康熙自然是“見而鍾愛”,喜歡得不得了。一次隨康熙打獵,射死了一熊,沒想到熊未死透,剛一上馬,熊又活了過來,眾皆驚懼,而弘曆端坐於馬上卻一點沒顯出驚慌,這定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回來後康熙便對太妃說這孩子命貴,將來肯定比我還有福。弘曆由此自然成為第三代接班人的首選。

雍正皇帝

其實根據清朝官方的權威說法,康熙帝駕崩前夕之所以下決心將帝位傳給四子胤稹,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正是看中了弘曆。乾隆下葬的裕陵,立有一塊《神功聖德碑》,上面除記錄了乾隆一生的文治武功外,對皇位繼承問題,也給出了答案。上面說弘曆十二歲時,隨父親(雍正)初侍聖祖(康熙),宴於牡丹台,(康熙)一見異之日:“是福過於予”,備加喜愛,後來便“灼然有太王貽孫之鑒”。“太王貽孫”是一個故典,說的是周朝奠基人太王古公宣父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和少子季曆。季曆生了個兒子叫姬昌,太王非常喜歡這個孫子,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我們要興盛,就看將來姬昌的了。太伯、虞仲二子便知道父親“欲立季曆以傳昌”的心思了,便出走蠻荒之地,給季曆騰地方。這裡引用“太王貽孫”的典故,正是道出了康熙欲立弘曆為隔代接班人的思想。於是雍正也就“父憑子貴”的當了皇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