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灸十二原穴,斷全身疾病!

何為元氣?

我們常把元氣大傷掛在嘴邊當口頭禪, 卻不知道, 元氣大傷了真的會要命!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元氣”二字很抽象, 但我們不妨打個比喻:

如果把人體比喻為一個手機, 元氣就是人體的電量, 它就是人體生命活力的來源, 如果元氣大傷了, 元氣不足或沒了, 人也就要生病或死亡了!

元氣又叫“原氣”, 包括元陰之氣(精、血、津、淑)和元陽之氣(衛氣、宗氣、營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

乃先天之精所化生, 賴後天攝入之營養不斷滋生。

原氣自命門發生之後, 通過三焦→五臟六腑→原穴這一路線完成的, 原穴是反映臟腑原氣盛衰的一個重要穴位, 可以體會為人體生化動力的源泉!

所以中醫巨著《難經》一直強調原氣的重要性:

《難經·八難》雲:“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 謂十二經之根本也, 謂腎間動氣也。 ”

《難經·六十六難》:“臍下腎間動氣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 名曰原。 ”

《難經·六十六難》曰:“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也, 主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臟六腑。 原者, 三焦之尊號也, 故所止輒為原。 五臟六腑之有病者, 皆取其原也。 ”

老師譯注, 上文大意為:雙腎之間、肚臍以下, 為元氣生髮之處(就像中國的三江源!), 是人體生命動力的源頭, 十二經脈經氣的根本。

元氣通過三焦(就像調度官)疏布、分配到五臟六腑、十二經脈。 在每條經脈上, 都有一個元氣留駐的穴位, 叫做原穴(古人善用通假字, 事實上, 原穴也可以稱之為元穴)。 當我們五臟六腑有病了, 都應取用所屬經脈的原穴。

元氣虛弱的五大表現!

其實只要你細心體會生活中的細節, 你就能發現身體原氣不足時的警告聲, 告訴你電量不足了, 需要充電了!

1、食欲低下!

傷元氣的人, 食欲變得低下。 如吃飯不香, 只有吃刺激性的食物, 如麻辣燙、辣椒、燒烤等重口味食物才會感到嘴裡有滋味。

從中醫角度來看, 人的元氣充沛, 口中津液充盈, 即使吃粗茶淡飯都會有滋有味, 啃窩頭、喝米粥都會覺得香甜無比, 這說明脾胃健運, 中氣充沛, 消化能力強健。

傷元氣之後最容易引起脾虛, 如果人的脾胃之氣衰敗, 食欲就會降低, 即使是山珍海味擺在面前, 也懶得動一下。

2、智力下降!

傷元氣的人記憶力、專注力和思維能力都會下降。尤其是很難提起精神進行深度思考,想問題往往想到一半就感到疲勞,不再打算往下思考了。

寫文章、學習、考試、工作等,乃至於生活雜事等都會感到力不從心,這是腦力下降、精力不足的表現。從中醫角度來看,腎主骨生髓,腎氣通於腦,腎精充足腦力才能充沛,智力才會高。

3、脾氣煩躁!

傷元氣的人,心火就容易上犯,心情變得急躁,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健康人的身體是,火在下,水在上的格局。水在上,表示心是清涼的。火在下,表示元氣充足,陽氣固秘,丹田氣暖。水火既濟,身體就健康。

不健康的格局是火在上,表示心火上炎。水在下,表示腎氣虛寒,丹田發涼,水火分離,火往上,水往下,上下不能交通,身體就不健康,百病叢生。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人在生氣的時候,往往頭腦發熱,手腳冰涼,容易造成“火往上,水在下”的格局。時間長了,就會口中乾燥、口臭、小腹冰涼,雙腳冰冷,上熱下寒,水火不能交通。

該睡覺的時候心火下不來,心神不能安定,就會造成失眠。所以一般失眠的人都有口乾舌燥的表現,這便是元氣不足,心火上炎的表現。

4、頭髮稀疏、枯黃!

