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科考試是如何進行的?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 而武科舉則是科舉制中冠以“武”事的一個特殊門類。 所謂“武”就是與“文”相對的關於軍事和技擊的內容。 孔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備。 ”早在先秦時期, 朝廷就以武藝弓射選取人才。 兩漢時採用察舉制, 有勇有謀之人皆通過薦舉而被朝廷選用, 魏晉南北朝及隋朝在武才薦舉方面仍沿襲漢制。

歷代學者對科舉的創立時間頗有爭議, 但對武進士科的創設時間卻沒有疑義, 認為武科考試始設于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 雖然如此, 武科考試如何進行仍不失為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 早在顯慶二年(657年), 高宗皇帝就下旨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各州刺史細心查訪軍事人才。 高宗在這份《令百官各舉所知詔》中命百官積極選拔“勇冠三軍, 翹關拔山之力;智兼百勝, 緯地經天之才;蘊奇策于良、平, 馳功績于衛、霍;蹤二起于吳、白, 軌雙李於牧、廣。

賞纖善而萬眾悅, 罰片惡而一軍懼”。

長安二年(702), 武后下詔開設武舉:“朕聞武之道憑經緯而開國, 春秋之功, 借生殺而成歲。 ……可令文武內外官五品及七品以上, 清官及外官刺史都督等, 于當管部內, 即令具舉, 且十室之邑, 忠信尚存, 三人行, 我師猶在, 會須搜訪, 不得稱無, 薦若不虛, 自從異之曲, 舉非明士, 豈漏貶責之科, 所司明為條例, 佈告遠近, 知朕意焉。 ”朝廷規定, 在常科舉行考試的同年也進行武科考試, 其報名、選拔、舉送、報到等有關辦法程式與常科的鄉貢大體一致, 第一次把武科放在與進士、明經兩科同等的地位上, 以期為朝廷選拔更多的勇堪殺敵、謀堪治軍的軍事人才。 唐代的武舉包括多項內容, 主要有靶射、騎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論、舉重(翹關)。

凡觸犯令者、工商之子、州縣衙門小吏, 不得參加考試。

在考試之前, 考試們要先去謁拜武成廟中的太公像, 在各科考試專案中“通得五上者為第”。 對於考試合格者, 不論出身門第、官位、家境如何, 由兵部官員根據考試成績, 分別授予不同武職。 掌管武科考試的開始是兵部員外郎, “但委郎官, 品位既卑, 焉稱其事”, 至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改由兵部侍郎專門負責。 唐代武舉偏重於技勇, 而忽視韜略智謀, 沒有體現出“上兵伐謀”的思想。

天授三年(西元692年), 右補闕薛謙光指出謀略是衡量優秀軍事人才的標準, “謀將不長於弓馬”。 開元九年(西元721年), 玄宗在《令州縣舉智勇詔》中指出:“武有七德, 所以安人禁暴;臣稱三傑,

所以戰勝攻取。 蜀乃一方之主, 尚得孔明;齊為九合之君, 斯繇管仲。 況宇宙至廣, 人物至多, 豈乏英賢, 無聞韜略。 蓋用與不用, 知與不知。 今邊境未清, 統邊須將, 頃林胡蹔擾, 柳城非捷。 北虜勿驚, 西軍莫振, 罪繇失律, 過在無謀。 曹劌不言, 寧知登軾之效, 毛遂緘口, 豈彰處囊之奇。 長想古人, 是思擢士。 其有雖沾簪紱, 猶晦跡於下流, 或蘊智謀, 尚沈名於大澤, 不加精訪, 何以甄收?其兩京中都, 及天下諸州, 官人百姓, 有智合孫吳, 可以運籌決勝;有勇齊賁育, 可以斬將褰旗;或坐鎮行軍, 足擬萬人之敵;或臨戎卻寇, 堪為一堡之雄:各聽自舉, 務通其實。 仍令州縣, 具以名進, 所司遣立限期, 隨表赴集。 ”開元以後, 朝廷進一步完善了選拔制度, 先後增設了“武足安邊科”、“智謀將帥科”等科目。

