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九卦|趣店火了,金融民工五答羅敏總的“回應一切”

文/爾東申,本文是九卦金融圈原創發佈,轉載請注明來源,否則謝絕轉載。

九卦姐:這兩天朋友圈一篇關於新上市公司的趣店文章被紛紛轉發,CEO的回應火了,引發廣泛關注,甚至該上市公司不得不出具專門的官方聲明,

聲稱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文章所討論的內容並非完全不實,但有些觀點不敢苟同,動不動就扣帽子、上升到“靈魂出賣”層面更是讓人聞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作為一名比較資深的金融民工,試著討論一下關於消費貸和現金貸的幾個問題,歡迎拍磚。

什麼是消費貸和現金貸?

必須就討論物件先作一個界定,以防誤解和誤傷。可以簡單把此類業務分成兩類,即有指定消費(交易)和非指定消費(交易)。消費貸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金額較高的實物消費需要,比如分期購蘋果手機。邏輯照舊是今天花明天的錢,通過信貸產品提前享受產品福利。而現金貸則是在滿足信貸需求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即資金直接到達個人帳戶(而不是商戶),信貸需求和流動性需求同時得到滿足。

按提供主體分,則可分為銀行類和互聯網金融類。消費貸款是銀行的傳統產品,而目前更多是通過信用卡類似消費分期或現金分期產品提供;包括剛上市的那家公司在內的互聯網金融主體就不一一列舉了,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很多都是打著“消費貸”的名義從事著“現金貸”的業務,

即錢直接到了借款人的戶頭。

為什麼消費貸和現金貸能火?

還是市場需求真實存在。消費貸和現金貸銀行很早就在做了,主要是以信用卡為載體,產品類似消費分期、現金分期以及帳單分期。為什麼像剛上市的某公司一樣的機構能得以蓬勃發展呢?實質還是特定人群對此類業務有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種分期產品在大學校園火起來之前,各家銀行向大學生發放信用卡業務被叫停,

原因無非是學生群體自控力差、還款能力不足,出現逾期後容易導致社會不良影響等,這也充分說明需求靠堵是堵不住的。而除大學生之外的年輕群體則主要是由於信用記錄不全、無職業等原因不滿足銀行授信要求,無法獲取銀行信貸服務而不得不轉投別家。如果不是以欺詐為目的,針對過份攀比和超前消費類似的行為只能是以培訓、教育為主,
一棍子打死一大片,硬把合規金融產品戴上原罪的帽子過於牽強。

消費貸和現金貸有沒有生命力?

如果不否認需求的存在,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個需求是否應當滿足,又該如何滿足。騙貸行為沒有討論的必要,但不能否認“借到錢”對於那些傳統信貸服務未能覆蓋的人群的意義。應該講,消費貸和現金貸業務很好地契合了上述需求。他們本質上都是信用貸款(無抵押非擔保),目前都能做到手續簡便、快速審批和快速放款。信貸業務的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這取決於客戶的真實還款能力和財富狀況,但對於此類業務而言最重要的是防範欺詐風險。簡單講對於貸款發放機構而言,就是找對客戶。

問題是怎麼找到對的客戶,而答案是可能的。傳統銀行的標準無非是客戶主動自我增信,包括資產、職業、收入和學歷等等。而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依據客戶的購物習慣、生活行為甚至生活圈子進行授信,甚至不良的表現比傳統銀行業務還要好,比如微粒貸。而客戶群找准了,針對不同的需求或服務進行定價,用收益覆蓋成本就無可厚非了。

消費貸和現金貸是不是高利貸?

關於高利貸的認定已有明確規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取締地下錢莊及打擊高利貸行為的通知》中規定:民間個人借貸利率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但雙方協商的利率不得超過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不含浮動)的4倍。超過上述標準的,應界定為高利借貸行為。

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第二十六條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也就是說,高利貸主要是指價格畸高的信貸行為,在上述價格範圍內的借貸產品不屬於高利貸。但除此外最容易引起爭議的是目前包括銀行在內的一些產品收費專案,比如信用卡逾期滯納金、分期手續費。對大多消費者而言並不明白各收費專案有什麼不同,只會簡單將所付出的資金去除本金,很多關於信用卡業務的投訴均來源於此。

消費貸和現金貸的隱憂倒底是什麼?

打擊“吃人”的高利貸應當刻不容緩地擊出重拳,非持牌金融機構幹金融機構的業務應該立即取締,甚至持牌不規範經營都應該考慮摘牌。但凡事過猶不及。首當其衝的隱憂恰恰不是打壓包括“裸條”在內的各種高利貸、不規範的信貸行為,而是警惕商業銀行的放貸衝動。今年6月28日,中國銀監會聯合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17]26號,下稱26號文),要求各地金融辦和銀監局要在前期對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務整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並逐步消化存量業務。

不讓網貸機構做了,“正規軍”自然就跟上了。對於眼前利差收窄、不良攀升的商業銀行而言,消費貸業務的金額小、客戶分散且收益率高,絕對是一塊“肥肉”。從公開的信用卡資料不難看到,多家銀行的信用卡卡量和透支額度都呈兩位數增長,浦發銀行半年同比漲幅甚至高達120%。

現行征信體系建設和完善的緊迫性值得關注。由近及遠來看,首先商業銀行內部授信體系就需要打通。借記卡和信用卡、對公和零售的資料首先要實現即時共用。表面看這是件小事,但對於系統龐大的銀行而言是個大工程,事實上很多商業銀行截止目前都還沒有做到。自然就可能出現客戶消費貸逾期,但又給他發了一張新的信用卡的情況。其次是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訊互聯。當下客戶“共債”的情況是愈演愈烈,而且銀行根本查不到客戶在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借貸資訊,很多消費者“拆東牆補西牆”,實在不行就只好“跑路”。

