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一家潮汕小飯店在上海的艱難生存

有次和幾位大酒店的大廚吃飯, 聊到上海沒有夜宵可吃, 他們說是啊, 吃面吃餛飩的地方只有主食, 半夜吃的話太撐;做小炒的話人工成本太高, 只有賣小龍蝦和麻辣燙的才能生存。 他們自己經常去一家潮汕小店夜宵, 吃點家常菜和小海鮮, 喝喝酒聊聊天。 廚師的選擇通常不會差, 而且他們都是廣東人, 隔了幾天我就冒著當時38度的高溫去試了試

看到這些牛鬼蛇神就覺得挺像樣

這是7月時的水產, 後來每次去都有不同

這個冷菜間有點潮汕小店的意思, 也有一些雜鹹, 但品種已經融合了

大廳的佈置不像潮汕店, 感覺像是商場裡的融合菜

包房就更不潮汕了, 這幾個椅子是假裝的愛馬仕?我猜大概老闆有朋友是做傢俱的

我隨口問有沒有冰過的白葡萄酒, 通常在小餐廳裡我不抱希望, 沒想到這家店真有, 是冰過的, 而且便宜

既然是潮汕店,

一上來必須試下鹵水, 這份拼盤切配得當, 鹵水偏重, 香氣也夠

這些年鹵水老鵝頭賣出天價, 店家老實, 沒有冒充老鵝頭, 鹵鵝頭每個賣38元, 下酒合適

鹵鵝肝也是不能放過

7月時凍花蟹不夠肥,現在的肥好多

蟹鉗子裡的肉夠厚實。這蟹不便宜,但比其他潮州大酒樓平價多了

大眼雞蘸普寧豆瓣醬是潮汕打冷的常見魚,在上海就比較少。好像還有別的“魚飯”,本地人基本不會點。狠多開到上海的地方特色小店都有一個困惑:到底是服務上海客、還是偏重家鄉客?這不光是功能表寫法的不同,對廚房人員和設備、以及食材採購都有重大影響。兩種方向都有市場,或者索性模糊菜系和發源地,做好幾個招牌菜即可,走過路過的客人只是來解決吃飯問題,並不關心你來自哪裡

名詞解釋:潮汕打冷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黑道人物常到餐館吃霸王餐,但潮汕人也不是好惹的,香港第一大幫派“新義安”便是潮汕幫。餐館夥計一旦發現有人前來吃霸王餐,便會大喊“打人”召集夥伴和鄰近的老鄉一起對付吃白食的人,潮汕話“打人”的發音接近粵語的“打冷”,慢慢地香港人就把這種潮汕夜排檔稱為“打冷檔”。

潮汕的小店通常做鹵水的話就不做燒味,但在上海客群中,燒味比鹵水更受歡迎。這家店自製的燒味都不錯,燒鵝和叉燒都高過上海平均水準

店裡賣宜良烤鴨,挺好吃,而且便宜,每只只賣38元,但這是雲南的特產,潮汕店裡為什麼賣這個?奇怪

店裡還賣海南文昌雞,這算什麼思路?

見我不斷在問,老闆過來打招呼。老闆名叫阿平,汕尾人。本以為他會解釋菜品,沒想到他開始訴苦。大家可以腦補下潮汕普通話的發音,更有打冷店現場感:

我本來不是做餐廳的,我做水產和食材,供應上海的好多大酒樓,後來有朋友在這裡有個房子給我開餐廳,黃租便宜,我就做了。我本來很有信心,因為我食材好,你們在某某大酒店某某某大酒樓吃的海鮮和雞鴨都是我做的,東西一樣,但我這裡便宜一大半哎。結果這個地荒的客人不愛吃這些,進的海鮮沒人點,都不認識,我們就自己吃;做的燒味嫌貴,我就降價,中午一份燒鴨飯從38降到28,還是嫌貴,我就賣18塊,終於有人來吃了,不賺錢!

你剛才說我的鹵鵝頭賣得不貴,我真謝謝你這麼說,因為好多人說這麼小一個鵝頭憑什麼賣38。你說這個雞不夠肥,你知道我最早進的雞比這個回多了,但素客人就說你這個什麼雞啊,就沒吃過這麼肥的雞,不嫩、不好吃!

