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代孫思邈的醫藥成就及對後世的影響

隋唐時期在醫學上有很大發展, 湧現了一批優秀的醫學家和重要的醫學著作。 象隋朝的醫學大家巢元方、許智藏, 唐朝的名醫許胤宗、張文仲、韋慈藏、孟詵、孫思邈, 以及醫學名著如隋朝甄權所著《脈經》、甄立言著《古今錄驗方》和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 皆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唐朝政府十分重視醫藥學的古籍整理和研究, 曾由宮廷主持編修一部藥物學著作, 總結了一千多年來我國藥物學的知識, 並由各地徵集實物標本, 繪製成圖, 成為一部圖文並茂、反映我國自上古至隋唐時期藥物成就的專著。

這部書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編修完畢, 取名《新修本草》(後人名曰《唐本草》), 共載藥物844種。 這是我國古代由國家頒定的第一部藥典,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比歐洲義大利佛羅倫斯政府頒定的藥典(1494年)和德國紐倫堡政府頒定的藥典(1542年)要早八、九百年。

網路配圖

孫思邈是這一時期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醫學家。 他是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原)人。 關於他的出生年月, 史書上搞得十分混亂, 比如《舊唐書》說他曾在北周宣帝時“隱居太白山”, 而且還說“洛州總管”獨孤信(隋文帝皇后獨孤氏之父)曾誇獎過他:“此聖童也”。 獨孤信約死于北周武帝時1, 如以此年計算, 那麼最晚孫思邈該出生於六世紀六十年代。 然唐書本傳同時又說他逝世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 這樣孫思邈就將活到一百二十歲左右。 同書又記載孫思邈自言“開皇辛酉歲生, 今年九十三矣。 ”辛酉則為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 仍按682年為其卒年的話, 孫思邈活到八十二歲。 目前一些著作一般認為孫思邈生於隋開皇元年辛醜(581年),

死於682年, 史書上記載“辛酉歲生”的“酉”可能為“醜”之誤2。 這樣, 則孫思邈當活到一百零一歲的高齡。 大概因為他深通醫術, 善自保養, 一直到近百歲時“猶視聽不衰, 神采甚茂”3。 孫思邈政治上不慕名利, 史書稱他曾有三次辭官不做。 第一次在隋文帝時, 他“稱疾不起”;第二次在唐太宗時, 也又“固辭不受”;第三次唐高宗又一次召見了他, 要拜他做諫議大夫, 他還是謝絕了。 他在學術上多才多藝, 知識淵博, 唐朝初年知名之士不少都曾對他“執師資之禮”, 名醫孟詵和詩壇中唐初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都曾拜在其門下。 盧照鄰稱他:“學兼佛道, 可比之莊子、維摩詰, 天文曆算則又可方之漢朝洛下閎安期生4。 他曾著有老子莊子注和《會三教論》等書。

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最高。 他十分重視醫德, 常對人說:醫生應把病人看成自己的父兄, 對待病人不應“瞻前顧後, 自慮吉凶”。 他在治病中, 不計較“晝夜寒暑, 饑渴疲勞”, 就是對那些患“瘡痍下痢, 臭穢不可瞻視, 人所惡見”的病人, 也不嫌其髒, 總是耐心治療。 他認為“人命至重, 有貴千金, 一方濟之, 德踰於此”, 因而把所著的醫書名曰《千金要方》5。 他非常重視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民間經驗, 曾自稱“白首之年, 未嘗釋卷”, “一事長於己者, 不遠千里服膺取決”。

因為孫思邈醫學經驗豐富, 而又虛心好學, 所以他在醫藥學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營養病學上, 他首先提出了碘質缺乏病和維生素缺乏病的原理。 指出“癭瘤”(即甲狀腺腫大)是由於長期吸用不良水缺碘的緣故, 他建議用含碘較高的昆布、海藻、鹿靨(鹿甲狀腺)等等來治療;而夜盲病(當時謂之“雀目”)的患者, 和腳氣病的患者, 則是缺乏維生素的緣故, 他主張用含大量甲種維生素的動物肝臟來治夜盲症, 所謂“牛肝明目”等等, 還主張用含有乙種維生素的杏仁、防風等治療腳氣病。 而歐洲人第一次論述腳氣病卻晚到1642年,孫思邈這方面的成就比歐洲早一千年。

孫思邈在藥物學方面也有很高成就。他一生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實地採集藥材,並在醫療中又有多次驗方的經驗,所以他積累了豐富的采藥和製藥的經驗,他總結出了一些特效藥的用途,如白頭翁、馬齒莧、黃連之治痢疾,檳榔治療絛蟲等等。他還首創“複方”,這是我國醫藥史上的重大革新。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和續作《千金翼方》裡,列舉了幾百種藥材,並告訴人們採集的季節,這些創造性的和總結性的工作都是很不平凡的貢獻。孫思邈是我國婦科和兒科的首創者。《千金方》“始婦人而次嬰孺”,他分析了女性和男性、小兒和成人在生理上的不同,指出婦產病和小兒病的特點,應單獨立科。在他的影響下,唐代醫學家王燾在《外台秘要》中特為“婦人”、“小兒”立專章,宋代時更出現了婦產科和小兒科的專著《婦人大全良方》、《小兒藥證直訣》。孫思邈對針灸學也有重大貢獻。他在前人的基礎上,重作了《明堂針灸圖》,繪製了三幅大型彩色針灸掛圖,分別把人體正面、背面和側面的二十經脈用五色繪出,把奇經八脈用綠色繪出。孫思邈主張針灸和藥物綜合治療,“知針知藥,固是良醫”,把我國醫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此外,他在養生學方面,病理學方面都有許多超越前人的成就。

