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共用經濟日漸獨享,分享經濟才是未來

□南都評論記者 張天潘

近幾年來, 分享經濟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中國也深深捲入其中, 成為全球互聯網創新市場中頗為活躍的一極, 各種具有分享經濟屬性的產品和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但這其中也發生了很多問題, 比如分享經濟與傳統的“獨享經濟”的衝突, 帶來各自行業的某一段時間的顛覆、無序和博弈;對傳統經濟從業者的衝擊, 也帶來很多就業問題與社會矛盾;還有基於分享經濟本身的不成熟而帶來的一些市場負面影響, 如共用電動車的曇花一現, 都在為分享經濟敲響了警鐘。

共用經濟和分享經濟的混淆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許多新業態, 像共用經濟、分享經濟、‘互聯網’等等, 可以說層出不窮, 這些新業態有的是新舊動能轉換過程當中產生的, 新舊嫁接, 有的是老樹開新花。 但總的看它適應了市場的需求, 適應了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要求。 ”這也再次讓人們關注到共用經濟、分享經濟。

其實, 這不是總理第一次談共用經濟了。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說:“目前全球分享經濟呈快速發展態勢, 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路子, 通過分享、協作方式搞創業創新, 門檻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 這有利於拓展我國分享經濟的新領域,

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時他指出:支持分享經濟發展,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 國家發改委官網公佈了自去年9月開始起草的《分享經濟發展指南(徵求意見稿)》, 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意味著正式提升到政府建制層面。

但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上, 把共用經濟和分享經濟分別開來說, 其實也再說明一個問題:共用經濟和分享經濟, 是有區別的, 而不是人們一直認為的二者是同樣一個含義。 但當下這兩個概念一直被大家混用, 把共用經濟和分享經濟視為同一個概念, 從而也帶來了很多事實上的誤解。 甚至很多創業企業打著分享經濟的名號,

幹的卻並不是分享經濟的事, 其模式頂多只能算是共用經濟的形態。 事實上, 這二者應該做一個嚴格的界定。

共用經濟(Sharing Econom y)目前在行業上的定義, 一般認為是指將社會海量、分散、閒置資源, 平臺化、協同化地集聚、複用與供需匹配, 從而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創新的新形態。 分享經濟強調的兩個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佔有”(A ccessoverOw nership)和“不使用即浪費”(ValueU nused is W aste)。 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一種經濟形態。

在我國, 《分享經濟發展指南》中也界定了其基本內涵:分享經濟主要是指利用網路資訊技術, 通過互聯網平臺將分散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 正在加快驅動資產權屬、生產組織、服務供給、就業模式和消費方式的變革,

代表著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新的發展方向。 其主要特徵是:分享經濟強調資源集約利用和信用約束, 宣導協同生產和按需使用的理念;強調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彈性匹配, 實現動態及時、精准高效的供需對接;強調消費與生產的深度融合, 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發展模式。

用通俗的話說, 分享經濟就是大家基於閒置分散資源, 通過互聯網能夠讓有需求的人使用, 比如把自己車輛閒時租賃或空位順風車給他人, 或者把自己的閒置次臥租給背包客, 從而自己也能夠獲得經濟收入, 使用者也享受到了優惠優質的服務。 而共用經濟, 嚴格意義上只是說明一個產品或物品, 通過互聯網的連接, 大家可以共同使用,

比如共用單車, 這是企業提供的一種新形式的服務產品, 並不是把社會閒置資源有效整合利用的。 共用單車所以不能作為分享經濟, 它只是一個企業的資產, 讓公眾可以更便利地使用, 本質上和計程車也沒有區別, 都是大家共同享用的使用品, 只不過放在了互聯網移動端, 像滴滴專車也同樣如此。 A irbnb、順風車這種才具備分享經濟屬性, 即把閒置的資源與需求匹配, 實現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只有這個概念明確了才能更好地進行分享經濟和共用經濟的分析, 實現正本清源, 有針對性地談談共用經濟與分享經濟的特性與未來的可能性, 也可以為決策提供區別對待的標準。

