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QC30 體驗:Bose 迄今為止最特別的一款降噪耳機

品名:QuietControl 30品牌:Bose上市時間:2016 年 11 月;2017 年 3 月(國行)參考價:2498 元來源:廠商送測推薦分數:8 分(滿分 10 分)

等待總是漫長的, 以至於很多人都快忘了 Bose 還有一款入耳式降噪耳機新品——QC30。

去年六月, Bose 一口氣發佈了 4 款無線耳機, 其中就有頭戴式降噪耳機 QC35, 入耳式降噪耳機 QC30。 對於產品更迭不算頻繁的 Bose 的來說, 這一波總算是趕上了無線耳機的潮流。

QC35 發佈後很快就開賣了, 但 QC30 卻跳票到去年年底才跟大家見面, 而國行版本等待的時間還要更久一點——直到今年 3 月初才在電商網站上看到了 QC30 的蹤影。

過去的這 9 個月, 極客公園陸續分享了數款降噪耳機的使用體驗, 例如延續經典的 Bose QC35, 功能豐富的索尼 MDR-1000X, 「顏值」頗高的B&O H9……坦率地講, 對於降噪耳機(尤其是頭戴式的)我們已經有些「審美疲勞」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 QC30 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體驗。 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這款產品:「這是 Bose 迄今為止最特別的一款降噪耳機。

「此 QC 非彼 QC」

雖然從命名上看起來 QC30 和 QC35 同屬於 Bose 經典的 QC 系列, 但其實 QC35 中的 QC 是 QuietComfort 的縮寫, 而 QC30 中則是 QuietControl 的縮寫。

「Control」一詞亮明瞭 QC30 的身份——這是一款降噪可控的耳機。 雖然降噪調節功能並不是一個新鮮的產物, 我們之前介紹過的索尼 MDR-1000X、Libratone 入耳降噪耳機等都有所配備, 但在 Bose 的產品序列裡, 這還是第一次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 QC30 的降噪調節方式並不是從預設的「場景模式」中選擇, 也不是分析場景自動優化, 而是非常直接、「粗暴」地通過線控上的按鍵進行調節。

(側邊兩個按鈕可以控制降噪大小)

如果我沒數錯的話, QC30 共有 11 個降噪「檔位」。 調至最高檔時降噪效果自然是最出色的, 但能感覺到一定的負壓感(因人而異);最低檔時會開啟耳機的 Mic 進行收音(類似於 QC20 的 Aware 模式), 能夠監聽到周圍的環境音。 如果你嫌按鍵麻煩, 也可以在手機 app 上滑動調節。

在 QC30 上, 依然能夠看到 Bose 對於新功能的「克制」。 降噪可控會為 Bose 引以為傲的降噪效果再增加一些賣點, 更重要的是讓耳機使用起來更加靈活:飛機、高鐵上「火力全開」, 相對安靜的情況下開一半, 戶外運動時監聽環境音更加安全。

音質方面 QC30 和我們之前聽過的 SoundSport Pulse風格類似, 聲場開闊、聲音「渾厚」, 但在高頻表現上要欠缺一些。 舉例來說, 當用 QC30 聽 Neil Young 時, 會感覺他比原來還要滄桑……

降噪效果是 Bose 的產品中最不需要擔心的地方,

QC30 也是一樣。 當把降噪開到最高檔時, 能夠感覺到明顯的降噪效果, 飛機引擎的轟鳴聲, 地鐵軌道的隆隆聲, 瞬間就變成了輕微的「呼聲」。 我們認為 QC30 的降噪效果是和 QC35 不相上下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QC35 的降噪效果要更自然一些, 「負壓感」沒有 QC30 那麼明顯, 可能是跟兩者不同的佩戴形式有關。

另外,我們手邊暫時缺少 QC20,所以不能拿來和 QC30 進行對比,不過看一些外媒的評價,似乎是 QC20 略勝一籌。總結來說降噪效果上 QC30 不用太擔心,相比之下,輕便的體積和舒適的佩戴才是它能帶來差異化的地方。

適合日常使用的降噪耳機,包括運動

QC30 在外觀上最特別的地方莫過於採用了頸帶的設計,也就是我們開玩笑是說的「狗圈」。頸帶可以提升耳機佩戴時的牢靠程度,分散電池、電路的重量,因此很多無線入耳式耳機(尤其是運動耳機)會採用類似的設計。

