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鮮|鼻煙非遺傳承人王昱先生的工匠故事!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通過朋友的關係,認識了鼻煙非遺文化傳承人王昱先生,

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通過幾個小時的聊天,才感受到,王昱先生對鼻煙這項傳統技藝事業的堅持與毅力。我們就鼻煙這個問題,聊歷史,聊當下,聊國內,聊國外,聊鼻煙壺,聊鼻煙的選材與製作,我問的很多問題,他都能旁徵博引並為我細緻的解答,就像是在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寶貝一樣,沒有一點不耐煩。鼻煙的所有東西就像是流淌在他的血液裡,
滋生在他的細胞裡一樣。那份熱愛與執著,還有對鼻煙事業的推動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深深的打動了我。當我向王昱先生提出想通過工匠說平臺做一期直播節目的時候,他沒有絲毫猶豫,很爽快的答應了下來。就這樣,我們工匠說聯合鳳凰網風直播為王昱先生做了一次專訪節目。

下面把直播過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內容整理下來

主持人:很高興邀請到鼻煙非遺文化傳承人王昱先生做客工匠說欄目,很多朋友可能對鼻煙很陌生,下面請王昱先生為大家介紹下什麼是鼻煙。

王昱:感謝班墨空間工匠說和鳳凰網直播提供的這個平臺,在這裡我簡單給大家講解一下什麼是鼻煙,首先鼻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煙草,

它是我們中國五千年歷史發展下來的,中醫藥學中用鼻子吸問的一種粉劑,這種粉劑對人體有著保養和濡養的作用,同時可以治療感冒,並且可以提神,對人體是很有益的。它是伴隨著中醫藥的發展一路走來的。

主持人:王昱先生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了什麼是鼻煙,

剛才您提到,鼻煙是伴隨中醫藥發展一路走來的,那麼您能為我們講一下鼻煙的發展史嗎?

王昱:好的主持人,剛才說道,鼻煙是伴隨著我們中國中醫藥發展來的,鼻煙最初時候的作用就是治病救人,在古代,中醫藥材很少,人類提取藥材的條件也有限,只能把一些藥材磨成粉末,然後往鼻子裡面吹,也叫吹鼻,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治療的效果,鼻煙從遠古一直發展到明朝,

他的名稱有很多,那時候是不叫鼻煙的,在中醫上叫吹鼻,聞吸,聞藥。明朝時,西方利瑪竇把煙草引入中國,當時也有人把煙草磨成粉末做成鼻煙,民間稱謂更多,直到清朝雍正時期,雍正皇帝親自為它命名為“鼻煙”,這也是鼻煙一詞的由來,從此大家都叫它鼻煙,當時煙這種東西,只有王侯貴胄才能享用,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所以名字中帶了個煙字。從清朝中期一直到民國時期,鼻煙是非常盛行的,可以說是鼻煙發展的一個高峰期。但是清晚期的時候,由於國家處於被殖民的狀態,很多列強國家帶著大煙進入中國,鼻煙當中就夾雜了許多的鴉☆禁☆片,鼻煙的本質從中醫藥材的治病救人轉變為害人的東西。到解放之前,鼻煙這項技藝已經被邊緣化了,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技藝的重視,鼻煙這項技藝也被列入非遺文化,我本人也有幸成為這項我們家族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所以我也一直在為鼻煙的發展與推廣努力著,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種好的技藝傳承下去。

主持人:剛剛王昱先生為我們介紹了鼻煙的一個發展史,聽起來確實非常坎坷,我 堅信,歷經坎坷才會歷久彌香。也希望鼻煙這項技藝在王昱先生手中發揚廣大。下面我想問下王昱先生,在當今社會,從事鼻煙這項技藝的人還多嗎?

王昱:我從事鼻煙事業這麼多年,幾乎很少聽說有其他從事者,首先鼻煙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複雜的程度很多人都難以想像,純粹的,地道的鼻煙製作起來更加複雜,從開始選材到最後製作成功,要經歷五年以上的時間,這麼久的時間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煎熬,並且鼻煙是個小眾化的東西,所以很少有人在堅持做了,慢慢的懂得這項技藝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我也帶過很多徒弟,但真正熱愛並堅持下來的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沒有耐心去熬那麼久,你想想一件作品要等上五年才能出品,這是一件很折磨人和考驗人的事情。所以九成以上的人選擇放棄。

主持人:五年磨一劍,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五年做成一件作品確實是一種考驗,王昱先生,您剛才說鼻煙的製作非常複雜,能給我簡單的講講鼻煙的製作過程以及製作它的複雜程度嗎?