孫思邈受到後人深深的尊敬,在他的故鄉孫家原,為他建立了祠堂,把他曾經隱居過的山叫做“藥王山”,山上建有藥王廟,廟中有他居住過的石洞——太玄洞和他的塑像。太玄洞旁還有宋代刻的八塊大石碑,刻著他的《千金要方》的一部分內容。此外,還有傳說為當年孫思邈洗藥用過的洗藥池。這些都說明了人們對這位傑出醫學家的崇敬。

進入盛唐以後,以“胖姑姑”楊貴妃為標準美人的審美觀不僅體現在壁畫,也進入雕塑中,菩薩們也如胖美人似的,一個個豐滿健碩,作“穠麗豐肥之態”。第45窟西壁敞口龕中南北側二身袒胸露臂的菩薩,翠眉秀目,豐頤潔瑩,藝術家對頭頸、肩膀、腰胯、腳腕各個關節都有細微生動的描寫,使姿態嫵媚綽約,整個體型一波三折呈S狀自然扭動,完全突破了呆板挺立的舊模式,是一代唐塑的代表作。其中南側的那個菩薩,雙肩傾斜,頭部微微側向身旁的阿難,阿難純樸溫良,憨厚靦腆,也不由自主地稍稍側身相就,彼呼此應,似在竊竊耳語,極為傳神。這樣成功的組合,更增添了這群塑像的藝術魁力。這第45窟中和阿難相對的迦葉,不是一派老成持重的高僧神態,雙眉緊鎖,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微微內收的嘴角,表現他深邃的思想。匠師們在按傳統刻劃他飽經歲月風霜的外貌同時,深入人物的內心來刻劃個性,將一位富有自信心的飽學哲人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歐洲人第一次論述腳氣病卻晚到1642年,孫思邈這方面的成就比歐洲早一千年。

孫思邈在藥物學方面也有很高成就。他一生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實地採集藥材,並在醫療中又有多次驗方的經驗,所以他積累了豐富的采藥和製藥的經驗,他總結出了一些特效藥的用途,如白頭翁、馬齒莧、黃連之治痢疾,檳榔治療絛蟲等等。他還首創“複方”,這是我國醫藥史上的重大革新。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和續作《千金翼方》裡,列舉了幾百種藥材,並告訴人們採集的季節,這些創造性的和總結性的工作都是很不平凡的貢獻。孫思邈是我國婦科和兒科的首創者。《千金方》“始婦人而次嬰孺”,他分析了女性和男性、小兒和成人在生理上的不同,指出婦產病和小兒病的特點,應單獨立科。在他的影響下,唐代醫學家王燾在《外台秘要》中特為“婦人”、“小兒”立專章,宋代時更出現了婦產科和小兒科的專著《婦人大全良方》、《小兒藥證直訣》。孫思邈對針灸學也有重大貢獻。他在前人的基礎上,重作了《明堂針灸圖》,繪製了三幅大型彩色針灸掛圖,分別把人體正面、背面和側面的二十經脈用五色繪出,把奇經八脈用綠色繪出。孫思邈主張針灸和藥物綜合治療,“知針知藥,固是良醫”,把我國醫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此外,他在養生學方面,病理學方面都有許多超越前人的成就。

孫思邈受到後人深深的尊敬,在他的故鄉孫家原,為他建立了祠堂,把他曾經隱居過的山叫做“藥王山”,山上建有藥王廟,廟中有他居住過的石洞——太玄洞和他的塑像。太玄洞旁還有宋代刻的八塊大石碑,刻著他的《千金要方》的一部分內容。此外,還有傳說為當年孫思邈洗藥用過的洗藥池。這些都說明了人們對這位傑出醫學家的崇敬。

進入盛唐以後,以“胖姑姑”楊貴妃為標準美人的審美觀不僅體現在壁畫,也進入雕塑中,菩薩們也如胖美人似的,一個個豐滿健碩,作“穠麗豐肥之態”。第45窟西壁敞口龕中南北側二身袒胸露臂的菩薩,翠眉秀目,豐頤潔瑩,藝術家對頭頸、肩膀、腰胯、腳腕各個關節都有細微生動的描寫,使姿態嫵媚綽約,整個體型一波三折呈S狀自然扭動,完全突破了呆板挺立的舊模式,是一代唐塑的代表作。其中南側的那個菩薩,雙肩傾斜,頭部微微側向身旁的阿難,阿難純樸溫良,憨厚靦腆,也不由自主地稍稍側身相就,彼呼此應,似在竊竊耳語,極為傳神。這樣成功的組合,更增添了這群塑像的藝術魁力。這第45窟中和阿難相對的迦葉,不是一派老成持重的高僧神態,雙眉緊鎖,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微微內收的嘴角,表現他深邃的思想。匠師們在按傳統刻劃他飽經歲月風霜的外貌同時,深入人物的內心來刻劃個性,將一位富有自信心的飽學哲人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