元氣生自兩腎之間命門,而中醫認為“腎之華在發”,腎的精華都表現在頭髮上。元氣、腎氣充足的人,頭髮通常比較茂密而且有光澤。反之,元氣不足的人頭髮也會枯黃、稀疏、沒有光澤,嚴重的會導致脫髮。

5、眼睛渾濁!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 肝腎同源, 腎間動氣(元氣)不足,則腎水便不能滋養肝木,兩眼便無神,眼圈發黑。所以元氣不足的人,眼睛往往很渾濁,像喝醉酒一樣游離而沒有定力,而元氣充足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奕奕有神。

當你出現上面的某些症狀或者所有症狀,說明你的元氣已經虧損的較為嚴重了!這個時候一定要速度給自己充電,趁著大病還沒有釀成,趕快用艾灸補充元氣。

元氣大傷,就找原穴!

十二條正經在腕關節或踝關節處各有一個原穴,

由於原穴是原氣在五臟六腑腧注、經過、留止的穴位,

所以我們元氣大傷了,都可以通過刺激原穴來補原氣!

正如《難經·六十六難》所說:“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十二原穴位置口訣

陽明大腸合谷強 胃經疼痛取沖陽

太陽小腸原腕骨 膀胱原穴京骨上

三焦陽池膽丘墟 肺覓太淵脾太白

心包疾發大陵治 肝原太沖按摩良

少陽心經神門在 腎尋太溪是良方

督脈無原求百會 任脈膻中乳中央

古代先賢與灸療大師都極為重視“原穴”灸治,認為:五臟六腑有病了,你不知道具體艾灸穴位不要緊,先取原穴,然後再找配穴!搞懂原穴,你就能自己配穴艾灸!

吃透十二原穴,

你就是半個醫生!

下面是十二原穴主治與配穴大全,吃透它們,你基本就能做到自行配穴了。

1、肺經原穴:太淵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現多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無脈症,腕關節疼痛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配內關、沖陽、三陰交,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主治無脈症。

文獻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幹,太淵主之。 《玉龍賦》: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 《金鑒》:主治牙齒疼痛,手腕無力疼痛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痛等症。

2、大腸原穴:合穀

主治:頭痛,頸項痛,目赤腫痛,鼻衄,鼻塞,鼻淵,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痄腮,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熱病無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閉經,滯產,小兒驚風,上肢疼痛,痿痹。現多用於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電光性眼炎,近視眼,腮腺炎,扁桃體炎,舌炎,牙齦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皮膚瘙癢,蕁麻疹等。

配伍:配頰車、迎香,有通經活絡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癱。有疏風解表,宣肺利竅作用,主治感冒,頭痛,發熱,鼻塞。配列缺,為原絡配穴法;配太沖,稱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作用,主治癲狂,頭痛,眩暈,高血壓。配風池、大椎,有清熱涼血,截瘧作用,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疔瘡,瘧疾。 配三陰交,有調經活血催產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滯產。

文獻摘要: 《銅人》: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 《資生》:風疹,合谷、曲池。 《大成》: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穀;小兒疳眼,灸合穀(二穴),各一壯。

3、胃經原穴:沖陽

主治:上齒痛,足背紅腫,口眼歪斜,足痿。現多用於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

配伍:配足三裡、僕參、飛揚、複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文獻摘要:《素問》:刺跗上,中大脈,出血不止,死。 《甲乙經》: 善齧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搜索關注公眾號學艾灸,胃脘痛,時寒熱。 《銅人》:偏風口眼喎斜,肘腫。

4、脾經原穴:太白

主治:胃痛,腹脹,便秘,痢疾,吐瀉,腸鳴,身重,腳氣。現多用於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痙攣等。

配伍:配公孫、大腸俞、三焦俞,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腸鳴,腹瀉;配複溜、足三裡,有和胃調中的作用,主治腹脹。

文獻摘要:《甲乙經》:熱病,滿悶不得臥,太白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千金方》: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膝股腫,痠轉筋。

5、心經原穴:神門

主治:心痛,心煩,怔忡,驚悸,健忘,不寐,癲狂,癇症,癡呆,脅痛,掌中熱,目黃。現多用於無脈症,神經衰弱,心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產後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配伍:配支正為原絡配穴法,有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症;配大椎、豐隆,有醒腦安神,豁痰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 配關元、中極,有安神益腎的作用,主治遺溺,遺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嘔血、吐血、便血。