共用經濟遭遇的現實障礙

當前最為火熱的無疑是共用單車了, 一直因為其面臨的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比如單車被大量惡意破壞的現象,掀起了新一輪的國民素質討論。但實際上這主要的並不是國民素質的問題,而是共用單車背後的路權、公共空間管理等問題。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地方政府陸陸續續開始發展公共自行車,試圖改善交通狀況,宣導綠色出行。但現在看來效果並不好,比如北京必須辦卡交押金才能租車的模式,就十分麻煩,車的數量也不多。更麻煩的還在於公共自行車停車固定網站太過限制,市民需要到固定網站車樁取、放車輛,但因為車樁點太少,距離設計也不合理,使用者卻常常為了尋找車樁以及為取車和停車後走路半天,而這個路程,可能步行都已經到達目的地了。公共自行車本來就是為“解決最後一公里”,但市民花費超過一公里的路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才沒有發展起來。

這個時候,共用單車橫空出世,它優勢明顯,使用方便,手機註冊後掃碼即可,還有就是可以即時查看附近車輛,也可以預約、隨用隨停放,真正地便捷使用者,立刻就做成了政府一直想推動的綠色出行事業,並超越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但現在共用單車面臨的是公共空間的管理與路權分配問題。在很多城市,大量非機動車道被機動車佔用(行車或停車),甚至人行道盲道都被佔用,尤其高峰期,騎車者只能選擇機動車道行駛,“鐵包肉”的汽車和“肉包鐵”的自行車和電動車蜂擁在一個道路上,混亂不堪,這就埋下了安全隱患。作為緩解交通、綠色環保還可以鍛煉身體的自行車,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健康出行工具,在歐洲很多國家,已經成為路權優先權最高的交通工具了。但在中國遠沒有這樣,自行車路權還是不斷地被擠壓。

而目前廣被詬病的亂停車問題,也是路權分配時長期忽視了自行車的位置,尤其是市區的地鐵口等,基本沒有空間擺放,但這些地方卻又是單車需求量最大的區域。所以在公共空間管理上,應該把佔用自行車道、在路邊被圈地收費的停車位,逐步地恢復為自行車通道和停放位置。在公共道路日益飽和擁堵不堪的情況下,優先發展非機動車路權,才符合當下城市綠色環保出行理念。

這些只是共用單車的問題,還有共用電動車,鑒於投放運營的電動自行車無牌照,屬於違法上路行駛,存在安全隱患,北京已經連續叫停了好幾家共用電動車公司了。另外就是共用汽車,這個目前只有少數城市有少量投放,雖然有了開始興起的苗頭,但還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其面臨的問題也有很多,重重困難,比如在北上廣深津等很多城市,都需要搖號上車牌(哪怕新能源汽車,現在在北京,搖號的中簽率也越來越低了),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共用汽車的大規模投放。還有在具體層面,面臨不菲停車費,到底是誰出?一旦車輛違反交通規則扣分扣款,算誰頭上?目前因為是電子監控,車輛出現違法都是針對車本身扣分。共用汽車顯然使用者是不固定的,一輛車一個時段裡可能會在好幾個用戶手裡使用。這就是需要交管部門和共用汽車平臺之間的資料同步,做到精確的責任追溯,比如什麼時間段、什麼人、在哪個路段內出現的違法,都必須清楚記錄,並最後可以落實到違規者。目前系統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很多違法扣分還是記在車上,而沒有記到人身上,這顯然是個大問題。當然還有出行刮蹭等,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對於平臺企業來說也是大麻煩,還有車輛的定期檢測,以保證車輛的行駛安全等等,這些大量的問題,都在限制著其發展。

共用經濟的異化

隨著單車市場的競爭白熱化,整個2016年至少有25個新的共用單車品牌洶湧入局。單車行業也開始了打車軟體興起時代的補貼燒錢戰略,動不動就搞免費騎行,甚至騎行還得紅包的一些手段,這個競爭手段,加上投放車輛時間週期一長面臨的損壞與維護成本日益加重的問題,都在限制著這些單車創業的公司的發展。所以雖然品牌眾多,但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即將迎來吞併潮或者出現大量的死亡案例。