後來慢慢就有老鄉來吃飯,也有做廚師的朋友來吃換,都覺得我這裡挺好,我就想還是要堅持特色,就做潮汕小館子,不能跟著外面流行什麼就做什麼,也不能太遷就當地客人。我能從潮汕搬來的菜基本都搬來了,但要是運過來太貴的就不進,愛吃的人會喜歡來吃,上海那麼大,總有一些人愛吃這樣的店。潮汕菜並不都是貴的,而且我的黃租便宜,我的菜就可以便宜。

聽完老闆阿平一席話,確實覺得在上海開一家潮汕小飯店好艱難。。。我在他朋友圈翻了半天,想找一張他在餐廳辛勤勞動、殷勤待客的照片,更能顯示他的艱難,結果只找到他和一名年輕貌美女顧客的合影,據說是《軍師聯盟》裡的女配角。老闆,你訴了半天苦,明明日子狠酥福嘛

我和好多朋友愛吃這樣的小館子,七月至今去了好多趟,挖了挖菜單裡的寶。大部分時間老闆不在,廚房出品還是比較穩定的,而且眼看著他的生意好了起來。上海其實挺缺這樣的店,最初古北一帶的潮州酒樓都太昂貴,後來曲阜西路一帶的潮汕店狠成氣候,可惜整條街被拆遷後就再沒那樣的好地方了。“今日牛事”的老闆夫婦本來也是開潮汕小館子的,顯然開牛肉火鍋更賺錢。有好多小店跟風轉成打邊爐,今年已經沒留下幾家。據說下一波風潮是潮汕滷味店,我看在上海火不起來

上海人習慣吃寧波舟山的海鮮,不太認得這裡的魚,沒關係,可以點個雜魚煲,每次的搭配都不太一樣

或者來個幹煎雜魚,香

爆炒八爪魚,鑊氣足。後廚大部分師傅來自潮汕,不過這個裝盤比汕頭小店講究多了

醬油水魷魚

我最初去看別的桌上都有這個像巨大話梅的東西,就點來試試,是墨魚丸,從汕頭運上來的,肉質緊、炸得香

生醃蝦蛄,這個在上海相當少見。可惜店裡沒有生醃血蚶,這是去汕頭必吃的一道猛料

每次必點的薄殼,比海瓜子肥大的一種小小貝殼,通常只有潮汕店才會賣。用九層塔(也可以叫金不換)炒格外香,放我面前可以下掉一瓶白葡萄酒

店裡有各種蛤,辣炒不錯

也可以用潮州鹹菜炒,口味比較特別。我愛喝潮州鹹菜豬肚湯,醒酒暖胃,已經建議店家天冷後做這個

小花螺通常白灼,或者用辣椒和酒煮,但店家是用鹽來烤,風味更濃,都是下酒好菜,難怪那些大廚喜歡下了班來喝一杯

試過蔥薑炒花蟹,也試過辣椒炒蟹,這裡用的是橋底辣蟹的方子

第一次去時來了鍋冬瓜煲海鴨,冬瓜不去皮是廣東煲湯的正確方式,裡面放了薏仁和枸杞,突顯廣東人孜孜不倦上千年的去火祛濕訴求。人少的話點半隻也可,不貴

重口味來了,大腸湯!請注意,這是湯,不是煲。潮汕人愛吃豬內臟,但用豬大腸燒湯我還是頭一回見,撒了青蒜葉子、放了大量胡椒,確實香。我現在已經不太敢吃這麼濃重的內臟,據愛吃的朋友品鑒,這是一鍋值得特意前往的大腸湯

這樣一份米粉狠能飽腹,大概也能一解在上海的潮汕人的鄉愁。所謂鄉愁,大部分就是對家鄉食物的一種思念,俗稱“饞”

國慶期間還吃到一份芋頭百合雞頭米,潮汕人也吃這些“水八仙”?

