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常生活中的武則天

於賡哲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人之一。 她不是只與政治鬥爭緊密相關, 她的生活好比一幅畫卷, 時而鳥語花香, 時而疾風驟雨。 隨著這幅畫卷的展開,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寬廣的世界, 比單純的政壇更加廣闊的世界。

相貌之謎

武則天是一位美女, 這是毫無疑問的, 要不然她也不會被唐太宗看中, 封為才人。 但是武則天究竟長什麼樣子呢?我們可以從文字裡探知一二。 據說太平公主最像武則天, 史書對太平公主的相貌是這樣記載的:“公主豐碩, 方額廣頤。 ”她體態豐腴, 臉蛋很飽滿, 額頭也比較寬,

這符合唐代的審美標準, “武后以為類己”, 所以武則天也一定是這個樣子。

《歷代古人像贊》中的武則天

另外, 武則天個頭可能不低。 由於遺傳基因的緣故, 武家可能個子都不高。 史書有記載的武懿宗、靜樂縣主, 都是小個子, 但是武則天是個例外, 有唐代文獻說“武氏最長,

時號‘大歌’”。 這裡“長”念chang, 不念zhang, 武則天絕不是他們家族裡輩分最高的, 這就是說, 她的個子是家族裡最高的, 是不是矮子裡拔將軍呢?武家人都矮嘛!這不好說, 但起碼說明武則天個子不低。

20世紀80年代,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 根據地宮物帳碑的記載, 在唐朝皇室饋贈給法門寺的物品中有“武后繡裙一腰”。 這是武則天生前穿過的繡裙, 有人說, 量一下不就知道武則天腰圍、身高了嗎?遺憾的是, 這件繡裙出土時和其他絲織品一樣, 朽壞得很厲害, 疊成一團, 難以分辨真面目。 這件繡裙現在被妥善保管在文物部門的庫房裡, 中外專家正聯手嘗試修復。

雖然史料裡有各種線索, 但都是文字記載而已,

武則天沒有一張可信的畫像流傳下來, 尤其是與她同時代的人給她畫的像。 流傳比較廣的一幅畫像出自《歷代古人像贊》。 這是明朝弘治年間畫的, 服飾有很多與唐朝不符合的地方, 只可以看作明朝人的想像, 可信度很低, 而且把武則天畫得陰陽怪氣的, 圖上寫著“屠虐宗支, 毒害忠良, 攘竊神器, 淫穢綱常”。 據此可知, 這幅圖的作者是站在傳統的封建價值觀基礎上對武則天大加指責的。

歷史上還有幾幅畫, 人們推測裡面有武則天(如《唐後行從圖》), 但是都缺乏過硬的證據。 還有一些雕像也被認為有可能是按照武則天的真容塑造的, 最著名的就是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 大佛淨高十七米以上, 是龍門石窟第一大佛, 十分雄偉壯觀。 有人說這尊大佛的臉是按照武則天的相貌雕刻的, 理由是修建這尊大佛的是高宗皇帝, 武則天當時把脂粉錢也捐出來贊助。 按照古人的傳統, 捐錢的“供養人”會通過某些方式, 比如壁畫、雕像等, 把自己的形象留在佛祖身邊。 但是一般來說,

將自己的臉直接安到佛祖身上的並不多見, 尤其此時武則天還只是皇后, 她敢不敢如此大膽還是個疑問, 起碼沒有史料做直接的依據。 有關大佛建造的歷史記載, 主要是刻在石壁上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 文中說大佛是鹹亨三年(672)唐高宗下令修建的, “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 至於佛像的面部形象依何而刻, 沒有提及, 也沒有任何文字資料記載此事。 只是因為這尊大佛的形象很接近《新唐書》裡“方額廣頤”的記載, 所以人們就產生了很多美好的遐想。

武則天小時候在廣元生活過, 四川廣元皇澤寺裡也有她的塑像, 但是原件已經損壞, 現存的是經後世翻修過的, 所以也很難說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則天的真容。

