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海出現共用健身艙 24小時營業每小時10元

內部配有跑步機、啞鈴組和智慧教練系統等設備。

/晨報記者何雯亞

在健身人群中,有一大部分市民會選擇到健身房辦卡,但真正堅持下來的卻不多,只能感歎白白浪費了金錢。為此,一種更加靈活的健身途徑——共用健身艙開始出現,引來不少市民的關注。

線上預約線下掃碼

昨天下午,在黃浦區老碼頭創意園內,3個十分醒目的“集裝箱”引來大量市民的圍觀。據介紹,這些“集裝箱”其實是名為“公園盒子”的24小時自助式共用健身艙。“我們管這樣一個共用健身艙叫做一個盒子,別看它們空間不大,但卻非常實用,裡面有跑步機、啞鈴組以及智慧教練系統等設備。

最重要的是,使用過程很方便。”“公園盒子”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在該負責人的指導下,記者也現場體驗了共用健身艙的使用流程:下載相關App或者關注相關微信公眾號並完成註冊後,便可線上預約想要去的共用健身艙,預約成功後,在預約時間到達預約地點的共用健身艙,再打開App或微信公眾號掃碼,便可開門進入健身艙進行鍛煉。

值得一提的是,健身艙內的智慧教練系統是很多傳統健身房所不具備的。

掃描智慧教練系統螢幕上的二維碼,選擇某項課程,站在指定區域跟著課程中的示範者做動作,紅外攝像頭會捕捉使用者各個身體部位的動作,並即時顯示在螢幕上,如果使用者的動作有誤,該系統還會及時“指出”,並同時把正確動作顯示在旁邊。現場工作人員稱:“它就相當於一個隱形的教練,會即時幫你糾正錯誤動作。”

記者瞭解到,

目前共用健身艙主打3種尺寸,分別是2人艙、4人艙和5人艙,面積分別為8平方米、18平方米和28平方米。不同尺寸的健身艙所配置的設備也略有不同,但跑步機、啞鈴組和智慧教練系統是3種尺寸健身艙全都具備的。價格方面,目前實行每小時10元的收費,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價格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應該不會變動。

如效果好或全面鋪開

據“公園盒子”相關負責人介紹,

他們早在3月份就開始在上海投放共用健身艙了,從最初的2個到現在的32個,在半年多的嘗試和推廣中已積累了一萬多名用戶,其中有不少用戶都給予了好評。

從事IT行業的劉先生表示,由於工作繁忙,到健身房辦卡很不划算,但他又想對身體有一個適當的管理,共用健身艙很好地解決了他的需求。不過,在一個多月的體驗中,他也發現共用健身艙的一些不足:“比如器械相對單一。各種尺寸健身艙配置的設備不同,想要使用另外一個艙內的器械,需重新預約。希望今後有方法能將它們打通。”

據“公園盒子”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上海落地的共用健身艙共有32個,其中14個還在調試,這些共用健身艙分別分佈在徐匯、閔行、浦東等區,主要是在各個社區裡。“我們的計畫是在今後的半年內,先在北上廣深投放1000個,效果好的話會全面鋪開。”

一個“盒子”約6-8個月收回成本

互聯網分析師錢皓認為,相比于傳統的健身房的預付卡消費模式,共用健身艙這種分時租賃的模式或許具備前衛、靈活性高、用戶體驗好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盈利上的難點:“因為傳統的預付卡健身模式,賺取的是使用者的沉沒成本,只要用戶辦了卡,即使不來,健身房也是賺的,健身房需要考慮的就是多賣卡。而共用健身艙如沒有穩定的用戶群,盈利很成問題,畢竟用戶可能用一兩次就不用了。”

對此,“公園盒子”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他們半年多的前期運營,發現使用者的使用頻率平均為每週1-2次,考慮到健身器材可以折舊等因素,估算得出,一個盒子收回成本大概需要6-8個月的時間。

各種尺寸健身艙配置的設備不同,想要使用另外一個艙內的器械,需重新預約。希望今後有方法能將它們打通。”

據“公園盒子”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上海落地的共用健身艙共有32個,其中14個還在調試,這些共用健身艙分別分佈在徐匯、閔行、浦東等區,主要是在各個社區裡。“我們的計畫是在今後的半年內,先在北上廣深投放1000個,效果好的話會全面鋪開。”

一個“盒子”約6-8個月收回成本

互聯網分析師錢皓認為,相比于傳統的健身房的預付卡消費模式,共用健身艙這種分時租賃的模式或許具備前衛、靈活性高、用戶體驗好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盈利上的難點:“因為傳統的預付卡健身模式,賺取的是使用者的沉沒成本,只要用戶辦了卡,即使不來,健身房也是賺的,健身房需要考慮的就是多賣卡。而共用健身艙如沒有穩定的用戶群,盈利很成問題,畢竟用戶可能用一兩次就不用了。”

對此,“公園盒子”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他們半年多的前期運營,發現使用者的使用頻率平均為每週1-2次,考慮到健身器材可以折舊等因素,估算得出,一個盒子收回成本大概需要6-8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