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我的客家母親

我的客家母親程賢章

早就想寫一篇紀念母親的文章, 但一提筆便重如千鈞, 頭緒紛繁, 甚至萬事牽心, 無法成篇, 只在一些文章裡順筆提到, 與“孝子”之稱相距萬里, 為此, 自感常懸負疚之心。

母親在我心裡如西方的聖母瑪莉亞, 東方的觀音大士。 在我畢生的生活圈子裡, 她是一個不可替代的“神”。 但因為父親早逝, 家貧如洗, 有八個兄弟姊妹, 撫養和教育子女的責任便由她一肩挑起。 我的童年是一片灰色, 母親幾乎是嚴父的延續而缺乏母愛的慈悲。 由於喜讀外國名著, 我始終覺得她像北歐的雪山, 冷酷而又嚴峻。

三十八歲守寡, 父親沒有給她留下任何遺產, 身邊一大群子女, 貧窮和流逝的歲月的刀刃剝奪了母親臉上的笑容。 我在人群中和所有文學作品中很少看到母親這樣冷峻的臉孔。 她有一對非常漂亮的眼睛, 但在一九五二年土地改革前, 她那對漂亮的眼睛一直都是那樣呆滯與痛苦。 我最害怕的是她半夜忽然醒來坐在床頭自言自語。 我常被她的夢囈吵醒, 有時也大膽問她:“媽媽, 你在跟誰說話?”

“你爸爸!”她脫口而出。

“爸爸不是死了多年嗎?”

“不會, 我剛才還夢見他哩。 我還罵他沒良心, 沒給我留下一分錢, 卻把一大群子女拋給我, 沒良心。 ”

我仿佛看見窮死的父親更加瘦弱, 一臉尷尬愧對母親, 然後慢慢離開妻子走向荒草萋萋的小路上。

我害怕, 急忙用被子捂住臉孔, 希望眼中有一輪紅日出現。 吃糠咽菜的日子, 最盼望的是睡在母親的身旁進入夢的花園。 這是億萬富豪無法期待的幸福。 但卻常常被母親的夢囈和噩夢驚醒。 這種本應該屬於窮人孩子的人間親情仍然奢侈得遙遠無期。

母親常在餐桌上啃著糠團對我們說:“你父親除了留下一畝三分祖宗山坑冷水田外, 沒給我留下一分錢。 我每天挑擔供你們讀書, 你們要好好用功。 一科不及格, 承我一扁擔;兩科不及格, 承我兩扁擔。 我不會把你們打死, 但把你們打成拐子我是不心疼。 成績好的我也有獎勵, 一科上九十分線的獎一碗乾飯。 你們聽著, 我說的話算數。 ”

我們都用功讀書。 夜晚,

母親點了一支一米長的松香燭, 插在餐桌縫上。 兄弟幾個圍著火光讀書, 母親則挨著桌子坐在矮木墩上斬豬菜, 有時我們笑鬧一陣, 母親便用刀板敲在斬豬菜的砧木上。 這是警告;也是勸阻。 碰到這樣的場面, 她不會吱聲, 只是用一種反常的聲音和動作給我們暗示。 於是, 我們立即緊張起來, 正襟危坐捧著書, 或伏案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這是我們一家最快樂的時光, 也是一幅城裡人非常羡慕的“農樵耕讀圖”。

母親的扁擔是打過哥哥嫂嫂的。 說是哥哥嫂嫂也不過比我們多幾歲罷了。 嫂嫂是童養媳, 對哥不好, 但對弟弟妹妹非常疼愛。 她在母親眼中, 是一顆“災星”, 仿佛我們過窮日子都是嫂嫂惹的禍。 日裡幹活, 三餐刷碗喂豬,

都是她的分內工作。

嫂子肖虎, 有一天早上喂豬, 發現母豬生崽, 便回來向母親報告。

“媽媽, 我家的母豬生崽了。 ”

“你看見了?”母親驚喜地問。

“看見了, 一窩豬崽子, 圍著躺著的母豬吱吱叫。 我好高興, 來不及數有幾個崽就跑回來了。 ”“完了!”母親歎口氣, “你生肖屬虎, 虎打豬啊!你必須在豬崽出生後十二天才可以到豬欄。 ”

