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九大代表專訪錄」周建民:35年無悔的堅守

他常年堅守操作臺,嚴謹專注、追求極致;他長期與量具為伴,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他從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再到國家技能大師……淮海工業集團十四分廠量具鉗工周建民用35年的執著,

詮釋著“工匠精神”。

周建民(右)正在操作臺前查驗量具。 通訊員 李紅兵 攝

1982年剛當上鉗工時,面對數以萬計的芝麻粒大小的金屬接點,文憑不高的周建民只能用“笨辦法”,從基本的畫圖開始。只要一有時間,他就蹲在機器邊上琢磨,拿著放大鏡研究量具元件,

眼睛累得受不了就拿熱毛巾焐一會兒。

35年裡,除了出差,周建民每天早上8點準時出現在他的工作室,一直工作到晚上6點多,有時琢磨一種量規的應用,會熬到深夜。“我這個人不聰明,但就是喜歡幹這行,離不開,也放不下。”周建民說。

“鉗工技藝不允許任何一個小錯誤。”周建民始終牢記,“精益求精”是匠心之本。

加工精密零部件,對鉗工的手感要求極高。如果力度過大,產品就會變形,

力度太小又做不出形狀,但周建民總是一次次反復進行實驗操作。長期的積累,對精緻的追求,使得周建民的手感“爐火純青”,掌握分寸“不差毫釐”。這種技藝,即使在新科技革命、工業4.0來襲的時代,機器也無法完全替代。一次,國家重點核心專案一套量具任務交到公司,這套量具要求比較“刁”,尺寸精度、對稱度要求微米級(一根頭髮絲的1/60約為一微米),角度要求秒級(一秒等於1/3600度)。
為此,周建民全身心投入到對圖紙的摸索鑽研,思考、模擬、驗證,三天三夜的鏖戰後,難題全部拿下。

憑著35年的苦學苦鑽,周建民練就了一手絕活:全憑手感,純手工可進行微米級按壓研磨。創新試驗出一系列操作方法:“冷熱配合法”“基準轉換法”“三要訣加工法”……這些操作法系統整理後,被所屬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命名為“周建民操作法”。

據不完全統計,周建民完成創新成果上千項,

解決國家重點高新專案量具“卡脖子”難題技術50多項,創造價值3000多萬元。同時,周建民還對專用量規進行改造,生產了15套合格工裝,將耐用度提高了30多倍,每年可節約費用300多萬元,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創造了全行業多個“第一”。

35年前,和他一道參加工作的有11個人,如今只有他一個人。可周建民覺得自己從未孤獨過,曾經沒有,現在更是。時間嚼著反芻的微響,鋸、削、銼、磨,

國家級技能大師的工作室裡幾十年間林立過上千套精准的量規,它們丈量出的國之利器,印證了態度造就的技術,也見證了技術支撐的創新。

“作為生產一線的工人黨員,我的陣地就是崗位,我的初心就是做好工人,努力把99%提高到99.99%。党培養了我,我要把幹好每一項工作作為對黨的回報。”前幾日,周建民為中國兵器人才學院和他所在單位的黨員講黨課時如是說。

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以來,周建民除鑽研技術和帶徒傳技,還抽時間到技校、工廠收集技能人員的建議,準備將完整的建議帶到十九大,讓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加速推進“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實現。

周建民除鑽研技術和帶徒傳技,還抽時間到技校、工廠收集技能人員的建議,準備將完整的建議帶到十九大,讓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加速推進“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