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皇族後裔聚居村落,世代只做一件事,如今已被漸漸忘卻

在四百多年前, 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的啟運山下, 坐落著清朝的祖陵“永陵”。 在這裡來過一群特殊的人, 一直居住在此地, 並逐漸形成村落, 他們世世代代就只為做一件事情。 但隨著清王朝覆滅相去甚遠, 年輕人紛紛離開村莊而走進城市, 如今“守陵村”已經被漸漸忘記。

在近些年來, 一名記者前往永陵鎮做調查, 有幸見到守陵人的後裔趙德新。 據趙德新老人說, 他祖上守陵的故事要從七世祖班布裡(努爾哈赤的伯父)說起。 曾經努爾哈赤與班布裡毗鄰而居, 有一次, 班布裡家中一位奴隸犯了罪, 跑到努爾哈赤院子裡躲了起來。 於是班布裡要求努爾哈赤交出奴隸, 但努爾哈赤並不承認奴隸在院子裡。 憤怒至極的班布裡不顧努爾哈赤的罕王身份, 在其門前的廊柱上砍了三刀。 結果班布裡得到處分, 被罰守護清永陵, 當時還有一位被罰的皇族,

那就是努爾哈赤的三伯父阿塔。

別以為守陵就是簡單的看護, 他們除了對永陵的保護和修葺外,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祭典, 當時清朝也有過幾位皇帝來此祭祖過。 這個祭典分為大祭和小祭, 永陵必須每年舉行4次大祭和24次小祭, 大祭在清明、七月十五、冬至、歲暮舉行,

小祭則在每個月初一和十五舉行。 每次在舉行大祭都要殺一頭牛、一頭豬、一頭羊當做祭品, 據《興京志縣》記載, 除了以上祭品外, 守陵人要經過細緻的分工。 比如說負責牛的就養牛, 負責酒的就釀酒等, 所以說一個守陵人一生只能幹一個工種。

隨著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 永陵的守陵人多數留在祖宗陵墓旁的村莊居住, 比如永陵、下營子、上夾河等地均有守陵人後裔居住, 特別是上夾河腰站村和勝利村。 歷經上百年歲月變遷, 這些村民已經逐漸被漢同化, 尤其是年輕人對祖上守陵歷史知其甚少, 並多數選擇離開家鄉, 在城市裡安家落戶。 而“守陵村”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眼, 不過最重要的是, 祖上那些大祭的禮儀和習俗正在消亡, 正如我們把大多中華文化逐漸拋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