前面說過,店家賣雲南的宜良烤鴨,因為老闆兼做食材供應商生意。菌子季他家還做好多菌子菜,這道“牛肝菌撈飯”是保留項目,相當香,一上桌就會被搶食

原先功能表上沒有的薄殼是在我們的召喚下粗現的,這個芋泥也是經過我們呼籲才有,老闆說,做這個真的好麻環,又賣不粗價錢,還是繼續做隱藏菜單吧

蛋白杏仁茶做得相當好,飯後來一碗就完整了

說了半天菜,該告訴你們這家店的名字了:潮品漁檔。有位朋友說:我家住附近,這個門面我路過幾百次了,從沒想過要進來吃!是的,門面確實不那麼好看,潮汕小店的特點好像都不愛搞豪華裝修。希望這些有地方特色的小店能在上海繼續生存下去,讓我們的饞意有地方寄託

我是地主陸,帶你們吃喝玩樂的地主陸

微信號:dizhuluweixin

鹵鵝肝也是不能放過

7月時凍花蟹不夠肥,現在的肥好多

蟹鉗子裡的肉夠厚實。這蟹不便宜,但比其他潮州大酒樓平價多了

大眼雞蘸普寧豆瓣醬是潮汕打冷的常見魚,在上海就比較少。好像還有別的“魚飯”,本地人基本不會點。狠多開到上海的地方特色小店都有一個困惑:到底是服務上海客、還是偏重家鄉客?這不光是功能表寫法的不同,對廚房人員和設備、以及食材採購都有重大影響。兩種方向都有市場,或者索性模糊菜系和發源地,做好幾個招牌菜即可,走過路過的客人只是來解決吃飯問題,並不關心你來自哪裡

名詞解釋:潮汕打冷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黑道人物常到餐館吃霸王餐,但潮汕人也不是好惹的,香港第一大幫派“新義安”便是潮汕幫。餐館夥計一旦發現有人前來吃霸王餐,便會大喊“打人”召集夥伴和鄰近的老鄉一起對付吃白食的人,潮汕話“打人”的發音接近粵語的“打冷”,慢慢地香港人就把這種潮汕夜排檔稱為“打冷檔”。

潮汕的小店通常做鹵水的話就不做燒味,但在上海客群中,燒味比鹵水更受歡迎。這家店自製的燒味都不錯,燒鵝和叉燒都高過上海平均水準

店裡賣宜良烤鴨,挺好吃,而且便宜,每只只賣38元,但這是雲南的特產,潮汕店裡為什麼賣這個?奇怪

店裡還賣海南文昌雞,這算什麼思路?

見我不斷在問,老闆過來打招呼。老闆名叫阿平,汕尾人。本以為他會解釋菜品,沒想到他開始訴苦。大家可以腦補下潮汕普通話的發音,更有打冷店現場感:

我本來不是做餐廳的,我做水產和食材,供應上海的好多大酒樓,後來有朋友在這裡有個房子給我開餐廳,黃租便宜,我就做了。我本來很有信心,因為我食材好,你們在某某大酒店某某某大酒樓吃的海鮮和雞鴨都是我做的,東西一樣,但我這裡便宜一大半哎。結果這個地荒的客人不愛吃這些,進的海鮮沒人點,都不認識,我們就自己吃;做的燒味嫌貴,我就降價,中午一份燒鴨飯從38降到28,還是嫌貴,我就賣18塊,終於有人來吃了,不賺錢!

你剛才說我的鹵鵝頭賣得不貴,我真謝謝你這麼說,因為好多人說這麼小一個鵝頭憑什麼賣38。你說這個雞不夠肥,你知道我最早進的雞比這個回多了,但素客人就說你這個什麼雞啊,就沒吃過這麼肥的雞,不嫩、不好吃!

後來慢慢就有老鄉來吃飯,也有做廚師的朋友來吃換,都覺得我這裡挺好,我就想還是要堅持特色,就做潮汕小館子,不能跟著外面流行什麼就做什麼,也不能太遷就當地客人。我能從潮汕搬來的菜基本都搬來了,但要是運過來太貴的就不進,愛吃的人會喜歡來吃,上海那麼大,總有一些人愛吃這樣的店。潮汕菜並不都是貴的,而且我的黃租便宜,我的菜就可以便宜。

