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最後是又笨又慢的曾國藩成了大事?

30歲以前的曾國藩, 可以說相當平庸。

當時湖南人才濟濟, 同時代的羅澤南、胡林翼、郭嵩燾等人都是一時之選, 更別提公認才智超群的左宗棠。 在與友人的通信中, 左宗棠經常評論曾國藩, 說他“欠才略”“才太短”“才藝太缺”。

甚至在成了大功之後, 他的學生李鴻章也曾當他的面說他“儒緩”, 就是說他反應太慢。

曾國藩從14歲參加縣試, 考了7次, 直到23歲才考上秀才, 而且名次是倒數第二。

如果生在上世紀80年代, 估計考五六次也考不上大學。

比他小1歲的左宗棠則厲害多了, 14歲參加湘陰縣試, 名列第1。 李鴻章中秀才時17歲。

不讀懂上一句, 決不讀下一句;

不讀完這本書, 決不摸下一本書

材質很一般不能怪曾國藩, 因為他父親曾麟書的基因就很一般。 曾麟書自幼讀書非常用功, 奈何天資愚鈍, 考了10次縣試都名落孫山, 直到43歲才中秀才。 次年他考了7次的長子曾國藩也終於中了秀才, 屢屢落榜的兩父子差一點就成了“同學”。

曾國藩讀書用的是笨功夫:不讀懂上一句, 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 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 絕不睡覺。

“或許, 曾家人也注意到了曾國藩的先天不足, 所以拼命地為他補足。 在家人, 特別是他父親曾麟書的嚴格管教下, 曾國藩的勤奮令人生畏。 自認字開始, 他常在睡夢中被父親叫醒, 背誦四書五經。 一遍不成就十遍,

十遍不成就百遍, 百遍不成就千遍, 直到背誦下來為止。

後來他的父親不再充當他的鬧鈴, 他就自己製作鬧鈴:在床邊放個銅盆, 銅盆上用一根繩拴了個秤砣, 把燃著的香用繩子系在秤砣拴著的繩上。 十字交叉插在這裡, 香在那裡點燃, 當點到這根繩子的時候, 把繩子燃斷……於是他就這樣被叫醒, 黎明即起, 開始讀書。

讀書必定是苦事, 如果不苦, 那你讀的書肯定有問題。 人的天性是趨甜避苦, 所以對普通人來說, 讀書是考驗意志的一件事。 ”

(摘自《曾國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不走捷徑, 看起來慢, 其實卻是最快

中了秀才的第二年, 曾國藩就中了舉人。 四年後, 他高中進士。 而那些早早中了秀才的同學, 卻連舉人也沒出來一個。 表面上看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實際上是厚積薄發的碩果。

這讓曾國藩發現原來笨拙有笨拙的好處: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 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 因此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笨拙的人不懂取巧, 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 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 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意下“困免之功”, 遇到困難繞著走, 基礎打得鬆鬆垮垮。

所以, “拙”看起來慢, 其實卻是最快, 因為這是扎扎實實的成功, 不留遺弊。

“曾國藩被困祁門時, 曾國荃曾要求去解救老哥, 但老哥死活不同意, 曾國藩對他說:我就是死在祁門, 你也不能來, 你的目標就是安慶, 一步都不許動。

曾國荃向老哥抱怨說:“我在安慶很難熬, 守城的是長毛賊裡很能打的葉芸來, 前來支援的是陳玉成兵團, 這二人都不是善茬。 尤其安慶是陳玉成的老家, 他的家人都在安慶城, 所以他攻擊起來異常淩厲, 我快支撐不住了。 ”

曾國藩回復道:不許廢話, 堅持就是勝利。 安慶的得失, 關係到咱們曾家的氣運, 也關係到天下安危。

你要咬定安慶, 絕不動搖。 我連北上勤王都沒有去, 你還不明白我的心意嗎?!”

(摘自《曾國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平定太平天國, 全部加起來也就是四次勝仗

曾國藩從不投機取巧, 就是打仗也是如此, 用他自己的話說叫“結硬寨, 打呆仗”, 具體一點就是不停地壘牆挖溝、壘牆挖溝、壘牆挖溝……

曾國藩的湘軍每到一地,先是找個背山靠水的地方壘牆挖溝,牆高八尺厚一尺,溝深一尺。壕溝外是花籬,花籬要五尺,埋入土中兩尺,花籬有兩層或者三層,用來防敵軍的馬隊。

光是“結硬寨”防守可不行,曾國藩的任務是進攻敵軍、收復失地。湘軍的進攻叫打呆仗,在進攻太平軍佔領的城市時,湘軍的任務是在四周挖溝,從不主動跟太平軍打。不是挖一天兩天,是駐紮一天就挖一天,一道加上一道地挖,內壕對付城內的敵人,外溝對付城外的敵人援軍。數年如一日地挖挖挖,一直挖得讓這個城市水泄不通。等敵人斷了糧草餓得四肢無力、人心惶惶,湘軍再攻城。安慶、九江等城的週邊,地形地貌都被這些湖南農民挖得變樣了。

