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新 iPhone 還沒開賣,圍繞面部識別的隱私焦慮已經開始了

到現在, 你已經離不開這些為你提供便利、但可能會洩露隱私的技術。

15 天后, iPhone X 就要上市售賣了。

按照庫克的說法, 它將“定義智慧手機下一個十年”。 其中最大的改變是人臉識別功能 Face ID。

臉是人類辨識彼此的最重要存在。 四個月大的嬰兒就能識別面部表情, 懂得分辨微笑, 生氣。

我們通過面部表情來傳遞著喜怒哀樂, 也通過它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第一印象。

就像美國哲學家安·蘭德稍有誇張的描述:“沒什麼東西比人類面龐更顯著、更意味深長。 除了那第一瞥, 再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真正瞭解一個人。

儘管我們並不總能睿智地承認這個現實。 ”

機器還不能真正看懂一個人, 但技術已經足以讓它們認出一個人。

“電腦才不能像人一樣……”, 特權又少了一個。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 明明你的隱私早就被各種商家機構、軟硬體公司和互聯網服務四散出去, 當年產 2 億部 iPhone 的蘋果宣佈這樣一個新進展的時候,

還是引發了焦慮與恐慌。

看臉並不是個新技術, 但蘋果的新技術讓大規模監控成為可能

iPhone X 發佈之後第三天, 庫克就收到了美國參議院議員, 隱私、科技和法律司法委員會主席弗蘭肯(Franken)的一份質疑信, 希望能瞭解面部資料會不會被蘋果隨意使用, 以及如何保護資料隱私。

10 月 17 日, 蘋果正式回復了參議員的這份質疑信, 重申了面部資料只會存儲在手機本地上, 並解釋了採集樣本不會有白人偏差, Face ID 還專門訓練了人工智慧來避免被照片或者其他模型欺騙。

這不是蘋果第一次受到隱私保護的質疑。 2013 年, 指紋識別剛出現在 iPhone 5s 上就有人質疑資料會不會遭到洩露。 Twitter 上甚至有人試圖把自己的頭髮和 5s 一起寄給蘋果,

因為頭髮中含有 DNA。

事實上, 識別面部並不是一個新技術。 互聯網公司的無人便利店實驗。 銀行的刷臉自動取款機。 甚至許多涉及金融業務的手機應用都已經在識別你的面部。

政府也沒落下。 在英國, 零售商用它來辨認有扒竊前科的顧客。 在俄國, 莫斯科已經佈設追蹤面部的監控網路。 在中國, 一套名為天網的系統正在低調研發。

微笑支付

目前識別的大問題是效率和準確率。

目前支付寶等公司的面部識別產品已經可以做到有效識別, 但它們都需要你正對著攝像頭。 有些, 比如 ATM 還需要你跟著它的指示調動頭部。

城市裡的監控系統就不能指望一直看到人的正臉。

目前最有效的分析工具還是人腦。 英國警方有一個特殊分隊被稱作“超級人臉識別者”(super-recognizer), 他們天天盯著照片看, 找到嫌疑犯的速度遠遠甩開人工智慧。

這些局限是根據 2D 畫面識別面部所決定的。

Face ID 使用了另一種方式, 它投影形成 3 萬多個紅外點到你的面部, 再利用紅外相機拍攝,

構建一個精細的模型, 識別面部。

蘋果演示 3 萬個面部識別處理點

這最早是微軟 Kinect 用到的技術, 它背後的公司 PrimeSense 在 2013 年被蘋果收購。 它並不能真正看懂人臉, 但計算速度和專用硬體使得它可以比人更快地區分人臉。

它甚至可以看穿墨鏡。 因為絕大多數墨鏡鍍層並不遮擋紅外線。

這樣的技術被做到手機裡,意味著它不需要太長時間就可以低成本部署到各種地方。比如地鐵閘機口,正常過閘機的速度就可以進行拍攝和識別。

你在哪裡,不再是一個秘密。科幻經典《少數派報告》裡,遍佈城市的攝像頭只能通過瞳孔識別人的身份。現在一個不到一萬元的手機就可以更快完成識別。

臉是公開的資訊,但它能洩露的隱私更多

除了公共空間裡的隱私問題,手機本身也在記錄人的面部特徵。

熟悉手機供應鏈的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最近發佈消息稱,自從 iPhone X 推出之後,來諮詢 3D 面部識別技術的 Android 手機廠商至少翻了三倍。

