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出身名門,13歲被賣青樓,20歲嫁給袁世凱侄子,終成名畫家

文 | 晶晶

她一生中有四個名字:潘白琴、潘妃、潘慧素、潘素, “潘素”一名因作為她的畫作落款而廣為人知。 每個名字都有故事, 代表著她四段不同的經歷, 見證了她傳奇的一生。

她原名潘白琴, 是蘇州名門的千金, 清朝宰相、遜清名流潘世恩的後代。

她的父親潘智合是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 揮霍無度, 遷至上海後更甚, 偌大家業漸漸式微。 沉迷瓦舍勾欄的他哪裡顧得上女兒的教育。

幸好她的母親沈桂香是大家閨秀出身, 在她小的時候, 便給她請來名師教她琴棋書畫, 女紅刺繡。 所以素自小便氣質出眾, 還彈得一手好琵琶。

然而好景不長, 她13歲時, 母親病逝。 不久父親便另娶她人。

繼母王氏是個“正宗的後媽”, 以潘素琵琶彈得好為由, 將她賣至上海妓院, 潘素自此步入風塵。

13歲的潘素氣質如蘭, 清新脫俗, 加之受過良好的教育, 很快被捧為頭牌, 在上海天香閣紅得發紫,

人稱“潘妃”。

不知是她痛恨父親這樣的紈絝子弟, 還是當時花界確有分工, 潘素接待的都是上海白相的黑幫流氓之類的人物。 這個手臂刺有玫瑰花的妍麗女子, 遊刃草叢, 置身其中卻不沾半分世俗之氣, 從不自怨自艾, 鮮活而恣意。

幾年後的潘素風姿綽約,

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更是出眾。 蘋果日報社長董橋在《永遠的潘慧素》中這樣描述三十年代的潘素: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邊, 長長的黑旗袍和長長的耳墜子襯出溫柔的民國風韻:流蘇帳暖, 春光宛轉, 園翁說難得拍得這樣傳神, 幾乎聽得到她細聲說著帶點吳音的北京話。

“北方有佳人, 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20歲生日那天, 她在公眾場合彈琴, 一下便吸引了來上海辦事的張伯駒。

當時的張伯駒是鹽業銀行的董事, 出身顯赫, 風度翩翩, 才華橫溢, 與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少帥張學良、紅豆館主溥侗並稱“民國四公子”。

一首《霓裳曲》作罷, 張伯駒詩興大發, 提筆就是一首藏頭詩:“潘步掌中輕, 十步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 千秋胡語入琵琶。 ”寥寥兩行字把潘素的神態容貌與特長描摹的淋漓盡致, 博得佳人傾心。

那年張伯駒37歲, 潘素20歲, 才子與佳人, 一眼定情。 但當時的潘素已與國民黨中將臧卓有了婚約。 得知心上人與別人暗生情愫後, 臧卓一怒之下將潘素軟禁在一品香酒店中。

潘素整日以淚洗面。

張伯駒不過是一介名流, 在上海人生地不熟, 對手又是手握槍桿子的, 本以為這段“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戀情會就此作罷, 誰知張伯駒竟買通守衛, 孤身涉險, 將潘素救出, 兩人很快驅車逃離是非之地。

這次事件,一方面讓兩人對這來之不易的緣分倍加珍惜;而另一方面,張伯駒更難以向潘素坦誠自己的婚事。

張伯駒出身名門望族,婚姻自然不能自己做主。18歲時便被其父張鎮芳安排娶了李月娥。但張伯駒對這門婚事並不滿意,婚後兩人一直未能建立起感情,加上李月娥不能生育,張伯駒便娶了第二位夫人。第二位夫人是當紅的京韻大鼓藝人,這點可以與愛藝術的張伯駒有精神上的共鳴,張伯駒還給她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鄧韻綺。只可惜二太太也未能生育,婚後不久又染上抽大煙的毛病,這點讓張伯駒甚是討厭,所以也漸漸冷淡了她。

