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一位患者的肺腑之言,看完之後醫生哭了

導讀:我希望內心受傷的醫生們能聽到我的這些聲音, 希望這些聲音能給你們日漸冰冷的心帶去些許溫暖, 希望這些聲音能賜予你們力量。

看完這三例事件, 向來以知性、睿智自居的我分分鐘就成了憤青。 我不是醫生, 已近四十歲並且在辦公室摸爬滾打從事行政工作近二十年的我, 原本以為早已煉就了一身處變不驚、淡定自若的本領, 但這一次, 我先是感覺心塞, 既而心寒, 甚至感覺到對人性的深深失望。

正因為我不是醫生, 我是處在公允立場上的患者和公眾, 我的仗義執言代表的是更多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

心若不傷, 歲月無恙。 心若傷, 何以能補?夢已碎, 如何再圓?

我希望內心受傷的醫生們能聽到我的這些聲音, 希望這些聲音能給你們日漸冰冷的心帶去些許溫暖, 希望這些聲音能賜予你們力量, 讓你們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在冗長得看不到頭的枯燥、煩悶、迷茫、壓力、疲憊裡, 不灰心, 不懈怠, 堅韌地往前走。 始終不忘初心, 繼續前行!

沒有醫者的一念之善, 就沒有患者的劫後餘生

沒有患者的一念之善, 就沒有醫者的奮不顧身。 沒有醫者的一念之善, 也就沒有患者的劫後餘生。 “醫生治病, 就好像把病人一個一個背過河”, 醫患之間應該是一種信託關係。 信任在先, 託付在後。 然而當下, 不信任甚至猜忌醫生的事件時有發生,

“醫生上班‘炒股’被舉報”就是件令人哭笑不得的“烏龍”事。 事件雖簡單, 但是怪相背後卻折射出患者對醫生的偏見。

殊不知, 就像“背人過河”會遇到深水、激流一樣, 醫學也存在風險, 醫患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創造奇跡。 相反, 如果醫患之間不信任, 出了事兒, 就讓醫生承擔, 長此以往醫生自然就會把心包裹起來, 變得冷漠而世故, 寧可承認自己“無能”, 也不願“躺槍”。 在醫患糾紛頻繁的今天, 越來越多的醫生採取防禦性醫療措施, 以求避免糾紛和訴訟。 顯然, 防禦性醫療是一種隱形的“冷暴力”, 在這場博弈中, 醫生未必是贏家, 但患者肯定是最大的輸家。

醫學是愛的產物。 醫生之所以敢冒風險, 既緣於對生命的敬畏, 更緣于對人性善良的篤信。

從理論上說, 所有的醫生都希望為患者解除病痛。 當一個人生命垂危之時, 最希望他活下來的, 除了親人, 就是醫生。 如果患者不能理解這一點, 就會傷害醫生的情感。 醫生是一個每天都在和死神搏鬥的專業, 是一個時時刻刻以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為自己首要任務的專業。 每個醫生都真的很想做一個好醫生, 也付出了人生最美好的年華, 去努力做一個好醫生。

再不改革, 醫生身心俱疲, 誰來守護我們患者的健康?

醫生也是人不是神, 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堅強。

近來年輕醫生猝死事件頻發。 2017年《The Lancet》公佈了一項研究, 分析了中國2005年至2015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佈的衛生年鑒, 其中25-34歲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 60歲以上醫生比例從2.5%增加至11.6%。

資料表明我國醫生年齡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也意味著一些年輕醫生正在因為各種原因離開醫院。 艾瑞分析了各項公開資料, 發現醫生離職的原因包括工作強度大、晉升緩慢壓力大、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收入低、得不到尊重等。 醫生每天都要忙於門診、手術、寫病歷等事情, 實際的工作強度很高。 調研資料發現, 77%的醫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過50個小時, 24.6%的醫生工作時長曾超過80小時。 並且隨著醫學知識需要不斷更新、晉升還需學術論文支持, 醫生休息時間主要用於學習充電, 其中37.6%的醫生表示每天學習時間在0.5-1小時之間。 想要成為主任醫師學術壓力巨大。 這也是2017年各省市陸續推出新政策, 將評審方式回歸到對臨床技術的考核上,
調整外語、電腦、論文等內容的評審權重的初衷。

如果再不改革, 醫生身心俱疲, 誰來守護我們患者的健康?很多醫生的後代都自主選擇不再為醫。 如果每個醫生都從心底發聲, 下輩子再也不當醫生, 世界會怎樣……

再來說說這個診療費的問題。 2016年, 湖南三甲醫院門診主任醫師診療費由8元上漲為22元, 副主任醫師診療費由6元上漲為15元。 很多患者覺得醫生看病隨便說幾句話, 連診療費都漲價。 但是我們憑心而論, 這價格貴嗎?