“我沒看見豬崽, 我只聽見小豬崽躺著的母豬面前吱吱叫。 ”嫂子改口, 囁囁嚅嚅地說。

“你放肆, 你剛才說看到一群小豬圍在躺著的母豬面前吱吱叫。 我告訴你, 我這窩豬崽沒事便罷, 若有三長兩短, 你少不了承我扁擔。 ”

我母親的預言不幸言中。 我家的老母豬, 是肚子餓了還是什麼原因, 開始吃自己養的豬崽了。 先吃一個, 第二天又吃一個,

第三天開始吃兩個, 我母親正想採取應對措施, 而母豬已把親子吃了六個。 八隻小豬, 被“母親”吃了六個。 “窮人莫斷豬”。 家運敗破, 連生下的豬崽也吃了。 嫂子承了母親好幾扁擔。 她苦情無法訴, 欲哭無淚。 我雖年紀還小, 但對嫂子這段冤情負疚終生, 雖歷經半個世紀, 此事仍刻骨銘心。 總想有一天能有機會報奉, 可惜她已經到了緬甸, 早已物是人非了。

我哥哥讀書魯鈍, 他害怕母親的扁擔。 十四歲即進入私營煤礦, 以一個童工的身份做“炭狗仔”去了。 他在暗無天日的地底下生活了十五年, 無妻無室無子女寄住在我家裡, 直至孤忿而死。

母親有一天嚴厲地對我們說:“新年到了, 你們兄弟誰敢賭博就承我一扁擔。 新年我們買不起鞭炮, 只在年三十深夜敬祖宗時放一小串圖個吉利。你們兄弟也添不起新衣裳和鞋襪,各人把整齊一點的衣服自己漿洗。從除夕年夜開始吃三天乾飯,年初四開始‘拖粥排’。不准看人家吃東西。人家送的任何東西,沒有我答應,誰吃了誰犯家法。”說最後一句話時,母親把眼睛對著我。我知道,嬸子和鄰居有時送點好吃的東西來,都說:“這是給阿賢吃的。”她們眼裡根本沒有我母親。母親非常痛恨這種嫌貧愛富的村風。總是把別人送來的東西偷偷倒到豬潲水桶裡,對我說:“孩子,你讀書聰明點,但到底也是小孩。他們這樣說這樣做,是輕賤你母親,輕賤你父親兄弟姐妹。送來的東西豬吃了可長膘。”恪遵母命,我們兄弟到現在都不會玩牌。

母親教育我們弟兄說:“我們家窮得像水洗過一樣。但窮要立志。我做人是餓死不要飯。”

我叔父是富裕之家,吃飯又很慢。他家養了兩條狗,一黑一白。狗吃的比我們吃的奢侈。母親吩咐我們:你們走過廳堂時,要眼向前方,目不斜視。叔父知道了,非常惱怒,對我說:“我是你叔父,我不是強盜,不是壞人,你們把我當壞人了。”我說:“叔叔,我什麼也不知道,你問我媽媽!”叔父無奈,默默無言。

我曾聽過一位叔公對母親說:“嫂子,日子太困難了,是不是帶上幾個孩子過村上街乞食?他們會同情的。”母親說:“感激你,老叔,孩子命賤,像養豬養狗,吃糠咽菜,容易對付,你要我帶子女出村乞食是真話假話?侄嫂我是餓死不要飯的硬骨頭,要我出村乞食,我能願帶子女一起投梅江。”那位叔公連連說:“嫂子,我服你了。罷罷罷,算我說錯話。”我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支撐這一貧如洗的婦女如此鐵骨錚錚。她的鋼鐵意志使她成為刀斬不入雷擊不倒的客家婦女。從而也潛移默化影響她的子女,堅定了我們戰勝貧窮的信念和毅力。

我很少見到母親哭。自從父親死後,在一無所有的貧窮家境中撫養子女,我想她應該哭的,至少她應該流淚。我想,母親沒有笑容十分正常,流淚哭啼也正常,但她偏偏不流淚。她的朋友都感到奇怪,問她:“沒見你流淚,你是不是‘石眼’?”母親苦笑回答:“我的淚往肚裡吞,你們看不見。”

只有一次,因為妹妹患水腫病夭逝了。傍晚,母親挑炭回來,一放下擔子就問我們:“妹妹呢?”我說:“中午飯沒吃她就哭著鬧著要睡覺,到現在還沒有醒來。”母親慌慌張張掀開竹簾撲進房間,抱著神智昏迷的妹妹又喊又哭。她抱著妹妹坐在靠大門走廊板凳上,第一次以懇求的口氣對叔叔說:“他叔,孩子昏迷了,但心一直在跳,呼吸急促了些。孩子有藥便可以救活,給我一包‘包赤散’(一種急救藥)救救孩子。”