養生達人

《新唐書》記載:“太后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武則天下臺時已經年過八十,但身邊的人也不覺得她像個八十歲的人,因為武則天很善於保養,據說她有秘方。唐代醫學家王燾寫的《外台秘要》裡記載過一則“近效則天大聖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主要材料是五月五日採集的益母草。采的時候根上不能帶土,曬乾後,用一個泥爐子將其燒成灰,用水攪和;然後讓它發酵,捏成雞蛋大小的團子,再曬乾,再用爐子烤,烤的時候還要注意不能烤得發黃髮硬,要烤出白色;最後用玉錘研碎,再篩,連續研三天,這才是成品。據說用它洗臉洗手,可以使皮膚白嫩。

她的女兒太平公主受其影響,也善於保養。據說太平公主也有一個美容方,是唐代一本叫作《韋氏月錄》的書記載的。方法比較簡單:七月七日取烏雞血,和上三月三日收采的桃花末,用來塗臉。據說三日就有效,可使皮膚白皙。

武則天相貌與年齡的視覺誤差曾導致她的兒子唐中宗產生了強烈的心理震盪。怎麼回事呢?神龍政變發生,武則天被迫退位,心情很差,再加上病痛折磨,所以也沒心情保養化妝了,結果一下子老態龍鍾,完全成了八十多歲人的樣子。唐中宗去看望母親,他已經習慣了自己母親那副年輕的面孔,一進門就大吃一驚:母親如此蒼老,和以前簡直是判若兩人。唐中宗大為傷心,他應該是覺得正是自己使得母親變成了這個樣子,所以非常內疚。

神龍政變對唐朝政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後來武則天去世了,唐中宗親自護送母親的靈柩回長安,想把武則天埋到乾陵。但是有大臣反對,理由是卑不動尊。武則天去世前特地留下遺囑,去帝號,號“則天大聖皇后”。既然是皇后,那就不應該打開乾陵地宮。乾陵地宮的墓道是用石頭填塞的,石頭之間用鐵連接,要想打開必須費很大的勁兒,大臣們認為這樣會驚動高宗皇帝的靈魂。但是中宗皇帝還是力排眾議,將武則天葬入乾陵。

為了維護母親的形象,唐中宗很反感大家稱他為“中興之主”。“中興”本是朝廷內外許多人共同的期待,希望他成為帶領大唐複國並且中興的領袖。但是,唐中宗自己不認可。他剛剛復位時,天下很多寺廟、道觀都改名“中興寺”或者“中興觀”,表達對李唐複國的欣喜。可是後來唐中宗卻下令,所有叫“中興”的寺廟或道觀一律改名“龍興”,不許任何人說“中興”。唐中宗這樣做無非是表示不願意與自己的母親劃清界限,所以他也很親近武家子弟,這就為後來一系列的宮廷政變埋下了伏筆。

女皇的餐桌

洛陽是武則天最愛的城市,她當皇帝後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這裡度過的。洛陽有個著名的水席,頭道菜叫作燕菜,據說就和武則天有關係。有一年,洛陽郊外菜農種出一個重三十多斤的大蘿蔔,菜農視其為祥瑞,便將其進獻給武則天。武則天讓禦廚把它做成菜,禦廚們心想蘿蔔能做出什麼來啊,但是又不能不做,於是把蘿蔔切成花形,配上山珍海味烹製成一道湯菜。武則天吃了讚不絕口,因為那蘿蔔切得酷似燕窩絲,當即賜名為“假燕菜”。從此,這道菜風靡開了。洛陽人民對武則天很有感情,所以把洛陽最有名的菜式和她掛上鉤,可以看作是一個美好的傳說。但這只是個傳說而已,唐代沒有文獻記載。