文獻摘要:《甲乙經》:遺尿,關門及神門、委中主之。 《銅人》:治瘧心煩。 《大成》:主心性癡呆,健忘。

6、小腸經原穴:腕骨

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指攣腕痛,黃疸。現多用於口腔炎,糖尿病等。

配伍:配通裡,為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配太沖、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配足三裡、三陰交,有健脾滋陰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文獻摘要:《甲乙經》:消渴,腕骨主之。 《大成》:主頭痛,驚風。 《金鑒》: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7、膀胱經原穴:京骨

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癇證。現多用於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等。

配伍:配風池、天柱,有祛風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項強。

文獻摘要: 《甲乙經》:癲疾,狂妄行,振寒。 《聖惠方》:善驚悸,不欲食,腿膝脛痿。 《循經》:寒濕腳氣,兩足燥裂,或濕癢生瘡。

8、腎經原穴:太溪

主治:咽喉幹痛,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咳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現多用於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貧血,下肢癱瘓等。

配伍: 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文獻摘要:《甲乙經》: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大成》: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 《金鑒》:消渴,房勞,婦人水蠱,胸脅脹滿。

9、心包經原穴:大陵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症,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現多用於心動過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配伍: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豐隆、太沖,有疏肝理氣,化痰醒腦的作用,主治氣鬱痰結型之癲狂。

文獻摘要:《甲乙經》: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 《千金方》:主目赤,小便如血。 《銅人》: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善饑,喜悲泣驚恐。《大成》:短氣,大陵、尺澤。

10、三焦經原穴:陽池

主治:肩臂痛,腕痛,瘧疾,耳聾,消渴。現多用於腕關節炎,風濕熱,糖尿病等。

配伍:配外關、曲池,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痙攣或麻痹;配少商、廉泉,有清熱通絡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配脾俞、太溪,有疏調三焦,養陰潤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文獻摘要:《甲乙經》: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 《外台》:治寒熱痎瘧,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腫。 《圖翼》:主治消渴口幹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舉。

11、膽經原穴:丘墟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嘔吐,噯酸,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現多用於膽囊炎等。

配伍: 配風池、太沖,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配昆侖、申脈,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腫痛;配陽陵泉、期門,有疏肝利膽的作用,主治膽囊炎。

文獻摘要:《甲乙經》:目視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見,腰兩脅痛,腳酸轉筋,丘墟主之。 《千金方》:主胸痛如刺。主腳急腫痛,戰掉不能久立。跗筋腳攣。 《大成》:脅痛,針丘墟、中瀆。

12、肝經原穴:太沖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目赤腫痛,郁證,小兒驚風,口喎,脅痛,崩漏,疝氣,小便不利,癇證,內踝前緣痛。現多用於高血壓,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配伍:配合谷,稱為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高血壓;配足三裡、中封,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行步艱難;配氣海、急脈,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文獻摘要:《甲乙經》:痙互引善驚,太沖主之。 《千金方》:主黃疸,熱中喜渴。 《銅人》:治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嘔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兒卒疝嘔逆。 《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沖、三陰交。

建議收藏多加觀摩,吃透它們,自己就是半個醫生!

傷元氣的人記憶力、專注力和思維能力都會下降。尤其是很難提起精神進行深度思考,想問題往往想到一半就感到疲勞,不再打算往下思考了。

寫文章、學習、考試、工作等,乃至於生活雜事等都會感到力不從心,這是腦力下降、精力不足的表現。從中醫角度來看,腎主骨生髓,腎氣通於腦,腎精充足腦力才能充沛,智力才會高。

3、脾氣煩躁!