叔父和叔母瞧了瞧奄奄一息的妹妹,頭亂搖,手亂揮,大聲說:“沒救了,沒救了。快抱到屎缸屋裡或灰間裡,快快快,否則會打穢屋。我建的大屋,只能給老死的人在廳裡停屍,決不許小孩在我大屋裡斷氣。”

這樣,我們一家便跟著母親和妹妹,帶著被褥到灰間裡守候奄奄一息的妹妹。

那時正是冬至嚴冬,北風凜冽。我們得用一塊被子蓋住堆滿草木灰的地板,剩下的被子便全家擠縮在一起。隔壁是糞缸,人糞尿和牲畜糞尿臭氣熏天,遠方常飄來冬至炙酒和酒焗羊肉的香氣,我們連晚飯也沒有吃就到灰間裡守候妹妹。忽然,有人推開門,眼睛只瞪著抱著妹妹的母親說:“都什麼時候了?快把死人身上的衣服剝下。”

母親說:“嬸嬸,孩子還活著呢!她只是昏迷。”

嬸子說:“你說你們家該不該窮?人都快死了,還不把她的衣服剝下。聽我的話,把女孩身上的羊毛衣剝下來,用塊麻包把孩子包好,把被褥收拾好,撤回家裡去!”

母親忽然哇的一聲痛哭起來:“天氣這樣寒凍,孩子還活著,我能忍心剝下她的衣服嗎?我家裡再窮也不會借你一升米,你沒有權管到我頭上。”

叔母悻悻而去,母親把妹妹捂得更緊,仿佛提防有人剝妹妹身上那件紅毛衣。母親用袖子抹幹眼淚,對我們說:“我們就是因為家窮,才把我們趕到灰間裡。另一個叔母也是富婆。她來不是問你妹妹的病情,而是要我剝下你妹妹身上僅有一件禦寒的羊毛衣。好好記住這件事,好好讀書趕快長大,做出人樣子來活給人看!”

妹妹到深夜才斷氣。我是眼看著妹妹斷氣的。斷氣的瞬間我沒看到妹妹痛苦的表情,而是一絲燦爛的微笑。

母親依然緊緊抱住死去的妹妹,半點眼淚都沒有,她問我們:“妹妹現在死了,她身上的紅毛衣剝不剝下來?”

我們兄弟齊聲應道:“不剝,讓妹妹穿那件她平日心裡最喜歡的紅羊毛衣上黃泉路。”

媽媽高興說:“孩子們,你們和我想到一塊去了。媽就想聽你們這句話。”

於是,母親拿個小枕頭給妹妹枕上,又撿了一塊小被蓋在妹妹身上。母親喃喃自語對妹妹說:“你自在了。走好吧!留條小生命在人間多痛苦多累。在人世間誰可憐你,人沒斷氣就要下手剝衣服。還是西天好,那麼漂亮伶俐的姑娘哪個神不喜歡?!”

母親六十歲時,我的大女兒芷芳出世,土改後她就盼望做祖母。直至一九五九年,芷芳才出世。我給出世女兒起名芷芳,母親很鬼,她說:“你起這個名字就知道你不喜歡女孩子,但我卻把這孩子視為‘一團金’。”芷芳出世後,我就把她的戶口遷到城市。芷芳最長,翠芳、挺芳相繼出世。她要照顧小孩,又要買菜煮飯。到九十歲仍手執鍋鏟。報社張同志笑她:“老太太,到現在還企鍋,下崗吧!”老太太說:“你們權利大得很,我就只有掌勺權,我不像你們六十歲就下崗。笑話哩,我是六十歲才到這個家上崗的。誰也別想奪我的掌勺權。我不下崗,我在家裡搞‘終身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這時的母親,喪失了威嚴,笑口常開,人又慈悲,樂於助人。活脫脫是個“觀音大士”。在我眼裡,母親是我們家庭的大海,而且是歡樂的海,智慧的海。她是我寫文章時的一本活辭典,她三言兩語就概括了一個人的特徵性格和道德。紅球年輕時漂亮聰明,深得母親的疼愛。聽說紅球出鼻血從廠裡回來休息,她就用黑豆燉骨頭湯,徒步走五裡路送到他家裡。紅球帶來幾個工廠的女工友,她一個也不點頭,但一見到張蓮便親熱得不得了。母親說,只有張蓮賢慧持家,這才是紅球的好妻子賢內助。我雖然埋怨她管的太寬,但今天卻印證了老人當時的預言。埋怨便轉為快樂,家裡便處處有陽光。