唐代飲食還處於發展階段,中國的烹調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例如炒菜,唐代很可能就沒有,或者說即便有也很罕見。但是,這不妨礙貴族飲食的奢靡。《說郛》卷九五記載了唐代韋巨源宴請皇帝的燒尾宴的菜單。因為這個功能表實在是太長了,這裡摘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光明蝦炙,就是烤生蝦;紅羅丁,是用肥腸和動物的血做的;巨勝奴,把麵粉和上蜜,再和上動物油脂,然後炸;貴妃紅,就是加紅點的酥皮點心;吳興連帶,就是生魚片;甜雪,就是用火烤蜜糖;玉露團,就是奶酥雕花,這還考刀工呢;格食,羊肉、羊腸子、羊內臟加上豆莢一塊兒烹煮;水煉犢,小牛肉微火慢燉;西江料,就是粉蒸肉;白龍,就是鱖魚絲;仙人臠,就是用奶煮雞塊;鳳凰胎,就是魚的胰臟;小天酥,雞肉和鹿肉摻和;鴨花湯餅,就是加鴨肉的湯麵條;等等。從這裡可以看出貴族飲食的奢靡,或許這純粹是給皇帝炫耀,皇帝就是一道菜吃一口也會撐破肚皮的。

燒尾宴是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曾經吃過的。武則天要想奢靡的話自然更有條件,但是武則天的飲食恐怕沒有想像中那麼奢侈,這跟她的宗教信仰有關。武則天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中國的佛教徒從梁武帝時期就開始斷絕酒肉了,武則天出過家,當了皇帝後也終日禮佛,所以她很可能吃素,或者說在一定時期內吃素,而且她還想把吃素推廣到全國。她曾經下令天下禁屠,禁止屠殺牲畜那就是不讓大家吃肉嘛!這個決策純屬想當然,它不僅造成畜牧產業的損失,也遭到民眾甚至官員暗地裡的抵制。《禦史台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可以看得出底下人實際上都在暗地違反禁屠令。故事的主人公是婁師德,當時他擔任御史大夫,到陝州出差。吃飯時廚師端上一盤肉,婁師德說:“這怎麼回事?皇上禁屠,你這肉哪裡來的?”廚師回答:“這是被豺咬死的羊。”婁師德聽了嘿嘿一笑:“嗯,這豺真懂事。”於是甩開腮幫子大吃起來。一會兒廚師又端上一盤鱠,鱠就是切成細絲的魚肉。婁師德又問:“這魚肉哪裡來的?”廚師回答說:“這是豺咬死的魚。”婁師德大笑一聲:“蠢貨,你家豺能咬死魚?你應該說是水獺咬死的。”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資治通鑒》還記載了一個故事:有個叫張德的人,職務是右拾遺,他生了個兒子,擺席宴請同僚,私下殺了一隻羊。結果賓客中有個叫杜肅的傢伙悄悄藏了一塊肉,回來後就向武則天舉報,說張德違反禁屠令。第二天,武則天見了張德就說:“恭喜啊,聽說你家生了一個兒子。”張德拜謝。武則天緊跟著問:“那肉是從哪裡來的啊?”張德一聽嚇出一身冷汗,立即跪倒謝罪。武則天徐徐地說:“我的禁屠令,限制的是平常時候殺生,家有紅白喜事的話不在限制範圍內。我勸你一句,以後請客吃飯,你要好好選擇一下賓客呢!”然後就把杜肅告狀的表給了張德。杜肅從此抬不起頭來,滿朝文武都討厭他。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武則天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不含糊,禁屠令無關宏旨,而必須把奸佞小人晾出來,非如此無以整肅官場風氣,所以說武則天是個做事極有分寸之人。

修身養性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很早就發展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高峰期,隋唐時也湧現過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其中就包括武則天。中國人很早就把書法視為修身養性的手段,武則天保養得好,也許多少和愛好書法有點關係。

