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圖說我老家的一種特產——荸薺,感受鄉親們從種植到採挖的不易

我的故鄉永州,自古就有種植荸薺的傳統。

荸薺是莎草科荸薺屬淺水性宿根草本植物,別名地栗、地梨、薺、通天草、孳瓜兒、蒲薺,俗稱馬蹄。

老家產的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質地鬆脆,

味甜多汁,營養豐富,既可作水果,又可作蔬菜,有地下雪梨之美譽,被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荸薺種植和水稻一樣,需經歷育秧,移栽等環節,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荸薺不耐霜凍,需在無霜期生長。因此鄉親們一般會在立秋前完成大田移栽。

荸薺的球莖萌發後,先形成短縮莖,莖基部生白色細長的鬚根,長20~30釐米。頂芽和側芽向上抽生的綠色葉狀莖細長如管而直立。葉片退化成膜片狀,著生於葉狀莖基部及球莖上部,光合作用靠綠色葉狀莖進行。自母株短縮莖向四周抽生匍匐莖,尖端膨大為新的球莖。

鑒於荸薺的這些特性,為防止倒伏和損傷幼芽,荸薺在成長期,是不准鴨子下田的。所以老鄉們會在田塊周圍圍上一圈尼龍絲網,以防鄰居或者自家的鴨子下到荸薺田裡。

晚稻收割完,也就是立冬前後,就到了該挖荸薺的時候。近日,天氣晴好,我的鄰居家兩口子,正在自家水田裡挖荸薺。

他倆赤腳踩在齊膝深的爛泥裡,弓著腰,一雙手,不停的在爛泥裡翻摸,直到把深處的荸薺翻出來為止。

一顆顆沾滿污泥黑乎乎的荸薺,就這樣被她們熟練地從污泥裡翻出來,扔進桶裡。粗粗估算一下,從上挖下去,一路要挖近30釐米深,完全不用工具,全靠一雙手。

他倆像這樣腰一彎就是半天。下田時穿著毛衣,冷的發抖,上岸時已汗濕衣裳。

我們平時吃的美味荸薺,採挖竟然這麼不容易。請為勤勞的鄉親們點贊吧,祝他們健康快樂!

他倆像這樣腰一彎就是半天。下田時穿著毛衣,冷的發抖,上岸時已汗濕衣裳。

我們平時吃的美味荸薺,採挖竟然這麼不容易。請為勤勞的鄉親們點贊吧,祝他們健康快樂!