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60年黨齡,70年教齡——從哈爾濱“起步”的九旬院士感動中國

2017年3月以來, 一位老人的故事在朋友圈久傳不衰。 他就是被稱為“鋼鐵院士”的崔崑教授。 92歲高齡的他, 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

為新中國的鋼鐵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更令人感動的是, 這位一生簡樸的老人, 累計捐資助學420萬元, 這也是崔崑教授和老伴一生的積蓄。

60年黨齡、70年教齡, 崔崑用一生的時間詮釋了一位中國知識份子的家國情懷,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路鋼這樣評價他, “崔老本身就是一塊千錘百煉的特殊鋼。 ”

生逢亂世, 立志實業報國

1925年7月20日, 崔崑出生于山東濟南一個知識份子家庭。 1937年, 正讀初二的崔崑一家人為避戰亂遷至濟甯, 崔崑被迫輟學, 此後的三年, 他在家裡跟著父親學英語、數學, 另請私塾先生教他語文, 最終修完初中課程。

1940年, 全家重返濟南, 崔崑以優異成績考上當地最好的齊魯中學高中部。 1943年崔崑高中畢業後, 決定離開淪陷區到大後方求學。

他與另一名同學搭伴, 穿越安徽、河南、陝西, 歷經81天, 輾轉數千里, 最後抵達成都。 為了生活, 他在成都附近空軍基地做臨時工。 在機場周圍噴灑敵敵畏, 為美國大兵滅蚊子。 1944年秋, 崔崑考入武漢大學。 見證了國家的積弱積貧和山河破碎, 決心實業救國的他, 選定了就讀機械專業。 1948年大學畢業, 以優異成績留校助教。

鋼鐵情緣, 起步哈爾濱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 哈爾濱與崔崑有兩次特別的緣分。 一次是1951年, 作為國家選拔的青年才俊之一, 崔崑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 跟隨蘇聯專家學習金屬學、熱處理工藝與設備專業, 那也是年輕的崔崑第一次接觸鋼鐵專業, 從此註定了他和鋼鐵一輩子的緣分。

1958年, 崔崑被公派前往莫斯科鋼鐵學院學習, 那裡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大學之一。 1960年學成回國。 當時, 新型高性能模具鋼是我國工業生產急需品, 但無力自主生產, 每年需動用大量外匯進口, 且價格是普通鋼的10倍以上。 那時生產模具鋼的實驗室基本上是空白, 很多設備買不到, 崔崑帶領大家自己動手做, 包括鹽浴爐。

那時候沒有溫控自動化技術, 他們只能用最“土”的辦法控溫——眼睛緊緊盯著溫度顯示儀, 守在1200多攝氏度的鹽浴爐旁, 手指按著控溫開關, 一盯就是一個通宵。 最惱人的還有用電問題。 那個年代供電緊缺, 實驗電力負荷大, 白天用電難以保證, 所有的實驗只能晚上做, 還需要提前報批。 當時, 崔崑還肩負繁重的教學任務。

他常常白天上課, 晚上做實驗。 多年“白加黑”讓他鍛煉出一種能力, 只要有空就能睡著, 根本沒有失眠的困擾。

為保證新產品順利投產, 崔崑和同事常年與工人們摸爬滾打在一線, 這也讓崔崑和哈爾濱有了第二段難忘的緣分。 上世紀70年代, 他在哈爾濱軸承廠一住就是3個月。 經過反復試驗, 新模具鋼製成的模具壽命比舊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 每副模具壽命可超過兩萬件。

收徒少而精, 為國家省下2億

1981年, 崔崑領導的華中工學院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成為全國高校該學科首批6個博士點之一。 作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 他共培養了24名博士、23名碩士。 學生不多, 是因為崔崑要求嚴格。 “我不想培養次品和廢品。

我招的學生, 進門時學歷有高有低, 但個個都想幹事、能幹事。 那些只想混文憑的人, 我不歡迎。 ”如今, 崔崑的學生中有10多人已是博士生導師, 都是各自領域有成就的人物。

1981年至1991年, 崔崑連續獲得三項國家發明獎。 他還先後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專案近20項, 研製成10種新型模具鋼, 6種列入國家推廣計畫, 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5項, 解決了許多生產難題。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原副書記梅世炎說, 按當時的價格計算, 崔崑的研究取得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了兩億元。 1997年, 崔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新中國鋼鐵事業立傳

近年來,隨著我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業界急需一部全面反映特殊鋼發展的書籍。2006年下半年,崔崑開始搜集資料著手寫書,克服種種困難,於2012年完成了《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共1754頁,200多萬字。很難想像,這本字典一般龐繁的專著是崔老一個人在電腦前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一位元81歲的老人,如何獨自學習電腦軟體、打字繪圖,將一生的研究編輯成書?!“崔老師做人為學如煉鋼般一絲不苟”,崔崑的首批研究生張同俊如今也是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的教授,他對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書稿出來後,崔老師專門讓我們兩位弟子看看有沒有毛病,我們將熱力學方面資料重新算了一遍,幾乎挑不出一點毛病!”