傷元氣的人,心火就容易上犯,心情變得急躁,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健康人的身體是,火在下,水在上的格局。水在上,表示心是清涼的。火在下,表示元氣充足,陽氣固秘,丹田氣暖。水火既濟,身體就健康。

不健康的格局是火在上,表示心火上炎。水在下,表示腎氣虛寒,丹田發涼,水火分離,火往上,水往下,上下不能交通,身體就不健康,百病叢生。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人在生氣的時候,往往頭腦發熱,手腳冰涼,容易造成“火往上,水在下”的格局。時間長了,就會口中乾燥、口臭、小腹冰涼,雙腳冰冷,上熱下寒,水火不能交通。

該睡覺的時候心火下不來,心神不能安定,就會造成失眠。所以一般失眠的人都有口乾舌燥的表現,這便是元氣不足,心火上炎的表現。

4、頭髮稀疏、枯黃!

元氣生自兩腎之間命門,而中醫認為“腎之華在發”,腎的精華都表現在頭髮上。元氣、腎氣充足的人,頭髮通常比較茂密而且有光澤。反之,元氣不足的人頭髮也會枯黃、稀疏、沒有光澤,嚴重的會導致脫髮。

5、眼睛渾濁!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 肝腎同源, 腎間動氣(元氣)不足,則腎水便不能滋養肝木,兩眼便無神,眼圈發黑。所以元氣不足的人,眼睛往往很渾濁,像喝醉酒一樣游離而沒有定力,而元氣充足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奕奕有神。

當你出現上面的某些症狀或者所有症狀,說明你的元氣已經虧損的較為嚴重了!這個時候一定要速度給自己充電,趁著大病還沒有釀成,趕快用艾灸補充元氣。

元氣大傷,就找原穴!

十二條正經在腕關節或踝關節處各有一個原穴,

由於原穴是原氣在五臟六腑腧注、經過、留止的穴位,

所以我們元氣大傷了,都可以通過刺激原穴來補原氣!

正如《難經·六十六難》所說:“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十二原穴位置口訣

陽明大腸合谷強 胃經疼痛取沖陽

太陽小腸原腕骨 膀胱原穴京骨上

三焦陽池膽丘墟 肺覓太淵脾太白

心包疾發大陵治 肝原太沖按摩良

少陽心經神門在 腎尋太溪是良方

督脈無原求百會 任脈膻中乳中央

古代先賢與灸療大師都極為重視“原穴”灸治,認為:五臟六腑有病了,你不知道具體艾灸穴位不要緊,先取原穴,然後再找配穴!搞懂原穴,你就能自己配穴艾灸!

吃透十二原穴,

你就是半個醫生!

下面是十二原穴主治與配穴大全,吃透它們,你基本就能做到自行配穴了。

1、肺經原穴:太淵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現多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無脈症,腕關節疼痛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配內關、沖陽、三陰交,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主治無脈症。

文獻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幹,太淵主之。 《玉龍賦》: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 《金鑒》:主治牙齒疼痛,手腕無力疼痛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痛等症。

2、大腸原穴:合穀

主治:頭痛,頸項痛,目赤腫痛,鼻衄,鼻塞,鼻淵,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痄腮,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熱病無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閉經,滯產,小兒驚風,上肢疼痛,痿痹。現多用於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電光性眼炎,近視眼,腮腺炎,扁桃體炎,舌炎,牙齦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皮膚瘙癢,蕁麻疹等。

配伍:配頰車、迎香,有通經活絡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癱。有疏風解表,宣肺利竅作用,主治感冒,頭痛,發熱,鼻塞。配列缺,為原絡配穴法;配太沖,稱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作用,主治癲狂,頭痛,眩暈,高血壓。配風池、大椎,有清熱涼血,截瘧作用,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疔瘡,瘧疾。 配三陰交,有調經活血催產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滯產。

文獻摘要: 《銅人》: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 《資生》:風疹,合谷、曲池。 《大成》: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穀;小兒疳眼,灸合穀(二穴),各一壯。

3、胃經原穴:沖陽

主治:上齒痛,足背紅腫,口眼歪斜,足痿。現多用於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

配伍:配足三裡、僕參、飛揚、複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文獻摘要:《素問》:刺跗上,中大脈,出血不止,死。 《甲乙經》: 善齧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搜索關注公眾號學艾灸,胃脘痛,時寒熱。 《銅人》:偏風口眼喎斜,肘腫。