唐代竇臮寫過一篇回顧書法歷史的文章叫《述書賦》,其中上篇裡說:“今記前後所親見者,並今朝自武德以來迄於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鹹亦書之。……唐四十五人:神堯皇帝、文武聖皇帝、則天武后……”竇臮是唐中期人,他認為從唐朝建國到唐肅宗時期能稱得上書法精妙的一共四十五人,其中包括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還包括唐高祖、唐太宗和武則天。

這還真不是竇臮拍馬屁,這幾位皇帝包括武則天的確是書法家。武則天善於寫飛白書和行草,其他字體也不差。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武則天親自書丹的《升仙太子碑》,原碑在河南偃師縣。碑文是用行草書寫的,據說這是中國第一塊以行草書寫的碑,反映了武則天突破常規、大膽試探的做事風格。她的行草被歷代書法家奉為精品。

武則天是皇帝,與普通人相比,更有條件精練書法,因為唐代宮廷內書法精品實在是太多了,這全要歸功於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收藏家,尤其熱愛魏晉時期的書法,比如“二王”的作品,常以重金四處求購,還組織褚遂良等人做鑒定,所以唐朝宮廷內有大量的書法精品,包括著名的《蘭亭集序》。這樣,武則天就有很多的書法經典可做字帖。武則天自己也曾經搜集“二王”書法。據《法書要錄》記載,武則天手下有個大臣叫王方慶,是東晉著名宰相王導的第十世孫,家中有歷代先祖書法作品,其中王羲之作品只存一卷,王方慶奉旨將其和其他王氏先祖的作品一起獻給了武則天。但是沒想到,武則天調集書法高手將這些書法作品臨摹了一遍,然後把臨摹品留在宮內,不僅把原件還給了王方慶,而且還用各種寶物織錦將這些書卷重新加以包裹。人們都稱讚武則天這事做得有分寸,仁義。

乾陵武則天無字碑

唐代有個學者叫武平一。他是武家子弟,小時候在宮廷裡生活過,所以他說的宮內的事情應該有較高的可信度。武平一寫過一篇文章叫《徐氏法書記》,描述了宮內各種書法藏品,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洎大聖天后禦極也,尤為寶嗇。”就是說武則天登基後,對宮裡這些書法藏品特別愛護,甚至已經到了摳門的地步。《法書要錄》記載,有一次,武則天當著群臣的面品評朝中大臣們的書法,當品評狄仁傑時,她誇讚狄仁傑“能書”,也就是說字寫得好,這對狄仁傑來說是莫大的榮譽。但狄仁傑很謙虛,說:“我那是憑著天性瞎寫的,算不上寫得好。關鍵是我自幼沒見過古人書法精品,所以寫字全靠感覺。”武則天一聽,啊?連當朝宰相都這麼可憐啊,竟沒見過真傢伙!於是她下令從大內庫房裡拿出“二王”真跡二十卷,然後派一個五品的宦官帶給諸位宰相觀看。大家欣賞完,心裡想著:能不能留給我們臨摹一下啊?沒想到那宦官見大臣們都欣賞完畢,把那些書法一卷,拿回去了。哦,敢情就只是給宰相們掃一眼啊!武則天為什麼這麼小氣?因為愛惜這些文物精品嘛!

不只武則天酷愛書法,唐代的其他皇帝也都愛好書法,尤其是唐太宗,對書法更為癡迷,他曾立下醫囑,死後要《蘭亭集序》陪葬。《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有名的作品,惜早已失傳,現存的版本都是後人臨摹的。近些年來有研究者說,唐太宗的昭陵在五代時期被軍閥溫韜盜掘了,出土珍寶無數,可是沒有提到《蘭亭集序》,可見《蘭亭集序》沒有進入昭陵。雖然唐太宗死前想讓《蘭亭集序》陪葬,但唐高宗也喜歡《蘭亭集序》,於是違背了父親的遺囑,悄悄藏起來了,後來被武則天帶入乾陵。但沒有史料能證明這個說法,所以《蘭亭集序》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養生達人