現金貸業務需要限制。即針對非指定交易的信貸業務應該從信貸總額、增長速度以及發放主體進一步予以限制。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貸基於真實交易,資金不直接支付給客戶,因而相對安全。當然消費信貸也存在“套現”的可能性,但畢竟流程環節長、難度較大。

監管機構也注意到現金貸業務隱含的風險,今年印發了《中國銀監會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等系列檔,要求清理現金貸業務。但除了檔提到的校園貸和網路借貸之外,銀行的類似業務也需要引起重視。在現行支付體系下,需要將貸款變現的需求實質上是在減少的。很多人選擇現金貸業務的真實需求都是為了掩蓋其非真實交易的目的。有指定用途的消費貸尚且不能完全證明客戶有真實消費,而現金貸產品資金一旦轉入客戶帳戶,銀行實質上沒有任何有力的風控手段了。一些股份制銀行採取過讓客戶提供發票等憑據用以證實其消費行為真實,但實質上可操作性不強,也難起到真正的風險控制作用。

最後聊兩句關於剛上市的那家公司。創始人少年英雄值得點贊,但產品特性和業務模式並不領先是事實。而且快速積累的客戶是在不斷成長和轉化的,可持續增長能力恐怕要打個問號。

從CEO直接“回復一切”的回復來看,成長真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編輯:蘅蕪

應該講,消費貸和現金貸業務很好地契合了上述需求。他們本質上都是信用貸款(無抵押非擔保),目前都能做到手續簡便、快速審批和快速放款。信貸業務的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這取決於客戶的真實還款能力和財富狀況,但對於此類業務而言最重要的是防範欺詐風險。簡單講對於貸款發放機構而言,就是找對客戶。

問題是怎麼找到對的客戶,而答案是可能的。傳統銀行的標準無非是客戶主動自我增信,包括資產、職業、收入和學歷等等。而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依據客戶的購物習慣、生活行為甚至生活圈子進行授信,甚至不良的表現比傳統銀行業務還要好,比如微粒貸。而客戶群找准了,針對不同的需求或服務進行定價,用收益覆蓋成本就無可厚非了。

消費貸和現金貸是不是高利貸?

關於高利貸的認定已有明確規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取締地下錢莊及打擊高利貸行為的通知》中規定:民間個人借貸利率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但雙方協商的利率不得超過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不含浮動)的4倍。超過上述標準的,應界定為高利借貸行為。

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第二十六條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也就是說,高利貸主要是指價格畸高的信貸行為,在上述價格範圍內的借貸產品不屬於高利貸。但除此外最容易引起爭議的是目前包括銀行在內的一些產品收費專案,比如信用卡逾期滯納金、分期手續費。對大多消費者而言並不明白各收費專案有什麼不同,只會簡單將所付出的資金去除本金,很多關於信用卡業務的投訴均來源於此。

消費貸和現金貸的隱憂倒底是什麼?

打擊“吃人”的高利貸應當刻不容緩地擊出重拳,非持牌金融機構幹金融機構的業務應該立即取締,甚至持牌不規範經營都應該考慮摘牌。但凡事過猶不及。首當其衝的隱憂恰恰不是打壓包括“裸條”在內的各種高利貸、不規範的信貸行為,而是警惕商業銀行的放貸衝動。今年6月28日,中國銀監會聯合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17]26號,下稱26號文),要求各地金融辦和銀監局要在前期對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務整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並逐步消化存量業務。

不讓網貸機構做了,“正規軍”自然就跟上了。對於眼前利差收窄、不良攀升的商業銀行而言,消費貸業務的金額小、客戶分散且收益率高,絕對是一塊“肥肉”。從公開的信用卡資料不難看到,多家銀行的信用卡卡量和透支額度都呈兩位數增長,浦發銀行半年同比漲幅甚至高達120%。

現行征信體系建設和完善的緊迫性值得關注。由近及遠來看,首先商業銀行內部授信體系就需要打通。借記卡和信用卡、對公和零售的資料首先要實現即時共用。表面看這是件小事,但對於系統龐大的銀行而言是個大工程,事實上很多商業銀行截止目前都還沒有做到。自然就可能出現客戶消費貸逾期,但又給他發了一張新的信用卡的情況。其次是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訊互聯。當下客戶“共債”的情況是愈演愈烈,而且銀行根本查不到客戶在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借貸資訊,很多消費者“拆東牆補西牆”,實在不行就只好“跑路”。

現金貸業務需要限制。即針對非指定交易的信貸業務應該從信貸總額、增長速度以及發放主體進一步予以限制。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貸基於真實交易,資金不直接支付給客戶,因而相對安全。當然消費信貸也存在“套現”的可能性,但畢竟流程環節長、難度較大。

監管機構也注意到現金貸業務隱含的風險,今年印發了《中國銀監會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等系列檔,要求清理現金貸業務。但除了檔提到的校園貸和網路借貸之外,銀行的類似業務也需要引起重視。在現行支付體系下,需要將貸款變現的需求實質上是在減少的。很多人選擇現金貸業務的真實需求都是為了掩蓋其非真實交易的目的。有指定用途的消費貸尚且不能完全證明客戶有真實消費,而現金貸產品資金一旦轉入客戶帳戶,銀行實質上沒有任何有力的風控手段了。一些股份制銀行採取過讓客戶提供發票等憑據用以證實其消費行為真實,但實質上可操作性不強,也難起到真正的風險控制作用。

最後聊兩句關於剛上市的那家公司。創始人少年英雄值得點贊,但產品特性和業務模式並不領先是事實。而且快速積累的客戶是在不斷成長和轉化的,可持續增長能力恐怕要打個問號。

從CEO直接“回復一切”的回復來看,成長真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編輯:蘅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