你還記得 QC20 耳機線上的「電源盒」嗎?在 QC30 上它被隱藏進了頸帶中,可以為耳機提供 10 小時的續航時間。這個時間比 QC20 的 16 小時要短一些,但是考慮到它是一款小體積的無線降噪耳機,已經相當不錯了。

頸帶把耳機的重量均勻地分散到了脖子上,而且它採用了親膚材質(但是不耐髒),佩戴起來還是很舒服。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頸帶的尺寸是固定而且偏大碼的,如果你的脖子偏細的話,可能佩戴起來容易斜到一邊。

作為一款入耳式的耳機,QC30 的佩戴感可以說是「好到沒朋友」。當然也有可能恰巧是耳塞尺寸和我的耳道形狀比較匹配,如果你不確定的話建議去 Bose 的實體店試試。

說些客觀上的原因,QC30 依舊配備了 Bose 標誌性的「鯊魚鰭」矽膠耳塞(官方名稱 StayHear+),矽膠十分柔軟而且有比較厚的緩衝墊,塞在耳朵裡非常舒服。QC30 長時間佩戴耳朵不會有發漲的感覺,對於一款入耳式耳機來說是非常不錯的特質。

舒服的佩戴讓 QC30 有連續使用的衝動,體驗中我經常一掛就是一白天,有時候都忘了它的存在。對了,天氣漸漸變熱了,入耳式不會像頭戴式那麼容易出汗,這可能也是它的優點之一。

我是不會帶著頭戴式的 QC35 運動的,一是因為悶熱,二是聽不到環境音不安全 。QC30 就不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頸帶固定起來很牢靠,降噪調到最小可以監聽周圍環境,而且它的介面都做了密封處理,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汗作用。

QC 系列我該怎麼選?

先說說 QC30 和 QC20。

就像你看到的這樣,QC30 並不是 QC20 繼任者,雖然它們同為入耳式降噪耳機,但前者不論是無線的設計,還是可調節降噪的功能,都可以劃分在另一個產品線裡了。

實際上,在 Bose 的官網上,QC30 和 QC20 同時在進行售賣,兩者相差了 400 塊錢。如果你喜歡入耳式的降噪耳機,又離不開 3.5mm 的插口,還是老老實實選擇 QC20 吧。

再說說 QC30 和 QC 35。

在我看來,頭戴式的 QC35 更像是 Bose 守住降噪耳機「高地」的一款產品,雖然加入了藍牙連接,但它依然保留了 3.5mm 的有線介面,而且它在外觀和功能也盡可能不讓 Bose 的擁躉感到「陌生感」。

但在 QC30 上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取捨。砍掉有線功能意味著你無法跟機上娛樂系統連接,無法在起飛降落時使用(不同航空公司規定不同),這勢必會影響一些商務人士的選擇。但降噪可控和頸帶設計的加入,讓 QC30 適用的場景更加豐富一些,甚至可以在運動時派上用場。

「航空插頭」曾經是 Bose 降噪耳機的一個必備配件,在 QC30 的包裝中你已經找不到它的蹤影了。這一次,可供 QC30 發揮的場合更多是在 「三萬英尺的高空」之外,終於不再和「商務」的標籤牢牢綁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它是 Bose 目前最特別的一款降噪耳機。

總結來說,如果你經常出差,需要一個隨時「讓世界安靜下來」的耳機,QC35 仍然是最佳選擇。如果你需要一個使用場景更加廣泛,不論是上下班還是運動時使用,小巧的 QC30 更適合「合全天候佩戴」——別忘了,QC30 攜帶起來可要方便太多。

最後說幾點我覺得 QC30 上不太滿意的地方:或許是出於防誤觸的需要,QC30 的電源鍵手感比較硬,每次按的時候都要使點勁兒才行。另外這款耳機的頸帶覆蓋了一層親膚材質(橡膠),日常使用時需要經常清理,否則容易給人一種「油膩」的感覺。

另外,我們手邊暫時缺少 QC20,所以不能拿來和 QC30 進行對比,不過看一些外媒的評價,似乎是 QC20 略勝一籌。總結來說降噪效果上 QC30 不用太擔心,相比之下,輕便的體積和舒適的佩戴才是它能帶來差異化的地方。