《新唐書》記載:“太后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武則天下臺時已經年過八十,但身邊的人也不覺得她像個八十歲的人,因為武則天很善於保養,據說她有秘方。唐代醫學家王燾寫的《外台秘要》裡記載過一則“近效則天大聖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主要材料是五月五日採集的益母草。采的時候根上不能帶土,曬乾後,用一個泥爐子將其燒成灰,用水攪和;然後讓它發酵,捏成雞蛋大小的團子,再曬乾,再用爐子烤,烤的時候還要注意不能烤得發黃髮硬,要烤出白色;最後用玉錘研碎,再篩,連續研三天,這才是成品。據說用它洗臉洗手,可以使皮膚白嫩。

她的女兒太平公主受其影響,也善於保養。據說太平公主也有一個美容方,是唐代一本叫作《韋氏月錄》的書記載的。方法比較簡單:七月七日取烏雞血,和上三月三日收采的桃花末,用來塗臉。據說三日就有效,可使皮膚白皙。

武則天相貌與年齡的視覺誤差曾導致她的兒子唐中宗產生了強烈的心理震盪。怎麼回事呢?神龍政變發生,武則天被迫退位,心情很差,再加上病痛折磨,所以也沒心情保養化妝了,結果一下子老態龍鍾,完全成了八十多歲人的樣子。唐中宗去看望母親,他已經習慣了自己母親那副年輕的面孔,一進門就大吃一驚:母親如此蒼老,和以前簡直是判若兩人。唐中宗大為傷心,他應該是覺得正是自己使得母親變成了這個樣子,所以非常內疚。

神龍政變對唐朝政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後來武則天去世了,唐中宗親自護送母親的靈柩回長安,想把武則天埋到乾陵。但是有大臣反對,理由是卑不動尊。武則天去世前特地留下遺囑,去帝號,號“則天大聖皇后”。既然是皇后,那就不應該打開乾陵地宮。乾陵地宮的墓道是用石頭填塞的,石頭之間用鐵連接,要想打開必須費很大的勁兒,大臣們認為這樣會驚動高宗皇帝的靈魂。但是中宗皇帝還是力排眾議,將武則天葬入乾陵。

為了維護母親的形象,唐中宗很反感大家稱他為“中興之主”。“中興”本是朝廷內外許多人共同的期待,希望他成為帶領大唐複國並且中興的領袖。但是,唐中宗自己不認可。他剛剛復位時,天下很多寺廟、道觀都改名“中興寺”或者“中興觀”,表達對李唐複國的欣喜。可是後來唐中宗卻下令,所有叫“中興”的寺廟或道觀一律改名“龍興”,不許任何人說“中興”。唐中宗這樣做無非是表示不願意與自己的母親劃清界限,所以他也很親近武家子弟,這就為後來一系列的宮廷政變埋下了伏筆。

女皇的餐桌

洛陽是武則天最愛的城市,她當皇帝後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這裡度過的。洛陽有個著名的水席,頭道菜叫作燕菜,據說就和武則天有關係。有一年,洛陽郊外菜農種出一個重三十多斤的大蘿蔔,菜農視其為祥瑞,便將其進獻給武則天。武則天讓禦廚把它做成菜,禦廚們心想蘿蔔能做出什麼來啊,但是又不能不做,於是把蘿蔔切成花形,配上山珍海味烹製成一道湯菜。武則天吃了讚不絕口,因為那蘿蔔切得酷似燕窩絲,當即賜名為“假燕菜”。從此,這道菜風靡開了。洛陽人民對武則天很有感情,所以把洛陽最有名的菜式和她掛上鉤,可以看作是一個美好的傳說。但這只是個傳說而已,唐代沒有文獻記載。

