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互聯網電視品牌:今年要靠什麼才能好好活下去?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一股寒流就開始持續衝擊著大量的互聯網電視品牌。

進入2017年,這股寒流絲毫沒有減弱的氣息,意圖要在互聯網電視品牌這個年輕的企業群體中,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洗牌。

作為四五年前彩電產業邁入互聯網時代的一個重要產物,以樂視、小米、微鯨,以及暴風、風行、看尚、大麥、聯想17TV、PPTV、愛芒果TV,以及酷開、VIDAA、KKTV等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的誕生,從某種意義上啟動傳統彩電產業、市場和用戶的活力,將原本已經是夕陽的電視機產業,

在互聯網浪潮之下變成一個朝陽的智慧新產業。

不過彩電產業一些最基礎的事實並未發生改變:一是,中國彩電市場蛋糕,並沒有因為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的誕生,而出現快速做大跡象。在原有的彩電品牌市場集中相當高的背景下,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出現,在短期搶奪一定的市場份額,並通過燒錢低價等手段快速撕開市場的"口子",找到可以折騰的空間,

這並不代表互聯網電視品牌都可以從此活下去;

二是,中國市場和用戶可以接受的彩電品牌,數量並未增長。在原有本土強勢品牌海信、TCL、創維、長虹、康佳,以及三星、索尼、夏普等猛烈外資品牌的背景下,留給互聯網電視品牌的使用者認知、信任空間相當有限。如今,一下子出現在市場上的20多個互聯網電視品牌最終可以活下來的,不超過3-5個。大量品牌只能選擇"曇花一現"。

三是,中國彩電產業鏈條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無論互聯網電視品牌如何通過"低於成本定價"、"硬體免費內容收費"等方式,探索彩電產業的新商業模式,但是卻不能否定一個基礎,那就是必須要有成熟、穩定的電視機硬體。以及圍繞這一硬體產品必須要建立的供應鏈體系、物流配送體系和售後服務體系。既然互聯網電視品牌打的是生態牌、布的是生態局,既然是生態那麼就不能只有內容沒有硬體平臺。

雖然當前社會化分工可以讓一些互聯網電視品牌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比如代工生產縮短進入產業準備週期,但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比如說上游的原材料採購、品控、生產工藝,以及下游的行銷體系、倉儲體系,甚至是服務體系,顯然還需要經歷一個逐步建設和完善,以及持續投入的過程中。

過去幾年來,互聯網電視品牌進入彩電行業,

既帶來新的玩法、理念和模式,但也必須要遵守產業原有的產業鏈和邊界。比如說產品庫存的控制、穩定成熟體系的建立,以及圍繞產品為中心的研發體系、品控、行銷等體系的建設,均涉及長期性、持續性投入。必須要具備打贏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日前,背靠TCL這棵大樹的雷鳥電視入局,並不能給已經身陷寒冬的互聯網電視品牌帶來一絲的暖意。作為傳統家電巨頭打造的又一個互聯網電視品牌,雷鳥的誕生並不代表互聯網電視品牌的生命力仍然強大,只是釋放TCL希望找到一個在寒冬市場上尋求規模增長新動力的信號。

當前,擺在互聯網電視品牌面前的困難可以說相當嚴峻:首先,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紅利已經全面消失。當年一大批互聯網企業借助這一風潮進軍電視機行業,背靠的就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熱潮等紅利。如今隨著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泡沫相繼破滅,互聯網電視品牌由此也受到拖累和牽連;

其次,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還沒有建立"自造血"能力。過去幾年,互聯網電視品牌的發展與擴張,靠的是資本驅動。簡單來說,就是燒錢透支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的蒙眼擴張,衝量搶市場。但是至今大量互聯網電視企業的"自造血"功能要麼未建立起來,要麼未步入成熟軌道,還沒有擺脫傳統的硬體盈利,而無法真正靠內容和服務盈利生存下去。

再者,外部的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波動,內部的傳統彩電企業強勢復蘇,以及大量80後、90後用戶需求的理性化和成熟化,將中國彩電市場引入一輪詭異多變的新通道中,山雨欲來風滿樓,不只是大魚吃小魚,還有快魚吃慢魚。而大量缺乏原始資本積累的互聯網電視品牌首當其衝,遭遇風浪衝擊。