這意味著手機的解鎖方式,有可能會全面轉變為面部解鎖。

相比於只能在公眾場所監控記錄的攝像頭,全世界的手機數量更多也更密集。全球移動情報公司 Newzoo 的年度報告中稱,2022 年世界智慧手機用戶將達到 36 億人,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

我們的臉開始和指紋一樣資料化,變成了可以快速識別、大量存儲的代碼。

在這些公司裡,大多數工程師的工作最終都在指向更精准的廣告。

不同於讓人生疑的指紋採集。儘管人的面孔為每個人獨有,但也是公開的。

社交網路上,每天都有數億張含有人臉的照片被公開。

甚至是遊行等政治活動都將無法保持資訊的私密性。如果一個人的照片出現在抗議遊行的隊伍中,可能只有他的朋友能將他認出來。但現在,大量、快速收集的資訊,讓分辨一個政治抗議者變成毫無困難的事情。

在美國參議院議員,隱私、科技和法律司法委員會主席弗蘭肯(Franken)的質疑信中,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 Face ID 如何加密和儲存通過感測器收集到的面部資料。

在 iPhone X 上蘋果使用了差別隱私的技術來保護面部資料,對資料增加大量“雜訊”使關於特定個人的資料模糊化,就像有成百上千個吉他演奏者同時亂彈(添加雜訊),你很難找出那個真正跑調的人。

但大多數人並沒有在用蘋果家的手機。而且並不只有手機會識別你的面部。

技術普及後,面部資訊的洩漏就像現在的郵件帳號密碼洩漏或者酒店信用卡資訊洩漏一樣不可避免。

不只是科技公司,政府部門也開始使用面部識別技術採集資訊,同時由於缺少追責,它們的保密能力普遍還不如商業公司。

僅最近海外的例子,澳大利亞軍隊因為密碼設置不當,洩漏了大量國防資訊。瑞典交通管理局的整個資料庫因為多層外包被整個偷走。

曾經洩密,你還可以換郵箱、改密碼。現在換臉就沒那麼容易了。

怎樣搜集、又如何使用,面部資料的隱私邊界現在並不存在

喬治城隱私與科技中心執行主管阿爾瓦羅·貝多亞(Alvaro Bedoya)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假設有人從街頭走過,那麼毫無關聯的公司難道不應該先徵求他們的意見,隨後才能去進行身份識別?”

不只是科技公司,越來越多的政府和國家開始宣佈建設可以人臉識別的監控體系,你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盯上了。

最新的是澳大利亞。10 月 5 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將要求各個州和地區提交駕照持有人的照片,用來建立一個全國範圍的面部識別資料庫,同時允許政府對閉路攝像機拍到的片段或圖片中人進行即時掃描面部資訊,用來識別身份,找出可能的犯罪目標。

不只是澳大利亞,俄羅斯就宣佈從今年 2 月以來,已經在全國 16 萬台閉路電視攝像機中使用了面部識別技術。

中國政府也在部署大量攝像頭。根據 2015 年的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城區已經實現了監控 100% 覆蓋,攝像機數量超過了 47 萬個,是目前攝像頭最多的城市。

同時各國政府也在大力推動著面部識別技術。《經濟學人》報導,中國曠視科技和其他面部識別技術公司的服務很大程度上依賴海量的優質資料。他們可以訪問中國政府存儲的 7 億公民的圖像資料庫,裡面包含著每個人在 16 歲拍攝的身份證照片。

很多時候,這些技術都被用在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在北京,市政當局已經使用這項技術識別公廁裡偷紙的人,這套系統規定每個人在 9 分鐘內只能取走 60 釐米的紙張。面部資訊換 60 釐米長的衛生紙。

刷臉獲取衛生紙

根據英國政府公佈的合同顯示,威爾士警方計畫在足球決賽中,對球迷採取面部識別。將會有 10 萬名球迷的面部資料在火車站和體育館門口被掃描儲存。

Google 公司前首席執行官 Eric Schmidt 說,“如果你有什麼事情,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也許一開始你就不應該去做這件事。”