一件襯衣穿30年,一生捐出420萬

如今崔崑年事已高,可平時大小家務活基本上都是他和夫人自己動手完成。每有學生到他家中要幫忙幹活,他都會婉拒,“這些事情我們做得來,你們現在最重要的是學習。”崔崑夫人朱慧楠是同校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也是崔院士生活上的賢內助、學術上的好幫手。年輕時,夫妻倆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每天吃食堂,孩子只要了一個,為了工作,他們欠孩子的太多了。

一心治學的崔崑,對生活從不講究,一件滿是補丁的襯衣穿了30年,可對於貧困學生,他卻總是慷慨解囊。崔崑說,他年輕求學時,恰逢戰亂年代,飽嘗貧困滋味。現在自己年歲大了,用不了多少錢,可是學校裡的不少寒門子弟,連每月的生活費都支付不起。2013年12月,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及女兒崔明玲將他們畢生積蓄420萬元捐贈給學校,設立了“勤奮勵志助學金”,受助學生每年獲得8000元,預計可資助貧困學生500多人次。時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管理處處長的楊筱亮曾向媒體亮出崔崑設立助學金後的轉帳記錄:“崔院士手頭一下子也沒那麼多錢,他都是陸續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湊齊的,其中還包括房產。”在捐贈儀式上,崔崑結合自己的人生體會講述捐資助學的初衷,希望同學們珍惜大學的寶貴時光,勤奮學習,健全體魄,提高人文素質,學好扎實本領,熱心公益事業,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2016年6月,崔崑又向學校汽車隊捐贈了一部價值20余萬元的小轎車,主要服務離退休老同志。

如今,92歲的崔崑依然把工作安排得滿滿的,本月10日,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崔崑表示,他正在收集新的資料,準備再版這本專著。 (本報綜合整理)

為新中國鋼鐵事業立傳

近年來,隨著我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業界急需一部全面反映特殊鋼發展的書籍。2006年下半年,崔崑開始搜集資料著手寫書,克服種種困難,於2012年完成了《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共1754頁,200多萬字。很難想像,這本字典一般龐繁的專著是崔老一個人在電腦前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一位元81歲的老人,如何獨自學習電腦軟體、打字繪圖,將一生的研究編輯成書?!“崔老師做人為學如煉鋼般一絲不苟”,崔崑的首批研究生張同俊如今也是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的教授,他對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書稿出來後,崔老師專門讓我們兩位弟子看看有沒有毛病,我們將熱力學方面資料重新算了一遍,幾乎挑不出一點毛病!”

一件襯衣穿30年,一生捐出420萬

如今崔崑年事已高,可平時大小家務活基本上都是他和夫人自己動手完成。每有學生到他家中要幫忙幹活,他都會婉拒,“這些事情我們做得來,你們現在最重要的是學習。”崔崑夫人朱慧楠是同校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也是崔院士生活上的賢內助、學術上的好幫手。年輕時,夫妻倆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每天吃食堂,孩子只要了一個,為了工作,他們欠孩子的太多了。

一心治學的崔崑,對生活從不講究,一件滿是補丁的襯衣穿了30年,可對於貧困學生,他卻總是慷慨解囊。崔崑說,他年輕求學時,恰逢戰亂年代,飽嘗貧困滋味。現在自己年歲大了,用不了多少錢,可是學校裡的不少寒門子弟,連每月的生活費都支付不起。2013年12月,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及女兒崔明玲將他們畢生積蓄420萬元捐贈給學校,設立了“勤奮勵志助學金”,受助學生每年獲得8000元,預計可資助貧困學生500多人次。時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管理處處長的楊筱亮曾向媒體亮出崔崑設立助學金後的轉帳記錄:“崔院士手頭一下子也沒那麼多錢,他都是陸續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湊齊的,其中還包括房產。”在捐贈儀式上,崔崑結合自己的人生體會講述捐資助學的初衷,希望同學們珍惜大學的寶貴時光,勤奮學習,健全體魄,提高人文素質,學好扎實本領,熱心公益事業,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2016年6月,崔崑又向學校汽車隊捐贈了一部價值20余萬元的小轎車,主要服務離退休老同志。

如今,92歲的崔崑依然把工作安排得滿滿的,本月10日,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崔崑表示,他正在收集新的資料,準備再版這本專著。 (本報綜合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