過去幾年,互聯網電視品牌之所以快速誕生,並在寡頭主導的彩電市場上展露頭腳,關鍵原因在於:一是,互聯網時代取代傳統經濟時代,時代的快速變革帶來並催生一大批新的力量和改變者,可以說是時代變革的力量;二是,大量傳統企業習慣在舊的發展軌道中慣性增長,對於互聯網浪潮的衝擊缺乏充分心理準備,從而給對手可趁之機,可以說是對手的漠視。

所有互聯網電視品牌都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過去幾年在彩電市場上可以撕開一條口子,並不意味自身的互聯網思路和創新模式,已經觸及傳統彩電產業發展的根本,從而建立新的跑道。而是借助時代的力量,利用對手的反應速度慢,以及消費群體的反覆運算等各方力量。互聯網電視品牌至今還沒有搶奪彩電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和產業競爭的定義權。

進入2017年以來,一些互聯網電視品牌在寒冬的持續衝擊下,不得不主動開啟一場"自我救贖"的轉型。接下來,對於大量的互聯網電視品牌來說,活命比面子重要,賺錢比創新關鍵。

比如,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紛紛從線上電商轉戰線下實體店,通過發展線下實體店招商引流,希望將實體店作為"最後一根稻草";比如,一些互聯網電視品牌相繼調整低價格戰的讓利幅度,連續上調售價,從而進一步縮短與傳統彩電品牌的差價戰,不再提顛覆和再造;再比如,從過去"價格行銷"邁入"產品行銷",棄低價主動策劃一些產品功能和技術賣點,吸引消費眼球。

其實,梳理過去幾年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市場玩法,沒有顛覆、創新和再造,就是一場超現代的"價格包裝"行銷,輔以互聯網傳播工具進行快速放大。無論是樂視電視的"硬體免費、內容收費",還是小米電視的"極致性價比",以及其它互聯網電視品牌的低於成本定位,或者硬體免費等等,本質上都是對價格的行銷化包裝和策劃。並沒有脫離彩電產業最低級、最通用的價格行銷手段。

雖然,硬體免費、內容收費,不是所有彩電企業都能玩的手段,很多傳統彩電企業在過去10多年前也想考慮到,卻未能付諸實施。但是,即便樂視和小米兩大互聯網電視的代表企業,如今也都面臨著硬體同質化和內容同質化的共同挑戰。同樣,包括海信、創維、TCL,以及長虹等一大批傳統企業,如今也都建立起"硬體+內容"運營體系。

眼下,小米與樂視相繼開啟一輪互聯網電視品牌的轉型大幕。小米在"極致性價比"的定位基礎上,又找到一張"人工智慧"新牌,透過小米日前4A系列新品發佈和價格定位來說,人工智慧版較標準版貴出300-500元不等,這說明小米要借人工智慧獲得更多的利潤空間。

同期,樂視也一改過去的硬體免費驅動,並減少會員補貼硬體的幅度,而是推出定位高端的Unique系列,其中65寸和55寸定價分別為13999元和8999元,價格直逼一線大牌。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樂視欲通過產品畫質、設計等細節提升硬體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當前,小米、樂視兩大互聯網電視品牌標杆,正在悄然開啟一輪"產品包裝"的競爭新通道,通過人工智慧、畫質、全面屏等一系列產品功能和賣點的包裝,來提升硬體產品的價值競爭力,從而謀求硬體盈利能力和空間。可以說,這既是互聯網電視品牌的新回歸,也是再出發。

由此,所有互聯網電視品牌,站在2017年發展的新起點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更好的活下去,必須要尊重硬體的價值,並在硬體盈利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探索內容和服務盈利的新動力!

雷鳥的誕生並不代表互聯網電視品牌的生命力仍然強大,只是釋放TCL希望找到一個在寒冬市場上尋求規模增長新動力的信號。

當前,擺在互聯網電視品牌面前的困難可以說相當嚴峻:首先,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紅利已經全面消失。當年一大批互聯網企業借助這一風潮進軍電視機行業,背靠的就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熱潮等紅利。如今隨著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泡沫相繼破滅,互聯網電視品牌由此也受到拖累和牽連;