後來張伯駒又娶了三太太王韻緗。結婚不久,王韻緗便懷孕了,再加上她性格溫順、為人誠懇,使得張鎮芳兩口對這個兒媳非常滿意,隨後她便肩負起照顧整個家的責任。

張伯駒的這三段婚姻,都談不上感情,直到他37歲去上海查帳遇見了潘素,才初次體驗到怦然心動的感覺,情竇初開。

直至兩人談婚論嫁之時,張伯駒才向潘素坦承他已有三房妻妾。聽聞此事後潘素雖然難過,但只回簡單一句:“我知曉了”,沒有小女兒家的任性與苛責,這讓張伯駒愛她更甚,張伯駒陸陸續續遣散安置原來的兩位妻子(李月娥1939年故去),只留潘素陪著他度過後半生。“本人生來愛女人愛文物,但自此以後只心系潘素一人!”

1937年,兩人正式完婚。婚後他們一同皈依印光法師門下,他為慧起,她為慧素。從此世間再無那個豔幟高張的潘妃,取而代之的,是洗盡鉛華的潘慧素。

縱然潘素萬千風情,婚後她只為他一人綻放,對他百依百順;縱然張伯駒是多情公子,婚後他眼裡再也看不到其他女人的美,只疼愛她一人。兩人濃情蜜意,十分幸福。

有次張伯駒想要買一幅字畫而不得,竟然一下子躺倒在地,滿地打滾撒嬌,直到潘素同意,他立馬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回屋睡覺去了。潘素看著幼稚的丈夫,又好氣又好笑。只有真正深愛的女人,才能另他打開心鎖,表現出幼稚的一面,而也只有真愛,才能讓她包容她的所有幼稚行為。

黃永玉回憶說,有次在西餐廳用完餐,張伯駒將四片麵包抹上黃油和果醬,小心翼翼地用小手巾包裹好,帶回家給潘素。

本以為張伯駒終於可以讓潘素過上安穩的日子,誰曾想,她又遇上了一個“敗家子”。只是這次,她不僅沒有絲毫怨恨,反而全力支持。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山河支離破碎,風雨飄搖。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本身就愛收藏的張伯駒,單憑赤子之心,勉力而為,以阻止珍貴文物流往國外為己任。

新中國成立後,張伯駒捐贈收藏的文物共計118件,件件價值連城,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字畫中,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格,都“罕有能超過1956年張伯駒無償捐獻之物”。而這位“天下第一收藏家”背後,有個叫潘素的女子。

他為字畫一擲千金,甚至賣掉了在北京的豪宅,她毫無怨言,跟著他的搬到郊外的住所;他被綁架勒索鉅款,她一邊上下打點關係,一邊賣家當籌錢為丈夫贖身,而丈夫的寶貝字畫,她一張未動;他在國家為難之際守護字畫,她便將字畫藏在衣被中,陪他顛沛流離。

這樣的女子,這樣的情,怎能不讓他為之動容,所以張伯駒曾立下遺囑:“決意將我與慧素多年來共同收藏的珍貴書畫二十件,贈與慧素,外人不得干涉。”而潘素深明大義,也並非愛財之人,在張伯駒捐贈給國家他的畢生收藏之時,將這些“遺產”,也一併讓丈夫捐了出去。

俗話說:從簡入奢易,從奢入儉難。他們將字畫盡數無償捐給國家後,夫妻倆一無所有,只有彼此的相知相惜。即使張伯駒被冤為“右派”、“現行反革命”,潘素依舊對他不離不棄,相互攙扶著走過了那些坎坷的歲月。

1975年,快八十歲的張伯駒小別潘素,到西安女兒家短居,分別短暫卻深情款款,寫了首《鵲橋仙》送給潘素:

不求蛛巧,長安鳩拙,何羨神仙同度。百年夫婦百年恩,縱滄海,石填難數。白頭共詠,黛眉重畫,柳暗花明有路。兩情一命永相憐,從未解,秦朝楚暮。

至此,潘素這一生也算是遇到良人,從繁華走來,歷經磨難,跌落悲苦,張伯駒與潘素依然恩愛如初。然而最好的愛情在於互相成全。

張伯駒因她懂得情為何物,而她因張伯駒得以破繭成蝶。潘素成全了張伯駒收藏字畫,而她後來在繪畫上的成就也離不開張伯駒。

原來,婚後張伯駒發現潘素在繪畫上的興趣,便為她請來各路名師指導,讓她學習各家之長;與她一起鑒賞收藏的古人的佳作,陶冶情操;帶著她仿遍名山大川,遊歷寫生。她本來就極具繪畫天賦,加上張伯駒的全心培養,四十年代的潘素已然在繪畫界嶄露頭角,與齊白石、何香凝、胡佩衡等書畫名家均有合作。

