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60萬秦軍打10萬八旗兵?或被後者虐慘 重蹈長平之戰覆轍

有人問, 如果統一六國久經戰陣的秦軍穿越過來, 對抗清初戰鬥力處於巔峰狀態的八旗軍會是個什麼結果?

這個問題雖然架空, 卻很有意思。 60萬秦軍對抗10萬八旗軍?如果是強調機動性的野戰, 秦軍勝算不大。 但如果變成據險爭奪的陣地戰、城防戰, 那就勝負難料了。

從目前出土的秦兵馬俑所涵蓋的兵種結構來看, 一支完整的秦軍戰鬥部隊主要由近戰步兵、遠射弩兵、車兵和騎兵組成, 其中近戰步兵是秦軍的絕對主體, 人數占比超過90%, 而剩下的遠射弩兵、車兵、騎兵三者比例大致為2:1:1。

也就是說, 60萬秦軍序列中, 近戰步兵約55萬, 而遠射弩兵、車兵和騎兵分別只有2萬多、1萬多和1萬左右。 也就是說, 遠射兵力和機動性較強的車騎兵所占比例只有8.5%而已。

這樣的兵力結構放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 當然沒什麼問題, 反正7國軍隊的基本組成情況都差不多。 即便是用來對付生產力落後、還在用動物骨頭磨制箭頭的匈奴騎兵,

秦軍只要後勤跟得上(河套地區距離秦國核心地帶不算遠, 而且修築有馳道專供軍隊快速機動和運送糧草物資), 在特定地帶施展開步兵大集團作戰也能穩操勝券。

比如蒙恬率秦軍北擊匈奴,

選擇的戰場就是河套地區——被黃河切割、包圍而形成的一塊相對封閉的類似孤島的區域。 在這裡, 匈奴騎兵縱深不大, 迴旋空間小, 其他匈奴各部也因黃河阻隔而難以及時救援(秦軍特意選在夏季出兵, 而在冬季河面冰封前結束戰鬥)。 而秦軍則能發揮弩箭威力較強(相比匈奴單體弓)的優勢, 再有數量不多的車騎兵配合作戰, 以強大步兵也足以碾壓有限且分散的匈奴騎兵。

但如果對手換成八旗軍, 情況可就完全不同了。 前者以弓馬嫺熟、裝備精良的鐵騎為主要突擊力量(可縱馬騎射, 也能下馬攻堅、肉搏), 同時組建有火力強大的“烏真超哈”(滿語“重兵”, 其實就是炮兵)。 另外, 八旗軍因為騎兵多, 可以實施較遠距離的對敵偵察和襲擾,

這也是秦軍所不具備的。 而且, 秦軍縱然能動員60萬兵力, 也必須分出相當一部分用於保護後勤糧道、守衛沿線要地、城池和後方大本營, 實際參戰人數或大打折扣。

需要說明的是, 秦軍的基本作戰樣式, 還是依託兵種分工明確的軍陣與對手展開正面廝殺, 雖然其也有類似敢死隊、突擊隊的“輕兵”擔負抄敵後路、斷敵糧道等偷襲任務, 但仍屬於不起決定作用的輔助力量。 這種打法在講究步兵對決的戰國時代, 能夠比較充分地發揮出秦軍訓練有素、勇悍敢戰的優勢來, 但問題也很明顯和致命——就是機動性差, 後勤體系脆弱且壓力山大。

從八旗軍與明軍精銳部隊的歷次大戰來看, 迂回包抄、以逸待勞、各個擊破是前者最擅長使用的戰術。 而以步兵為主體的秦軍, 雖然能吃苦不怕死, 但機動性很難說有多高。 更何況, 八旗軍的平原、山地戰能力都很強, 射程較遠的大型複合弓和重型火器也能給秦軍以重大殺傷, 而秦軍的少量騎兵(還沒有成形的馬鐙、馬鞍)和車兵(對地形要求很高)則乾脆根本不是八旗軍的對手, 至於數量有限的秦軍弩兵(也是靠兩條腿走路的步兵)會對靈活機動的八旗軍構成多大威脅,同樣是個問號。

所以,一旦在野戰中被八旗軍先用遠射火力重創,隨後在陷入混亂時遭對手分割包圍,而且糧道、退路又被斷絕,那麼就算秦軍參戰兵力有一定優勢,恐怕也難逃當年長平之戰中趙軍的悲慘下場。

不過,若變成高牆厚壘的要塞防禦戰,秦軍倒是有一定勝算。因為八旗軍即便用紅衣大炮轟開城牆,也將被迫在狹蹙的街巷內與精于貼身近戰的秦軍步兵展開殊死格鬥,而這恰恰是八旗軍所最不願意陷入的糟糕戰場環境——騎兵的機動性和騎射與火器的威力全都受到很大限制。清軍在關內外多次不堪入目的攻堅戰敗績,都足以說明這一點。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秦軍高層和八旗軍將帥之間的差別——前者雖善於用計,但畢竟“軍事知識結構”比較初級,而後者卻已處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趕上了冷熱兵器混搭的新時代,無論背後所依託的生產力發展水準,還是對政權結構、後勤體系和武器裝備的認知與運用程度,秦軍將領都明顯比較吃虧。農耕民族為啥經常打不過遊牧民族?這裡所折射出的歷史規律與思維慣性,還真不是一朝一代就能改變的。

至於數量有限的秦軍弩兵(也是靠兩條腿走路的步兵)會對靈活機動的八旗軍構成多大威脅,同樣是個問號。

所以,一旦在野戰中被八旗軍先用遠射火力重創,隨後在陷入混亂時遭對手分割包圍,而且糧道、退路又被斷絕,那麼就算秦軍參戰兵力有一定優勢,恐怕也難逃當年長平之戰中趙軍的悲慘下場。

不過,若變成高牆厚壘的要塞防禦戰,秦軍倒是有一定勝算。因為八旗軍即便用紅衣大炮轟開城牆,也將被迫在狹蹙的街巷內與精于貼身近戰的秦軍步兵展開殊死格鬥,而這恰恰是八旗軍所最不願意陷入的糟糕戰場環境——騎兵的機動性和騎射與火器的威力全都受到很大限制。清軍在關內外多次不堪入目的攻堅戰敗績,都足以說明這一點。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秦軍高層和八旗軍將帥之間的差別——前者雖善於用計,但畢竟“軍事知識結構”比較初級,而後者卻已處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趕上了冷熱兵器混搭的新時代,無論背後所依託的生產力發展水準,還是對政權結構、後勤體系和武器裝備的認知與運用程度,秦軍將領都明顯比較吃虧。農耕民族為啥經常打不過遊牧民族?這裡所折射出的歷史規律與思維慣性,還真不是一朝一代就能改變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