最新消息是永安行排隊IPO,與螞蟻金服、深創投等機構的增資協定。永安股份的招股書中表示,由於無樁共用單車這一新興模式出現時間尚很短,行業中多為創業企業,目前多處於早期投資階段,尚未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且社會各界對無樁共用單車無序競爭、投放過度等問題出現一定的爭議,因此未來的持續性和發展方向尚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從前一兩年的合併潮流(攜程旅遊網與去哪兒網合併,大眾點評網和美團網合併,滴滴快的合併、58同城趕集網合併,加上更早之前的優酷土豆合併)來看,共用單車未來也將難以避免。這些互聯網+時代的共用產物,最終都走向了獨享模式。互聯網行業“數一數二,不三不四”,就是傳神的總結,即一個行業,只有第一第二才有可能活下來,沒有第三第四以及更靠後排名的事了。摩拜單車、ofo單車這兩個行業前列者的日益成為獨角獸,開始了“獨享”的態勢。

傳統經濟是獨享,獨享才能創造壟斷,才能保持穩定的現狀,也才能鑄就堅固的行業壁壘,以共用經濟面貌出現的互聯網平臺企業,最後其實都在走向當初自身想挑戰的對象,成為自己對立面。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商業盈利模式,實現投資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才需要嚴格界定共用經濟和分享經濟的區別。目前絕大多數的共用經濟企業,本質都只能說是搭上互聯網+列車的傳統經濟模式,只是在服務形式、效率、成本等方面進行了更新升級,並沒有改變實質。

分享經濟的未來在哪裡?

但分享經濟從本質上顛覆了傳統的經濟模式。目前看來,分享經濟主要分幾大類:第一是物的分享,如車輛車位、空房間;第二個是知識的分享,比如說現在像付費問答、自媒體和互聯網直播、知識分享,這都是分享經濟的構成部分。

《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美國趨勢學者傑瑞米·裡夫金2014年出版了新作《零邊際成本社會:物聯網、協同共用、使資本主義失色》,他在文中談到開發新能源並實現于傳統能源的供電自動互補方案,以協同分享經濟模式迎來零邊際成本社會;20多年後,通過開源式的協同分享實現接近免費方式分享新能源的商品和服務,有望實現零邊際成本社會;具有利他主義價值觀的分享、協同、共有模式將衝擊利己主義或資本主義。這位元美國學者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趨近於零的邊際成本讓這種新的經濟模式成為可能。人們轉變為產消者,在消費的同時也製作和分享自己的產品。”

以這個作為標準,通過順風車平臺把空餘座位給順路者,通過A irbnb這類短租平臺將空余的房屋臨時租給旅行者,在網上分享自己創作的歌曲或者表演,將孩子不需要的玩具放在網上與人交換,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和特長服務其他有興趣和需求的他人……這些個體在與他人的分享中,完成經濟一次次活動。手機應用或者網路平臺的建立只需少量的固定成本,卻以接近零的邊際成本獲取大量潛在客戶。只有這種模式才能稱之為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

但分享經濟面臨的問題也不少:對於傳統經濟的衝擊,壟斷利益的阻擊,政策的限制乃至扼殺,信用體系的搭建不完善等,都在危及分享經濟的發展。所以正如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的,幾屆《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共用經濟和分享經濟這個詞,所以分享經濟同時也和國家行政機關的簡政放權有密切關係。因為分享經濟如果發展起來,實際上“損害”的是既有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政府也在強調這個“放管服”的相關政策,簡政放權的大環境下配合分享經驗發展。

現在,分享經濟已經從物品的分享發展到了技能分享,那麼,下一個值得期待的真正具有分享經濟的內涵的會是什麼?這裡斗膽可以預測,未來更多的分享經濟,將會是能夠促進人們可以更好地尋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類人,人們開始分享自己最寶貴的時間、最核心的價值觀,尋找到除了經濟收入之外的社會溫度,真正實現人與人連接的美好社會。歸根結底,分享經濟分享的人與人的交流,是具有哲學與社會學意義上的新型社會形態的構建,而不是共用經濟下的便利、高效、優惠等等依然在經濟學層面的價值。這也才是分享經濟最令人期待之處。