這句話很像出自戴夫·埃格斯筆下的人物之口。這種思維方式或許哪天就會讓我們失去最後的一點隱私。

應不應該在不徵求用戶的意見的前提下使用面部資料?至今還沒有明確共識。

歐洲監管機構已在即將出臺的資料保護法規中嵌入了一套原則,規定包括“臉紋”在內的生物資訊屬於其所有者,使用這些資訊需要征得本人同意。

在攝像頭最多的英國是這樣規定的:個人能要求拿到拍到自己臉的監控內容的拷貝,但不能刪去原始內容。

政策的制定還追不上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還在不斷進步。

說來諷刺,我們將更多隱私資訊交出去的初衷是為了更安全

無論是指紋還是面部識別,隱私技術的初衷和能夠普及的原因都是安全且便利。

最初的 iPhone 上,默認啟動設置中根本就不用設置密碼,直到 2014 年 iPhone 的密碼功能還是處於預設關閉的狀態,想要在系統中設置 4 位元密碼需要繁瑣的步驟。

但隨著這幾年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手機上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遠遠勝於當年用來收發短信和聽歌等功能。

你需要用手機存放照片和文檔,會用手機買單和購物,社交網路上保留著連絡人關係。

這些功能需要更方便的加密和解鎖,現在已經很難想像 2007 年在第一代 iPhone 上默認滑動就可以解鎖,不要加密的場景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指紋比密碼安全得多。根據統計,最普及的 4 位元數解鎖密碼分別是“1234”、“0000”、“2580”、“0852”。

因為手機太過重要,所以社會自然而然接受了交出指紋換取安全。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9/11 之後美國要求入境的人必須留下指紋,一度引起全球範圍的大規模抗議。

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讓指紋成為資料增加的只是一些看上去很遙遠的隱私洩露風險,但換來的,是平時無數次解鎖的方便。

面部識別也是一樣,大部分情況下你只會覺得方便。

蘋果軟體工程主管克雷格·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在接受採訪時說:“像蘋果剛剛推出 Touch ID 一樣,當初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根本用不上這個功能。但是現在每個人的生活都已經離不開 Touch ID 了, Face ID 也是一樣。”

這樣的技術被做到手機裡,意味著它不需要太長時間就可以低成本部署到各種地方。比如地鐵閘機口,正常過閘機的速度就可以進行拍攝和識別。

你在哪裡,不再是一個秘密。科幻經典《少數派報告》裡,遍佈城市的攝像頭只能通過瞳孔識別人的身份。現在一個不到一萬元的手機就可以更快完成識別。

臉是公開的資訊,但它能洩露的隱私更多

除了公共空間裡的隱私問題,手機本身也在記錄人的面部特徵。

熟悉手機供應鏈的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最近發佈消息稱,自從 iPhone X 推出之後,來諮詢 3D 面部識別技術的 Android 手機廠商至少翻了三倍。

這意味著手機的解鎖方式,有可能會全面轉變為面部解鎖。

相比於只能在公眾場所監控記錄的攝像頭,全世界的手機數量更多也更密集。全球移動情報公司 Newzoo 的年度報告中稱,2022 年世界智慧手機用戶將達到 36 億人,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

我們的臉開始和指紋一樣資料化,變成了可以快速識別、大量存儲的代碼。

在這些公司裡,大多數工程師的工作最終都在指向更精准的廣告。

不同於讓人生疑的指紋採集。儘管人的面孔為每個人獨有,但也是公開的。

社交網路上,每天都有數億張含有人臉的照片被公開。

甚至是遊行等政治活動都將無法保持資訊的私密性。如果一個人的照片出現在抗議遊行的隊伍中,可能只有他的朋友能將他認出來。但現在,大量、快速收集的資訊,讓分辨一個政治抗議者變成毫無困難的事情。

在美國參議院議員,隱私、科技和法律司法委員會主席弗蘭肯(Franken)的質疑信中,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 Face ID 如何加密和儲存通過感測器收集到的面部資料。

在 iPhone X 上蘋果使用了差別隱私的技術來保護面部資料,對資料增加大量“雜訊”使關於特定個人的資料模糊化,就像有成百上千個吉他演奏者同時亂彈(添加雜訊),你很難找出那個真正跑調的人。

但大多數人並沒有在用蘋果家的手機。而且並不只有手機會識別你的面部。

技術普及後,面部資訊的洩漏就像現在的郵件帳號密碼洩漏或者酒店信用卡資訊洩漏一樣不可避免。

不只是科技公司,政府部門也開始使用面部識別技術採集資訊,同時由於缺少追責,它們的保密能力普遍還不如商業公司。

僅最近海外的例子,澳大利亞軍隊因為密碼設置不當,洩漏了大量國防資訊。瑞典交通管理局的整個資料庫因為多層外包被整個偷走。

曾經洩密,你還可以換郵箱、改密碼。現在換臉就沒那麼容易了。

怎樣搜集、又如何使用,面部資料的隱私邊界現在並不存在

喬治城隱私與科技中心執行主管阿爾瓦羅·貝多亞(Alvaro Bedoya)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假設有人從街頭走過,那麼毫無關聯的公司難道不應該先徵求他們的意見,隨後才能去進行身份識別?”