適合日常使用的降噪耳機,包括運動

QC30 在外觀上最特別的地方莫過於採用了頸帶的設計,也就是我們開玩笑是說的「狗圈」。頸帶可以提升耳機佩戴時的牢靠程度,分散電池、電路的重量,因此很多無線入耳式耳機(尤其是運動耳機)會採用類似的設計。

你還記得 QC20 耳機線上的「電源盒」嗎?在 QC30 上它被隱藏進了頸帶中,可以為耳機提供 10 小時的續航時間。這個時間比 QC20 的 16 小時要短一些,但是考慮到它是一款小體積的無線降噪耳機,已經相當不錯了。

頸帶把耳機的重量均勻地分散到了脖子上,而且它採用了親膚材質(但是不耐髒),佩戴起來還是很舒服。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頸帶的尺寸是固定而且偏大碼的,如果你的脖子偏細的話,可能佩戴起來容易斜到一邊。

作為一款入耳式的耳機,QC30 的佩戴感可以說是「好到沒朋友」。當然也有可能恰巧是耳塞尺寸和我的耳道形狀比較匹配,如果你不確定的話建議去 Bose 的實體店試試。

說些客觀上的原因,QC30 依舊配備了 Bose 標誌性的「鯊魚鰭」矽膠耳塞(官方名稱 StayHear+),矽膠十分柔軟而且有比較厚的緩衝墊,塞在耳朵裡非常舒服。QC30 長時間佩戴耳朵不會有發漲的感覺,對於一款入耳式耳機來說是非常不錯的特質。

舒服的佩戴讓 QC30 有連續使用的衝動,體驗中我經常一掛就是一白天,有時候都忘了它的存在。對了,天氣漸漸變熱了,入耳式不會像頭戴式那麼容易出汗,這可能也是它的優點之一。

我是不會帶著頭戴式的 QC35 運動的,一是因為悶熱,二是聽不到環境音不安全 。QC30 就不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頸帶固定起來很牢靠,降噪調到最小可以監聽周圍環境,而且它的介面都做了密封處理,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汗作用。

QC 系列我該怎麼選?

先說說 QC30 和 QC20。

就像你看到的這樣,QC30 並不是 QC20 繼任者,雖然它們同為入耳式降噪耳機,但前者不論是無線的設計,還是可調節降噪的功能,都可以劃分在另一個產品線裡了。

實際上,在 Bose 的官網上,QC30 和 QC20 同時在進行售賣,兩者相差了 400 塊錢。如果你喜歡入耳式的降噪耳機,又離不開 3.5mm 的插口,還是老老實實選擇 QC20 吧。

再說說 QC30 和 QC 35。

在我看來,頭戴式的 QC35 更像是 Bose 守住降噪耳機「高地」的一款產品,雖然加入了藍牙連接,但它依然保留了 3.5mm 的有線介面,而且它在外觀和功能也盡可能不讓 Bose 的擁躉感到「陌生感」。

但在 QC30 上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取捨。砍掉有線功能意味著你無法跟機上娛樂系統連接,無法在起飛降落時使用(不同航空公司規定不同),這勢必會影響一些商務人士的選擇。但降噪可控和頸帶設計的加入,讓 QC30 適用的場景更加豐富一些,甚至可以在運動時派上用場。

「航空插頭」曾經是 Bose 降噪耳機的一個必備配件,在 QC30 的包裝中你已經找不到它的蹤影了。這一次,可供 QC30 發揮的場合更多是在 「三萬英尺的高空」之外,終於不再和「商務」的標籤牢牢綁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它是 Bose 目前最特別的一款降噪耳機。

總結來說,如果你經常出差,需要一個隨時「讓世界安靜下來」的耳機,QC35 仍然是最佳選擇。如果你需要一個使用場景更加廣泛,不論是上下班還是運動時使用,小巧的 QC30 更適合「合全天候佩戴」——別忘了,QC30 攜帶起來可要方便太多。

最後說幾點我覺得 QC30 上不太滿意的地方:或許是出於防誤觸的需要,QC30 的電源鍵手感比較硬,每次按的時候都要使點勁兒才行。另外這款耳機的頸帶覆蓋了一層親膚材質(橡膠),日常使用時需要經常清理,否則容易給人一種「油膩」的感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