一直因為其面臨的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比如單車被大量惡意破壞的現象,掀起了新一輪的國民素質討論。但實際上這主要的並不是國民素質的問題,而是共用單車背後的路權、公共空間管理等問題。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地方政府陸陸續續開始發展公共自行車,試圖改善交通狀況,宣導綠色出行。但現在看來效果並不好,比如北京必須辦卡交押金才能租車的模式,就十分麻煩,車的數量也不多。更麻煩的還在於公共自行車停車固定網站太過限制,市民需要到固定網站車樁取、放車輛,但因為車樁點太少,距離設計也不合理,使用者卻常常為了尋找車樁以及為取車和停車後走路半天,而這個路程,可能步行都已經到達目的地了。公共自行車本來就是為“解決最後一公里”,但市民花費超過一公里的路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才沒有發展起來。

這個時候,共用單車橫空出世,它優勢明顯,使用方便,手機註冊後掃碼即可,還有就是可以即時查看附近車輛,也可以預約、隨用隨停放,真正地便捷使用者,立刻就做成了政府一直想推動的綠色出行事業,並超越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但現在共用單車面臨的是公共空間的管理與路權分配問題。在很多城市,大量非機動車道被機動車佔用(行車或停車),甚至人行道盲道都被佔用,尤其高峰期,騎車者只能選擇機動車道行駛,“鐵包肉”的汽車和“肉包鐵”的自行車和電動車蜂擁在一個道路上,混亂不堪,這就埋下了安全隱患。作為緩解交通、綠色環保還可以鍛煉身體的自行車,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健康出行工具,在歐洲很多國家,已經成為路權優先權最高的交通工具了。但在中國遠沒有這樣,自行車路權還是不斷地被擠壓。

而目前廣被詬病的亂停車問題,也是路權分配時長期忽視了自行車的位置,尤其是市區的地鐵口等,基本沒有空間擺放,但這些地方卻又是單車需求量最大的區域。所以在公共空間管理上,應該把佔用自行車道、在路邊被圈地收費的停車位,逐步地恢復為自行車通道和停放位置。在公共道路日益飽和擁堵不堪的情況下,優先發展非機動車路權,才符合當下城市綠色環保出行理念。

這些只是共用單車的問題,還有共用電動車,鑒於投放運營的電動自行車無牌照,屬於違法上路行駛,存在安全隱患,北京已經連續叫停了好幾家共用電動車公司了。另外就是共用汽車,這個目前只有少數城市有少量投放,雖然有了開始興起的苗頭,但還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其面臨的問題也有很多,重重困難,比如在北上廣深津等很多城市,都需要搖號上車牌(哪怕新能源汽車,現在在北京,搖號的中簽率也越來越低了),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共用汽車的大規模投放。還有在具體層面,面臨不菲停車費,到底是誰出?一旦車輛違反交通規則扣分扣款,算誰頭上?目前因為是電子監控,車輛出現違法都是針對車本身扣分。共用汽車顯然使用者是不固定的,一輛車一個時段裡可能會在好幾個用戶手裡使用。這就是需要交管部門和共用汽車平臺之間的資料同步,做到精確的責任追溯,比如什麼時間段、什麼人、在哪個路段內出現的違法,都必須清楚記錄,並最後可以落實到違規者。目前系統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很多違法扣分還是記在車上,而沒有記到人身上,這顯然是個大問題。當然還有出行刮蹭等,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對於平臺企業來說也是大麻煩,還有車輛的定期檢測,以保證車輛的行駛安全等等,這些大量的問題,都在限制著其發展。

共用經濟的異化

隨著單車市場的競爭白熱化,整個2016年至少有25個新的共用單車品牌洶湧入局。單車行業也開始了打車軟體興起時代的補貼燒錢戰略,動不動就搞免費騎行,甚至騎行還得紅包的一些手段,這個競爭手段,加上投放車輛時間週期一長面臨的損壞與維護成本日益加重的問題,都在限制著這些單車創業的公司的發展。所以雖然品牌眾多,但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即將迎來吞併潮或者出現大量的死亡案例。