其次,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還沒有建立"自造血"能力。過去幾年,互聯網電視品牌的發展與擴張,靠的是資本驅動。簡單來說,就是燒錢透支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的蒙眼擴張,衝量搶市場。但是至今大量互聯網電視企業的"自造血"功能要麼未建立起來,要麼未步入成熟軌道,還沒有擺脫傳統的硬體盈利,而無法真正靠內容和服務盈利生存下去。

再者,外部的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波動,內部的傳統彩電企業強勢復蘇,以及大量80後、90後用戶需求的理性化和成熟化,將中國彩電市場引入一輪詭異多變的新通道中,山雨欲來風滿樓,不只是大魚吃小魚,還有快魚吃慢魚。而大量缺乏原始資本積累的互聯網電視品牌首當其衝,遭遇風浪衝擊。

過去幾年,互聯網電視品牌之所以快速誕生,並在寡頭主導的彩電市場上展露頭腳,關鍵原因在於:一是,互聯網時代取代傳統經濟時代,時代的快速變革帶來並催生一大批新的力量和改變者,可以說是時代變革的力量;二是,大量傳統企業習慣在舊的發展軌道中慣性增長,對於互聯網浪潮的衝擊缺乏充分心理準備,從而給對手可趁之機,可以說是對手的漠視。

所有互聯網電視品牌都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過去幾年在彩電市場上可以撕開一條口子,並不意味自身的互聯網思路和創新模式,已經觸及傳統彩電產業發展的根本,從而建立新的跑道。而是借助時代的力量,利用對手的反應速度慢,以及消費群體的反覆運算等各方力量。互聯網電視品牌至今還沒有搶奪彩電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和產業競爭的定義權。

進入2017年以來,一些互聯網電視品牌在寒冬的持續衝擊下,不得不主動開啟一場"自我救贖"的轉型。接下來,對於大量的互聯網電視品牌來說,活命比面子重要,賺錢比創新關鍵。

比如,大量互聯網電視品牌紛紛從線上電商轉戰線下實體店,通過發展線下實體店招商引流,希望將實體店作為"最後一根稻草";比如,一些互聯網電視品牌相繼調整低價格戰的讓利幅度,連續上調售價,從而進一步縮短與傳統彩電品牌的差價戰,不再提顛覆和再造;再比如,從過去"價格行銷"邁入"產品行銷",棄低價主動策劃一些產品功能和技術賣點,吸引消費眼球。

其實,梳理過去幾年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市場玩法,沒有顛覆、創新和再造,就是一場超現代的"價格包裝"行銷,輔以互聯網傳播工具進行快速放大。無論是樂視電視的"硬體免費、內容收費",還是小米電視的"極致性價比",以及其它互聯網電視品牌的低於成本定位,或者硬體免費等等,本質上都是對價格的行銷化包裝和策劃。並沒有脫離彩電產業最低級、最通用的價格行銷手段。

雖然,硬體免費、內容收費,不是所有彩電企業都能玩的手段,很多傳統彩電企業在過去10多年前也想考慮到,卻未能付諸實施。但是,即便樂視和小米兩大互聯網電視的代表企業,如今也都面臨著硬體同質化和內容同質化的共同挑戰。同樣,包括海信、創維、TCL,以及長虹等一大批傳統企業,如今也都建立起"硬體+內容"運營體系。

眼下,小米與樂視相繼開啟一輪互聯網電視品牌的轉型大幕。小米在"極致性價比"的定位基礎上,又找到一張"人工智慧"新牌,透過小米日前4A系列新品發佈和價格定位來說,人工智慧版較標準版貴出300-500元不等,這說明小米要借人工智慧獲得更多的利潤空間。

同期,樂視也一改過去的硬體免費驅動,並減少會員補貼硬體的幅度,而是推出定位高端的Unique系列,其中65寸和55寸定價分別為13999元和8999元,價格直逼一線大牌。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樂視欲通過產品畫質、設計等細節提升硬體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當前,小米、樂視兩大互聯網電視品牌標杆,正在悄然開啟一輪"產品包裝"的競爭新通道,通過人工智慧、畫質、全面屏等一系列產品功能和賣點的包裝,來提升硬體產品的價值競爭力,從而謀求硬體盈利能力和空間。可以說,這既是互聯網電視品牌的新回歸,也是再出發。

由此,所有互聯網電視品牌,站在2017年發展的新起點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更好的活下去,必須要尊重硬體的價值,並在硬體盈利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探索內容和服務盈利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