1952年,潘素與國畫大師張大千合作繪製《普天同慶》,慶祝建國3周年,畫壇為之震動。張大千先生曾稱讚潘素的繪畫:"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

1958年,她的山水畫《臨吳曆雪山圖》被作為禮物送給英國首相,英國首相對她的畫作表示十分讚賞,也因此對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精湛畫技表示折服。

隨後她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作品被選入《全國婦女美術作品選集》、《首都中國畫展》、《桂林山水畫選集》,並選送到芬蘭、瑞典巡迴展出,聞名海外。

潘素畫技精湛,尤擅長工筆重彩山水畫,承繼了細密嚴謹,金碧緋映的一派,終成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

1982年,85歲的張伯駒故于北京,10年後,潘素追隨,終年77歲,一生相守,一生成全。

潘素本名中有“琴”,一生兩次因琴而改變命運的軌跡。也許當初被繼母賣到青樓,她是恨的,但是遇到張伯駒後,她肯定會釋然。

她的前半生雖身陷囹圄,但卻不卑不亢,後半生雖坎坷多磨難,而一生得一人相知相守,足矣。

這次事件,一方面讓兩人對這來之不易的緣分倍加珍惜;而另一方面,張伯駒更難以向潘素坦誠自己的婚事。

張伯駒出身名門望族,婚姻自然不能自己做主。18歲時便被其父張鎮芳安排娶了李月娥。但張伯駒對這門婚事並不滿意,婚後兩人一直未能建立起感情,加上李月娥不能生育,張伯駒便娶了第二位夫人。第二位夫人是當紅的京韻大鼓藝人,這點可以與愛藝術的張伯駒有精神上的共鳴,張伯駒還給她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鄧韻綺。只可惜二太太也未能生育,婚後不久又染上抽大煙的毛病,這點讓張伯駒甚是討厭,所以也漸漸冷淡了她。

後來張伯駒又娶了三太太王韻緗。結婚不久,王韻緗便懷孕了,再加上她性格溫順、為人誠懇,使得張鎮芳兩口對這個兒媳非常滿意,隨後她便肩負起照顧整個家的責任。

張伯駒的這三段婚姻,都談不上感情,直到他37歲去上海查帳遇見了潘素,才初次體驗到怦然心動的感覺,情竇初開。

直至兩人談婚論嫁之時,張伯駒才向潘素坦承他已有三房妻妾。聽聞此事後潘素雖然難過,但只回簡單一句:“我知曉了”,沒有小女兒家的任性與苛責,這讓張伯駒愛她更甚,張伯駒陸陸續續遣散安置原來的兩位妻子(李月娥1939年故去),只留潘素陪著他度過後半生。“本人生來愛女人愛文物,但自此以後只心系潘素一人!”

1937年,兩人正式完婚。婚後他們一同皈依印光法師門下,他為慧起,她為慧素。從此世間再無那個豔幟高張的潘妃,取而代之的,是洗盡鉛華的潘慧素。

縱然潘素萬千風情,婚後她只為他一人綻放,對他百依百順;縱然張伯駒是多情公子,婚後他眼裡再也看不到其他女人的美,只疼愛她一人。兩人濃情蜜意,十分幸福。

有次張伯駒想要買一幅字畫而不得,竟然一下子躺倒在地,滿地打滾撒嬌,直到潘素同意,他立馬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回屋睡覺去了。潘素看著幼稚的丈夫,又好氣又好笑。只有真正深愛的女人,才能另他打開心鎖,表現出幼稚的一面,而也只有真愛,才能讓她包容她的所有幼稚行為。