最新消息是永安行排隊IPO,與螞蟻金服、深創投等機構的增資協定。永安股份的招股書中表示,由於無樁共用單車這一新興模式出現時間尚很短,行業中多為創業企業,目前多處於早期投資階段,尚未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且社會各界對無樁共用單車無序競爭、投放過度等問題出現一定的爭議,因此未來的持續性和發展方向尚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從前一兩年的合併潮流(攜程旅遊網與去哪兒網合併,大眾點評網和美團網合併,滴滴快的合併、58同城趕集網合併,加上更早之前的優酷土豆合併)來看,共用單車未來也將難以避免。這些互聯網+時代的共用產物,最終都走向了獨享模式。互聯網行業“數一數二,不三不四”,就是傳神的總結,即一個行業,只有第一第二才有可能活下來,沒有第三第四以及更靠後排名的事了。摩拜單車、ofo單車這兩個行業前列者的日益成為獨角獸,開始了“獨享”的態勢。

傳統經濟是獨享,獨享才能創造壟斷,才能保持穩定的現狀,也才能鑄就堅固的行業壁壘,以共用經濟面貌出現的互聯網平臺企業,最後其實都在走向當初自身想挑戰的對象,成為自己對立面。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商業盈利模式,實現投資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才需要嚴格界定共用經濟和分享經濟的區別。目前絕大多數的共用經濟企業,本質都只能說是搭上互聯網+列車的傳統經濟模式,只是在服務形式、效率、成本等方面進行了更新升級,並沒有改變實質。

分享經濟的未來在哪裡?

但分享經濟從本質上顛覆了傳統的經濟模式。目前看來,分享經濟主要分幾大類:第一是物的分享,如車輛車位、空房間;第二個是知識的分享,比如說現在像付費問答、自媒體和互聯網直播、知識分享,這都是分享經濟的構成部分。

《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美國趨勢學者傑瑞米·裡夫金2014年出版了新作《零邊際成本社會:物聯網、協同共用、使資本主義失色》,他在文中談到開發新能源並實現于傳統能源的供電自動互補方案,以協同分享經濟模式迎來零邊際成本社會;20多年後,通過開源式的協同分享實現接近免費方式分享新能源的商品和服務,有望實現零邊際成本社會;具有利他主義價值觀的分享、協同、共有模式將衝擊利己主義或資本主義。這位元美國學者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趨近於零的邊際成本讓這種新的經濟模式成為可能。人們轉變為產消者,在消費的同時也製作和分享自己的產品。”

以這個作為標準,通過順風車平臺把空餘座位給順路者,通過A irbnb這類短租平臺將空余的房屋臨時租給旅行者,在網上分享自己創作的歌曲或者表演,將孩子不需要的玩具放在網上與人交換,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和特長服務其他有興趣和需求的他人……這些個體在與他人的分享中,完成經濟一次次活動。手機應用或者網路平臺的建立只需少量的固定成本,卻以接近零的邊際成本獲取大量潛在客戶。只有這種模式才能稱之為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

但分享經濟面臨的問題也不少:對於傳統經濟的衝擊,壟斷利益的阻擊,政策的限制乃至扼殺,信用體系的搭建不完善等,都在危及分享經濟的發展。所以正如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的,幾屆《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共用經濟和分享經濟這個詞,所以分享經濟同時也和國家行政機關的簡政放權有密切關係。因為分享經濟如果發展起來,實際上“損害”的是既有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政府也在強調這個“放管服”的相關政策,簡政放權的大環境下配合分享經驗發展。

現在,分享經濟已經從物品的分享發展到了技能分享,那麼,下一個值得期待的真正具有分享經濟的內涵的會是什麼?這裡斗膽可以預測,未來更多的分享經濟,將會是能夠促進人們可以更好地尋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類人,人們開始分享自己最寶貴的時間、最核心的價值觀,尋找到除了經濟收入之外的社會溫度,真正實現人與人連接的美好社會。歸根結底,分享經濟分享的人與人的交流,是具有哲學與社會學意義上的新型社會形態的構建,而不是共用經濟下的便利、高效、優惠等等依然在經濟學層面的價值。這也才是分享經濟最令人期待之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