九十六歲,母親無疾而終。骨灰盒落葬時,很久鳥雀無聲的梅江忽然從下游飛來六十八隻白鶴,再朝上游飛去。這一偶合,使我想到這群白鶴是迎母親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使!

只在年三十深夜敬祖宗時放一小串圖個吉利。你們兄弟也添不起新衣裳和鞋襪,各人把整齊一點的衣服自己漿洗。從除夕年夜開始吃三天乾飯,年初四開始‘拖粥排’。不准看人家吃東西。人家送的任何東西,沒有我答應,誰吃了誰犯家法。”說最後一句話時,母親把眼睛對著我。我知道,嬸子和鄰居有時送點好吃的東西來,都說:“這是給阿賢吃的。”她們眼裡根本沒有我母親。母親非常痛恨這種嫌貧愛富的村風。總是把別人送來的東西偷偷倒到豬潲水桶裡,對我說:“孩子,你讀書聰明點,但到底也是小孩。他們這樣說這樣做,是輕賤你母親,輕賤你父親兄弟姐妹。送來的東西豬吃了可長膘。”恪遵母命,我們兄弟到現在都不會玩牌。

母親教育我們弟兄說:“我們家窮得像水洗過一樣。但窮要立志。我做人是餓死不要飯。”

我叔父是富裕之家,吃飯又很慢。他家養了兩條狗,一黑一白。狗吃的比我們吃的奢侈。母親吩咐我們:你們走過廳堂時,要眼向前方,目不斜視。叔父知道了,非常惱怒,對我說:“我是你叔父,我不是強盜,不是壞人,你們把我當壞人了。”我說:“叔叔,我什麼也不知道,你問我媽媽!”叔父無奈,默默無言。

我曾聽過一位叔公對母親說:“嫂子,日子太困難了,是不是帶上幾個孩子過村上街乞食?他們會同情的。”母親說:“感激你,老叔,孩子命賤,像養豬養狗,吃糠咽菜,容易對付,你要我帶子女出村乞食是真話假話?侄嫂我是餓死不要飯的硬骨頭,要我出村乞食,我能願帶子女一起投梅江。”那位叔公連連說:“嫂子,我服你了。罷罷罷,算我說錯話。”我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支撐這一貧如洗的婦女如此鐵骨錚錚。她的鋼鐵意志使她成為刀斬不入雷擊不倒的客家婦女。從而也潛移默化影響她的子女,堅定了我們戰勝貧窮的信念和毅力。

我很少見到母親哭。自從父親死後,在一無所有的貧窮家境中撫養子女,我想她應該哭的,至少她應該流淚。我想,母親沒有笑容十分正常,流淚哭啼也正常,但她偏偏不流淚。她的朋友都感到奇怪,問她:“沒見你流淚,你是不是‘石眼’?”母親苦笑回答:“我的淚往肚裡吞,你們看不見。”

只有一次,因為妹妹患水腫病夭逝了。傍晚,母親挑炭回來,一放下擔子就問我們:“妹妹呢?”我說:“中午飯沒吃她就哭著鬧著要睡覺,到現在還沒有醒來。”母親慌慌張張掀開竹簾撲進房間,抱著神智昏迷的妹妹又喊又哭。她抱著妹妹坐在靠大門走廊板凳上,第一次以懇求的口氣對叔叔說:“他叔,孩子昏迷了,但心一直在跳,呼吸急促了些。孩子有藥便可以救活,給我一包‘包赤散’(一種急救藥)救救孩子。”

叔父和叔母瞧了瞧奄奄一息的妹妹,頭亂搖,手亂揮,大聲說:“沒救了,沒救了。快抱到屎缸屋裡或灰間裡,快快快,否則會打穢屋。我建的大屋,只能給老死的人在廳裡停屍,決不許小孩在我大屋裡斷氣。”

