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雁北|鼓匠

山西的鼓吹樂, 班社林立, 遍佈全省, 是流布最廣的一個樂種。 雁北鼓吹主要分佈於忻州、陽高、五台等地, 是以嗩呐、笙、管等吹奏樂器和鑼、鼓、鐃、鑔等打擊樂器共同組合而成的一種民樂合奏形式。

在得勝堡, 紅白喜事都要雇一班鼓匠來吹吹打打。 紅事指的是娶媳婦、白事指的是老人過世出殯, 農村八十以上老人過世亦稱喜喪。 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機, 就連收音機也不是家家都有, 每年二人臺也是農閒時演幾次。 一年基本上沒啥娛樂活動, 看鼓匠是唯一的娛樂。 尤其在村裡打發老人的時候, 附近三裡五村的人們往往忘記白天的勞累, 吃完晚飯結伴成群地來看鼓匠表演。

我從小就喜歡聽鼓匠的吹打, 聽得如醉如癡。 兒時在舅舅家, 經常圍在鼓匠身邊, 看吹、看打、看敲, 看各種樂器的相互配合, 看人們的起哄。 那時, 我總盼望村裡有老人去世。 一旦聽到哪家老人病重的消息,

孩子們立刻奔相走告, 不出一會, 全村的小朋友都開始翹首期待了。 自然不是每個病重的老人都會很快病逝, 於是拖得久的會被人暗罵老不死;而過一陣子居然轉危為安的, 會令我們失望甚至憤恨。 直到老人撒手西去, 我們才能如願以償地看上鼓匠。

有一年, 我很長時間沒看上鼓匠了。 一天, 一個老漢在村東頭的大榆樹下曬太陽, 就跑過去問他:“爺爺, 你啥時候死呀?”結果氣的那個老漢急高蹦低地罵我:“這個小兔崽子, 你盼你爺爺死了哇有甚用?我害著你們家甚事了?”

雁北的鼓匠班子很多, 幾乎村村都有。 但是有名氣的, 被大夥兒認可的卻屈指可數。 鼓匠班子的命名一般是班頭的外號, 譬如在堡子灣鄉, 在我小的時候就有“三猴”“瞎二”“白蛋”等等,當然也有直呼其名的。

要想混口飯吃沒有點硬功夫是不行的。聽說白蛋學鼓匠時很苦,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起了床,一個人摸黑來到河邊,嗚哩哇啦地吹起來。在學的過程中,雙手舉兩個嗩呐,胳膊上吊塊磚頭練習。三九天面對西北風吹,嘴麻、起泡、流血,有時嗩呐嘴子和嘴唇凍在了一起都不知道。歇息時一拉一塊皮,鮮血冒出來,用手背擦擦接著再吹。

舊社會,鼓匠被歸到下九流之列,是走千里路吃百家飯的營生。雁北人把鼓匠攬活兒叫做尋門市。不管到哪尋門市,都是吹在前吃在後,永遠進不了家、上不了炕。那時有句很不好聽的話,叫做“王八戲子吹鼓手”。他們給人帶去歡樂,卻換來了一個與王八為伍的壞名聲。好在鼓匠們不以為然,他們自己找樂、自己尋開心,有人就說“不管是王八水蛋,掙了錢就是好漢。”

在那嚴冬風雪或盛夏酷暑中,鼓匠們相互拉拽著,跌跌撞撞地在太陽落山前趕到雇主家。深冬,在破舊的棚圈內或用苫布爛席搭成的臨時場地裡席地而坐。中間置一火撐(鐵制的圓形架子),等牛糞、羊糞之類的燃料燃燒起來,鼓匠便在煙薰火燎中吹打開來,俗語說:“凍死的鼓匠煙熏味。”

一班鼓匠通常由七八人組成。班內由兩個人吹嗩呐,其餘人打擊鼓、鈸、鑼等。吹嗩呐的大部分眼睛失明,人稱瞎子。吹嗩呐兩個人還分為捏上眼兒、捏下眼兒。捏上眼兒的人起主導作用,吹啥內容由他決定;捏下眼兒的在行業內叫拉踏,意思是跟著吹就行。娶媳婦要吹“將軍令”,為的是熱鬧喜慶;給老人送終時,要吹“苦伶仃”,吹得淒涼悲戚。

鼓匠吹在先吃在後。頭一天夜裡對台到淩晨四五點;第二天燒紙,熬紅眼還要繼續吹。後半夜歇息時,一般東家都是把鼓匠安排在本村光棍人家睡。家冷炕涼沒法睡,涼完前心涼後背。晚上沒鋪沒蓋時,幾個人扯一張被窩蓋。

白事有兩種,分為三天鼓、晝夜鼓及對台鼓。三天鼓,比如今天下午來,明天燒紙,後天早晨吹得把老人下葬完事;晝夜鼓就是燒紙當天來第二天走,等於一個白天加一夜所以叫晝夜鼓;對台鼓就是有錢人家雇兩班鼓匠,讓他們比著吹。