聽完老闆阿平一席話,確實覺得在上海開一家潮汕小飯店好艱難。。。我在他朋友圈翻了半天,想找一張他在餐廳辛勤勞動、殷勤待客的照片,更能顯示他的艱難,結果只找到他和一名年輕貌美女顧客的合影,據說是《軍師聯盟》裡的女配角。老闆,你訴了半天苦,明明日子狠酥福嘛

我和好多朋友愛吃這樣的小館子,七月至今去了好多趟,挖了挖菜單裡的寶。大部分時間老闆不在,廚房出品還是比較穩定的,而且眼看著他的生意好了起來。上海其實挺缺這樣的店,最初古北一帶的潮州酒樓都太昂貴,後來曲阜西路一帶的潮汕店狠成氣候,可惜整條街被拆遷後就再沒那樣的好地方了。“今日牛事”的老闆夫婦本來也是開潮汕小館子的,顯然開牛肉火鍋更賺錢。有好多小店跟風轉成打邊爐,今年已經沒留下幾家。據說下一波風潮是潮汕滷味店,我看在上海火不起來

上海人習慣吃寧波舟山的海鮮,不太認得這裡的魚,沒關係,可以點個雜魚煲,每次的搭配都不太一樣

或者來個幹煎雜魚,香

爆炒八爪魚,鑊氣足。後廚大部分師傅來自潮汕,不過這個裝盤比汕頭小店講究多了

醬油水魷魚

我最初去看別的桌上都有這個像巨大話梅的東西,就點來試試,是墨魚丸,從汕頭運上來的,肉質緊、炸得香

生醃蝦蛄,這個在上海相當少見。可惜店裡沒有生醃血蚶,這是去汕頭必吃的一道猛料

每次必點的薄殼,比海瓜子肥大的一種小小貝殼,通常只有潮汕店才會賣。用九層塔(也可以叫金不換)炒格外香,放我面前可以下掉一瓶白葡萄酒

店裡有各種蛤,辣炒不錯

也可以用潮州鹹菜炒,口味比較特別。我愛喝潮州鹹菜豬肚湯,醒酒暖胃,已經建議店家天冷後做這個

小花螺通常白灼,或者用辣椒和酒煮,但店家是用鹽來烤,風味更濃,都是下酒好菜,難怪那些大廚喜歡下了班來喝一杯

試過蔥薑炒花蟹,也試過辣椒炒蟹,這裡用的是橋底辣蟹的方子

第一次去時來了鍋冬瓜煲海鴨,冬瓜不去皮是廣東煲湯的正確方式,裡面放了薏仁和枸杞,突顯廣東人孜孜不倦上千年的去火祛濕訴求。人少的話點半隻也可,不貴

重口味來了,大腸湯!請注意,這是湯,不是煲。潮汕人愛吃豬內臟,但用豬大腸燒湯我還是頭一回見,撒了青蒜葉子、放了大量胡椒,確實香。我現在已經不太敢吃這麼濃重的內臟,據愛吃的朋友品鑒,這是一鍋值得特意前往的大腸湯

這樣一份米粉狠能飽腹,大概也能一解在上海的潮汕人的鄉愁。所謂鄉愁,大部分就是對家鄉食物的一種思念,俗稱“饞”

國慶期間還吃到一份芋頭百合雞頭米,潮汕人也吃這些“水八仙”?

前面說過,店家賣雲南的宜良烤鴨,因為老闆兼做食材供應商生意。菌子季他家還做好多菌子菜,這道“牛肝菌撈飯”是保留項目,相當香,一上桌就會被搶食

原先功能表上沒有的薄殼是在我們的召喚下粗現的,這個芋泥也是經過我們呼籲才有,老闆說,做這個真的好麻環,又賣不粗價錢,還是繼續做隱藏菜單吧

蛋白杏仁茶做得相當好,飯後來一碗就完整了

說了半天菜,該告訴你們這家店的名字了:潮品漁檔。有位朋友說:我家住附近,這個門面我路過幾百次了,從沒想過要進來吃!是的,門面確實不那麼好看,潮汕小店的特點好像都不愛搞豪華裝修。希望這些有地方特色的小店能在上海繼續生存下去,讓我們的饞意有地方寄託

我是地主陸,帶你們吃喝玩樂的地主陸

微信號:dizhuluweixi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