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分化瓦解東突厥和薛延陀,分而治之!

貞觀四年(629年), 頡利被唐軍俘獲, 東突厥滅亡, 東突厥對唐的威脅得以解除。 東突厥部下或投薛延陀, 或遠走西域, 降服的10萬之眾, 也被安置在內地, 保持了他們的習俗,又在頡利故地設都督府和都護府, 並任用其貴族為都督、刺史實施管理。

唐滅東突厥後, 把大多數東突厥部眾遷到黃河以南安置, 設置了很多州府, 委任原東突厥貴族擔任州府長官。 這樣一來, 朔方空虛,薛延陀趁機迅速擴大勢力,佔據了大部分原東突厥的地盤,有精兵20萬, 進入了全盛時期。 薛延陀當時是唐朝在漠北的一個附屬藩國。 與此同時, 依附于薛延陀的勢力也壯大起來, 立牙帳於土拉河上, 但仍附屬于薛延陀。 看到薛延陀的強大, 唐朝採取了抑強撫弱, 抑制薛延陀的政策。

貞觀十三年((639年), 太宗安排頡利可汗的族人阿史那思摩重返草原, 建牙帳于漠南定囊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 等到將要遷徙的時候阿史那思摩等人害怕薛延陀部落, 不肯出塞。 太宗於是詔司農卿郭嗣本持節送書信給薛延陀, 說:“突厥頡利可汗被打敗之前, 自以為強盛, 進攻搶掠大唐, 百姓被他所殺數不勝數。 我派兵擊敗他, 諸部落歸附於我。 我原諒他們的罪過,

獎勵他們從善, 並授予官爵, 和自己己的百姓一樣看待, 大唐的禮義, 開始不想滅亡別人的國家, 因頡利殘暴, 所以討伐並攻取他, 不是貪取他的土地和人口 ,因此將投降部落放在河南, 任其放牧。 現今戶口羊馬越來越多, 於是又讓阿史那思摩重返漠南以管理他們的部落, 你們不許為難他們。

薛延陀可汗夷男本想獨據漠北、漠南, 沒有想到唐太宗卻將富饒的漠南讓給了昔日的仇家。 因此, 當阿史那思摩率部渡過黃河, 薛延陀卻以擔心當年歸附自己的東突厥部眾叛歸阿史那思摩為由, 安排精銳騎兵, 準備伺機突襲阿史那思摩, 太宗連忙下敕制止。 薛延陀由此與唐朝產生了矛盾。

貞觀二十年(646年)正月初八, 夏州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等人進攻薛延陀, 將其大敗, 俘虜2000多人。 多彌可汗拔灼乘輕騎逃走, 薛延陀內部騷亂。 薛延陀多彌可汗拔灼, 性情急躁, 對臣下猜忌, 很少施以恩惠, 廢掉了父親在位時的貴族大臣, 專門重用自己的親信, 又大肆殺戮, 致使國中的百姓不服, 人心不安。 回紇酋長吐迷度與僕骨、同羅聯合進攻他, 拔灼大敗。 六月十五日太宗下詔任命江夏王李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又派右領衛大將軍執失思力統率突厥兵, 統領涼州以及胡族兵, 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統率本部兵馬, 分兵幾路,齊頭並進,進攻薛延陀。薛延陀諸部大亂,各部首領相互攻擊,爭著派使者請求歸附唐朝。

為了安撫投降的薛延陀部眾,唐太宗接連下了兩道將要前往靈州進行招撫的詔書,這兩道詔書,不僅總結了他一生的開邊功績,還表達了將在靈州置州郡安置這些降服的部落的想法。

唐太宗親自抵達靈州。此時,鐵勒諸部先期到達靈州的首領、使者數千人拜謁太宗,並向唐太宗表示:尊請唐太宗為“天可汗”,太宗從其所請。太宗親自做詩記敘此事說:“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公卿大臣們請求在靈州刻石碑記事太宗依從。太宗自靈州動身回京時,還寫過一首《飲馬長城窟行》,抒發他這次出征不戰而勝的喜悅。唐太宗駕幸靈州,“撫九族以仁”,“北方悉平”,使唐初北方邊患的局勢大為改觀,開盛唐先河。

唐軍分兵合擊薛延陀

縱觀整個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唐太宗處理少數民族的關係,採用的是分化瓦解,撫弱抑強,恩威並施,然後使其心悅誠服,最終達到和平相處的目的。在突厥強大時,他忍辱示弱施以恩惠,當突厥發生分化時,他直接支援扶持弱者,或庇護,或支持其鬥爭。對突利可汗的庇護並支持他與頡利決裂及對薛延陀的支持可見一斑。當薛延陀強大時,或分其勢,或扶持弱小部落,膽敢違背朝廷的意願,便施以武力,支持弱小部落,使其感受到朝廷的恩惠,心甘情願地臣服於朝廷,而且還要感恩戴德,自然實現了和平安定。

靈州盛會之後,唐王朝在靈州地區設置了許多羈縻州,以便對降服的少數民族進行安置。羈縻州的設置,對於邊疆的穩定、民族團結和融合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在靈州境內的羈縻州則主要是安置突厥、回紇、黨項、吐谷渾等各族部落,這促進了靈州各民族的融合,雖然他們還保留著各自的習俗,但對漢文化的接受,又促進了其對大唐王朝的認同。可以說我們現今的自治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對這一歷史成果的借鑒。

分兵幾路,齊頭並進,進攻薛延陀。薛延陀諸部大亂,各部首領相互攻擊,爭著派使者請求歸附唐朝。

為了安撫投降的薛延陀部眾,唐太宗接連下了兩道將要前往靈州進行招撫的詔書,這兩道詔書,不僅總結了他一生的開邊功績,還表達了將在靈州置州郡安置這些降服的部落的想法。

唐太宗親自抵達靈州。此時,鐵勒諸部先期到達靈州的首領、使者數千人拜謁太宗,並向唐太宗表示:尊請唐太宗為“天可汗”,太宗從其所請。太宗親自做詩記敘此事說:“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公卿大臣們請求在靈州刻石碑記事太宗依從。太宗自靈州動身回京時,還寫過一首《飲馬長城窟行》,抒發他這次出征不戰而勝的喜悅。唐太宗駕幸靈州,“撫九族以仁”,“北方悉平”,使唐初北方邊患的局勢大為改觀,開盛唐先河。

唐軍分兵合擊薛延陀

縱觀整個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唐太宗處理少數民族的關係,採用的是分化瓦解,撫弱抑強,恩威並施,然後使其心悅誠服,最終達到和平相處的目的。在突厥強大時,他忍辱示弱施以恩惠,當突厥發生分化時,他直接支援扶持弱者,或庇護,或支持其鬥爭。對突利可汗的庇護並支持他與頡利決裂及對薛延陀的支持可見一斑。當薛延陀強大時,或分其勢,或扶持弱小部落,膽敢違背朝廷的意願,便施以武力,支持弱小部落,使其感受到朝廷的恩惠,心甘情願地臣服於朝廷,而且還要感恩戴德,自然實現了和平安定。

靈州盛會之後,唐王朝在靈州地區設置了許多羈縻州,以便對降服的少數民族進行安置。羈縻州的設置,對於邊疆的穩定、民族團結和融合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在靈州境內的羈縻州則主要是安置突厥、回紇、黨項、吐谷渾等各族部落,這促進了靈州各民族的融合,雖然他們還保留著各自的習俗,但對漢文化的接受,又促進了其對大唐王朝的認同。可以說我們現今的自治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對這一歷史成果的借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