晚上人多時,一定要進行對台鼓。對台鼓時,鼓匠吹的最經典就是“捉老虎”。“捉老虎”就是鑼鼓叫陣,兩個吹嗩呐的把嗩呐杆、嗩呐碗,拔下來來回交替耍。

鼓匠班子都有絕招,最普通的就是“抹碗子”,誰不會“抹碗子”就別想在這個行當裡混。碗子就是鎖呐最外的那個銅喇叭,吹嗩呐的在一種特別快的節奏中,把嗩呐大卸八塊,直到把那碗子拿在手中,仍然要一刻不停地對著嘴吹。而且要用嗩呐上的哨子、杆子和喇叭分別吹出各種不同風格的聲調來。在演奏過程中,鼓匠與看熱鬧的,形成了一個氣場。叫好聲不斷,鼓樂聲飛揚,常常高潮迭起。

兩班鼓匠一旦對起了台,就互不相讓。這個剛落那個驟起,吹的人滿頭大汗、看的人喜笑顏開,完完全全是一個吹塌天、樂翻天。

解放後,鼓匠的地位節節攀升、鼓匠的曲目也與時俱進。記得吹“青松嶺”時,要比那班吹得馬叫和馬蹄聲比較好。文革前常吹“逛新城”“掛紅燈”,其餘就是二人臺,有時還吹葷段子“公公騷媳婦”。觀眾最嚷嚷就是“幹磨電”,“幹磨電”就是兩班鼓匠,四個嗩呐幹吹。文革不期而至,形勢急轉直下。鼓匠竟然被列為“四舊”,差一點“斷子絕孫”。後來為了迎接“最高指示”,有了各種各樣的慶祝儀式,鼓匠們才得復蘇。然而,曲子卻被限制著。不論什麼場合,不是“下定決心”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

在我的記憶裡,吹嗩呐的都是瞎子,以自己稚嫩的想法以為只有瞎子才能當鼓匠。有時候孩子們淘氣說想當鼓匠,大人就說,那就把眼揉瞎去哇。後來才知道那個年代眼睛正常的人都在生產隊掙工分,眼睛殘疾不能勞動的才去學鼓匠。

鼓匠原本是附合慶祝、熱鬧的氣氛的,只在甜蜜喜慶的婚禮或是福壽雙全的喜喪中出現。不知為啥後來婚禮時不大請鼓匠了,而喪事卻將其發揚光大。但凡有老人去世,不問壽數,請鼓匠是兒女保全臉面必須的開銷。

好久沒回故鄉了。聽說改革開放後,農村的鼓匠班子進入新時代。配上了合成電子琴、架子鼓,出現了以唱為主以吹為輔的格局。汽車打開馬槽做成的臨時舞臺,男女對唱,霓虹閃爍。因此,人們流傳一句話——九十年代不一樣,鼓匠不吹全憑唱;八十年代比弓箭,鼓匠就吹幹磨電。再也看不到童年鼓匠的情景,一切都成了塵封的記憶。

過去的鼓匠,如今都叫藝術家了。表姐的大女婿在內蒙電視文工團吹黑管,妗妗們不知道啥叫黑管,只說愛花的閨女嫁給一個鼓匠。天地玄黃,許多事情都顛倒過來了。

人老了就會懷舊。如今,我夜半失眠時,耳邊總會響起故鄉那或哀婉的催人淚下、或激越的讓人興奮的高高低低的鼓匠聲。那些悽惶悲摧的鼓匠,我是再也見不到了。

作者:韓麗明

在我小的時候就有“三猴”“瞎二”“白蛋”等等,當然也有直呼其名的。

要想混口飯吃沒有點硬功夫是不行的。聽說白蛋學鼓匠時很苦,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起了床,一個人摸黑來到河邊,嗚哩哇啦地吹起來。在學的過程中,雙手舉兩個嗩呐,胳膊上吊塊磚頭練習。三九天面對西北風吹,嘴麻、起泡、流血,有時嗩呐嘴子和嘴唇凍在了一起都不知道。歇息時一拉一塊皮,鮮血冒出來,用手背擦擦接著再吹。

舊社會,鼓匠被歸到下九流之列,是走千里路吃百家飯的營生。雁北人把鼓匠攬活兒叫做尋門市。不管到哪尋門市,都是吹在前吃在後,永遠進不了家、上不了炕。那時有句很不好聽的話,叫做“王八戲子吹鼓手”。他們給人帶去歡樂,卻換來了一個與王八為伍的壞名聲。好在鼓匠們不以為然,他們自己找樂、自己尋開心,有人就說“不管是王八水蛋,掙了錢就是好漢。”

在那嚴冬風雪或盛夏酷暑中,鼓匠們相互拉拽著,跌跌撞撞地在太陽落山前趕到雇主家。深冬,在破舊的棚圈內或用苫布爛席搭成的臨時場地裡席地而坐。中間置一火撐(鐵制的圓形架子),等牛糞、羊糞之類的燃料燃燒起來,鼓匠便在煙薰火燎中吹打開來,俗語說:“凍死的鼓匠煙熏味。”