這樣,我們一家便跟著母親和妹妹,帶著被褥到灰間裡守候奄奄一息的妹妹。

那時正是冬至嚴冬,北風凜冽。我們得用一塊被子蓋住堆滿草木灰的地板,剩下的被子便全家擠縮在一起。隔壁是糞缸,人糞尿和牲畜糞尿臭氣熏天,遠方常飄來冬至炙酒和酒焗羊肉的香氣,我們連晚飯也沒有吃就到灰間裡守候妹妹。忽然,有人推開門,眼睛只瞪著抱著妹妹的母親說:“都什麼時候了?快把死人身上的衣服剝下。”

母親說:“嬸嬸,孩子還活著呢!她只是昏迷。”

嬸子說:“你說你們家該不該窮?人都快死了,還不把她的衣服剝下。聽我的話,把女孩身上的羊毛衣剝下來,用塊麻包把孩子包好,把被褥收拾好,撤回家裡去!”

母親忽然哇的一聲痛哭起來:“天氣這樣寒凍,孩子還活著,我能忍心剝下她的衣服嗎?我家裡再窮也不會借你一升米,你沒有權管到我頭上。”

叔母悻悻而去,母親把妹妹捂得更緊,仿佛提防有人剝妹妹身上那件紅毛衣。母親用袖子抹幹眼淚,對我們說:“我們就是因為家窮,才把我們趕到灰間裡。另一個叔母也是富婆。她來不是問你妹妹的病情,而是要我剝下你妹妹身上僅有一件禦寒的羊毛衣。好好記住這件事,好好讀書趕快長大,做出人樣子來活給人看!”

妹妹到深夜才斷氣。我是眼看著妹妹斷氣的。斷氣的瞬間我沒看到妹妹痛苦的表情,而是一絲燦爛的微笑。

母親依然緊緊抱住死去的妹妹,半點眼淚都沒有,她問我們:“妹妹現在死了,她身上的紅毛衣剝不剝下來?”

我們兄弟齊聲應道:“不剝,讓妹妹穿那件她平日心裡最喜歡的紅羊毛衣上黃泉路。”

媽媽高興說:“孩子們,你們和我想到一塊去了。媽就想聽你們這句話。”

於是,母親拿個小枕頭給妹妹枕上,又撿了一塊小被蓋在妹妹身上。母親喃喃自語對妹妹說:“你自在了。走好吧!留條小生命在人間多痛苦多累。在人世間誰可憐你,人沒斷氣就要下手剝衣服。還是西天好,那麼漂亮伶俐的姑娘哪個神不喜歡?!”

母親六十歲時,我的大女兒芷芳出世,土改後她就盼望做祖母。直至一九五九年,芷芳才出世。我給出世女兒起名芷芳,母親很鬼,她說:“你起這個名字就知道你不喜歡女孩子,但我卻把這孩子視為‘一團金’。”芷芳出世後,我就把她的戶口遷到城市。芷芳最長,翠芳、挺芳相繼出世。她要照顧小孩,又要買菜煮飯。到九十歲仍手執鍋鏟。報社張同志笑她:“老太太,到現在還企鍋,下崗吧!”老太太說:“你們權利大得很,我就只有掌勺權,我不像你們六十歲就下崗。笑話哩,我是六十歲才到這個家上崗的。誰也別想奪我的掌勺權。我不下崗,我在家裡搞‘終身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這時的母親,喪失了威嚴,笑口常開,人又慈悲,樂於助人。活脫脫是個“觀音大士”。在我眼裡,母親是我們家庭的大海,而且是歡樂的海,智慧的海。她是我寫文章時的一本活辭典,她三言兩語就概括了一個人的特徵性格和道德。紅球年輕時漂亮聰明,深得母親的疼愛。聽說紅球出鼻血從廠裡回來休息,她就用黑豆燉骨頭湯,徒步走五裡路送到他家裡。紅球帶來幾個工廠的女工友,她一個也不點頭,但一見到張蓮便親熱得不得了。母親說,只有張蓮賢慧持家,這才是紅球的好妻子賢內助。我雖然埋怨她管的太寬,但今天卻印證了老人當時的預言。埋怨便轉為快樂,家裡便處處有陽光。

九十六歲,母親無疾而終。骨灰盒落葬時,很久鳥雀無聲的梅江忽然從下游飛來六十八隻白鶴,再朝上游飛去。這一偶合,使我想到這群白鶴是迎母親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