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鄧小平百萬裁軍如何做到軍隊戰鬥力不削弱反而增強

核心提示:第八次大裁軍與以往不同, 並不是簡單的裁減人員, 而是軍隊結構性的大調整, 標誌著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已經由“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 轉到圍繞現代化建設這個中心全面提高指揮和打贏現代化戰爭能力的基礎上來。 事實證明, “減少一百萬, 實際上並沒有削弱軍隊的戰鬥力, 而是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

鄧小平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新網, 作者:李濤, 原題:解放軍10次大裁軍:強大軍隊絕不是靠人頭數堆出來, 節選

“文化大革命”期間, 部隊組織編制混亂, 比例失調, 機構臃腫, 幹部嚴重超編。 據1974年底統計, 全軍共有幹部152.6萬人, 超編46.7萬人, 壓縮定額、調整體制編制後, 又多出10余萬幹部, 超編總數達60余萬。 1975年6月, 軍委擴大會議集中討論了精簡整編和安排超編幹部兩項議題, 決定3年內減少員額160萬人, 主要是精簡機關、裁併重疊機構、把兵員減下來,

減少保障部隊, 淘汰舊裝備, 保留骨幹, 保持部分滿員師, 加強特種部隊。 在這第五次大裁軍中, 精簡最多的是工程兵、鐵道兵, 占陸軍兵種部隊精簡總數的92.1%。 到1976年, 全軍總人數減少了13.6%。

但由於“四人幫”的干擾破壞, 精簡整編任務尚未完成即被迫停止, 直到1980年8月啟動第六次大裁軍, 主要裁併了各級機關重疊機構, 撤銷了省軍區獨立師, 部分陸軍野戰師由滿員師改為簡編師。

1982年9月, 第七次大裁軍以“精兵、合成、平戰結合、提高效能”為原則, 將人民解放軍總員額減至400余萬。 其中, 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改為總參謀部下轄的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軍區直屬的炮兵、坦克和野戰工兵部隊, 大部劃歸陸軍的軍內建制;鐵道兵併入鐵道部;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所駐省、自治區、直轄市;撤銷省軍區的地方部隊,

部分邊防部隊移交公安部門。 儘管這次裁軍的力度很大, 但鄧小平仍不滿意, 在整編方案上批示:“這是一個不能令人滿意的方案, 現在可以作為第一步實行, 以後還得研究。 ”

1984年11月1日, 國慶35周年大閱兵剛過, 中央軍委在京西賓館召開座談會, 全軍各大單位的領導集聚一堂。

“從哪裡講起呢?”鄧小平隨和、親切地望著會場上的諸位高級將領, “這次閱兵國際國內反映都很好。 但我說有個缺陷, 就是80歲的人來檢閱部隊, 本身就是個缺陷。 這表明我們軍隊高層領導老化, 這種狀態不改變不行。 ”

如何改變?唯有“消腫”。 當時我軍有400萬人,

機關龐大, 官多兵少, 官兵比例為1∶2.45。 鄧小平尖銳指出:“這樣龐大的機關, 不要說指揮打仗, 跑反都跑不贏!”“精簡整編, 著重精簡軍以上的人員、幹部和機構。 精簡整編, 要搞革命的辦法。 一次搞好了, 得罪人就得罪這一次。 用改良的辦法, 根本行不通。 ”

這次, 鄧小平拿定了主意, 要採取革命性的行動——裁減員額100萬!

當時, 我國面對的國際形勢並不樂觀, 而裁軍百萬, 意味著我軍將減少四分之一的員額。 這個決策的作出需要對國內外形勢有準確的判斷和科學的預見, 需要有堅定的決心和超人的膽略。

1985年6月4日, 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舉重若輕地伸出一個指頭——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

決策“消腫”已屬不易, 實行起來更是難上加難。

裁併機關、裁減部隊、轉隸關係、精簡幹部、提高合成程度、調整軍隊院校等一系列舉措實行之後, 到1990年, 全軍總員額降至319.9萬人, 共裁減103.9萬人。 人民解放軍整編了若干個集團軍, 新組建了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部隊, 同時加強了特種兵建設, 海軍、空軍也加強了諸兵種的合成。

當1986年“國際和平年”來臨時, 裁軍百萬的戰略性行動已總體完成。 這第八次大裁軍與以往不同, 並不是簡單的裁減人員, 而是軍隊結構性的大調整, 標誌著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已經由“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 轉到圍繞現代化建設這個中心全面提高指揮和打贏現代化戰爭能力的基礎上來。 事實證明, “減少一百萬, 實際上並沒有削弱軍隊的戰鬥力, 而是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而是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