醫學相關專業是所有專業中學制最長的一個!醫學專業本科學制五年, 這意味著別人畢業參加工作後的一年中, 醫生還在參加最後的畢業考試!本科五年畢業之後在沒有拿到醫師執業證書之前, 還不是醫生!2014年2月13日,我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建設正式啟動,從那時開始,所有的醫學本科畢業生,在大學畢業的那一刻起,都要到國家規定的培訓基地進行三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才可以到相關醫院參加工作!調研資料顯示,要想晉升到正副主任醫師需要花上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用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和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接待每個有個體差異的患者,提供給你多年診斷的積累、謹慎的判斷分析,難道這價格貴?在湖南,買盒硬盒芙蓉王的價格都要24元,還有諸如美容這樣的暴力行業就更不用說了……但始終令人費解的是:高消費的糾紛竟然比我們的醫患糾紛要少得多,消費者在高消費時表現得是如此地心甘情願,將心比心,患者對醫生的要求是不是太嚴苛了?

選擇信任醫生,醫生會給予我們更多

有讀者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我不是醫生,我為什麼要這樣憤慨地為醫生說話?

這跟我真實的就醫經歷有關。今年6月,我爸爸因小腿浮腫入住了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6月8日至6月29日,在爸爸住院的21天裡,作為一個不是任何醫生親屬的平民患者家屬,我親眼見證了醫護人員的溫暖和善良,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

爸爸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對工作盡職盡責,一絲不苟,態度和藹,服務周到。尤其讓我深深感動的是呼吸內科的王小健教授。爸爸的小腿今年年初就出現了浮腫,我苦口婆心多次勸說,固執的他一直不願意去醫院就診。江湖上流傳多年的“女怕臉腫,男怕腳腫”的流言,讓他心裡顧慮重重。百般無奈之下,我當時找到了看老幹保健專家門診的王教授。我想通過醫生的勸說讓爸爸儘快入院檢查。掛完號後,我站在診室的門口躊躇和猶豫了很久,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也害怕這樣的非分請求一旦開口就會直接被醫生硬生生地拒絕。忐忑不安之後,我終於鼓起勇氣跟教授道明瞭事情的原委。沒想到的是,教授沒有片刻的遲疑直接就答應了我的請求。後來的事情出乎意料地順利,爸爸在王教授的勸說下,住院對身體進行了全面的檢查,不但醫治好了小腿浮腫的問題,困擾多年的右眼胬肉也轉到眼科成功進行了手術。在住院期間,工作繁忙的王教授還經常詢問爸爸的病情,不厭其煩地解答爸爸和我的提問,寬慰爸爸。出院後,王教授還時不時在微信上提醒身患高血壓的爸爸,一定要按照醫生的醫囑按時吃藥。在王教授和醫護人員的身上,我親身感受到了醫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醫患本是一家,雖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現在的爸爸,身體健康,精神矍鑠。

坦白地說,醫患矛盾產生的本源並非醫生和患者本身,是中國醫療改革行進速度太慢直接導致的,與大部分醫者仁心、治病救人的醫生並無直接關聯。醫藥定價的主體是政府。看病難,看病貴是醫患矛盾的導火索。但這根導火索的始作俑者並不是醫生。被患者寄予無限希望的醫生更多意義上是可悲地成為了這場暫時無法破解的改革困局的炮灰,躺著也中槍。部分患者將這種不滿的情緒無條件地轉移到了給自己看病的醫生身上,不得不說這是全社會的悲哀。

白岩松在今年的中國整合醫學大會暨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第二屆學術年會上進行了《醫學與醫德》的主題演講,深刻剖析了醫生和醫德,解讀了醫患關係,解釋了就醫環境。“如果現在我們制度與環境鬆綁,蒙在醫生身上的那些灰塵都被剔除掉,再加上現在的技術,很多的患者都會得以治療。”中國醫療困局的突破,需要整個系統的改變。醫患關係失衡的核心就是信任缺失。

在緩和醫患關係上,我們無法改變目前這個就醫的大環境,但作為曾經是、現在是、將來更會是患者的我們,要從我們自身做起,要始終選擇相信醫生,始終堅持做一個模範的患者。醫患是生命共同體,惟有信任,才能共贏。在醫療決策中,最難的永遠不是技術,而是心靈默契。當你選擇信任醫生的時候,醫生給予你的會更多。不要吝惜我們的一句關心,一聲感謝和一個微笑,這些是醫生在疲憊的工作中所能感受到的最溫暖的瞬間。全社會要努力形成互諒、互讓、互信的和諧之風。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患者、醫務人員和醫院三方合力,遇事多溝通,多體諒,多換位思考,醫患關係必將走出低谷,迎來久違的春天。