4、脾經原穴:太白

主治:胃痛,腹脹,便秘,痢疾,吐瀉,腸鳴,身重,腳氣。現多用於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痙攣等。

配伍:配公孫、大腸俞、三焦俞,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腸鳴,腹瀉;配複溜、足三裡,有和胃調中的作用,主治腹脹。

文獻摘要:《甲乙經》:熱病,滿悶不得臥,太白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千金方》: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膝股腫,痠轉筋。

5、心經原穴:神門

主治:心痛,心煩,怔忡,驚悸,健忘,不寐,癲狂,癇症,癡呆,脅痛,掌中熱,目黃。現多用於無脈症,神經衰弱,心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產後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配伍:配支正為原絡配穴法,有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症;配大椎、豐隆,有醒腦安神,豁痰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 配關元、中極,有安神益腎的作用,主治遺溺,遺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嘔血、吐血、便血。

文獻摘要:《甲乙經》:遺尿,關門及神門、委中主之。 《銅人》:治瘧心煩。 《大成》:主心性癡呆,健忘。

6、小腸經原穴:腕骨

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指攣腕痛,黃疸。現多用於口腔炎,糖尿病等。

配伍:配通裡,為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配太沖、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配足三裡、三陰交,有健脾滋陰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文獻摘要:《甲乙經》:消渴,腕骨主之。 《大成》:主頭痛,驚風。 《金鑒》: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7、膀胱經原穴:京骨

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癇證。現多用於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等。

配伍:配風池、天柱,有祛風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項強。

文獻摘要: 《甲乙經》:癲疾,狂妄行,振寒。 《聖惠方》:善驚悸,不欲食,腿膝脛痿。 《循經》:寒濕腳氣,兩足燥裂,或濕癢生瘡。

8、腎經原穴:太溪

主治:咽喉幹痛,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咳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現多用於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貧血,下肢癱瘓等。

配伍: 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文獻摘要:《甲乙經》: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大成》: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 《金鑒》:消渴,房勞,婦人水蠱,胸脅脹滿。

9、心包經原穴:大陵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症,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現多用於心動過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配伍: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豐隆、太沖,有疏肝理氣,化痰醒腦的作用,主治氣鬱痰結型之癲狂。

文獻摘要:《甲乙經》: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 《千金方》:主目赤,小便如血。 《銅人》: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善饑,喜悲泣驚恐。《大成》:短氣,大陵、尺澤。

10、三焦經原穴:陽池

主治:肩臂痛,腕痛,瘧疾,耳聾,消渴。現多用於腕關節炎,風濕熱,糖尿病等。

配伍:配外關、曲池,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痙攣或麻痹;配少商、廉泉,有清熱通絡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配脾俞、太溪,有疏調三焦,養陰潤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文獻摘要:《甲乙經》: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 《外台》:治寒熱痎瘧,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腫。 《圖翼》:主治消渴口幹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舉。

11、膽經原穴:丘墟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嘔吐,噯酸,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現多用於膽囊炎等。

配伍: 配風池、太沖,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配昆侖、申脈,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腫痛;配陽陵泉、期門,有疏肝利膽的作用,主治膽囊炎。

文獻摘要:《甲乙經》:目視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見,腰兩脅痛,腳酸轉筋,丘墟主之。 《千金方》:主胸痛如刺。主腳急腫痛,戰掉不能久立。跗筋腳攣。 《大成》:脅痛,針丘墟、中瀆。

12、肝經原穴:太沖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目赤腫痛,郁證,小兒驚風,口喎,脅痛,崩漏,疝氣,小便不利,癇證,內踝前緣痛。現多用於高血壓,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配伍:配合谷,稱為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高血壓;配足三裡、中封,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行步艱難;配氣海、急脈,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文獻摘要:《甲乙經》:痙互引善驚,太沖主之。 《千金方》:主黃疸,熱中喜渴。 《銅人》:治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嘔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兒卒疝嘔逆。 《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沖、三陰交。

建議收藏多加觀摩,吃透它們,自己就是半個醫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