唐代飲食還處於發展階段,中國的烹調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例如炒菜,唐代很可能就沒有,或者說即便有也很罕見。但是,這不妨礙貴族飲食的奢靡。《說郛》卷九五記載了唐代韋巨源宴請皇帝的燒尾宴的菜單。因為這個功能表實在是太長了,這裡摘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光明蝦炙,就是烤生蝦;紅羅丁,是用肥腸和動物的血做的;巨勝奴,把麵粉和上蜜,再和上動物油脂,然後炸;貴妃紅,就是加紅點的酥皮點心;吳興連帶,就是生魚片;甜雪,就是用火烤蜜糖;玉露團,就是奶酥雕花,這還考刀工呢;格食,羊肉、羊腸子、羊內臟加上豆莢一塊兒烹煮;水煉犢,小牛肉微火慢燉;西江料,就是粉蒸肉;白龍,就是鱖魚絲;仙人臠,就是用奶煮雞塊;鳳凰胎,就是魚的胰臟;小天酥,雞肉和鹿肉摻和;鴨花湯餅,就是加鴨肉的湯麵條;等等。從這裡可以看出貴族飲食的奢靡,或許這純粹是給皇帝炫耀,皇帝就是一道菜吃一口也會撐破肚皮的。

燒尾宴是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曾經吃過的。武則天要想奢靡的話自然更有條件,但是武則天的飲食恐怕沒有想像中那麼奢侈,這跟她的宗教信仰有關。武則天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中國的佛教徒從梁武帝時期就開始斷絕酒肉了,武則天出過家,當了皇帝後也終日禮佛,所以她很可能吃素,或者說在一定時期內吃素,而且她還想把吃素推廣到全國。她曾經下令天下禁屠,禁止屠殺牲畜那就是不讓大家吃肉嘛!這個決策純屬想當然,它不僅造成畜牧產業的損失,也遭到民眾甚至官員暗地裡的抵制。《禦史台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可以看得出底下人實際上都在暗地違反禁屠令。故事的主人公是婁師德,當時他擔任御史大夫,到陝州出差。吃飯時廚師端上一盤肉,婁師德說:“這怎麼回事?皇上禁屠,你這肉哪裡來的?”廚師回答:“這是被豺咬死的羊。”婁師德聽了嘿嘿一笑:“嗯,這豺真懂事。”於是甩開腮幫子大吃起來。一會兒廚師又端上一盤鱠,鱠就是切成細絲的魚肉。婁師德又問:“這魚肉哪裡來的?”廚師回答說:“這是豺咬死的魚。”婁師德大笑一聲:“蠢貨,你家豺能咬死魚?你應該說是水獺咬死的。”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資治通鑒》還記載了一個故事:有個叫張德的人,職務是右拾遺,他生了個兒子,擺席宴請同僚,私下殺了一隻羊。結果賓客中有個叫杜肅的傢伙悄悄藏了一塊肉,回來後就向武則天舉報,說張德違反禁屠令。第二天,武則天見了張德就說:“恭喜啊,聽說你家生了一個兒子。”張德拜謝。武則天緊跟著問:“那肉是從哪裡來的啊?”張德一聽嚇出一身冷汗,立即跪倒謝罪。武則天徐徐地說:“我的禁屠令,限制的是平常時候殺生,家有紅白喜事的話不在限制範圍內。我勸你一句,以後請客吃飯,你要好好選擇一下賓客呢!”然後就把杜肅告狀的表給了張德。杜肅從此抬不起頭來,滿朝文武都討厭他。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武則天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不含糊,禁屠令無關宏旨,而必須把奸佞小人晾出來,非如此無以整肅官場風氣,所以說武則天是個做事極有分寸之人。

修身養性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很早就發展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高峰期,隋唐時也湧現過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其中就包括武則天。中國人很早就把書法視為修身養性的手段,武則天保養得好,也許多少和愛好書法有點關係。