黃永玉回憶說,有次在西餐廳用完餐,張伯駒將四片麵包抹上黃油和果醬,小心翼翼地用小手巾包裹好,帶回家給潘素。

本以為張伯駒終於可以讓潘素過上安穩的日子,誰曾想,她又遇上了一個“敗家子”。只是這次,她不僅沒有絲毫怨恨,反而全力支持。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山河支離破碎,風雨飄搖。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本身就愛收藏的張伯駒,單憑赤子之心,勉力而為,以阻止珍貴文物流往國外為己任。

新中國成立後,張伯駒捐贈收藏的文物共計118件,件件價值連城,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字畫中,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格,都“罕有能超過1956年張伯駒無償捐獻之物”。而這位“天下第一收藏家”背後,有個叫潘素的女子。

他為字畫一擲千金,甚至賣掉了在北京的豪宅,她毫無怨言,跟著他的搬到郊外的住所;他被綁架勒索鉅款,她一邊上下打點關係,一邊賣家當籌錢為丈夫贖身,而丈夫的寶貝字畫,她一張未動;他在國家為難之際守護字畫,她便將字畫藏在衣被中,陪他顛沛流離。

這樣的女子,這樣的情,怎能不讓他為之動容,所以張伯駒曾立下遺囑:“決意將我與慧素多年來共同收藏的珍貴書畫二十件,贈與慧素,外人不得干涉。”而潘素深明大義,也並非愛財之人,在張伯駒捐贈給國家他的畢生收藏之時,將這些“遺產”,也一併讓丈夫捐了出去。

俗話說:從簡入奢易,從奢入儉難。他們將字畫盡數無償捐給國家後,夫妻倆一無所有,只有彼此的相知相惜。即使張伯駒被冤為“右派”、“現行反革命”,潘素依舊對他不離不棄,相互攙扶著走過了那些坎坷的歲月。

1975年,快八十歲的張伯駒小別潘素,到西安女兒家短居,分別短暫卻深情款款,寫了首《鵲橋仙》送給潘素:

不求蛛巧,長安鳩拙,何羨神仙同度。百年夫婦百年恩,縱滄海,石填難數。白頭共詠,黛眉重畫,柳暗花明有路。兩情一命永相憐,從未解,秦朝楚暮。

至此,潘素這一生也算是遇到良人,從繁華走來,歷經磨難,跌落悲苦,張伯駒與潘素依然恩愛如初。然而最好的愛情在於互相成全。

張伯駒因她懂得情為何物,而她因張伯駒得以破繭成蝶。潘素成全了張伯駒收藏字畫,而她後來在繪畫上的成就也離不開張伯駒。

原來,婚後張伯駒發現潘素在繪畫上的興趣,便為她請來各路名師指導,讓她學習各家之長;與她一起鑒賞收藏的古人的佳作,陶冶情操;帶著她仿遍名山大川,遊歷寫生。她本來就極具繪畫天賦,加上張伯駒的全心培養,四十年代的潘素已然在繪畫界嶄露頭角,與齊白石、何香凝、胡佩衡等書畫名家均有合作。

1952年,潘素與國畫大師張大千合作繪製《普天同慶》,慶祝建國3周年,畫壇為之震動。張大千先生曾稱讚潘素的繪畫:"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

1958年,她的山水畫《臨吳曆雪山圖》被作為禮物送給英國首相,英國首相對她的畫作表示十分讚賞,也因此對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精湛畫技表示折服。

隨後她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作品被選入《全國婦女美術作品選集》、《首都中國畫展》、《桂林山水畫選集》,並選送到芬蘭、瑞典巡迴展出,聞名海外。

潘素畫技精湛,尤擅長工筆重彩山水畫,承繼了細密嚴謹,金碧緋映的一派,終成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

1982年,85歲的張伯駒故于北京,10年後,潘素追隨,終年77歲,一生相守,一生成全。

潘素本名中有“琴”,一生兩次因琴而改變命運的軌跡。也許當初被繼母賣到青樓,她是恨的,但是遇到張伯駒後,她肯定會釋然。

她的前半生雖身陷囹圄,但卻不卑不亢,後半生雖坎坷多磨難,而一生得一人相知相守,足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