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救還是不救,從來都不是問題,不按套路出牌才是問題

《史記》第134講。

齊宣公(姜姓, 呂氏, 名積)死後, 他的兒子齊康公(姜姓, 呂氏, 名貸)即位。 康公在位十四年, 沉溺酒色, 不問朝政。 太公田和就把遷到東海海濱, 給了他一座城做封邑, 為的是能不絕齊太公姜尚的祭祀。

三年後, 田和與魏文侯(姬姓, 魏氏, 名斯, 又名都)在濁澤(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南邊約20公里)相會, 讓魏文侯幫忙向周天子請求冊立自己為諸侯。 魏文侯答應幫忙, 周天子就順勢答應。

先秦玉器

齊康公十九年(前386年), 田和(媯姓, 田氏, 名和)正式成為周天子認可的齊侯, 列于周王室典策, 並開始使用紀元。 自此, 田氏取代姜姓, 成為齊國的宗主, 不過仍沿用齊國國號, 史稱“田氏代齊”。

田和在位兩年就去世了, 他的兒子田午即位。 田午就是齊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個齊桓公小白)。

五年後(前380年), 秦國、魏國聯合攻打韓國, 韓國向齊國求援。 之前講魏國的時候, 講過魏國從強盛到沒落的過程。

魏國的沒落史就是一部跟秦國抗爭又合作、合作再抗爭的“憋屈史”。

秦國經常脅迫魏國, 讓這個小弟給自己衝鋒陷陣。 作為“三晉”中實力最弱的一方, 韓國一直被鄰居欺負。 秦國滅掉了東周這個屏障之後, 緊接著就開始瘋狂蠶食韓國的領土。 而韓國一向不與秦國交好, 也就成了屢次被攻打的對象。

一旦遇到問題, 韓國就會求救。 韓國求救的對象, 主要有三個國家:趙國、齊國、楚國。 這三個國家之所以會幫助韓國, 是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敵人——秦國。 況且滅掉韓國, 只會對秦國更有利, 所以韓國總是會被救。 雖然總體上秦國和齊國的關係還算不錯, 不過這也不是說明秦國對齊國另眼相看, 主要是因為秦國“鞭長莫及”、“心有餘而力不足”,

想打齊國夠不著。

先秦玉器

秦國、魏國攻打韓國, 韓國向齊國求救。 田午召集大臣商量該不該救。 鄒忌說:“還是不要救吧。 ”段幹朋說:“不就不行, 不救的話, 韓國就要併入魏國了。 魏國強盛, 對齊國沒有什麼好處。 ”

這個前面也講過,

魏國最強盛的時候, 西面從秦國“虎口奪食”, 搶回了河西七百里之地, 把趙國、韓國兩個小兄弟打得也夠嗆。 儘管如此, 魏國還是屢次敗于齊國之手。 魏國、齊國是宿敵, 沒有調和的可能。

大夫田臣思說:“我覺得他們兩個說得都不對。 秦國、魏國去攻打韓國, 就算齊國不去救, 也會有趙國、楚國去救。 這樣的話, 齊國就可以趁機攻打燕國。 ”

田午聽完之後, 非常開心, 馬上讓人去偷偷告訴韓國使者, 保證自己一定會去救韓國, 然後把使者送走。

先秦玉器

韓國以為一定會得到齊國的救兵, 有了底氣, 與秦國、魏國堅持交戰。 趙國、楚國看到這樣的情形, 覺得不能再繼續觀望下去, 也發兵救韓。

齊國趁著秦、魏、韓、趙、楚打得難分難解之際, 突然發兵攻打燕國, 佔領了燕國的桑丘(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東南)。

歷史切片, 每天聊一點, 感謝您的關注, 我們明天見。

參考資料:

《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