還不是醫生!2014年2月13日,我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建設正式啟動,從那時開始,所有的醫學本科畢業生,在大學畢業的那一刻起,都要到國家規定的培訓基地進行三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才可以到相關醫院參加工作!調研資料顯示,要想晉升到正副主任醫師需要花上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用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和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接待每個有個體差異的患者,提供給你多年診斷的積累、謹慎的判斷分析,難道這價格貴?在湖南,買盒硬盒芙蓉王的價格都要24元,還有諸如美容這樣的暴力行業就更不用說了……但始終令人費解的是:高消費的糾紛竟然比我們的醫患糾紛要少得多,消費者在高消費時表現得是如此地心甘情願,將心比心,患者對醫生的要求是不是太嚴苛了?

選擇信任醫生,醫生會給予我們更多

有讀者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我不是醫生,我為什麼要這樣憤慨地為醫生說話?

這跟我真實的就醫經歷有關。今年6月,我爸爸因小腿浮腫入住了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6月8日至6月29日,在爸爸住院的21天裡,作為一個不是任何醫生親屬的平民患者家屬,我親眼見證了醫護人員的溫暖和善良,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

爸爸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對工作盡職盡責,一絲不苟,態度和藹,服務周到。尤其讓我深深感動的是呼吸內科的王小健教授。爸爸的小腿今年年初就出現了浮腫,我苦口婆心多次勸說,固執的他一直不願意去醫院就診。江湖上流傳多年的“女怕臉腫,男怕腳腫”的流言,讓他心裡顧慮重重。百般無奈之下,我當時找到了看老幹保健專家門診的王教授。我想通過醫生的勸說讓爸爸儘快入院檢查。掛完號後,我站在診室的門口躊躇和猶豫了很久,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也害怕這樣的非分請求一旦開口就會直接被醫生硬生生地拒絕。忐忑不安之後,我終於鼓起勇氣跟教授道明瞭事情的原委。沒想到的是,教授沒有片刻的遲疑直接就答應了我的請求。後來的事情出乎意料地順利,爸爸在王教授的勸說下,住院對身體進行了全面的檢查,不但醫治好了小腿浮腫的問題,困擾多年的右眼胬肉也轉到眼科成功進行了手術。在住院期間,工作繁忙的王教授還經常詢問爸爸的病情,不厭其煩地解答爸爸和我的提問,寬慰爸爸。出院後,王教授還時不時在微信上提醒身患高血壓的爸爸,一定要按照醫生的醫囑按時吃藥。在王教授和醫護人員的身上,我親身感受到了醫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醫患本是一家,雖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現在的爸爸,身體健康,精神矍鑠。

坦白地說,醫患矛盾產生的本源並非醫生和患者本身,是中國醫療改革行進速度太慢直接導致的,與大部分醫者仁心、治病救人的醫生並無直接關聯。醫藥定價的主體是政府。看病難,看病貴是醫患矛盾的導火索。但這根導火索的始作俑者並不是醫生。被患者寄予無限希望的醫生更多意義上是可悲地成為了這場暫時無法破解的改革困局的炮灰,躺著也中槍。部分患者將這種不滿的情緒無條件地轉移到了給自己看病的醫生身上,不得不說這是全社會的悲哀。

白岩松在今年的中國整合醫學大會暨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第二屆學術年會上進行了《醫學與醫德》的主題演講,深刻剖析了醫生和醫德,解讀了醫患關係,解釋了就醫環境。“如果現在我們制度與環境鬆綁,蒙在醫生身上的那些灰塵都被剔除掉,再加上現在的技術,很多的患者都會得以治療。”中國醫療困局的突破,需要整個系統的改變。醫患關係失衡的核心就是信任缺失。

在緩和醫患關係上,我們無法改變目前這個就醫的大環境,但作為曾經是、現在是、將來更會是患者的我們,要從我們自身做起,要始終選擇相信醫生,始終堅持做一個模範的患者。醫患是生命共同體,惟有信任,才能共贏。在醫療決策中,最難的永遠不是技術,而是心靈默契。當你選擇信任醫生的時候,醫生給予你的會更多。不要吝惜我們的一句關心,一聲感謝和一個微笑,這些是醫生在疲憊的工作中所能感受到的最溫暖的瞬間。全社會要努力形成互諒、互讓、互信的和諧之風。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患者、醫務人員和醫院三方合力,遇事多溝通,多體諒,多換位思考,醫患關係必將走出低谷,迎來久違的春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