一班鼓匠通常由七八人組成。班內由兩個人吹嗩呐,其餘人打擊鼓、鈸、鑼等。吹嗩呐的大部分眼睛失明,人稱瞎子。吹嗩呐兩個人還分為捏上眼兒、捏下眼兒。捏上眼兒的人起主導作用,吹啥內容由他決定;捏下眼兒的在行業內叫拉踏,意思是跟著吹就行。娶媳婦要吹“將軍令”,為的是熱鬧喜慶;給老人送終時,要吹“苦伶仃”,吹得淒涼悲戚。

鼓匠吹在先吃在後。頭一天夜裡對台到淩晨四五點;第二天燒紙,熬紅眼還要繼續吹。後半夜歇息時,一般東家都是把鼓匠安排在本村光棍人家睡。家冷炕涼沒法睡,涼完前心涼後背。晚上沒鋪沒蓋時,幾個人扯一張被窩蓋。

白事有兩種,分為三天鼓、晝夜鼓及對台鼓。三天鼓,比如今天下午來,明天燒紙,後天早晨吹得把老人下葬完事;晝夜鼓就是燒紙當天來第二天走,等於一個白天加一夜所以叫晝夜鼓;對台鼓就是有錢人家雇兩班鼓匠,讓他們比著吹。

晚上人多時,一定要進行對台鼓。對台鼓時,鼓匠吹的最經典就是“捉老虎”。“捉老虎”就是鑼鼓叫陣,兩個吹嗩呐的把嗩呐杆、嗩呐碗,拔下來來回交替耍。

鼓匠班子都有絕招,最普通的就是“抹碗子”,誰不會“抹碗子”就別想在這個行當裡混。碗子就是鎖呐最外的那個銅喇叭,吹嗩呐的在一種特別快的節奏中,把嗩呐大卸八塊,直到把那碗子拿在手中,仍然要一刻不停地對著嘴吹。而且要用嗩呐上的哨子、杆子和喇叭分別吹出各種不同風格的聲調來。在演奏過程中,鼓匠與看熱鬧的,形成了一個氣場。叫好聲不斷,鼓樂聲飛揚,常常高潮迭起。

兩班鼓匠一旦對起了台,就互不相讓。這個剛落那個驟起,吹的人滿頭大汗、看的人喜笑顏開,完完全全是一個吹塌天、樂翻天。

解放後,鼓匠的地位節節攀升、鼓匠的曲目也與時俱進。記得吹“青松嶺”時,要比那班吹得馬叫和馬蹄聲比較好。文革前常吹“逛新城”“掛紅燈”,其餘就是二人臺,有時還吹葷段子“公公騷媳婦”。觀眾最嚷嚷就是“幹磨電”,“幹磨電”就是兩班鼓匠,四個嗩呐幹吹。文革不期而至,形勢急轉直下。鼓匠竟然被列為“四舊”,差一點“斷子絕孫”。後來為了迎接“最高指示”,有了各種各樣的慶祝儀式,鼓匠們才得復蘇。然而,曲子卻被限制著。不論什麼場合,不是“下定決心”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

在我的記憶裡,吹嗩呐的都是瞎子,以自己稚嫩的想法以為只有瞎子才能當鼓匠。有時候孩子們淘氣說想當鼓匠,大人就說,那就把眼揉瞎去哇。後來才知道那個年代眼睛正常的人都在生產隊掙工分,眼睛殘疾不能勞動的才去學鼓匠。

鼓匠原本是附合慶祝、熱鬧的氣氛的,只在甜蜜喜慶的婚禮或是福壽雙全的喜喪中出現。不知為啥後來婚禮時不大請鼓匠了,而喪事卻將其發揚光大。但凡有老人去世,不問壽數,請鼓匠是兒女保全臉面必須的開銷。

好久沒回故鄉了。聽說改革開放後,農村的鼓匠班子進入新時代。配上了合成電子琴、架子鼓,出現了以唱為主以吹為輔的格局。汽車打開馬槽做成的臨時舞臺,男女對唱,霓虹閃爍。因此,人們流傳一句話——九十年代不一樣,鼓匠不吹全憑唱;八十年代比弓箭,鼓匠就吹幹磨電。再也看不到童年鼓匠的情景,一切都成了塵封的記憶。

過去的鼓匠,如今都叫藝術家了。表姐的大女婿在內蒙電視文工團吹黑管,妗妗們不知道啥叫黑管,只說愛花的閨女嫁給一個鼓匠。天地玄黃,許多事情都顛倒過來了。

人老了就會懷舊。如今,我夜半失眠時,耳邊總會響起故鄉那或哀婉的催人淚下、或激越的讓人興奮的高高低低的鼓匠聲。那些悽惶悲摧的鼓匠,我是再也見不到了。

作者:韓麗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