“曾國荃一直就在安慶戰場,他在安慶北面的集賢關已駐紮一年,把安慶城圍困的水泄不通。但按照曾國藩的指示,他主圍而少攻。他的部隊繞著安慶城挖了兩道長壕,一道在內,圍困安慶,一道在外,抵禦太平天國的援兵。這種方法也是曾國藩的獨創,如果只有一道圍城長壕,那就成了客兵,但另外增加一道抵禦援兵的長壕,就是反客為主。”

(摘自《曾國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同治三年,天京(南京)城外被一道又一道的壕溝圍得密不透風,這是湘軍挖溝兩年的成果。此時的天京,如同被一頭被巨蟒死死纏繞的小獸,奄奄一息,湘軍發起了潮水般的進攻,天京陷落,宣告太平天國game over。

像這樣的勝仗,曾國藩之前也就打了三場,第一場打下武昌、第二場打下九江、第三場打下安慶。加上打下天京,一共四場像樣的大勝仗。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很獨特,叫“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他不喜歡靈巧的東西,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

“曾國藩曾不無得意地對人說:‘湘軍是最善和衷共濟的一支軍隊,文與武和,水與陸和,兵與勇和,將與卒和,連廚子和馬夫都和,全軍上下幾萬人,如家人骨肉之聯為一體,而無纖芥嫌隙生於其間。’

曾國藩高度重視‘和’文化,‘和’文化的四平八穩註定了曾國藩的用兵方略。自他出山以來,曾國藩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兵法,更沒有出其不意的計謀。他靠的就是穩紮穩打,如同一塊鐵板,同進同退,笨拙卻有效。”

原文地址:http://www.bzgame.cc/pwrs/637.html

曾國藩的湘軍每到一地,先是找個背山靠水的地方壘牆挖溝,牆高八尺厚一尺,溝深一尺。壕溝外是花籬,花籬要五尺,埋入土中兩尺,花籬有兩層或者三層,用來防敵軍的馬隊。

光是“結硬寨”防守可不行,曾國藩的任務是進攻敵軍、收復失地。湘軍的進攻叫打呆仗,在進攻太平軍佔領的城市時,湘軍的任務是在四周挖溝,從不主動跟太平軍打。不是挖一天兩天,是駐紮一天就挖一天,一道加上一道地挖,內壕對付城內的敵人,外溝對付城外的敵人援軍。數年如一日地挖挖挖,一直挖得讓這個城市水泄不通。等敵人斷了糧草餓得四肢無力、人心惶惶,湘軍再攻城。安慶、九江等城的週邊,地形地貌都被這些湖南農民挖得變樣了。

“曾國荃一直就在安慶戰場,他在安慶北面的集賢關已駐紮一年,把安慶城圍困的水泄不通。但按照曾國藩的指示,他主圍而少攻。他的部隊繞著安慶城挖了兩道長壕,一道在內,圍困安慶,一道在外,抵禦太平天國的援兵。這種方法也是曾國藩的獨創,如果只有一道圍城長壕,那就成了客兵,但另外增加一道抵禦援兵的長壕,就是反客為主。”

(摘自《曾國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同治三年,天京(南京)城外被一道又一道的壕溝圍得密不透風,這是湘軍挖溝兩年的成果。此時的天京,如同被一頭被巨蟒死死纏繞的小獸,奄奄一息,湘軍發起了潮水般的進攻,天京陷落,宣告太平天國game over。

像這樣的勝仗,曾國藩之前也就打了三場,第一場打下武昌、第二場打下九江、第三場打下安慶。加上打下天京,一共四場像樣的大勝仗。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很獨特,叫“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他不喜歡靈巧的東西,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

“曾國藩曾不無得意地對人說:‘湘軍是最善和衷共濟的一支軍隊,文與武和,水與陸和,兵與勇和,將與卒和,連廚子和馬夫都和,全軍上下幾萬人,如家人骨肉之聯為一體,而無纖芥嫌隙生於其間。’

曾國藩高度重視‘和’文化,‘和’文化的四平八穩註定了曾國藩的用兵方略。自他出山以來,曾國藩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兵法,更沒有出其不意的計謀。他靠的就是穩紮穩打,如同一塊鐵板,同進同退,笨拙卻有效。”

原文地址:http://www.bzgame.cc/pwrs/637.html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