不只是科技公司,越來越多的政府和國家開始宣佈建設可以人臉識別的監控體系,你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盯上了。

最新的是澳大利亞。10 月 5 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將要求各個州和地區提交駕照持有人的照片,用來建立一個全國範圍的面部識別資料庫,同時允許政府對閉路攝像機拍到的片段或圖片中人進行即時掃描面部資訊,用來識別身份,找出可能的犯罪目標。

不只是澳大利亞,俄羅斯就宣佈從今年 2 月以來,已經在全國 16 萬台閉路電視攝像機中使用了面部識別技術。

中國政府也在部署大量攝像頭。根據 2015 年的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城區已經實現了監控 100% 覆蓋,攝像機數量超過了 47 萬個,是目前攝像頭最多的城市。

同時各國政府也在大力推動著面部識別技術。《經濟學人》報導,中國曠視科技和其他面部識別技術公司的服務很大程度上依賴海量的優質資料。他們可以訪問中國政府存儲的 7 億公民的圖像資料庫,裡面包含著每個人在 16 歲拍攝的身份證照片。

很多時候,這些技術都被用在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在北京,市政當局已經使用這項技術識別公廁裡偷紙的人,這套系統規定每個人在 9 分鐘內只能取走 60 釐米的紙張。面部資訊換 60 釐米長的衛生紙。

刷臉獲取衛生紙

根據英國政府公佈的合同顯示,威爾士警方計畫在足球決賽中,對球迷採取面部識別。將會有 10 萬名球迷的面部資料在火車站和體育館門口被掃描儲存。

Google 公司前首席執行官 Eric Schmidt 說,“如果你有什麼事情,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也許一開始你就不應該去做這件事。”

這句話很像出自戴夫·埃格斯筆下的人物之口。這種思維方式或許哪天就會讓我們失去最後的一點隱私。

應不應該在不徵求用戶的意見的前提下使用面部資料?至今還沒有明確共識。

歐洲監管機構已在即將出臺的資料保護法規中嵌入了一套原則,規定包括“臉紋”在內的生物資訊屬於其所有者,使用這些資訊需要征得本人同意。

在攝像頭最多的英國是這樣規定的:個人能要求拿到拍到自己臉的監控內容的拷貝,但不能刪去原始內容。

政策的制定還追不上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還在不斷進步。

說來諷刺,我們將更多隱私資訊交出去的初衷是為了更安全

無論是指紋還是面部識別,隱私技術的初衷和能夠普及的原因都是安全且便利。

最初的 iPhone 上,默認啟動設置中根本就不用設置密碼,直到 2014 年 iPhone 的密碼功能還是處於預設關閉的狀態,想要在系統中設置 4 位元密碼需要繁瑣的步驟。

但隨著這幾年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手機上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遠遠勝於當年用來收發短信和聽歌等功能。

你需要用手機存放照片和文檔,會用手機買單和購物,社交網路上保留著連絡人關係。

這些功能需要更方便的加密和解鎖,現在已經很難想像 2007 年在第一代 iPhone 上默認滑動就可以解鎖,不要加密的場景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指紋比密碼安全得多。根據統計,最普及的 4 位元數解鎖密碼分別是“1234”、“0000”、“2580”、“0852”。

因為手機太過重要,所以社會自然而然接受了交出指紋換取安全。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9/11 之後美國要求入境的人必須留下指紋,一度引起全球範圍的大規模抗議。

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讓指紋成為資料增加的只是一些看上去很遙遠的隱私洩露風險,但換來的,是平時無數次解鎖的方便。

面部識別也是一樣,大部分情況下你只會覺得方便。

蘋果軟體工程主管克雷格·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在接受採訪時說:“像蘋果剛剛推出 Touch ID 一樣,當初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根本用不上這個功能。但是現在每個人的生活都已經離不開 Touch ID 了, Face ID 也是一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