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平庸之人站在了最高位真就一無是處?政鬥勝利卻也壓垮國家!

勃列日涅夫從外表到行為似乎都不討喜——為人呆板無趣, 喜歡搞個人崇拜和給自己發勳章, 有關他的笑話層出不窮。 他的身世毫無特別之處:他出生于烏克蘭的一個普通家庭, 學校畢業後從集體農莊幹起, 軍隊、工廠裡都留下了他工作的足跡。 衛國戰爭勝利後, 他開始從政, 在赫魯雪夫與莫洛托夫的爭論開始時, 他站隊正確, 受到了主子賞識而進入了蘇共中央, 並在1960年擔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1964年赫魯雪夫被逼宮下臺後, 蘇共中央和克格勃為繼承人一事鬧得不可開交, 為了妥協, 低調的勃列日涅夫成了最終贏家。

幾年之後, 他終於甩開了柯西金等人的掣肘, 成為黨政軍名副其實的最高掌權者。 難道真如世人所說, 這麼一個平庸的人只是靠躲過各種政治清洗, 就站上了最高位?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當然還是有些才幹的。 勃列日涅夫治下的18年裡,

蘇聯人口增長了1800萬, 人民生活水準也有一定提高。 實際上, 在滯脹的20年間(1965-1985), 民眾收入增長了三倍, 工業產值是原來的五倍, 政府收入則是原來的七倍, 許多蘇聯人在這個時期住進了新房, 開起了汽車, 經濟在戈巴契夫時期才開始崩壞。 同時, 蘇聯實力在那段時期達到頂峰, 甚至有蘇攻美守的趨勢。

外交方面, 由於“布拉格之春”等一系列愚蠢行動, 蘇聯的外交環境急劇惡化, 為了進行緩和, 美蘇開始走近。 1972年, 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蘇, 兩國簽署了限制發展反導系統和戰略進攻武器的條約。 而在此後紀念的美蘇元首會晤中, 兩國又相繼對限制核武器等達成了一致, 稍稍減緩了冷戰以來兩極對立的緊張情緒。

不過, 其最大的昏著出現在與在任35年之久的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的恩怨上。 在對阿富汗出兵問題上, 柯西金是唯一公開反對的蘇聯領導人, 勃列日涅夫為了搞垮柯西金, 在出兵同意書上簽了字。 他的目的最終達到:1980年柯西金辭去部長會議主席,

不久後病逝;但阿富汗也成了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