唐代竇臮寫過一篇回顧書法歷史的文章叫《述書賦》,其中上篇裡說:“今記前後所親見者,並今朝自武德以來迄於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鹹亦書之。……唐四十五人:神堯皇帝、文武聖皇帝、則天武后……”竇臮是唐中期人,他認為從唐朝建國到唐肅宗時期能稱得上書法精妙的一共四十五人,其中包括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還包括唐高祖、唐太宗和武則天。

這還真不是竇臮拍馬屁,這幾位皇帝包括武則天的確是書法家。武則天善於寫飛白書和行草,其他字體也不差。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武則天親自書丹的《升仙太子碑》,原碑在河南偃師縣。碑文是用行草書寫的,據說這是中國第一塊以行草書寫的碑,反映了武則天突破常規、大膽試探的做事風格。她的行草被歷代書法家奉為精品。

武則天是皇帝,與普通人相比,更有條件精練書法,因為唐代宮廷內書法精品實在是太多了,這全要歸功於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收藏家,尤其熱愛魏晉時期的書法,比如“二王”的作品,常以重金四處求購,還組織褚遂良等人做鑒定,所以唐朝宮廷內有大量的書法精品,包括著名的《蘭亭集序》。這樣,武則天就有很多的書法經典可做字帖。武則天自己也曾經搜集“二王”書法。據《法書要錄》記載,武則天手下有個大臣叫王方慶,是東晉著名宰相王導的第十世孫,家中有歷代先祖書法作品,其中王羲之作品只存一卷,王方慶奉旨將其和其他王氏先祖的作品一起獻給了武則天。但是沒想到,武則天調集書法高手將這些書法作品臨摹了一遍,然後把臨摹品留在宮內,不僅把原件還給了王方慶,而且還用各種寶物織錦將這些書卷重新加以包裹。人們都稱讚武則天這事做得有分寸,仁義。

乾陵武則天無字碑

唐代有個學者叫武平一。他是武家子弟,小時候在宮廷裡生活過,所以他說的宮內的事情應該有較高的可信度。武平一寫過一篇文章叫《徐氏法書記》,描述了宮內各種書法藏品,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洎大聖天后禦極也,尤為寶嗇。”就是說武則天登基後,對宮裡這些書法藏品特別愛護,甚至已經到了摳門的地步。《法書要錄》記載,有一次,武則天當著群臣的面品評朝中大臣們的書法,當品評狄仁傑時,她誇讚狄仁傑“能書”,也就是說字寫得好,這對狄仁傑來說是莫大的榮譽。但狄仁傑很謙虛,說:“我那是憑著天性瞎寫的,算不上寫得好。關鍵是我自幼沒見過古人書法精品,所以寫字全靠感覺。”武則天一聽,啊?連當朝宰相都這麼可憐啊,竟沒見過真傢伙!於是她下令從大內庫房裡拿出“二王”真跡二十卷,然後派一個五品的宦官帶給諸位宰相觀看。大家欣賞完,心裡想著:能不能留給我們臨摹一下啊?沒想到那宦官見大臣們都欣賞完畢,把那些書法一卷,拿回去了。哦,敢情就只是給宰相們掃一眼啊!武則天為什麼這麼小氣?因為愛惜這些文物精品嘛!

不只武則天酷愛書法,唐代的其他皇帝也都愛好書法,尤其是唐太宗,對書法更為癡迷,他曾立下醫囑,死後要《蘭亭集序》陪葬。《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有名的作品,惜早已失傳,現存的版本都是後人臨摹的。近些年來有研究者說,唐太宗的昭陵在五代時期被軍閥溫韜盜掘了,出土珍寶無數,可是沒有提到《蘭亭集序》,可見《蘭亭集序》沒有進入昭陵。雖然唐太宗死前想讓《蘭亭集序》陪葬,但唐高宗也喜歡《蘭亭集序》,於是違背了父親的遺囑,悄悄藏起來了,後來被武則天帶入乾陵。但沒有史料能證明這個說法,所以《蘭亭集序》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