華州的郭子儀即是以“武舉異等”中第, 歷任補右衛長史、朔方節度使等職, 平定了安史之亂, 對李唐王室“遂成再造之功”。 但除此之外, 通過武舉並沒有選拔出其它有影響的名將。 德宗朝的禮部員外郎沈既濟就主張廢除武舉:“今內外邦畿, 皆有師旅,偏裨將校,所在至多,誠宜設法減除,豈複張門誘入。況若此輩,又非驍雄,徒稱武官,不足守禦,雖習弓矢,不堪戰鬥,而坐享祿俸,規逃征徭。今請悉停,以絕奸利。”貞元十四年(798年),諫議大夫田敦以每年參加考試的武舉考試很可能給皇帝的安全帶來危險為由,請求廢止武舉。同年,朝廷下令廢除武舉。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在朝野上下的呼聲中,唐王朝恢復了武舉考試。

五代時期,由於戰亂頻仍,武舉盡廢。北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恢復了自五代停廢的武舉考試。武則天創設的武舉考試制度“混淆世族盤據”,開拓了“廣收俊傑瑰偉英異之士”的新局面,自此以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網羅武備人村的重要制度。

《皇朝文獻通考》中記載:“宋元以來,亦沿詞賦策論之舊。至故明末,造取士則專尚文學而武備日弛,論官則爭尚浮言而實政漸墮,人才盙窳,選舉陵夷。”宋代將武舉納入整個科舉體系之中,既考武藝,又考策論,武舉制度臻于完善。因此宋代的武進士與武狀元的整體文化素質較高,出現了許多不可多得的人才。宋朝統治者還首先建立了為武舉而設的學校--武學,以《武經七書》為教材培養武舉人才。金朝的武科舉將並不重視對兵書的考核,而只重騎射。

自唐朝創立武舉考試之後,五代十國和元代皆沒有開設武舉考試。據《續文獻通考》載:“元代不設武舉,專事承襲”。明清兩代武舉制度更為完善。明代武官多由世蔭承襲,加上行伍起家者,武舉僅是種補充形式,因此通過武舉得到的人才並不多,值得一提只有明末名臣熊廷弼。清代的武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末的做法,但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清代武官仍以行伍出身為“正途”,科舉次之,但科舉出身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再加上朝廷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完善,因此武舉考試為國家提供了許多優秀的人材。

皆有師旅,偏裨將校,所在至多,誠宜設法減除,豈複張門誘入。況若此輩,又非驍雄,徒稱武官,不足守禦,雖習弓矢,不堪戰鬥,而坐享祿俸,規逃征徭。今請悉停,以絕奸利。”貞元十四年(798年),諫議大夫田敦以每年參加考試的武舉考試很可能給皇帝的安全帶來危險為由,請求廢止武舉。同年,朝廷下令廢除武舉。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在朝野上下的呼聲中,唐王朝恢復了武舉考試。

五代時期,由於戰亂頻仍,武舉盡廢。北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恢復了自五代停廢的武舉考試。武則天創設的武舉考試制度“混淆世族盤據”,開拓了“廣收俊傑瑰偉英異之士”的新局面,自此以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網羅武備人村的重要制度。

《皇朝文獻通考》中記載:“宋元以來,亦沿詞賦策論之舊。至故明末,造取士則專尚文學而武備日弛,論官則爭尚浮言而實政漸墮,人才盙窳,選舉陵夷。”宋代將武舉納入整個科舉體系之中,既考武藝,又考策論,武舉制度臻于完善。因此宋代的武進士與武狀元的整體文化素質較高,出現了許多不可多得的人才。宋朝統治者還首先建立了為武舉而設的學校--武學,以《武經七書》為教材培養武舉人才。金朝的武科舉將並不重視對兵書的考核,而只重騎射。

自唐朝創立武舉考試之後,五代十國和元代皆沒有開設武舉考試。據《續文獻通考》載:“元代不設武舉,專事承襲”。明清兩代武舉制度更為完善。明代武官多由世蔭承襲,加上行伍起家者,武舉僅是種補充形式,因此通過武舉得到的人才並不多,值得一提只有明末名臣熊廷弼。清代的武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末的做法,但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清代武官仍以行伍出身為“正途”,科舉次之,但科舉出身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再加上朝廷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完善,因此武舉考試為國家提供了許多優秀的人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