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還記得清貧歲月中的紙缸嗎

搬離老屋的時候, 撫摸著父母留下來的紙缸, 看了又看, 不忍放手。

說起這些紙缸, 時光還得穿越到五十多年前, 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 連罎罎罐罐都不多的家庭裡, 動手打個紙缸, 會為生活增加許多便利。

打紙缸一般會選擇春暖花開的季節, 那些像父親一樣忙碌的農人會把平日積攢下來的紙殼或廢紙等用水泡成紙漿, 浸泡發酵後, 再加入部分黃泥, 充分攪拌, 變成黃泥紙漿。 再挑選一個大小樣子都喜歡的缸, 把缸放到通風且陽光不會直射到的地方, 倒扣在地上, 上面蓋上一張大紙, 把和好的黃泥紙漿均勻地拍在缸上。

慢慢地, 缸上的黃泥紙漿幹透了, 再輕輕地把它從缸上取下, 這個紙缸的第一道工序就結束了。 接著, 再用舊布把紙缸裡外貼上一層。 等這層布幹透了, 就把舊的雜誌一頁一頁撕下來, 貼在缸的內外。

有時侯, 巧手的婦女會剪個漂亮的花鳥貼在缸的外面。

我的母親不會剪漂亮的圖案, 她就把舊雜誌的書皮貼在缸的外面。 缸蓋做起來就簡單了。 比照缸口大小, 用舊的葦席剪個圓, 再剪個和圓的周長相等的長條, 縫合在一起。 貼一層布, 再貼一層紙, 這個紙缸就徹底完工了。 把這個紙缸放在倉房裡, 它就是一個非常實用的面缸。

計劃經濟的年代, 面是裝在布袋子裡, 定量供應的。 從供應部買回來一袋面, 得把面倒出來, 袋子返給司務長。 倒在紙缸裡的面, 防潮, 防蟲, 特別衛生。 母親也特別愛惜紙缸。 記得, 有一年, 紙缸的外面舊了, 母親就把弟弟收集的煙標貼到缸上了。 那些圖案精美的煙標鮮絕奪目, 金葉、紅雙喜、牡丹、大生產、芙蓉、前門……紙缸被打扮得像個新媳婦, 喜慶, 嬌媚。

但弟弟卻被氣得大哭, 那年他也就是個小學生。 在精神生活還不豐富的連隊, 極有繪畫天份的弟弟學習之余, 除了畫畫, 便只剩下收集煙標了。 那也是他的最愛。

可惜, 在母親的眼裡, 煙標最好的去處除了給紙缸做衣服, 別無他用。 改革開放之後,

米麵敞開供應了。 面袋子都換成了膠絲袋, 吃完一袋面再買回一袋面, 沒有倒袋子的麻煩, 面缸漸漸沒什麼用了。

如果是在平房, 冬天還可以放點兒凍貨。 比如:臨近春節時, 蒸炸的麵食:豆包、菜包、麻花……可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 貯存過多的食物實在也沒有什麼必要,

尤其是搬上樓房的人們縱有萬般不舍, 可生活卻總在催促著我們——放下。

曾經陪伴我半個多世紀的紙缸, 如今已經濃縮成一個符號, 它記下了清貧歲月中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努力, 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 它把樸素永遠都留在了時間的長河裡, 淡然揮手, 悄然謝幕。

(圖片均來自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