王昱:好的主持人,我們面前放了一些鼻煙,你可以拿出一點放在手裡碾一下,感受一下,它要比我們食用的麵粉細很多倍,在選材的時候,要仔細挑選上等的材料,不然作出來的鼻煙不地道,選材是非常有講究的,選好材以後,就要進行碾磨,上一次製作,我碾磨材料就花了三天時間,不停的碾磨,不知道磨了多少遍。碾磨完以後就把它放入缸裡,缸是陶缸,不能用瓷缸,這裡也有講究,陶缸裡面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孔,就像人的皮膚一樣,可以進行呼吸,而瓷缸外進行了刷釉,空氣不能進入。放在缸裡發酵一天,然後取出一半進行晾曬風乾,然後再放入缸內進行封缸,封缸以後存放起來進行陳化,陳化兩年左右,開缸再放入其它材料,同時還要進行五遍薰制,一遍就要耗費十多天,這一步是很關鍵的,操作也及其複雜,由於時間關係在這裡我就不過多的描述,然後再進行封缸陳化。我講起來可能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你很難想像它的複雜程度。鼻煙和我們喝的茅臺酒一樣,存放陳化的時間越久做出來的鼻煙效果越好,越地道。我一直遵守祖輩傳下來的戒律,“遵守古法,地道泡制,精益求精”。所以這個過程非常漫長。

主持人:真是沒想到流程竟然如此複雜,怪不得很多人堅持不下來,我們再感歎珍貴的傳統技藝無法良性的傳承的同時,也要為王昱先生的堅持與韌性點贊,這不正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工匠精神嗎!但工匠精神並不是嘴上說說的,而是要像王昱先生一樣俯下身來耐心的去做,一步一步的堅持走下去。同時希望社會各界人士更多的關注我們中國的傳統技藝,給那些堅持在第一線的匠人們繼續堅持下去的信心。我們工匠說也會一直不遺餘力的去挖掘推廣這些傳統技藝,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匠人請聯繫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看。

非遺傳承人王昱先生

鼻煙是非常盛行的,可以說是鼻煙發展的一個高峰期。但是清晚期的時候,由於國家處於被殖民的狀態,很多列強國家帶著大煙進入中國,鼻煙當中就夾雜了許多的鴉☆禁☆片,鼻煙的本質從中醫藥材的治病救人轉變為害人的東西。到解放之前,鼻煙這項技藝已經被邊緣化了,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技藝的重視,鼻煙這項技藝也被列入非遺文化,我本人也有幸成為這項我們家族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所以我也一直在為鼻煙的發展與推廣努力著,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種好的技藝傳承下去。

主持人:剛剛王昱先生為我們介紹了鼻煙的一個發展史,聽起來確實非常坎坷,我 堅信,歷經坎坷才會歷久彌香。也希望鼻煙這項技藝在王昱先生手中發揚廣大。下面我想問下王昱先生,在當今社會,從事鼻煙這項技藝的人還多嗎?

王昱:我從事鼻煙事業這麼多年,幾乎很少聽說有其他從事者,首先鼻煙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複雜的程度很多人都難以想像,純粹的,地道的鼻煙製作起來更加複雜,從開始選材到最後製作成功,要經歷五年以上的時間,這麼久的時間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煎熬,並且鼻煙是個小眾化的東西,所以很少有人在堅持做了,慢慢的懂得這項技藝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我也帶過很多徒弟,但真正熱愛並堅持下來的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沒有耐心去熬那麼久,你想想一件作品要等上五年才能出品,這是一件很折磨人和考驗人的事情。所以九成以上的人選擇放棄。

主持人:五年磨一劍,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五年做成一件作品確實是一種考驗,王昱先生,您剛才說鼻煙的製作非常複雜,能給我簡單的講講鼻煙的製作過程以及製作它的複雜程度嗎?

王昱:好的主持人,我們面前放了一些鼻煙,你可以拿出一點放在手裡碾一下,感受一下,它要比我們食用的麵粉細很多倍,在選材的時候,要仔細挑選上等的材料,不然作出來的鼻煙不地道,選材是非常有講究的,選好材以後,就要進行碾磨,上一次製作,我碾磨材料就花了三天時間,不停的碾磨,不知道磨了多少遍。碾磨完以後就把它放入缸裡,缸是陶缸,不能用瓷缸,這裡也有講究,陶缸裡面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孔,就像人的皮膚一樣,可以進行呼吸,而瓷缸外進行了刷釉,空氣不能進入。放在缸裡發酵一天,然後取出一半進行晾曬風乾,然後再放入缸內進行封缸,封缸以後存放起來進行陳化,陳化兩年左右,開缸再放入其它材料,同時還要進行五遍薰制,一遍就要耗費十多天,這一步是很關鍵的,操作也及其複雜,由於時間關係在這裡我就不過多的描述,然後再進行封缸陳化。我講起來可能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你很難想像它的複雜程度。鼻煙和我們喝的茅臺酒一樣,存放陳化的時間越久做出來的鼻煙效果越好,越地道。我一直遵守祖輩傳下來的戒律,“遵守古法,地道泡制,精益求精”。所以這個過程非常漫長。

主持人:真是沒想到流程竟然如此複雜,怪不得很多人堅持不下來,我們再感歎珍貴的傳統技藝無法良性的傳承的同時,也要為王昱先生的堅持與韌性點贊,這不正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工匠精神嗎!但工匠精神並不是嘴上說說的,而是要像王昱先生一樣俯下身來耐心的去做,一步一步的堅持走下去。同時希望社會各界人士更多的關注我們中國的傳統技藝,給那些堅持在第一線的匠人們繼續堅持下去的信心。我們工匠說也會一直不遺餘力的去挖掘推廣這些傳統技藝,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匠人請聯繫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看。

非遺傳承人王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